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8869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 宋明.docx

高考历史江苏专用总复习教师用书第36讲宋明

第36讲 宋明理学

江苏考试说明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2)王阳明心学。

知识点一 程朱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

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3)北宋:

儒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2.思想主张

  主张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

朱熹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地位及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知识点二 王阳明心学

1.形成背景:

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思想主张

(1)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3)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地位及影响: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向一 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比较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史料二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

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史料三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史料一中“二程”从自然和伦理的角度指出“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即万物都有规则秩序。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即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

2.史料二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与儒家传统道德一致,要通过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等途径实现。

3.史料三第一句话强调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才能贯通明理;第三、四句话说明王阳明反对外在探究,主张内心反省。

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二程与朱熹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提示:

都认为世界万物来源于理,所谓“天理”即封建的伦理道德。

2.史料三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提示:

(1)不同观点:

“二程”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二程”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

(2)区别:

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史论归纳]

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项目

程朱理学

王阳明心学

本质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内容

都是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是继承了孔孟“仁”“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理学思想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或“致良知”

道德论

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命题分析]

考法1 从学术争鸣的角度命题。

程朱理学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心学主张“心即理也”,希望通过内心的反省来达到目的。

解题时应结合理学与心学的主张,从不同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异。

考法2 从发展演变角度命题。

理学是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的特点,也证明了儒学的强大生命力。

解题时需结合理学形成的背景分析。

考法3 从理学与心学的关系角度命题。

“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因此,“心学”也是“理学”。

解题时需结合题干弄清其历史渊源来分析。

1.(2016·江苏徐州模拟)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

“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知行合一”

D.“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

解析 “明道先生”指程颢,二程的观点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阳明的观点,故C项错误;“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是明朝李贽的观点,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江苏宿迁模拟)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他的主要依据是朱熹主张(  )

A.格物致知B.先理后气

C.心即理也D.理气同源

解析 “格物致知”强调亲身实践获得真知,这与西方科学中实践精神不谋而合,A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都是理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答案 A

考向二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史料二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

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

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史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萓《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寻找”体现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2.史料二中“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等信息,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

3.史料三介绍了朱熹创立儒学的时代背景,区分了“欲”和“人欲”的不同,从侧面指出了理学的进步之处:

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

提示: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

2.根据史料二,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

并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提示:

(1)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

(2)影响:

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史论归纳]

1.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等,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3)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4)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命题分析]

考法1 从社会进步角度命题。

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影响。

解题时往往需要根据具体史料,从社会进步性方面分析。

考法2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社会发展不利。

解题时从逆向思维角度分析。

1.(2016·江苏常州一模)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理解正确的是(  )

A.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B.汲取佛教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C.突出“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指理学的思想构成。

分析四个选项,B项最符合题意;A项属于理学的外部影响,排除;C项反映理学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与题目要求不符,排除;D项说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排除。

答案为B。

答案 B

2.(2017·江苏盐城模拟)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节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

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

C.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

D.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

答案 C

考向一 程朱理学

1.唐初,傅奕批判某宗教说:

“剃发染衣,不谒帝王,违离父母,非忠孝者”。

宋代,契嵩指出“方天下不可无儒,不可无老,不可无佛。

亏一教则损天下之一善道”。

由此可知(  )

A.傅奕主张三教合流B.傅奕反对儒学正统

C.契嵩主张三教合流D.契嵩反对儒学正统

解析 从材料可知傅奕批判佛教,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傅奕批判佛教,不能得出反对儒学正统,故B项错误;从“方天下不可无儒,不可无老,不可无佛。

亏一教则损天下之一善道”,可知契嵩主张三教缺一不可,故C项正确;反对儒学正统与“方天下不可无儒”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江苏常州一模)北宋理学家“二程”说:

“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

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

解析 从材料“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精神实体”、“万物的总根源”、“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与材料信息不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3.(2017·江苏盐城中学质检)“一棵树生长出来,它的基本特性,在此树前早已存在。

所以,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比如马生牛,断无此理。

”这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是(  )

A.“理在事先”B.“发明本心”

C.“万物皆生于两”D.“理在气中”

解析 根据材料“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可知作者认为理早于事物,故A项正确;“发明本心”强调内心的反省,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B项错误;“万物皆生于两”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二气,与材料认为“理”是世界本源的说法相冲突,故C项错误;“理在气中”的观点实际上认为气(物质)早于理而存在,与“一事物必须是合乎某种理才能出现”不吻合,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7·江苏启东中学质检)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解析 A项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故B项正确;C项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7·江苏宿迁模拟)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

这说明儒家思想(  )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C.始终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解析 题干材料“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体现出了从孔子、孟子、董仲舒直到宋明理学家都强调了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故选C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排除A项;材料显示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未体现出随经济发展而调整,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天人合一”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考向二 王阳明心学

6.(2017·江苏苏州调研)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言论(  )

A.主张格物致知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强调“心外无理”D.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 材料强调“心”字,主张“心外无理”,这体现了陆王心学的唯心哲学观点。

其主张“致良知”和“发明本心”。

“心外无理”是陆王心学的哲学主张,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6·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研)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  )

A.孔子B.董仲舒C.王阳明D.李贽

解析 材料中“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表明是心学的“致良知”,与孔子与董仲舒的主张不符,故A、B项错误;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与材料中“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相符,故C项正确;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王阳明《传习录》载: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由此判断,王阳明主张(  )

①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 ②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 ③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 ④良知需通过外在探求实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得出“良知是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故①正确;根据材料“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出“良知在贤愚之间没有差别”,故②正确;根据材料“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致良知是成为圣贤的途径”,故③正确;良知是通过内心自省,不是外在探求而实现的,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9.(2016·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韩进军、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

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 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

材料三 在一个排斥农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

国家所必须的思想意识——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实现材料二中的构想提出的主张。

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董仲舒和朱熹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侧重点。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认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概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和材料二中“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从国家意识形成和乡村宗族伦理角度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回答;第二小问,从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内容及影响分析作答。

答案 

(1)内容:

天人感应,独尊儒术。

目标:

实现“大一统”。

(2)主张:

三纲五常即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侧重:

前者侧重国家意识层面;后者侧重乡村宗族伦理。

(3)观点:

绅士成为乡土社会的权威,成为国家意识传播到乡村的媒介。

认识:

传统社会控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根本宗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