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872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Word格式.docx

(3)利用複指性代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姜氏何厌之有(《左·

隐元》)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

唯不祟我(《合》16969)

兹雨不唯祸我(《合》12889)

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

未绝之也。

僖3》)

比较:

未之绝也。

(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

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

(《吕览·

骄恣》)

比较一:

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

(《荀子·

尧问》)

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新序·

杂事》)

C.出于修辞目的,如:

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独好之;

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然而于是独为之。

君道》)

莫击之,或益之。

(《易·

益卦·

上九》)(对称、平衡)

D.叶韵,如:

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诗·

小雅·

何人斯》)

练习题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

子罕》)

古:

何陋之有。

“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今:

有何陋。

宾语后置。

2.子思曰:

“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

离娄下》)

谁与守。

“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与谁守。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

里仁》)

未之见。

“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

未见之。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史记·

秦始皇本纪》)

莫之能一。

“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

莫能一之。

5.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不余欺。

“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

不欺余。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

梁惠王下》)

奚为。

“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

为奚,即为什么。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

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

画策》)

弗敢我谋,弗敢我杀。

“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

弗敢谋我,弗敢杀我。

8.荀偃令曰: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

襄公十四年》)

唯余马首是瞻。

“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

唯瞻余马首。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

非相》)

孰法。

“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

法孰,即效法哪个。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

公孙丑上》)

恶乎长。

“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

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有问题的(参《汉语史论集》43~48页,商务,1997)。

不过,古汉语里的确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

尔欲吴王我乎(《左·

定10》)

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上高宗封事》)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隋书·

杨伯丑传》)

因此,不能因为词兼类情况的存在而否定活用现象的存在。

总体而言,古汉语词类活用只涉及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这三类词的活用,用法则分为:

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的一般动词用法、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用如副词的用法。

1、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动词谓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1、例一: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3、

用句首语气词:

其、岂、寧,等。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鄉迩,其犹可扑灭(《书·

盘庚》)

寧不亦淫从其欲以怒叔父(《左·

成2》)

b.使用句末语气词:

与(欤)、邪(耶)、乎、哉、也,等。

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17》)首句末皆使用语气词:

其……乎,等。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

僖10》)

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易·

繫辞下》)

其然,岂其然乎(《论语·

宪问13》)

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史记·

李斯传》)

语曰:

“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岂错等谓邪(《史记·

鼂错传》)

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礼·

檀弓》)

例七:

夫子盖少贬焉(《史记·

孔子世家》)

例八:

且帝寧能为石人邪(《史记·

魏其侯传》)

2、特殊疑问句

(1)疑问代词

a.代人:

谁、孰(畴)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卫风·

河广》)物:

何、孰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

颜渊20》)

何辜于天,我罪伊何(《诗·

巧言》)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

八佾1》)

 

(2)疑问副词或疑问介宾结构、复合结构

a.数量:

幾(幾+名词)、幾多、幾何、多少、幾所、幾许。

畏首畏尾,身其馀幾(《左·

文17》)点:

何从、奚、焉、安、恶(乌)。

然则义何从出(《墨子·

尽心下》)

曰:

“奚之”曰:

“将之卫。

”(《庄子·

人间世》)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

僖14》)因:

盍、曷(害)、何以、奚、奚为、奚以、安、恶(乌)、胡、奈何、如何

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韩非子·

难一》)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恶能治国家(《孟子·

吴人焉敢攻吾邑(《吕览·

察微》)

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左·

僖23》)

盍各言尔志(《论语·

公冶长26》)间:

何+(时、日、夕、年等时间词)、奚+(时间词)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诗·

何草不黄》)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唐风·

绸缪》)

则法术之士奚时得进用人主奚时得论哉(《韩非子·

人主》)

2、反意问句

句末附一否定副词:

无、否、不、未,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标识者(连词):

抑(意)、宁……将……、将、宁……宁……、妄其(亡其、忘其)、与其……毋宁……、且,等。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学而10》)标识者。

分明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与即必曰:

兼也。

(《墨子·

兼爱》)

果是邪非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被动句练习题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

(《汉书·

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汉书·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

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格律

基本要求:

平仄相间。

有四种基本句式:

五律:

  (甲)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乙)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丙)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丁)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七律:

在五律基本句式之间加上相反的“平平”或“仄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四种基本句式(甲乙丙丁)交错,就构成律诗的几种基本格律形式。

关于粘对

粘:

后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与上一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它们平仄要相同。

对:

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相反。

不过,并不是出句和对句的每个字的平仄都要相反,但是,每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必须相反。

律诗讲究粘对,根据粘对规律,只要给出律诗第一句的平仄,就可以写出整首诗的平仄格式。

近体诗不允许“失粘”或“失对”。

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七言律诗的第一、三、五个字,其平仄是可以变动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固定的不变的。

原因两个:

一是避免“三平调”,二是避免“犯孤平”。

三平调:

指律诗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比如:

——|||——是丁种句,第一、三字平仄可变动,而第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句尾就成了

“——||———”,句尾三个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律诗切忌犯三平调。

为了避免犯三平调,所以第五个字不能用平声字,只能用仄声的。

犯孤平:

指律诗的乙种句除韵脚上的平声字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平。

“||——||—”,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变成“|||—||—”,那么除句末平声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犯孤平。

三平调是古体诗特有的句式,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

近体诗中有时若犯了孤平,那么要设法补救。

救的办法是把本句第五字由仄变平。

第六个字有的地方可以不分明,即可平可仄,但条件是必须有救。

分两种情况。

1,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六个字可由仄换平(拗),条件是本句第五字要由平变仄(救)。

    仄仄平平仄救平拗仄

2,甲种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个字可由平换仄(拗),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要由仄换平(救)。

    平平仄仄平仄拗仄

    仄仄平平平救仄平

关于拗救

律诗平仄有严格规定,如果违反常格,该平的地方用了仄,或该仄的地方用了平,称为拗。

有拗必有救。

主要有两类三种:

一、本句拗而本句救

1、乙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仄拗而平救。

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此乃避免“犯孤平”。

即第三字由平变仄(拗),那么第五字由仄变平(救)。

例如:

苏轼《新城道中》:

野桃含笑竹篱短,平平仄仄平拗平仄

溪柳自摇沙水清。

仄仄平拗平仄救仄平

2、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的平拗而仄救。

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即第六字不用仄而用了平(拗),那么本句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

注意:

在这种拗救下,本句七言的第三个字或五言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陆游《夜泊水村》中的尾联

记取江湖泊船处,仄仄平平平救仄拗仄

卧闻新雁落寒汀。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出句拗而对句救。

甲种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第六字(五言第四字)不用平而用仄(拗),对句第五字(五言第三字)由仄变平(救)。

——∣∣——∣→——||—||

∣∣——∣∣—→||———|—

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平平仄仄平平拗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仄平平仄救仄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