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9093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肽聚糖和脂多糖

特有成分

多元醇与磷酸复合物

类脂A+核心多糖+O-侧链

主要功能

使壁形成负电荷环境,吸附二价金属离子,维持壁硬度和一些酶活性。

还可提供噬菌体位点。

1)内毒素物质基础;

2)吸附镁、钙离子;

3)决定G-表面抗原;

4)噬菌体受体位点。

细胞壁结构

网状结构

交联低;

DAP取代L-Lys;

肽桥

细胞壁缺陷细菌:

1、原生质体protoplast:

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部分。

一般由G+形成。

2、球形体spheroplast:

残留部分细胞壁,一般由G-形成。

有一定抗性。

特点:

对渗透压敏感;

长鞭毛也不运动;

对噬菌体不敏感;

细胞不能分裂等。

3、细菌L型:

一种由自发突变形成的变异型,无完整细胞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

油煎蛋"

状小菌落。

4、支原体:

长期进化形成。

 2、细胞膜cellmembrane

  化学组成:

蛋白和磷脂,蛋白含量高达75%,种类也多。

膜不含甾醇类。

  功能:

1)高度选择透性膜,物质运输:

2)渗透屏障,维持正常渗透压;

3)重要代谢活动中心;

4)与壁、荚膜合成有关;

5)鞭毛着生点,供运动能量。

3、间体mesosome(中质体):

细胞膜内陷形成。

  功能:

1)拟线粒体,呼吸酶系发达。

2)与壁合成,核分裂,芽孢形成有关。

4、细胞核nuclearbody

 特点:

无核膜、核仁、固定形态,结构简单,细胞分裂前核分裂。

一般单倍体。

  成分:

DNA:

环状双链,超线圈结构,负电荷被镁离子、有机碱(精胺、腐胺)所中和。

5、核糖体ribosomeRS:

核糖核蛋白的颗粒状结构,RNA+蛋白。

    原核:

游离态、多聚核糖体,70S;

真核:

游离态、结合内质网上,70、80S

    多聚核糖体:

一条mRNA与一定数目的单个RS结合而成。

6、细胞质及内含物

 主要成分:

水、蛋白、核酸、脂类及少量糖和无机盐。

富含核糖核酸。

 不同细菌细胞内,含不同内含物,是细胞的贮藏物质或代谢产物。

内含物优点?

 

(二)特殊结构

 1、荚膜capsule: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着一层疏松透明粘性物质。

折光率低,负染法观察。

  成分:

90%以上为水,余为多糖(肽)。

1)抵抗干燥;

2)加强致病力,免受吞噬;

3)堆积某些代谢废物;

4)贮存物。

 2、鞭毛和菌毛

   鞭毛flagellum:

丝状物,是细菌运动器官。

电镜或特殊染色法观察,悬滴法观察运动。

  化学成分:

主要是蛋白质。

   结构:

G+与G-区别;

原核与真核区别;

鞭毛着生位置与数目,可作为分类依据。

  鞭毛着生状态决定运动特点。

3、芽孢spore,endospore营养细胞内形成一个内生孢子,是对不良有抗性的休眠体。

每一细胞仅形成一个芽孢,所以其没有繁殖功能。

结构组成特点:

含水量低(平均40%),壁致密,芽孢肽聚糖和吡啶-2,6-二羧酸钙(DPA-Ca)

 芽孢有极强的抗热、辐射、化学药物和静水压的能力,休眠力惊人。

三、细菌繁殖与群体形态

1、繁殖方式:

裂殖为主,少数有性接合。

2、菌落形态:

菌落colony:

由单个或少数几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繁殖出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形态包括大小、形状、隆起、边缘、表面状态、表面光泽、质地、颜色等等。

 四、常见常用细菌:

细胞结构、菌落特点、代谢产物等。

2节:

放线菌Actinomycetes

一般分布在含水量低,有机质丰富的中性偏碱性土壤中,特殊土腥味。

大多数是腐生菌,少数寄生;

多数异养,好氧。

突出特性是产各种抗生素。

一、形态与结构

由菌丝构成,无横隔,仍是单细胞。

菌丝分为:

基内菌丝(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孢子丝

二、繁殖:

以无性孢子为主,菌丝断裂片段也可繁殖成新菌体。

三、代表属及常见菌

 

(一)链霉菌属:

90%抗生素,菌丝发育良好。

如龟裂链霉菌S.rimosus,灰色链霉菌S.griseus

(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无气生菌丝,基内菌丝顶端着生一孢子。

(三)诺卡氏菌Nocardia:

原放线菌属,降解能力强。

(四)放线菌属Actinomyces:

只有基内菌丝,不形成孢子,厌氧。

(五)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

形成孢子囊,孢囊孢子。

    放线菌、细菌异同?

3节:

其它几类原核微生物:

重要了解大小、G、培养、细胞及代谢。

一、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介于细菌、病毒之间,专性真核活细胞内寄生,不能人工培养。

G-,膜疏松,酶系统不完全,不完整的产能代谢,抵抗性差。

不滤过。

二、支原体Mycoplasma:

介于细菌、立克次氏体之间。

不具细胞壁,细胞膜含甾醇类。

G-,可独立生活的最小的细胞型生物。

可人工培养,营养要求苛刻,油煎蛋菌落。

三、衣原体Chlamydia:

介于立克次氏体、病毒之间。

可滤过,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G-,"

能量寄生物"

四,蓝细菌Cyanobacteria:

含叶绿素,进行放氧型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由于抵抗力和固氮能力,可在贫瘠沙滩荒岩上生长,称为"

先锋生物"

4节:

酵母菌yeast一群单细胞微生物,属真菌类。

"

糖真菌"

一、形态大小:

单细胞,无鞭毛。

细胞形态多样,常见球、卵、圆桶形。

二、细胞结构

1、细胞壁:

三层,由酵母纤维素组成(甘露聚糖、葡聚糖、蛋白、类脂)。

用蜗牛酶(heliase)破坏壁来制备原生质体。

2、细胞膜:

与原核基本相同,但含甾醇(麦角固醇)。

由于有细胞器分化,功能不及细菌多,主要是调节渗透压、吸收营养、分泌代谢物等

 3、细胞质及内含物

4、细胞核:

真核:

双层单位膜,大量核孔,可见染色体,一个或几个核仁,核膜外有中心体。

5、线粒体:

含有一环状DNA。

呼吸酶系载体,"

动力工厂"

有氧时需要,厌氧或过量葡萄糖存在时,被阻遏。

环状"

2um质粒"

外源DNA载体。

6、核糖体:

细胞质中80S,线粒体70S。

三、菌落特征:

与细菌相似,但大且厚。

四、繁殖方式与生活史

 

(一)繁殖方式1、无性繁殖

(1)芽殖budding:

最普遍方式

(2)裂殖fission:

少数(裂殖酵母)

  (3)无性孢子:

节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

  2、有性繁殖:

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过程:

质配--核配--减数分裂

  3、形成孢子条件:

营养充足强壮幼龄细胞;

适当温、湿度(25-30,80%);

空气要流通

(二)生活史lifehistory(lifecycle)酵母菌有三种类型:

单倍体型:

八孢裂殖酵母;

双倍体型:

路德类酵母;

世代交替型:

酿酒酵母

 5节:

霉菌molds

 一、形态和构造:

营养体由菌丝构成,直径3-10um,菌丝再形成菌丝体。

菌丝:

无隔,多核单细胞,低等真菌;

有隔,多细胞,高等真菌;

菌丝体:

营养菌丝,伸入培养基吸收营养;

气生菌丝,向空中生成,形成繁殖器官。

(特化形式)细胞壁厚100-250nm,多含几丁质。

 二、繁殖与生活史

  

(一)繁殖:

1、无性孢子:

主要方式,特点是分散,数量大。

   孢囊孢子:

内生孢子,毛、根、犁头霉;

分生孢子:

外生孢子,最普遍

   节孢子:

粉孢子,菌丝断裂形成;

厚垣孢子:

真菌休眠体

   2、有性孢子:

卵孢子:

配子囊(雄器、藏卵器);

接合孢子:

同宗、异宗配合

    子囊孢子:

形态多样。

子实体、子囊果;

担孢子:

担子菌特征

  

(二)生活史

  三、菌落:

疏松,绒毛状、絮状、蛛网状。

  四、分类:

三纲一类,藻状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类。

  五、常见常用霉菌:

中国食用和药用大型真菌

  

(一)食用真菌:

1、种类资源:

担子菌675种,子囊菌45种。

通常栽培的仅10多种。

  2、营养:

蛋白含量高,AA多达18种左右,特别是人体必需AA。

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糖类和矿物质。

Lys含量一般较高。

 3、栽培:

发展栽培同时,重视采用菌丝体的深层培养,特别是风味特殊而鲜美的种类。

菌丝体培养物可新鲜食用,或冷冻干燥成粉,制成食品。

 目前栽培广而产而产量大的品种:

双孢菇、大肥菇、香菇、草菇、金针菇、侧耳(平菇)、凤尾侧耳、滑菇、银耳、木耳、猴头菌、长裙竹荪等。

 培养料来源多且广,棉子壳、锯末、秸杆、蔗渣、酒糟等。

 4、应用:

食用子实体、菌丝体深层培养。

作调味品、香味、饮料等。

 

(二)药用真菌:

1、资源:

担子菌345种,子囊菌28种,其它11种。

  2、应用:

有20多个方面,主要抗癌、抑菌。

目前认为抗癌物质主要是多糖,如香菇多糖、银耳酸性异多糖、芸芝多糖(PSK)、茯苓多糖、猪苓多糖、灵芝多糖等。

6节:

病毒virus

 概念:

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病毒分为几类,如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细菌病毒等。

一、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1、大小:

多在100nm左右。

2、病毒粒子virion(病毒颗粒)

 成分:

核酸--核心core核衣壳;

蛋白--衣壳capsidnucleocapsid

 功能:

核酸:

遗传物质基础;

蛋白:

构成外壳,保护病毒;

决定感染特异性;

决定抗原性。

3、噬菌体phage:

多为蝌蚪状,结构模式图。

头部为廿面体对称,尾部为螺旋对称。

二、繁殖(烈性噬菌体为例)

  1、吸附:

2、侵入:

3、增殖:

4、成熟(装配):

5、裂解(释放):

裂解期

    裂解量:

每个被感染的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

三、噬菌体与宿主关系

 1、烈性噬菌体:

凡能引起宿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敏感细菌。

 2、温和性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宿主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DNA结合,随宿主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

含有温和性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源性细菌lysogenic

3、溶源性细菌特性1)遗传性2)自发裂解;

3)诱发裂解:

双氧水、UV、X、等。

    4)免疫性;

5)复愈(消失溶源性);

6)溶源转变

四、噬菌体分离检查与防治

(一)分离检查(效价测定)

(二)防治措施

五、亚病毒

 1、类病毒viroid:

没有衣壳包裹的RNA分子。

 2、拟病毒virusoids(类类病毒):

一类包括在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类病毒,RNA。

 3、朊病毒prion,virino:

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性蛋白。

  艾滋病: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专门侵犯淋巴细胞,造成免疫缺陷。

  传播途径:

血液、母婴、体液

第二章:

微生物营养和培养基

营养物及其功能

一、主要营养物及其功能

主要功能:

提供合成原生质和代谢产物原料;

产生合成反应及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调节新陈代谢。

(一)碳源物质:

凡能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碳元素的营养源。

功能:

碳源、能源

(二)氮源物质:

凡能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

功能:

氮源,一般不作能源。

 速效氮源和迟效氮源;

生理碱性、酸性、中性盐

(三)能源:

化学能:

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

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

光能

(四)生长因子:

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种类:

维生素、AA、base、FA等。

作用:

辅酶或酶活化

 来源:

酵母膏、玉米浆、麦芽汁等,复合维生素。

(五)无机盐:

需浓度在10-3-10-4M的元素为大量元素;

在10-6-10-8M为微量元素。

构成菌体成分;

酶活性基组成或维持酶活性;

调节渗透压、pH、Eh;

化能自养微生物能源等。

(六)水:

存在状态:

游离态(溶媒)和结合态(结构组成)

    生理作用:

组成成分;

反应介质;

物质运输媒体;

热的良导体。

微生物营养类型

 依碳源不同:

异养型与自养型

依能源不同:

光能营养型与化能营养型(腐生和寄生。

3节:

营养物吸收与代谢物分泌

 一、营养物吸收

 1、单纯扩散:

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代谢能,无特异性。

水、二氧化碳、氧气、甘油、乙醇等。

2、促进扩散:

借助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运输,不耗能,有特异性。

载体蛋白(渗透酶)有底物特异性,是诱导产生的。

硫酸根、磷酸根、糖(真核)

3、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运输,耗能,需载体蛋白,有特异性。

氨基酸、乳糖等糖类、钠、钙等无机离子。

4、基团转位:

属主动运输,但溶质分子发生化学修饰-定向磷酸化。

主要依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和磷酸转移酶系统(PTS)。

PEP+HPr<

=>

丙酮酸+P-HPr(EI);

糖+P-HPr<

糖-P+HPr(EII);

膜对大多数磷酸化合物具有高度的不渗透性。

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嘌呤、核苷、脂肪酸等。

二、代谢物分泌:

微生物能分泌多种物质,如有机酸、糖类、胞外酶、荚膜多糖等,由此可知,分泌与吸收不是同一机制。

培养基medium

一、培养基类型:

1、依来源不同:

合成、天然、半合成。

  2、依状态不同:

固体、半固体、液体。

3、依功能不同:

选择、鉴别

二、选择和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一)四个原则

  1、目的明确:

培养什么微生物,获得什么产物,用途

  2、营养协调:

恰当配比,尤其是C/N比(100/0.5-2)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pH,渗透压和水活度aw:

等渗适宜(为0.6-0.998之间)。

氧化还原电位Eh:

好氧微生物+0.1v以上;

兼性厌氧+0.1v以上行好氧呼吸,+0.1v以下行发酵;

厌氧微生物+0.1v以下生长。

 4、经济节约:

以粗代精、以废代好、以简代繁等。

(二)四种方法1、生态模拟2、查阅文献3、精心设计4、实验比较

第三章:

微生物代谢

微生物能量代谢

 以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一、底物(基质)脱氢的四条主要途径

 1、EMP途径(糖酵解途径):

有氧时,与TCA连接,将丙酮酸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时,丙酮酸进一步代谢成有关产物。

 2、HMP途径(己糖-磷酸途径):

产生大量NADPH2和多种重要中间代谢物。

 3、ED途径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裂解途径KDPG

    是少数缺乏完整EMP的微生物具有的一种替代途径,细菌酒精发酵经ED进行。

 4、TCA循环(三羧酸循环):

真核在线粒体中,原核在细胞质中。

TCA在代谢中枢纽地位

 二、递氢和受氢

  1、发酵(分子内呼吸):

有机物是氧化基质,又是最终氢受体,且是未彻底氧化产物,结果仍积累有机物,产能少。

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ATP,是合成ATP唯一方式。

  高能化合物:

1,3-二磷酸甘油酸、乙酰磷酸、氨甲酰磷酸、PEP、酰基辅酶A。

  2、有氧呼吸(呼吸作用):

底物脱氢后,经完整的呼吸链(电子传递链)递氢,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产生水和放出能量。

氧化磷酸化反应偶联,产生ATP,称氧化磷酸化。

 3、无氧呼吸(厌氧呼吸):

以无机氧化物代替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的生物氧化。

  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但有些能量转移到最终受体,产能不多。

 依据最终氢受体不同,分成多种类型。

1)硝酸盐还原作用(反硝化作用)

  2)硫酸盐还原作用(异化性);

3)甲烷发酵作用:

产甲烷菌以二氧化碳为最终氢受体。

    四、不同呼吸类型微生物

1、好氧微生物2、厌氧微生物主要梭菌、产甲烷细菌、脱硫弧菌。

耐气厌氧菌-无论有氧无氧,都进行发酵,分子氧无害。

如乳酸菌。

3、兼性厌氧微生物:

有氧与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但以不同氧化方式获得能量。

如酵母菌、一些肠道菌、反硝化细菌。

 4、微好氧微生物:

在低氧条件下生长,进行有氧呼吸。

五、不同发酵类型

 

(一)乙醇发酵:

EMP脱羧酶脱氢酶

  1.酵母无氧条件:

G→丙酮酸→乙醛→乙醇,称Ⅰ型发酵,亦称同型酒精发酵

  2.若有亚硫酸酸氢钠存在,与乙醛结合,而使磷酸二羟丙酮作为受氢体。

磷酸二羟丙酮→α-磷酸甘油→甘油;

此称为Ⅱ型发酵,但仍有乙醇产生。

3.碱性条件下(PH7.6),乙醛分子间歧化反应;

一分子乙醛→乙酸(氧化);

一分子乙醛→乙醇(还原);

还有磷酸二羟丙酮→甘油

4.细菌同型酒精发酵,ED途径进行,产生2分子乙醇。

5.细菌异型酒精发酵,通过HMP途径进行,产生1分子乙醇和1分子乳酸。

(二)乳酸发酵:

发酵产物中只有乳酸,经EMP途径,称为同型乳酸发酵(德氏乳杆菌)。

  发酵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其他,如乙醇、CO2等称异型乳酸发酵。

经HMP途径。

如肠膜状明串珠菌Leuconostoc

 三)丁酸型发酵:

特点是产物中都有丁酸。

不同种类因酶系统不同,最终产物除丁酸外,还有其他产物。

重要的有丁酸发酵、丙酮丁醇发酵、丁醇异丙醇发酵。

(四)丙酸发酵:

由丙酸细菌,与乳酸细菌相似,发酵产物有丙酸、乙酸、CO2。

丙酸→丙酸钙(防腐剂)

(五)混合酸发酵:

肠杆菌特征,产物有甲酸、乙酸、乳酸、琥珀酸等有机酸,还有CO2、H2、少量2,3-丁二醇、乙酰甲基甲醇、甘油等。

其中两个重要的鉴定反应:

 1.V.P.实验:

产气气杆菌产2,3-丁二醇比较多,碱性条件下可氧化为二乙酰,再与肌酸或胍类衍生物缩合成红色物质,若加入α-萘酚、肌酸可促进反应,此称VP反应。

大肠杆菌不产生或少产生2,3-丁二醇,VP反应阴性。

2.甲基红(M.R)反应:

大肠杆菌产酸多,使pH降至4.2,甲基红由黄变红,反应阳性。

产气气杆菌产2,3-丁二醇,产酸少(pH5.3),甲基红反应阴性。

3.另外,甲酸只在碱性环境下积累(pH7.3),而pH6.2以下,不产甲酸,HCOOH→CO2+H2。

甲酸脱氢酶与氢化酶联合作用。

伤寒杆菌无甲酸脱氢酶,只产酸不产气。

2节:

分解代谢

一、淀粉的分解:

淀粉有两类:

一类是直链淀粉(α-1,4-糖苷键);

另一类是支链淀粉(支链α-1,4、分支点α-1,6-糖苷键)。

 1、液化型淀粉酶(α-淀粉酶):

分子内α-1,4-糖苷键,不作用α-1,6-糖苷键以及靠近α-1,6-糖苷键的α-1,4-糖苷键。

作用的结果是产生麦芽糖,含有6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和带有支链的寡糖,使黏度下降。

枯草杆菌通常用作α-淀粉酶的生产菌。

2、糖化型淀粉酶:

这是一类酶的总称。

共同特点是可以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或葡萄糖,包括以下三种:

(1)淀粉-1,4-麦芽糖苷酶(β-淀粉酶):

从非还原性末端开始,按双糖为单位,逐步作用于α-1,4生成麦芽糖。

但不作用于α-1,6,遇到α-1,6时,作用停止。

作用于淀粉后的产物是麦芽糖与极限糊精。

(2)淀粉-1,4-葡萄糖糖苷酶(糖化酶):

从非还原性末端开始,依次以葡萄糖为单位逐步作用于α-1,4,生成葡萄糖,但能越过α-1,6。

根霉与曲霉普遍都能合成与分泌此酶。

(3)淀粉-1,6-葡萄糖苷酶(异淀粉酶):

此酶专门作用α-1,6-糖苷键。

二、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分解:

纤维素是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分子量更大,不溶于水,不能直接被人和动物消化,但它可以被许多真菌包括木霉、青霉、根霉以及放线菌与细菌中的一些菌株分解与利用

 细菌的纤维素酶位于细胞膜上,真菌和放线菌的纤维素酶是胞外酶。

 在植物细胞壁还有半纤维素,包括各种聚戊糖与聚已糖,最常见的半纤维素是木聚糖。

半纤维素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生产半纤维素酶的微生物主要有曲霉、根霉、木霉等。

三果胶质的分解:

果胶质是构成高等植物细胞间质的主要物质,主要由D-半乳糖醛酸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

 分解果胶的微生物主要是一些细菌和真菌,麻类植物沤浸脱胶技术就是为了利用果胶分解菌分解果胶的能力。

四、几丁质的分解:

几丁质由N-乙酰葡萄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起来,含氮多糖。

是真菌细胞壁和昆虫体壁的组成成分,一般生物都不能分解与利用,只有某些细菌和放线菌能分解与利用。

几丁质酶使几丁质水解生成几丁二糖,再通过几丁二糖酶进一步水解生成N-乙酰葡萄糖胺。

五、油脂的分解:

油脂在脂肪酶(Lipase)的作用下,逐步被水解生成甘油与脂肪酸,脂肪酸通过β-氧化进行分解。

脂肪酶一般广泛存在于真菌中。

六、烃类化合物的分解:

烃类化合物是一类高度还原性的物质,在好氧条件下,可以被一些微生物分解,主要是假单胞菌、分枝杆菌、诺卡氏菌、某些酵母等。

七、蛋白质的分解:

蛋白酶(胞外)肽酶(胞内)

 一般真菌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强,并能分解天然的蛋白质,而大多数细菌不能分解天然蛋白质,只能分解变性蛋白以及蛋白质的降解产物。

 根据肽酶作用部位不同,分为氨肽酶(作用于有游离氨基端的肽键);

羧肽酶(作用于有游离羧基端的肽键)。

八、氨基酸的分解

 1、脱氨作用

  

(1)氧化脱氨:

氨基酸在有氧条件下脱氨,产生氨与α-酮酸,由氨基酸氧化酶催化。

包括脱氨反应(酶促)与水解反应(非酶促)。

 

(2)还原脱氨作用: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生成饱和脂肪酸和氨。

天冬氨酸琥珀酸+NH3

 (3)水解脱氨与减饱和脱氨:

氨基酸经水解产生羟酸与氨:

通过减饱和方式进行脱氨,生成不饱和脂肪酸和氨:

(4)脱水脱氨:

含羟基氨基酸(如丝氨酸)在脱水过程中脱氨。

 (5)Stickland反应:

某些专性厌氧细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时,以一种氨基酸作为氢的供体,进行氧化脱氨,另一种氨基酸作氢的受体,进行还原脱氨,两者偶联进行氧化还原脱氨。

这其中有ATP生成。

这个反应被称为Stickland反应。

2、脱羧作用:

通过氨基酸脱羧酶作用,生成有机胺和二氧化碳。

氨基酸脱羧酶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