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9564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

(修改稿)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1.1自然条件

1.1.1地理区位

1.1.2土地资源

1.1.3地形气候

1.1.4土壤状况

1.1.5水资源

1.1.6生物资源

1.2社会经济

1.2.1人口及其分布

1.2.2综合经济实力

1.2.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4基础设施条件

1.2.5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1.2.6农业产业化经营

1.2.7农村居民生活

1.3制约因素

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1.3.2农业投入不足

1.3.3自然灾害频繁

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第二章总体规划

2.1指导思想和原则

2.1.1指导思想

2.1.2基本原则

一、现代高效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

2.2发展定位与战略

2.2.1科技创新战略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

2.2.3企业化经营战略

2.2.4可持续发展战略

2.3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3.1优质粮棉油产业带

3.1.1发展思路

3.1.2发展目标

3.1.3建设内容与布局

一、优势粮油主产区

二、沿海高品质棉区

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

3.2.1发展思路

3.2.2发展目标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2.3建设内容与布局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3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

3.3.1发展思路

3.3.2发展目标

3.3.3建设内容与布局

3.4农产品加工基地

3.4.1发展思路

3.4.2发展目标

3.4.3建设内容与布局

3.5农产品出口基地

3.5.1发展思路

3.5.2发展目标

3.5.3建设内容与布局

3.6农产品物流基地

3.6.1发展思路

3.6.2发展目标

3.6.3建设内容与布局

第四章重点工程

4.1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工程

4.1.1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4.1.2沿海旱地和滩涂生态区建设工程

4.1.3沿海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4.1.4农村废弃物治理工程

一、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

二、大中型畜禽场沼气工程

三、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工程

4.1.5耕地质量保护工程

一、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区域站建设项目

二、高产稳产农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4.1.6农业(渔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4.2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程

4.2.1农村水利建设工程

4.2.2沿海滩涂开发工程

4.2.3沿海渔港开发工程

4.3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4.3.1科技攻关项目

一.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

二.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及良繁技术

三.农产品储运及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

四.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

五.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

六.农林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七、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八.重点实施13个重大科技项目

4.3.2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

4.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4.4.1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4.4.2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4.4.3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一、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二、新型农民培训设施建设工程

4.4.4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程

二、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建设工程

三、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4.5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4.5.1“四大业态”建设工程

一、改造提升农贸市场

二、升级拓展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加快发展连锁超市、配送专卖

四、探索电子商务、期货交易及拍卖竞价等新兴业态

4.5.2“四项服务”建设工程

一、信息咨询服务建设

二、质量监管服务建设

三、冷链物流服务建设

四、促销平台服务建设

4.6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4.6.1动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4.6.2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4.7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工程

4.7.1农业综合监测点建设项目

4.7.2农产品检测能力建设项目

第五章保障措施

5.1强化政策支撑

5.2着力规划引导

5.3加大建设投入

5.4深化对外开放

5.5加强组织领导

附表:

1、2007年沿海地区人口分布情况

2、2007年沿海地区经济状况

3、2007年沿海地区农林牧渔产业值

4、2007年沿海地区农业基础情况现状表

5、2007年沿海地区农产品产量情况

6、2020沿海现代农业发展总体目标

 

前言

江苏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与功能区,沿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事关江苏农业持续发展全局,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现江苏沿海地区已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区域,依据国家《江苏沿海地区区域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规划》在分析我省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和省对沿海地区发展的要求,研究确定了沿海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沿海现代农业“三带三基地”即优质粮棉油产业带、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物流基地的战略布局,重点支持的生态防护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工程,以及为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的“强化政策支撑、着力规划引导、加大建设投入、深化对外开放和加强组织领导”等五项保障措施,力图在未来将沿海地区打造为接纳中西部、服务长三角、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出口基地。

对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两个率先”目标实现等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规划的时间以2007年为基期,规划到2020年,分为近期(2008-2010年)和中长期(2011-2020年),重点突出近期,谋划展望远期,所有基础数据资料为2007年统计资料或最新的调查数据。

规划空间区域范围为江苏沿海地区所有市,即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市及所辖县(市)区的全部地域空间,《规划》包括种植业(含园艺、花卉)、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规划》在整合沿海地区种植业发展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园艺业发展规划、海洋渔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高效农业发展规划、滩涂开发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市场体系规划以及江苏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等的基础上综合编制而成。

期望为各级各部门加快推进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投资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方式的确定,以及运行体系的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

第一章发展背景

1.1自然条件

1.1.1地理区位

沿海地区地处北纬31°33'—35°07',东经119°21'—121°55',地形南北较长,东西较窄,是我国沿海(黄海)、沿江(长江)、沿线(陇海铁路)三条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

南接长三角经济辐射区,北接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渤海湾经济圈,东与韩国、日本、朝鲜等国隔海相望。

溯江而上,可通皖、赣、鄂、湘、川六省及云、贵、陕、豫等地。

区域包括江苏境内紧靠黄海由北向南排列的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地级市。

其中,连云港市的规划区域包括市区、灌南、灌云、东海、赣榆等4个县(市),盐城市规划区包括市区、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建湖、阜宁、盐都等8个县(市、区),南通市规划区域包括市区、海安、如东、如皋、通州、海门、启东等6个县(市、区)。

1.1.2土地资源

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区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地区,陆地面积约3.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31.65%,其中,耕地面积16171.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9.76%,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沿海三市中低产田比重达66%,改造潜力很大。

目前共有滩涂面积1031万亩,约占全国沿海滩涂总面积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一位。

由已围潮上带、未围潮上带、潮间带和岸外辐射沙洲四部分组成。

其中潮上带总面积443万亩(已围400万亩),潮间带398万亩,辐射沙洲190万亩。

1.1.3地形气候

沿海地区地域优势明显,气候宜人,地处长江、淮河和沂沭泗河流域的最下游。

区内除连云港境内分布有少量山丘区外,多是长期淤围形成的平原垦区演化而来的海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多在2.0~4.0米左右。

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海洋性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性,冬干旱,夏湿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3~15℃,年降雨量900~1050mm,南部多于北部,年际变化较大,年内降雨的60~70%集中在6~9月。

1.1.4土壤状况

沿海地区属平原海岸,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土壤类型不多。

土壤分类单元与地理景观单元基本一致,生态类型的演替、地理景观的变化和土壤类型的发育三者基本一致,除了云台山区的棕壤和赣榆沿海的砂姜黑土类外,其他广阔的平原海岸中,海堤以外潮间带内分布着滨海盐土类,堤内老垦区主要分布着潮土类(包括灰潮土、盐化潮土、棕潮土、盐化棕潮土四个亚类)。

土壤盐分、土壤养分和土壤物理性质除新垦区和堤外滩涂外,已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1.1.5水资源

沿海地区分属三大水系,废黄河以北属沂沭泗水系;废黄河以南至328国道、如泰运河为淮河下游区;如泰运河以南属长江流域。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方面,以保障城镇供水、工业供水和农田灌溉用水为主,加强供水水源及输水干线建设。

经多年建设,初步实现长江与淮河流域之间互济互调,形成了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及沿江自引三大供水区。

2007年沿海地区总供水量123.6亿m3。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21.3亿m3,占98.1%;深层地下水源供水量2.3亿m3,占1.9%。

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量53.4亿m3,引水工程供水量51.2亿m3,提水工程供水量6.8亿m3,跨流域调水量9.9亿m3。

沿海地区供水保证率总体上已超过50%,接近75%。

东引供水区的里下河腹部地区基本达到75%,沿海斗南、斗北垦区受里下河河网输水能力及节点控制水位限制,现状供水保证率在50%以上,接近75%。

渠北滨海、响水达到75%。

北调供水区,淮南沿运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连云港市内直接供水区供水保证率达60%左右,补水供水区为50%。

沿江自引供水区供水保证率已接近95%。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制定颁布了《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实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管理。

沿海三市共有357个水功能区,其中连云港83个,盐城94个,南通180个。

已初步形成蓄(北部地区)、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网络。

农田骨干排灌水系已基本形成,沟渠纵横,农田水利条件较好,基本具备新滩涂开发的引水改良条件。

1.1.6生物资源

沿海地区生态类型多样,有野生脊椎动物600多种,其中有白鳍豚、中华鲟、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40余种。

有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有国家保护物种7种。

有药用动、植物1098种。

沿海滩涂潮上带天然植被茂密,有芦苇、蒲草、大米草等纤维植物,有何首乌、罗布麻等药用植物等。

珊瑚及金镶玉竹为江苏珍稀名特产。动物资源主要分水生、陆生和鸟类。水生动物中的海洋水产品是沿海地区的主要水产品。

主要经济鱼类为带鱼、鳓鱼、黄鱼、鲳鱼、加吉鱼等。前三岛海区有刺参、扇贝、鲍鱼等。海区浮游植物以适温、适盐范围较广的近岸低盐广布种和暖温带种为主,共有190种。

潮间带底栖生物年平均生物量为57.17克/平方米。

陆上动物主要为陆生野生动物及人工饲养的畜禽品种,其中人工畜禽品种达12科、18属、90多个品种。陆生野生动物有麋鹿、河麂等兽类20多种,各种鸟类225种,国家重点保护或珍稀濒危鸟类有90多种。可供农业开发的生物资源丰富。

1.2社会经济

1.2.1人口及其分布

2007年本区域总人口2058.15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26.99%。

区域人口密度较低,平均人口密度634人/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人口密度少109人,18个县中低于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有10个县。

不同区域有很大差别,如海门市有1072人/平方公里,而大丰市仅有238人/平方公里。

本区域乡村从业人数799.08万人,约占区域总人口的38.83%,乡村从业人员比重最高的是启东市,为53.8%,比重最低的是响水县,为33.62%。

乡村从业人数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308.3万人,占区域乡村从业人数的40%,跟全省40.83%平均水平相当,占区域总人口的14.98%,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出2.79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最大的是灌南县,为61.93%,比重最低的是如东县,为26.81%。

(见附表)

1.2.2综合经济实力

整个沿海地区经济状况从南到北基本呈递减形态。

2000年至2007年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年均增长14.63%。

到2007年底,财政收入达到241.94亿元,年均增长13.7%。

地区生产总值4101.32亿元,占全省的15.88%,是2000年的2.6倍,其中第一产业538.97亿元,第二产业2130.09亿元,第三产业1797.24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以各县(市)来看,通州市最高,为323.33亿元,灌南县最低,为62.53亿元。

本地区实有耕地面积2428.5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4.23%。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1.99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5.63%,其中农业产值485.19亿元,林业产值20.63亿元,畜牧业产值289.59亿元,渔业产值233.1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59.39亿元。

农业与林牧渔产值比为47.17:

52.83,如不计林业产值,则种植业与养殖业产值比为48.14:

51.86。

从市县农林牧渔业产值来看,东台市最高,为103.75亿元,灌南县最低,为27.58亿元。

与2000年相比,沿海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3.4:

43.9:

32.7调整到12.07:

47.69:

40.24。

可见,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1.2.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科技兴农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沿海地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028.40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199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96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569万亩。

2000年到2007年,粮食产量由1026.64万吨增加到1134.09万吨,占农产品总量的77.74%下降到72.7%,占全省粮食产量由33.05%上升到36.31%。

油料产量由82.49万吨降到72.66万吨,棉花产量由221891吨增加到291229吨,肉类总产量由110.54万吨增加到117.55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由72.08万吨增加到72.98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62.08%。

水产品总量由151.74万吨增加到205.41万吨,占全省水产品产量的50.22%。

从时间序列看,江苏沿海地区的农产品绝对产量呈现逐年递增态势,而且占全省的比重也呈现出递增态势;从农产品产量结构看,粮食占农产品产量比重处于领先地位,高达72.7%左右,历年相对稳定。

棉花和水产品产量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丰富的农产品原料既是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基础,也是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的基础。

1.2.4基础设施条件

交通方面,本地区有新长铁路穿越盐城市和南通市,连接本区的有沿海、宁靖盐、宁通、徐淮盐、宁连等高速公路。

随着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支线路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全地区共有公路里程达41284公里,占全省公路总里程的30.87%,公路密度1.18公里/平方公里,比全省公路密度小0.12公里/平方公里。

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方面,把大江大河综合整治作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及中小河流治理。

淮河下游地区建立了以洪泽湖蓄滞上中游洪水经入江水道、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分泄入江入海的防洪体系,总泄流能力达到15270~18270m3/s,设计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沂沭泗地区建立了以南四湖、骆马湖、石梁河水库三库调节洪水,新沂河、新沭河两河分泄入海的防洪体系,目前正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

长江按照“因堤防,守节点,稳河势,止江坍”的治理方针进行重点治理与维护,长江堤防已能防御1954年型长江潮位加十级风浪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海堤总长855km,按照50年一遇高潮加10级风浪加安全超高1m进行了达标建设。

区域实行洪涝分治、高低分排。

山丘区水库拦蓄、等高截洪系;平原地区分片形成独立排水区,涝水主要通过东西或南北向河道入海为主;低洼地圈圩防洪、建站排涝。

城市防洪建设主要依托流域防洪、区域治理构筑城市防洪保护圈。

沿海地区拥有一批国际知名度高、经贸往来频繁的著名口岸,与韩国、日本等国隔海相望,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

连云港位于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南通市地处长江出海口,交通条件便利。

北部以连云港港为中心大港,包括连云港两翼柘汪、海头港群和灌河港口集群;中部以大丰港为中心港口,包括射阳港、陈家港等;南部以南通洋口港为中心大港,形成包括吕四港、东灶港与南通港的港口集群。

目前在建有大丰港、洋口港两大深水港口,港口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配套。

优越的经济区位非常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1.2.5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沿海各县(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及技术优势,集聚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如赣榆、东海设施蔬菜、灌云芦蒿、东台西瓜、大丰大蒜、射阳薹蒜、通州水芹等特色蔬菜,赣榆的大樱桃、东海的草莓和葡萄、射阳的日本梨、海安的柿等特色水果;连云港市的海针品和设施渔业、盐城市的海淡水大规模标准化养殖、南通市的紫菜和经济贝类养殖;以及南通和盐城南部地区的猪、蛋禽、肉禽、山羊养殖,盐城北部的生猪、家禽养殖,连云港的猪、家禽、肉牛养殖等。

沿海观赏苗木产销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南通如皋是国内知名的花木之乡、长寿之乡,连云港花卉产业以球根切花为主,是国内反季节切花百合、郁金香、非洲菊的重要生产基地,东台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加工基地,南通地区的四青作物、四色豆等特粮特经作物蜚声海内外。

射阳的药用菊花产销量在国内名列前茅。

1.2.6农业产业化经营

沿海地区有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49家,总销售收入达777.6亿元。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8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1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2家。

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09个,加入合作组织农户达16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2%。

“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近15%。

2007年沿海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36.33亿元。

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实现了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

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形成了以粮油、果蔬、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为主导行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格局。

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优势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加工区。

1.2.7农村居民生活

村镇经济发展的空间进一步合理,功能结构进一步协调,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38元;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3制约因素

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基地相对分散,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

农业标准化水平不高,部分农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加工规模和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沿海三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5:

1,其中盐城市仅为0.37:

1,而发达国家为2~4:

1。

另外,拉动力大的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处于低水平循环。

目前以专业化产地批发市场为主的市场载体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没有真正形成农产品集散地,农副产品的流通仍然停留在欠发达的农贸市场水平。

以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主的市场主体发育程度还不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3.2农业投入不足

虽然沿海地区总体上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哺农阶段,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财政支持“三农”的能力还很低。

现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仍然严重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标准低,不配套,特别是农业服务体系也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仍然普遍。

以工哺农的各项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这些都制约着沿海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3.3自然灾害频繁

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淮河、沂沭泗水系、长江下游,东临黄海,是洪水走廊,淮沂沭泗20万km2流域洪水和江苏境内4万km2洪涝水穿过沿海地区进入黄海,易形成洪涝夹击的局面。

该区还滨江临海,台风暴雨发生的频率较高,台风暴雨的特点是历时较短,暴雨强度大、潮水位高、破坏力强,若同时遇天文大潮汛,易形成风暴潮。

由于沿海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决定其易受洪、涝、旱、渍、海潮、台风暴等多种自然灾害影响,旱涝交替、洪涝并发、河海共涨、甚至一年多灾。

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数量将逐年减少,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比重大,区域内滨海盐土为全省面积最大的一类的中低产土壤,近期围垦的滩涂土壤肥力低、土体含盐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存在程度不同的盐害威胁,严重制约作物产量提高;防洪除涝和防风暴潮工程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总体标准不高,特别是部分区域易涝、入海河道挡潮闸下港道淤积及城市防洪薄弱问题比较突出,不能适应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大,降水过程与需水过程不相匹配,容易出现连续丰、枯水年,而该地区地势平坦,缺乏水资源调蓄条件,当地径流利用十分有限。

水污染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根据已有监测资料评价,江苏沿海地区仅32.0%的水功能区达到水质目标要求,沿海地区河道湖库等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跨流域引水水源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时段性超标,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水质咸化,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比较突出,水污染总体形势十分严峻;工业“三废”问题,使局部地区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加重,小型养殖场和散户的养殖污染治理率低;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一些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呈下降趋势。

第二章总体规划

2.1指导思想和原则

2.1.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充分整合沿海及其周边地区各种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国际化和标准化水平。

努力把沿海地区农业建设成为服务长三角、连接中西部、面向国内外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出口基地;建设成为农业生产能力强、农业科技含量高、农业物资装备新、农业经营机制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在农民收入中占有重要份额、在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