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950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泉州市届高三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卷一有答案加精文档格式.docx

A.作家写作个性与书写习惯、戏班演出情况等因素是戏剧术语与演出形态之间不能划完全的等号的主要原因。

B.“虚下”这一术语虽得到普遍使用却只能称为“准程式”是因为提示用语的不太固定和表演形态的不尽相同。

C.“虚下”的表演形态及其术语是脱胎于讲唱诸宫调的金、元杂剧为了保证一人主唱的“曲本位”体制而创造的。

D.从“曲本位”向“剧本位”缓慢发展的中国戏曲整体上由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万历年间。

D(原文第四段说“这时的‘虚下’,只考虑场面调度而与情节无关……而整体上从重场面向重情节倾斜的历史拐点发生在明代万历时期。

”可见改变的是虚下而不是中国戏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元杂剧为了给在同一套曲子中后上场的演员腾出表演空间不得不让负责主唱的演员暂时下场。

B.“虚下”这一术语在戏剧中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注意关目的合理性及所提示演出形态的戏剧化。

C.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世界戏剧一部分的中国戏曲终于开始走向了戏剧化。

D.不够注意剧情关目的合理化、曲词过于典雅以及其它多种因素影响着中国戏曲的戏剧化进程。

A(原文第一段说“虚下,……故不是真的下场,因称“虚下””可见不是真的下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水在水之外活着葛水平

  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更远处四散而去。

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适合羊们的口粮。

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

“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

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

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

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

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

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

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

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

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

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

“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

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

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

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

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

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

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

开着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

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我的视野。

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

我坐下来,粪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

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

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⑧明代诗人王徽诗云:

“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

”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的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

放羊人说:

“也就几年光景。

”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大了。

“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

”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

对资源的争夺,可以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

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

走走走走走,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

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

“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

”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撂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

  ⑨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⑩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尽管沁河两岸少了河水的滋润,但河谷空阔、羊群遍野、空气纯净、鸟鸣山幽,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B.新修却已经残破的“沁河源头纪念碑”暗示当地的人们遗忘和漠视曾经养育了自己的沁河,也就有了今天沁河的干枯。

C.作者在第⑧段引用明代王徽的诗句,主要是为了点明沁河两岸的风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增添文章底蕴。

D.全文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凝练而富有诗意,如第⑧段连用的五个“走”字饱含着作者对沁河的满腔热情。

B(A原文第一段“有寂灭,也有疼痛”可见美景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喜悦;

C通读全文可知此处提及古代沁河盛况更主要是引发读者进行古今沁河的对比反思;

D五个“走”更多的是表达出作者对于恢复沁河盛貌的焦虑之心))

8.文章多处提到“羊群”“放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之一,羊群及牧羊人的叙述贯穿全文,伴随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1分);

内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牧羊人与黄花、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2分);

主题上,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极大反差,牧羊人的言语更是直接指出了沁河的古今风貌,引发读者对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2分)。

9.“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

”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这句话意思是作者前往沁河探源,只见干涸的河床,水存在于沁河之外,作者为此而着急不已(2分);

作者为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沁河导致沁河断流的现状感到着急焦虑,揭示了作者对沁河现状的反思与拷问,极具现实的疼痛感(2分);

河流孕育生命,水的干涸意味着昔日农业文明的日渐消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古代文明消逝的焦虑、哀叹及忧患(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何泽慧:

不愿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中关村北区14号楼,有7间房间的一户筒子楼旧屋。

其中一间狭小的房间里,遗像上的老人满头银发,微微抿嘴,淡淡微笑,朴素得显不出任何特别。

  “她就是很普通、很低调的一个老太太,我们就是平平淡淡过日子。

”她的女儿钱民协这样评价。

  在科学界,这位“很普通”的老太太,被大家尊称为“何先生”。

在6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她的重要成果广为人知:

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推动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1979年,高空气球工程正式启动。

何先生一知道有新研制的气球或观测仪器进行飞行试验,她必到现场。

每次,已届65岁的她都得坐着吉普车,从北京颠簸两三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河北省香河县。

  与对科学的执着热情不同的是,生活中的何先生却是“不讲究”。

有一次,何先生参加国际会议。

她脚上穿的鞋,居然打了三层补丁;

她提着一个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

在科学研究中,何先生一直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

对于这位女科学家在科研工作中的成熟和严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彭桓武这样评价:

“大力协同作战,人员设备支援。

多方筹办尽超前,应急忙中不乱。

在严谨的同时,何先生也表现出思想上的活跃和开放,不为书本或前人的框框所束缚。

她尊重客观事实,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

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宋黎明回忆称,何先生和钱先生在干校时,曾自制观测设备看彗星。

“一个自己做的三脚架,一个初中老师上课用的量角器,还画了草图,何先生还向我介绍了如何确定观测纬度、观测时间,如何确定彗星的方向,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最后是他们的数据跟天文学年历的比较。

  2000年底的一天,何先生等人应邀到一个卫星发射基地的展览馆参观。

参观完毕之后,服务员请她在留言本上为展览馆题上自己的名字。

“我不题。

为什么只让我一个人题字,不让他们题?

”何先生边说边指了指身后的马宇蒨等人。

展览馆的一位处长见状,赶紧上前解释道:

“何先生,因为您是名人,是很重要的人物。

您到这儿来,能给我们题字是我们莫大的荣幸啊!

”没承想,这样一说,何先生更不愿意题了——因为她平时最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钱三强先生病重时,医生嘱咐不能让他有过多的应酬。

何先生索性搬了个小板凳,坐在病房门口拦着,说不管是谁,多大的官来了都不让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近人情”的何先生,却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

最让马宇蒨感动的是,当时已是副所长的何先生带着她把图书馆的期刊、过刊、图书、资料等一间一间、楼上楼下地走了一遍,教她如何查阅图书资料,“何先生站在院图现刊室外搭着我的肩膀给我介绍情况的那一幕,永远成为一个定格。

(摘编自吴月辉陈星星《追忆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

不愿别人说自己是名人》)

相关链接

①姜鲁华研究员回忆说:

“记得那年在我要出国留学前,先生找我谈话,第一句就问:

你准不准备回来?

我说,我是要回来的。

先生似乎放了心,又对我殷殷叮嘱,希望我带着国家需求出去好好学习,回来好好为国家服务。

”(齐芳《清香如荷芳泽世人》)

②“权位和来头,排场和声势,以及华丽的包装,对何先生都没有作用;

她会时不时像那个看不见皇帝新衣的小孩子,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时宜而又鞭辟入里的实在话。

”(韩义雷《一位真正的科学勇士》)

4.下列对材料中何泽慧从事科研工作态度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执着热情,年事已高依然无视路途颠簸遥远,亲自从北京前往河北试验现场。

B.严谨求实,做事多提前筹办,下放干校时还要亲自制作观察设备采集数据。

C.勇于创新,思维开放活跃,不被书本与前人束缚,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题。

D.朴实低调,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外出衣着都不讲究,一心专注于科研工作。

D(朴实不属于从事科研工作的态度)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无论是在日常生活里还是在工作上,姜鲁华都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B.坐在医院门口阻止任何人探视钱三强的细节体现了何泽慧对丈夫深深的爱意。

C.姜鲁华性情古怪难以亲近,工作人员好心请其题字却招来她的质疑与不满。

D.何泽慧的教导对她的学生姜鲁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姜鲁华终于回国效力。

E.在科研领域的卓有建树使得何泽慧敢于无视世俗世界的排场与权位大胆直言。

AB(C性情古怪不恰当;

D材料无法直接推出姜鲁华的回国就是因为何泽慧的教导;

E何泽慧的大胆直言是她的个性,与她的成就无关。

6.何泽慧有着“中国居里夫人”的美誉,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认同。

何泽慧作为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发现了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等成就,成就卓越,影响深远;

对祖国一片赤诚,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国家的事业;

为人低调,不慕名利,关心呵护后辈。

(一点2分,答满两点即可。

有其他答案,能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

让幼颖悟好学,及壮,推择为吏。

擢南台御史。

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及不法事,帝遣使杂问,既款服,诏令让与俱来,人皆危之,让恬然若无事者,台纲以之益振。

大德间,诏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让为都事,凡御史封章及文移,其可否一决于让。

入为中书省右司都事,迁户部员外郎。

时东胜、云、丰等州民饥,乞籴邻郡,宪司惧其贩鬻为利,闭其籴,事闻于朝。

让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

至大元年,转户部侍郎。

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仁宗即位,加让正议大夫。

初,尚书省柄臣构杀留守郑阿尔思兰,籍其家,中外冤之;

尚书省罢,未有直其冤者。

让明其事,以所籍赀产给还之。

有旨:

六部事疑不决者,须让共议,而后上闻。

刑部有案,让未署字,而误用印,吏惧,遂私效让署。

事觉,度无损于事,且怜吏以罪废,遂视之曰:

“吾署也。

”其宽厚多类此。

让上言:

“古今有天下者,皆有律以辅治。

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

”帝嘉纳之。

乃命中书省纂集典章,以让精律学,使为校正官,赐青鼠裘一袭、侍宴服六袭。

二年,朝廷以吏多滞事,责曹案不如程者。

令下,让曰:

“刑狱非钱谷、铨选之比,宽以岁月,尚虑失实,岂可律以常法乎!

”乃入白于宰相,曰:

“尚书言是也。

”由是刑曹独得不责稽违。

四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六。

(节选自《元史·

谢让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B.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C.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D.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粃/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

唐宋时,与郎中通称郎官,皆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

直至明清,各部仍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

B.“律学”于此处是指中国古代研究、注释法律的学问。

始于西汉,原为经学的一个分支。

因古代法律多称“律”而得名。

C.“铨选”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

吏部主管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

各级职官均由吏部按照规定铨选举官。

D.“刑曹”是指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属官。

“曹”有等辈、群类之义,后引申成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比如兵曹、功曹等。

C(并非各级职官均由吏部铨选,如六部最高级职官就由皇帝任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让一身正气。

担任南台御史时,皇帝让他与被他审理过的江浙省臣一同入朝,众人为此担忧,他却能仪态安闲,如若无事。

B.谢让正直敢言。

郑阿尔思兰遭遇冤屈被诛杀抄家,尚书省罢免了权臣,却无人敢为郑伸冤,谢让明正其冤,把抄没的家产归还他家。

C.谢让深受皇帝信任。

他的建议多为皇帝采纳,皇帝甚至下令六部凡有疑而不决的事情都要让他参与商议,再上报朝廷。

D.谢让宽厚待人。

下属官员私自模仿谢让笔迹签署的事情被发现后,他认为对事情没有影响且担心该官员被免职,便说是自己签的字。

B(原文“尚书省罢”是尚书省被撤销之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让设法立禁,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

(2)堂堂圣朝,讵可无法以准之,使吏任其情、民罹其毒乎!

(1)谢让为此设立了法禁,规定禁止从邻郡买粮食者有罪,这使三州的很多人民因此而得以保全生命。

(“籴”、“赖”、补足谓语“规定”译对各1分,大意2分)

(2)堂堂圣朝,怎么能没有法律来作为治理的准则,使官吏任其性情,人民遭受他们的毒害!

(“讵”、“任”、“罹”译对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谢让自幼聪颖敏悟好学,及其成年,被推选为吏。

谢让被选拔为南台御史。

弹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以及违法之事,皇帝派遣使臣与他共同审理此案。

所弹劾之人服认其罪以后,又诏令谢让与省臣一同入朝,众人都为他感到担心,而谢让仪态安闲,仿佛什么事也没有。

御史台纪纲因此更加振兴。

大德年间,诏令设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谢让为都事,凡御史奏章及公文,其可否全由谢让决定。

又召入朝为中书省右司都事,升任户部员外郎。

当时东胜、云、丰等州的百姓饥荒,乞求在邻郡买入粮食。

宪司担心这样会造成贩卖牟利的结局,禁止买卖。

将此事上报给朝廷后,谢让为此设立了法禁,规定禁止从邻郡买粮食者有罪,这使三州的很多人民因此而得以保全生命。

至大元年,改任户部侍郎。

当时京仓的主吏,因为仓廪多有漏洞,思虑久雨则米坏,请其上覆盖糠秕,因而把糠秕混杂入米中,供给内外工匠及宿卫者。

谢让察知其中有奸诈,以藁秸代替糠秕,奸弊全被革除。

仁宗即位,谢让进级为正议大夫。

起先,尚书省权臣编造罪状诛杀留守郑阿尔思兰,抄没了其家资,朝内外都认为是冤枉;

尚书省被撤销之后,没有人出面平反他的冤屈;

谢让明正其冤,把所抄没的资产归还其家。

凡是六部之中有疑而不决之事,必须与谢让共同商议,然后再上报。

刑部有一案件,谢让还未签署,就因疏忽先盖上了印,吏惊恐,于是私自模仿谢让笔迹签署。

此事被发觉以后,他考虑到对事情并没有损害,并且怜惜此吏会因此而被废黜,于是察看说:

这是我签署的。

他为人宽厚大多类此。

谢让上奏章说:

古今统治天下者,皆有法律辅助治理。

堂堂圣朝,怎么能没有法律来作为治理的准则,使官吏任其性情,人民遭受他们的毒害!

皇帝赞赏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于是命中书省纂集典章,因为谢让精通法律之学,就委派他任校正官,赏赐给他青鼠裘衣一套,侍宴服六套。

皇庆二年,因为有许多官吏办事迟误,朝廷责令各部清查不如期办完的案件。

命令下达后,谢让说:

“刑狱之事,不是钱谷、考核选举之事可比,虽宽限时间,尚且担心其中会有失实之处岂能用一般的常法来要求呢!

于是他入见宰相告知此意,宰相说:

“尚书所言是正确的。

因此唯独刑部能够不责查迟误。

”四年(1317)十月,死在任上,终年六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南归阻雪孟浩然

我行滞宛许①,日夕望京豫②。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③耻还家,裴回

守归路。

(选自《全唐诗》)

【注】①宛许:

泛指今南阳许昌一带。

②京豫:

指东都洛阳。

③十上:

指作者十次上京赶考

裴回:

一作“徘徊”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滞宛许”“望京豫”点明诗人滞留的地点及遥望之所,照应了标题的“南归”。

B.“旷野”“孤烟”“归雁”等意象既勾勒出苍茫的环境,又暗指诗人的心境。

C.“饥鹰捉寒兔”,貌似写鹰在积雪天的饥饿难耐,实则还隐喻作者自身景况。

D.“少年”句诗人为自己少年时只知舞文弄墨、专注于诗词歌赋而心有悔意。

E.全诗语言不事雕琢,清新简朴却又能淡而有味,意境清旷又不失飘逸韵致。

DE(D项中诗文并无体现悔意;

E项确是孟浩然常见诗风,但不合此诗意蕴。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前途的失落和迷惘,前四句诗人因风雪滞留异乡,抬头四望却只见一片苍茫,不禁流露出对前途的失落和迷惘;

归途滞留的悲凉萧索,中间四句诗人借“孤烟”“归雁”“积雪”“饥鹰”勾勒出苍茫之景,表达了他此刻归途难进处境不堪的悲凉萧索;

屡试不第,失落还乡的羞愧,后四句诗人通过对比壮志在胸的少年和屡遭挫败的现状,抒发了屡试不第,失落还乡的羞愧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两句,借前贤坚守正道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2)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认为人的认识是受制于认识角度的富有哲理的两句是“,。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者提出假设,如果秦国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那么“”,也没有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