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106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广东省十一.docx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广东省十一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广东省(十一)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广东省(十一)

文/网络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目录

 

第十一部分广东省

01、广州市

02、花县增城县从化县

03、龙门县番禹县清远县

04、韶关市曲江县

05、乐昌县仁化县南雄县

06、乳源瑶族自治县翁源县

07、英德县阳山县连县

08、深圳市

09、珠海市

10、汕头市

11、南澳县

12、潮阳县惠来县

13、佛山市南海县

14、三水县顺德县

15、江门市台山县

16、新会县阳春县阳江县

17、湛江市电白县

18、潮州市

19、中山市

20、惠州市

21、博罗县河源县海丰县

22、龙川县东莞县

23、梅县市平远县

24、蕉岭县大埔县

25、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县

26、肇庆市

27、怀集县新兴县德庆县封开县

01、广州市

  【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在广东广州市先烈东路。

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蔡廷锴等指挥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战。

激战一个多月,使侵略军受到沉重打击。

同年为该军抗日阵亡将士兴建规模巨大的陵园。

入口处建有凯旋门式的花岗石门楼,门南数百米,苍翠的林木环绕着雄伟的纪念建筑群,圆往形的花岗石纪念碑巍然耸立,高约20米。

其北绕以半圆形的回廊,南面宽阔的大道直通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东侧与西南各有一片烈士墓地,往南还有抗日亭及先烈纪念馆。

  【九曜石】

  在广东广州市教育南路南方戏院内。

是一处距今千年的园林遗迹。

原为广州两大名湖之一的西湖(又称仙湖)所在。

五代时南汉主刘龚将西湖扩大至周围五百余丈,聚方士炼药于此,故又称药洲。

九曜石垒于药洲水上,据传来自安徽的灵壁。

原石高丈余,翠色玲珑,形态可赏。

北宋时为士大夫泛舟游览及避暑胜地。

石上留有许多宋人铭刻,以北宋书法家米芾“药洲”题刻为最著。

到明代,“药洲春晓”还是羊城八景之一。

其后湖面日渐缩小,九暇石及有关药洲碑刻,至今仍幸存于一泓绿水及池壁之间。

  【义勇祠】

  在广东广州市北郊石井桥附近。

是纪念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牺牲的烈土而建立的祀祠。

鸦片战争爆发后,1841年5月(清道光二十一年)英侵略军进逼广州,三元里人民联合附近一百零三乡群众,在牛栏岗等地抗击英侵略军,毙敌多人。

在这次战斗中,群众英勇牺牲的有二十多人。

是年冬,在牛栏岗建祠纪念,称义勇词。

1854年(清咸丰四年),广州红中军首领李文茂、甘先率领的起义军大战清兵于中栏岗,义勇伺被毁。

1866年(清同治五年)在石井昇平社学右邻重建,“义勇祠”门额即从原址移来。

  【广州公社旧址】

  即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

在广东广州市起义路广州市公安局大院。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是年12月11日,在共产党人张太雷、苏兆征、叶挺、叶剑英以及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发起了以工人赤卫队和教导团为主力的广州起义,占领了大部分市区,建立了三天的人民政权,后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起义中诞生的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现存大门,北、中、南三座办公楼和拘留所。

中楼是苏维埃政府会议室、办公室和工人赤卫队总部。

北楼是军事指挥部。

南楼是办公室、苏维埃政府警卫连连部和发放武器、袖章、宣传品的地方。

1956年起,在旧址内设有广州起义史料陈列室。

  【广州解放纪念像】

  在广东广州市珠江北岸的海珠广场。

原像建于U59年,1969年被毁,1979年重建,1980年7月建成。

纪念像用花岗石雕成,高16米,以一个解放军战士为主体。

一手持枪,一手拿花,造型粗旷威武。

像座刻有叶剑英题书的“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广州解放纪念”题词。

周围绕以花圃。

  【广州吉海蚀崖遗址】

  在广东广州市南郊七星岗,抗日战争前,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向时首先发现。

是显示广州海陆进退痕迹的重要遗址。

海蚀崖高一丈多,崖前是一块海蚀石平台,石崖和平台之间有一连串由海浪侵蚀而成的凹穴,使石崖成为额状突出。

它说明了广州这一带在七千至一万年前曾是浅海,南海岸边就在这里。

是一处典型的古海蚀崖遗址,它标志着海域后退了50多公里。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在广东广州市中山三路红花岗。

是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英勇就义的刑场。

1957年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兴建成为松柏苍翠、红花烂漫、庄严雄伟的大型陵园,面积共26万平方米。

大门两旁耸立的石壁上,镌有周恩来题写的园名。

陵园中心隆起的圆形墓扩上铺着绿茵的青草,象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革命人民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

护墙上刻着朱德题字”广州公社烈士之墓”。

陵园东部建有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

园内还开凿了宽广的人工湖,湖边嘉树、时花、奇石,参差配置,绮丽宜人。

湖心纪念亭上,悬挂有董必武题的“血祭轩辕”横匾。

  【中朝人民血谊亭】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东部。

建成于1964年。

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的革命士兵中,有朝鲜青年一百五十多人。

他们与中国战友并肩作战,最后在沙河战役中大部分牺牲。

亭子是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基座,朝鲜民族风格的瓦顶,檐口雕栏用朝鲜金达莱花和中国木棉花相结合的图案作装饰,象征中朝两国人民紧密的战斗友谊。

  【中苏人民血谊亭】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东部。

建成于1957年。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当时苏联驻广州领事馆的副领事及馆员多人也遭反动派杀害。

亭子雄壮浑厚,前面有书卷形卧碑。

  【四烈士墓】

  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

四烈士即温生才、林冠慈、陈敬岳、钟明光,均在辛亥前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温生才(1870—1911)字练生,广东梅县人,1911年4月8日在广州东门外刺杀清政府广州将军孚琦,被捕后英勇牺牲。

林冠慈(1883—1911)广东顺德人,陈敬岳(1870—1911)广东梅县人。

1911年8月13日因炸广州水师提督李准,林冠慈当场牺牲,陈敬岳被执就义。

钟明光(1881—1915)广东兴宁人,于1915年7月17日向袁世凯爪牙龙济光掷击炸弹,伤龙济光井伤毙其卫士十七人,事后被捕,惨遭焚死。

1918年广州人民在其槁葬处建圆丘形石质合葬墓一座,墓前石牌坊矗立。

墓左右各建有蓝琉璃瓦顶亭一座,1924年树立碑记,称四烈士墓。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东广州市中山四路。

该所创办于1924年7月。

一、二期所址在广州市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三至五期在东皋大道原一号。

第六期所址迁番禹学宫(即今复原旧址)。

一至五期主任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

第六期改主任为所长,毛泽东任所长,萧楚女任教务长,教员有周恩来、彭湃、恽代英、阮啸仙、张秋人、赵自选、周其鉴、安体诚等,讲授有关农民运动的各种课程,还进行军事训练和到农村实习。

旧址原是学宫,在棂星门前加建木岗亭,大成门以木板间隔,分为值星室、教务部和庶务部,东耳房是毛泽东办公室,西耳房为图书室,大成殿作课堂,后面的崇圣殿作膳堂,东侧房为军事训练部,东西两庄为学员宿舍。

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

旧址于解放后修缮复原,辟为纪念馆。

  【五仙观】

  在广东广州市惠福西路坡山。

是反映广州别名羊城、穗城来源的一处古迹。

传说周夷王时,有五个仙人,骑着口衔谷穗的五只羊降临楚庭(广州古名),把谷穗赠给州人,祝州人永无饥荒,仙人言毕隐去,羊化为石。

五仙观原有五仙五羊像,作谷神奉祀。

北宋时建在十贤坊,后迁西湖药洲,至明代再迁于此。

现存大殿及山门各一座。

门前有明代石雕麒麟一对。

大殿是广州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木构建筑之一。

殿前后壁间嵌有北宋至清末的古碑十多方,记此观历次修建和变革。

大殿左侧有原生岩石,上呈脚印状凹穴,俗称仙人姆迹,实是远古珠江洪水期因流水冲蚀而成。

还有一个流水不竭的泉眼。

为地质、地理的考察提供了实物资料。

  【中山纪念堂】

  在广东广州市越秀山南麓。

为纪念我国近代伟大的纪念堂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而兴建。

原为清代抚标箭道、督练公所。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督军衙署。

1921年孙中山在此就任非常大总统。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人们为纪念他的革命伟绩,发动筹建中山纪念堂。

由工程师吕彦直设计建造,1929年1月奠基,1931年10月落成。

占地6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高49米,是钢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宫骰式建筑。

正面作重檐歇山顶。

上部呈八角亭式,红柱黄墙,衬着宝蓝色琉璃瓦上盖,庄严肃穆。

堂内座位分上下层,有4.729个席位,周围装饰着民族风格的彩绘图案,金碧辉煌。

由于设计巧妙,不见一柱,是建筑艺术中的杰作。

抗日战争初期,堂顶一角为日本侵略军炸毁,加之年久失修,日渐残漏。

1963年进行大规模维修,并在堂外照原设计加建围墙,妥为保护,堂前重新立孙中山铜像,以资崇仰。

现为广州人民集会和举行大型艺术演出活动的重要场所。

堂西有孙中山纪念馆。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在广东广州市越秀南路93号。

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选举林伟民、刘少奇为正副委员长,苏兆征、邓中夏、李立三、李森等为执行委员。

全总领导全国工人阶级,大力发展工会组织,统一广东、香港的工人运动,举行了反帝国主义的上海五卅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支援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与北伐战争。

1927年1月,全总北迁汉口,这里改为全总驻广州办事处。

旧址为三层楼房,一楼是广州工代会礼堂和办公室,二、三楼是全总礼堂和办公室。

1926年在楼前建立了花岗石的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和廖仲恺先生纪念碑。

1958年经修缮复原,辟为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

  又称粤区委、两广区委。

在广东广州市文明路194、196、198、200号。

1924年底,中共广东区委扩大后在此办公,领导广东、广西、福建西南部和对海外党的工作,直至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叛变时转入地下。

当时区委书记为陈延年。

周恩来、彭湃、阮啸仙,邓中夏、苏兆征、杨殷、张大霄、挥代英、萧楚女、蔡畅、邓颖超等都担任过区委各方面的领导职务。

毛泽东也曾多次到这里参加会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广东区委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右派、领导工农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支援北伐战争等,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旧址是井排四幢式样划一的三层楼房,三楼是区委各部门的办公室及会议室,二楼是区团委的办公室及传达室、会客室。

1961年修缮复原,并没有关于广东区委史料的陈列室。

  【六榕寺】

  在广东广州市朝阳北路。

是广州著名佛教古寺。

始建于染大同三年(公元537年)。

初名宝庄严寺,是当时广州刺史萧裕为痊藏梁武帝毋舅从海外携回之佛骨而建。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改称净慧寺。

元符二年(1099年)苏拭来游,挥笔题“六榕”二字,明代始称六榕寺。

寺内有巍峨矗立的花塔,主要建筑还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六祖堂等。

六祖堂内保存有宋代铸的禅宗六祖慧能铜像。

寺内还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铸的三尊巨型铜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吨;观音殿有同时铸的观音像,高4米,重5吨;都是有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物。

寺内榕荫园,有苍榕翠竹,繁茂交荫,又有补榕亭及碑廊,保存自宋至清的碑石一批,有文有图,记载了寺塔的历史沿革。

  【花塔】

  在六榕寺内。

为砖木结构,初建于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

公元十世纪时毁于火,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建。

1980年全面维修时,塔壁发现印有北宋的砖铭。

这座为广州市容生色的古塔,高57米,八角九级。

每级皆有暗层,合共九级十七层,沿梯级右上左下。

塔顶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造的千佛铜柱,连上面的九霄盘、宝珠及下垂的铁链重5.000公斤。

由于塔形华丽壮观,宛如冲霄花柱,通称为花塔。

六榕花塔保留了宋代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塔址位于市中心区,登塔可俯瞰全市景色。

  【石门】

  在广东广州市西北15公里小北江与流溪河的汇合处。

以两岸有山对峙,壁石如门而得名。

为宋、元两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石门返照”所在。

每当夕阳西下,云蒸霞蔚。

与江中水波相映,红光微瀚,景观奇丽,在石门下游一里许,有明人李凤刻的“贪泉”碑(此碑系1964年复制,原碑现保存在广州博物馆碑廊)。

据史书记载,此处古有贪泉,凡人饮泉水,便起贪念。

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操守廉洁,认为贪污与否,在于个人品德与操行,与泉水无关。

为此他写了一首诗曰: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此诗亦刻在贪泉碑上,为古今过往游客所览赏。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在广东广州市北郊三无里村尾。

原是一座供奉北帝的三元古庙,建于清初。

鸦片战争时,英侵略军于1841年5月沿珠江从三元里西边的增步泥城码头登陆,攻占城北四方炮台,在附近三元里奸杀抢掠,激起群众义愤。

菜农韦绍光和村中的群众齐集三元古庙,誓师杀敌。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城东北一百零三乡和邻近的从化、花县、增城等地群众同时奋起,在牛栏岗狠狠打击了侵略军,毙敌多名,缴获一大批武器,并包围了四方炮台,迫使侵略军撤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个重要的革命遗址,解放前早已埋没,解放后经过修缮复原,辟为纪念馆。

  【三元里抗英烈士纪念碑】

  在广东广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口。

1841年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军审到广州城外,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广州附近一百零三乡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奋起抗英,于1841年5月30日大败英国侵略军于牛栏岗。

1950年10月。

为了纪念这次斗争牺牲的烈士,广州市人民政府在三元里村口的山岗上,建造了纪念碑。

碑文是:

“一人四一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并在碑的周围广植草木,供人瞻仰、游览。

  【石室】

  即圣心大教堂。

在广东广州市一德路。

清同治二年(1863年)

  奠基,光绪十四年(1888年)落成,历时二十五年,占地面积2.700多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一座以高直尖顶为特色的哥特式建筑。

因教堂系用花岗石建成,故又称石室。

又因奠基日是圣心瞻礼日,故又名圣心大教堂。

原为清代两广总督行署地皮,同治年间租给法国普行善会,始在此建筑大主教堂,名“圣心堂”。

四周原来还附设医院、育婴堂与主教、神甫宿舍等建筑,占地六十多亩。

教堂结构为一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其上挂有大钟一组。

堂深78.69米;东西宽35米,高度由地面至天面平台为28.7米;由天面平台至塔顶端为29.8米,共高58.5米,堂内是尖形肋骨交叉的拱形穹窿。

正面的大门和四周扶壁分布的花窗棂,都是合掌式。

所有门窗都以红、黄、蓝、绿等深色图案玻璃镶嵌,可避免室外强光射入,使室内光线保持柔和,形成慈祥肃穆的宗教神秘气氛。

石室由法国工程师参照巴黎圣母院设计,工程浩大,从打磨到吊装都用手工操作完成。

主持施工的是一个名蔡孝的石匠。

  【圣心大教堂】

  即“石室”。

  【北伐誓师大会会场遗址】

  在广东广州市中山三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前(原名东较场)。

北伐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所进行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

参加北伐的有八个军,每个军都有共产党员,在北伐军中起着骨干作用。

以共产党员叶挺为首、在北代中担任先锋的独立团,更是战绩彪炳。

北代誓师大会于1926年7月9日在广州市东较场(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门前面)隆重举行。

誓师后,北伐军即挥戈北上,不到一年,占领了中国中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白云山】

  在广东广州市北郊。

由三十多座山峰组成,面积28平方公里。

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峰顶常有白云飘绕,故名。

登摩星岭顶端,远望则城乡云树,莽莽苍苍,广州全景,历历在目;近观则群山献翠,泉石萦回。

自古以来,白云山一直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历史上羊城八景中的白云晚望、蒲涧濂泉、景泰僧归,都在白云山里。

山上古迹现有蒲涧,相传为秦代郑安期筑室隐居之所,九龙泉,相传发现于秦代,均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近的有明代歌女张二乔墓,世称百花冢。

清代黑旗军的刘永福所书“虎”字刻石,形如活虎盘立,均足供游赏。

还有滴水岩、云岩、白云晓望、启云晚望、天南第一峰、明珠楼、水月阁等众多名迹胜景。

解放后,在白云山的摩星岭南北两面,分别辟山顶公园和山北公园,又开辟了园林式的双溪旅舍、白云山庄、松涛别院等旅舍。

甫麓的麓湖也辟为麓湖公园,增建亭台楼阁,并广植树木花卉,供人游憩。

  【兰圃】

  在广东广州市越秀公园西侧,清真先贤古墓毗邻。

原为一个植物标本小园,经过整理修建后,总面积已达5万平方米,是广州一个以栽培兰花为主的名园。

园圃内栽有兰花近万盆,品种上百个,分设三棚:

第一、三棚以栽培地生兰为主,主要有银边大贡、大风尾、玉鱿大贡、银边菩提素等珍品,每当兰花盛开,幽香清逸,格外怡人。

第二棚以气主兰(寄生兰)为主,花艳而少香。

兰圃内小径迂回,林荫夹道,除兰花外还培植不少观赏花卉:

加上茂林修竹、翠柏苍松,点缀着石山、瀑布、涌泉、观鱼池、春光亭、荫生植物棚等,在繁闹的北城区中,成为幽雅清新的境地。

园后有白石塔一座,高七层,基座和各层塔檐都镂刻花纹,玲珑剔透。

原为华林寺合利塔,后移置于此。

  【光孝寺】

  在广东广州市光孝路。

是广东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初为西汉南越王赵建德故宅。

三国时,吴国官员虞翻滴徙居此,辟为苑圃,光孝寺大雌宝殿多植苹婆河子,时人称为虞苑,又称河林。

虞翻死后,家人施宅作庙宇,命名制止寺。

后改名法性寺。

自东晋至唐印度僧人到寺传教者颇多,对中国佛教有一定影响。

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高僧慧能在寺戒坛前菩提树下受戒,开辟佛教南宗,称“祥宗六祖”。

以后寺名屡改,至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改名为“报恩广孝禅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再改名“光孝寺”,沿用至今。

寺内旧有十二殿、六堂;还有钟楼、鼓楼、睡佛阁、延寿庵、兜率阁、笔授轩、虞翻祠等建筑。

现存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还有睡佛阁、瘗发塔及东西铁塔、法幢、大悲幢等古迹。

昔日雄伟规模依然可见。

寺院园林环境优美,解放后补种了诃子树,使河林重放异彩,为中外游客所赞赏。

  【六祖殿】

  在光孝寺年。

是纪念佛教禅宗大祖慧能的建筑物。

原名“祖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所建。

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冬毁于火,住持僧祖中募缘重建。

明天顺三年(1459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建。

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

前边有一座玲珑木构建筑物伽蓝殿,有明代建筑遗风。

  【睡佛阁】

  在光孝寺内。

为唐神龙年间(705—707)建。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被据作馆舍,岁久倾颓,住持僧通煦,僧超琪、超珍捐资赎回重修,将风幡阁与睡佛阁合为一处。

亦名凤幡堂。

寺志称,六祖慧能自接受五祖弘忍衣钵后,至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来到法性寺(今光孝寺),印宗法师正宣讲涅槃经。

偶见风吹幡扬,二僧对论,一日风动,一日幡动,慧能认为风幡非动而是心动,满座震惊。

印宗法师契悟询知是禅宗法嗣,即拜为师。

慧能始公开宣扬南宗宗旨,印宗为此设风幡阁以纪之。

  【瘗发塔】

  在光孝寺内。

唐高僧慧能成为禅宗六祖后,寺住持僧法才把慧能的头发埋在菩提树下,上盖此塔,并立碑纪念(碑已无存)。

塔平面作八角形,高7.80米,以石基灰沙砖筑成,历代皆有募修。

解放后,1954年与1977年均曾修葺。

其旁有元代刻制的六祖像碑和达摩像碑。

  【东西铁塔】

  在光孝寺内。

是两座千年铁塔。

置于殿东者叫东铁塔,在殿西者称西铁塔。

前者铸于五代南汉大宝十年(公元967年),以南叹主刘鋹的名字铸造的。

四方形,共六层,身高6.35米,有石刻须弥座,高1.34米,全塔高7.69米。

全身有九百多个佛龛,每龛都有小佛像,工艺精致,初成时全身贴金,有涂金千佛塔之称。

金色日久脱落,今已呈铁锈色。

塔身下有莲花铁座,四周雕有“行龙火珠”与“升龙降尤火焰三宝珠”,造型生动。

西铁塔比东铁塔早四年,是刘怅太监龚澄枢与邓氏三十三娘于大宝六年联名铸造。

形式大致与东铁塔相同,实是东铁塔仿西铁塔所后铸。

抗战期间房屋倒塌,压崩了四层,今仅存三层。

这是我国至今所见的两座最古的铁塔。

  【大悲幢】

  在光孝寺内。

宝盖状如蘑菇,以青石造成。

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建。

高2.19米,幢身八面刻着“大悲咒”,字体小楷,文字直行自右至左,为寺内现存石刻中最早且有绝对年代可考者,但字迹多已风化。

幢身平面作八角形,状如矮住,下有幢座八角形,座下有基座,四周刻有威武的力士浮雕,幢身上施宝盖,盖下于檐枋与角梁相交处刻出一跳华栱作为承托,为广东经幢所仅见。

  【朱执伯墓】

  在广东广州市先烈路驷马岗。

朱执信(1885—1920)原籍浙江,生于广东番禹,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

1911年参加辛亥广州起义,力战负伤。

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坚持革命。

1920年赴虎门,策动该地驻军讨伐盘据广东的军阀莫荣新,于同年9月21日被反动军阀刺死于虎门。

遗体于1921年1月16日葬于广州市先烈路驷马岗,墓园绕以崇垣,丰碑高耸,以资景仰。

1936年秋,因发现墓地有白蚁,将遗骸迁葬广州市执信路执信中学内,原墓仍保留,供人瞻仰。

  【华南植物园】

  在广东广州市东北郊龙眼洞附近。

总面积4.500亩,汇集了3.200多种植物,成为中国科学院四大植物园之一。

是引进驯化和栽培实验的植物园,又是普及植物学知识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博物馆。

内有棕榈植物区、孑遗植物区、竹园、荫生植物区、药用植物区、果子植物区、苗圃区,占地50亩的荫生林区——蒲岗,是广州保留得最完整的一片自然植被。

园内还分布有人工湖、亭台楼阁、回廊等,环境幽雅、风光秀丽,既是植物科学研究、实验的园地,又是引人入胜的绿海芳菲的大公园。

  【花地】

  又名花棣。

在广东广州市西南郊芳村。

据晋代《南方草木状》记载,古南越时就有花本经营。

花地的“大通烟雨”是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

到清代已发展成繁花十顷、果树千行的花果园地。

其花果不但产量大,品种亦多。

自诩“无花不识”的清代花卉专家、《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于乾隆年间南来广州花地观赏,也只认识其中的十之六七。

今天,这里培植的花果仍有近千个品种,其中花以素馨、果以杨桃最负盛名。

  【三二九广州起义报挥部旧址】

  在广东广州市越华路小东营5号。

为一幢四进三问的青砖民房。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总指挥黄兴在此设立秘密指挥部,筹划起义,部署战斗。

这里距离清政府两广总督署不过五百步。

起义之日(农历辛亥三月廿九日,阳历四月廿七日),黄兴率领称为“选锋队”的敢死队百亲人从这里出发,进攻两广总督署,震撼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为武昌起义胜利的前奏。

辛亥革命后,遗址逐渐被人遗忘,解放后由李章达之子秉承其父遗愿将该房捐献给国家,辟为辛亥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供广大群众参观。

  【怀圣寺】

  又名光塔寺。

在广东广州市光塔路。

是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最早的清真寺之一。

以怀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圣人)而得名。

相传是早期来华的阿拉伯著名传教士阿布·宛葛素所建,距今约有一千多年历史。

寺内有圆柱形砖塔,叫光塔,高36.6米,中为实心柱,建于一千多年前的珠江边。

光塔原名邦克塔。

“邦克”是波斯语的音译。

为教徒举行礼拜前登塔召唤徒众集合的唤词。

“邦克”与“光”发音相近。

又因夜间塔顶高竖导航明灯,且塔身笔直光滑,遂习称为光塔。

塔顶原置有一金鸡,随风旋转,以测风向。

古代每年五六月间,阿拉伯航船乘季候风入港,寺众登塔,以祈风信。

附近地区即为唐时专为阿拉伯外商寄居的“番坊”所在。

此寺已成为研究我国海外交通史、建筑史与伊斯兰宗教史的重要古迹。

寺内有看月楼、水房、东西长廊、礼拜殿。

它是中国和伊斯兰教国家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也是伊斯兰教的国际友人宗教活动的场所。

  【沙面】

  在广东广州市珠江边。

原是一片沙滩,经人工填修,成为一个椭圆形的小岛。

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22万平方米。

明代曾在此设“华节亭”,成为管理外商人口的一个要津(码头)。

鸦片战争期间,这里是城防重地。

1958年整治沙面时,出上了8.000斤和6,000斤的大铁炮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