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008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docx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

材料作文对所给材料的处理

【篇一:

准确理解,恰当引用——例谈“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处理教案】

准确理解,恰当引用——例谈“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处理

随着“新材料作文”的不断升温,学生作文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所给材料的处理,这一问题又集中体现在对材料的内涵把握不准和引述不当两个方面。

前者会直接导致审题立意的失误,后者则容易影响结构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明性。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材料的内涵,恰当地运用材料,才能使立意正确,行文通畅。

下面以一次考场作文为例简要分析。

一、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批大学生到国家某部委实验室参观。

部长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问:

“有绿茶吗?

天太热了。

”给林晖倒水时,他轻声说:

“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

”部长来了,和大家打招呼,只有林晖鼓了几下掌。

部长讲了一番话后发纪念手册,同学们都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部长双手递过的手册,只有林晖双手接过,并恭敬地说了一声:

“谢谢您!

”两个月后,部委实验室录用了林晖,有些同学颇感不满,导师却说:

“其实你们的机会完全一样,你们的成绩比他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问题呈现

(一)理解失误,随意引申

“新材料作文”打破了传统材料作文只能归纳出一个中心的藩篱,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只要符合材料的内涵,言之成理即可。

从符合题意的要求考虑,上面这则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知书与达礼。

2.要学会以礼待人(尊重他人)。

3.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

4.为人要有良好的教养(修养)。

5.知识与修养。

6.修养与机遇。

7.细节决定成败。

8.选拔人才要德才并重等。

然而,尽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也不能“信马由缰”,随意引申。

如:

1.有一批学生参观某部委实验室,最后被录用的却只有那个最有礼貌的学生。

学生的导师总结道:

“你们的机会完全一样,你们的成绩比他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这句话不正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吗?

(《学无止境》)

2.知识是不能完全诠释“学习”的,在知识之外,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我们要学会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不孝,则无德。

不敢想象每个孩子长大后都抛弃父母,过着快乐的生活,剩下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

孝,其实很简单,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进门时亲切的问候,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都能成为孝最直接简单的表现。

我们要学会诚。

诚,可以是列宁打破花瓶后的勇敢认错,可以是华盛顿砍断樱桃树后的坦白,也可以是诸葛亮为后主写《出师表》时洒下的热泪。

无论是诚实、真诚还是忠诚,都是难能可贵的。

因为它能够消除人们之间的隔阂,使心灵透进阳光,让世界更加美好。

(《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

第一篇文章在审题立意时,重点关注了原材料的最后一句话,由此而提出了“学无止境”的观点,却没有全面深入地分析原材料,因而立意与原材料的内涵相去甚远。

第二篇文章从“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这一角度切入,本来是可以的,但作者在对这一论点进行分解时,却随意扩大内涵,把“学会孝”和“学会诚”硬拉了进来,而这两点与原材料的内涵并无直接的联系。

还有同学大谈“应试教育的弊端”、“要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等,都属于随意引申、盲目扩大原材料的内涵。

(二)机械图解,脱离实际

这是指在材料的运用上,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其具体表现是,以原材料为梗概进行扩写,或提取原材料关键语另编故事。

有一艘海上航行的船失事了,乘坐在上面的“尊重”游到了一个荒岛上等待过往的船只救它。

这时,“地位”开着船来了。

“尊重”礼貌地问他能否把自己带回家。

“地位”很牛气地说:

“我要是尊重别人,我的地位可就没地方显啦,所以我不能救你。

“尊重”很失望,但它想一定会有人救它的。

这时,“金钱”和“竞争”开着船来了。

它们看到“尊重”后,又掉转船头朝相反的方向开走了。

“尊重”问:

“为什么不让我上船啊?

”“竞争”说:

“我如果在比赛中尊重对手,还怎么取得胜利和荣誉?

又如何取得金钱啊?

你这不是存心拉我们下水嘛!

“尊重”绝望了。

就在这时,一个叫林晖的年轻人刚好经过这里,就顺便救起了它。

“尊重”问林晖为什么救它,林晖说:

“如果没有尊重,地位就会成为众人排斥的对象,竞赛就会变成野蛮的争斗,金钱也会成为仇恨的源头。

让我们学会尊重吧,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学会尊重》)看得出,作者基本理解了原材料的内涵,然而却并不知道如何运用原材料,只能机械图解,为编故事而编故事,而所编故事却脱离实际,看似想象丰富,实则思维低幼。

(三)引而不析,缺乏逻辑

一批大学生到国家某部委实验室参观。

部长秘书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木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问:

“有绿茶吗?

天太热了。

”给林晖倒水时,他轻声说:

“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

”部长来了,和大家打招呼,只有林晖鼓了几下掌。

部长讲了一番话后发纪念手册,同学们都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部长双手递过的手册,只有林晖双手接过,并恭敬地说了一声:

“谢谢您!

”两个月后,部委实验室录用了林晖,有些同学颇感不满,导师却说:

“其实你们的机会完全一样,你们的成绩比他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

(《学会尊重别人》)

文章对所提供的材料全文照抄且不作任何分析就得出结论,中间缺乏过渡,因而逻辑上不够严密。

如能在材料和观点之间加上下面一段分析就好了:

“林晖被录用的原因显而易见。

或许在这群大学生中,他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可只有他懂得做人,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而其他同学,也许成绩比林晖好,可他们除了这些还懂得什么呢?

(四)引述过简,令人费解

对材料的引述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语焉不详,否则会令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如:

1.一句“谢谢您!

”就可以不战而使对手们失去竞争的机会,这是林晖给我的启发。

(《求学不只是求分数》)

2.人与人交往中,“礼”是最重要的,“礼”是美德的根本。

林晖能够在参观国家某实验室时,表现出他们高素质和高修养,便是他成功的原因。

(《社会需要讲“礼”》)

3.看完了材料,我并不感到惊讶——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

现在有许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知识水平很高,但在最简单也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上,他们所缺的太多了,他们的知识与修养并不是并行的,知识远跑在前面,修养却在原地踏步。

(《让知识与修养并行》)

4.材料中林晖同学的道谢,鼓掌和双手接过手册并道谢都体现了他的高素养,证明了林晖是一个有礼貌、有道德的人。

而其它同学却相反,既不道谢也不鼓掌,与林晖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礼仪的差异决定了林晖被录用而其他同学被放弃。

(《礼仪重要》)

以上所列片断都是作文的开头部分,不难发现,这些文章在引用原材料时,都有同样的问题,即对原材料的引用太简略,让读者无法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内容。

其中第三、四两篇文章还因为开头就用“看完了材料”“材料中”这些指代性的词语而无法独立成文,影响了文章结构的完整性。

三、解决方案

(一)对原材料内涵的把握

1.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是指材料中蕴含材料主旨或提示话题范围的句子,它是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抓住这些句子审题立意往往能事半功倍。

如:

“……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真是一语惊醒众学生!

是啊,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成绩之外,我们还要学会提高自己的修养,让知识和修养成为我们飞向成功的双翼。

(《知识与修养》)

作者从“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这一提示话题范围的关键句切入,引出了与“成绩”相对应的“修养”,而“提高修养”正是这则材料的核心内涵。

2.因果分析法

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由因推果或由果溯因,是把握原材料内涵正确立意的有效方法。

如:

……这个部委实验室没有录用参观者中成绩最好的同学,而录用了林晖,为什么?

因为林晖是一个待人有礼的人,他能够为人考虑,换位思考。

他的礼貌、恭敬反映出他是一个有着良好素养的人,而一个有着良好素养的人无疑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欣赏。

(《提高修养,迎接挑战》)

作者在概述了材料后,用由果溯因的方法,自然地得出了“一个有着良好素养的人无疑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欣赏”这一中心论点。

3.类比联想法

这种方法把原材料的内容同材料外的其它类似内容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确定原材料的内涵。

如:

……林晖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法国银行大王恰科的故事。

恰科年轻的时候,到一家很有名的银行求职,然而没说几句话就被拒绝了。

当他沮丧地走出董事长办公室的大门时,发现大门前的地面上有一个图钉,他弯腰把图钉拾了起来,以免图钉伤害别人。

第二天,恰科意外地接到了银行的录用通知。

原来,他弯腰拾图钉的动作被董事长看到了,董事长认为如此细心而注重细节的人,非常适合在银行工作,于是改变主意录用了他。

我想,生活中,在很多方面胜过林晖和恰科的人一定很多吧,但其中又有几个能像他们那样注重细节、不拒绝做平凡而高尚的小事呢?

细节决定成败,信然!

作者在概述并分析了林晖的经历后,拓宽视野,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另举了银行家恰科的例子作归纳分析,既使立意更有依据,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4.辩证分析法

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

……以礼待人有助于个人事业的成功。

……

……以礼待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然而,以礼待人并不是逢迎对方,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以礼待人》)

作者在前两层论述了以礼待人的重要性之后,笔锋一转,用反向思维对以礼待人的内涵作了新的阐释,令人耳目一新。

(二)对原材料的引述方式

1、开头巧引原材料,先发制人,增添文章引力

好的作文开头,不仅能预示下文的内容,给全文定下一个基调,还给阅卷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材料是立意的根本,因此,把原材料概述后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出中心论点是最常用的方式。

但也有部分学生老老实实照抄原材料,也无新意,造成阅卷教师审美疲劳。

因此,巧妙引用、精当转述或概括原材料精髓,引出论点,能先发制人,夺人眼球,增添文章引力。

概述原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保证主要内容的相对完整性,一般要突出时、地、人、事、因、果等基本要素,不必像记叙文一样描述过程和细节。

如:

一群大学生,一次普通的参观。

一句诚挚的谢意,几下孤独的掌声,让一个大学生林晖脱颖而出。

他成功的关键显然不是成绩好,而是因为良好的素养为他赢得了机遇。

机遇无处不在,可它只青睐有良好素养并作好充分准备的人。

(《素养与机遇》)

作者用整齐的排比句式概括了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作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中心论点,行文简洁而流畅。

再看几则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的开头:

(1)2008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

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

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

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

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老师让学生们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

观点一“看起来到了极限,其实还有很大空间”

观点二,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应该先放沙子

观点三,对,分量重的事应该先做,比如大的石块应该先放进去

观点四,不一定吧,先放沙子和水也未必不可?

?

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如:

看似被石块填满的玻璃瓶,又往里倒入一桶沙子、注入水之后才真正被填满。

玻璃瓶就像我们人本身一样,我们常认为我们的身体和思想达到了极限,其实还有许多可拓展的空间。

(2008年北京卷优秀作文《发掘潜力创造奇迹》)

(2)2008高考福建卷作文题

三个人去商店买饮料,三个人选择不同的饮料。

第一个人选择了果汁,他说:

“我喜欢甜的。

”第二个人选择了咖啡,他说:

“我喜欢又苦又甜的。

”第三个人选择了矿泉水,他说:

“我喜欢平淡无味的。

”学生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如:

三个人走进商店,各自买了果汁、咖啡以及矿泉水,原因是他们各自喜欢甜味,又苦又甜的滋味,以及淡淡的感觉。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三位顾客年岁相异,恰为少年、中年和老者。

那么该是少年喜欢那甘甜,中年人品尝甜苦之味,老者享受淡淡之醇吧。

将这三者推之于人生,不亦妙乎?

(2008年福建卷优秀作文《人生三境》)

(3)2007年辽宁卷

一个成功人士曾经做过一个广告:

人生如登山。

即便是一小步也有新的高度——我能!

请以“我能”为题,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如:

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的高度---我能!

----题记

这是一条细长的溪流,它总是羡慕大海的汹涌,渴望瀑布的壮美,然后因为自己的渺小而黯然伤神,它总是自言自语:

我能做点什么呢?

(2007年辽宁卷优秀作文《我能》)

(评点:

上述三则作文开头,作者都十分巧妙地对原材料进行了处理,把较长的原材料化繁为简,抓住主要事件、对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扣题引出要写作的话题或中心观点。

第一则作者对原材料进行了拓展联想,由事及人,明确地提出了本文的观点。

第二则紧贴原材料,但作者把原来的情境描写改用因果关系的复句进行概述,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内容和材料进行大胆设想,亮出自己的观点,文思清晰,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第三则作者更是独具匠心,把原材料中的广告语用“题记”的方式展现出来,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文章开篇在对原材料引用时,一定要体现出“短、平、快、精、准、狠”的特点。

具体说来引用时要做到:

第一,抽筋吸髓,以概括主要情节或中心话题为主,切忌对原材料进行照抄。

第二,转述材料要处理好原材料中的人、事、物、理等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立意写作。

第三,转述材料后要快速转入中心或话题,让阅卷老师有“一眼见到底”的感觉,拒绝绕弯子。

第四,转述时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做到通俗化、个性化,千万不要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

第五,转述原材料后,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悟,最好用议论或抒情方式提出观点,展开写作思路。

2、主体活用原材料,中流砥柱,增强文章实力

一般考生都有这样一种认识:

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只是为审题立意提供一个引子或一种启示,在文中大可不必用,尤其在话题作文中,考生大多置原材料不顾,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题目中的原材料具有启迪学生写作思维和充实文章内容的双重身分,是完全可以在写作主体部分作为情节或论据来使用的。

在主体构建中,活用原材料,一则可以避免写作游离原材料内容或主旨的情况出现,二则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实力。

如:

人的一生中需要学习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美德。

其中,尊重他人就是我们与人交往首先必须遵守的美德。

尊重他人能使我们迈向成功。

如今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十分困难,然而却总有人能轻松地脱颖而出。

一个大学生林晖和其他同学一起到某部委实验室参观,只有他向递水的部长秘书道谢,只有他鼓掌欢迎部长,也只有他用双手接过部长递过的礼物并表示感谢,结果不言自明——只有他被这间实验室录用了。

人与人之间相比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品德和素养。

尊重他人这一美好的品德往往能在不经意间让你更受别人的赏识,助你迈向成功。

(《学会尊重他人》)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概括引用了原材料来论证分论点“尊重他人能使我们迈向成功”,材料与观点相切合,结论水到渠成,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看一则则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的主体构建:

2008年辽宁省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杂志刊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

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

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

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

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

要求: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字数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如:

从某杂志刊登的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的调查报告中,我们不难觉察出价值观扭曲的征兆,例如:

对“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

难道大家真的就已经全然忘记了从小就懂得的礼貌吗?

……调查报告还为我们提供了几个数据:

对于“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过马路闯红灯”、“诚实意味着吃亏”等问题,许多青少年都表示难以评价。

有人认为,“?

难以评价?

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

”我不敢苟同这种说法,我认为,青少年选择“难以评价”,表现出他们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混乱,根本不是什么个性化,更不是什么多元化。

青少年应该有一个健康的、明确的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认识,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还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

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说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保证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树立一个良好的、健康的价值观,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希望。

其实选择“难以评价”也许并不代表着我们的青少年没有良好的价值观。

因为我们时常会看到许多成年人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竞争不择手段……而我们的老师和父母教育我们不要这样做,所以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才会在选择中不知所措。

……

(评点:

作者在文章开头紧扣原材料明确地提出了“在是非面前,选择?

难以评价?

是价值观扭曲的表现”的中心观点后,主体部分作者又针对原材料提供的几种认识(文中画线部分)进行逐一的反驳,边反驳边立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

这种构思时时既紧扣原材料,又不是原“料”实录,而是一种灵活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总之,在文章主体部分对原材料处理一定要慎重,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确定是否引用,尤其不要对原材料罗列的现象进行简单地拓展,但运用时要注意:

首先,要防止对原材料大段的抄录,要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应有加工和创新。

其次,运用时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为原材料大多是多义性的,具体运用可正可反,可大可小。

再次,运用原材料时,要打开思路,不能就事论事,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旁征博引,不能给人一种内容单薄之感。

如上述例子就是立足原材料又有创新的成功范例。

最后,运用原材料要处理好与上下文的联系,做好衔接过渡。

运用的时机也要恰当,主次关系也要处理好,文章不能刚转入主体,原材料就喧宾夺主,给人一种江郎才尽的平庸感。

3、结尾:

妙扣原材料,回首望月,增添文章魅力。

古人写文章有“凤头”“豹尾”之说,开头与结尾的写作同等重要。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或卒章显旨、或言尽意未穷等作用。

然而由于时间仓促,一些考生的考场作文生往往草草收尾,或易放难收,或重复材料、观点打擦边球,或空喊口号、提要求等等。

如果在结尾也妙用原材料,回首望月,照应题目或开头,就能增添文章的魅力。

先看两则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的结尾处理:

(1)2007年全国卷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

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

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

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

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

问她为什么把春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

“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

”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

“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如:

“握好援助的手,就是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2007年全国卷2优秀作文《握好援助的手》)

【篇二:

高考作文论据材料处理秘诀(五)】

高考作文论据材料处理秘诀(五)

高考作文论据材料处理秘诀(五)江山依旧

高考作文论据材料处理秘诀(五)

(选自秋人的)

4.考试时一时找不到典型事例怎么办?

就地取材法。

运用作文题目所给材料。

如果是供料作文,材料一定要运用。

如果是话题作文,材料可用可不用。

如果一时想不起适当的材料,话题作文也可以利用题目的材料。

但无论是供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切忌照抄原材料的故事,引用故事应该做到长话短说,或者在概述时某些地方添上自己的评论和合理想象。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你的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介绍几种具体方法:

、概述故事+议论评析+反面或侧面假设情况+推出结果并且评析。

、概述故事+两三句描写+议论评析+联想叙写生活小事+比喻或对偶议论。

、概述故事+两三句描写+就事论事,借题发挥+得出真义+联想排比概述生活小事。

【例】

树根的遐想

深山里有些古树老根,被人刨出弃置一旁。

这些根奇形怪状,没有引起过客青睐,也不被樵夫拾取,静静地与野草为伴。

一个木匠来到山里,看了看老根摇摇头走了;一个根雕艺术家也到山里,一见老根,两眼放光,相见恨晚。

后来这些树根成了根雕艺术品,被人视为至宝,与金玉共登大雅之堂。

木匠的眼里,这些树根毫无作用,它既非栋梁之材,又难打成家具;何况它丑陋残缺,浑身疙瘩,还被蚊虫叮咬,当然弃之犹恐不及!

然而,根雕艺术家却“慧眼识英才”。

你看,老根苦心所支撑的与其息息相关的大树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它孤独地在地下历时百千年,又被抛弃于深山。

但是它风吹雨打不烂,雷轰电击不焦,鸟琢虫蚀不腐,它是生命的精华,它象征一种精神,一段历史!

智慧的艺术家在老根的身上,不但感受到弯弓紧绷的力量,盘龙腾云的气势;还看到伏尔加河纤夫拉着驳船形象:

他皮肤黑红,肌肉隆起,前腿弓步,后腿绷直,两臂紧拉纤绳、弯腰低头、用力拉纤,向前迈进,拉动了巨轮,拉动了历史!

于是老根在艺术家手中成了天人合一的珍品!

让我们作一设想,假如在艺术家之前,文学家也为采风来到深山。

面对老根,他会做什么?

他会思接千载,视通百年,也看到一段历史:

老根,它扎入地下,汇聚力量,冲破坚土,击退顽石,伸展根须,汲取精华,输给大树。

为了让人赞美硕果的香甜,繁花的绚丽,绿冠的庞大和老干的遒劲,它无怨无悔,不见天日,一头深入地底下?

?

于是,文学家文思泉涌,回身不顾,去挥笔书写根的赞歌,而老根仍静卧林中,等待出山之日!

当然,木匠用“实用”标准衡量木头的价值,艺术家和文学家用审美观点读出根的价值;根雕艺术家把思想铸为利刃,雕刻精品;文学家将灵感凝聚笔端,给老根“精神鼓励”:

他们各司其职,理当如此,无可厚非。

然而可悲的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却有不是“木匠”的“人匠”,他们看学生只看成绩不重思想,择配偶只选钱财不看人品;办事只问报酬不讲服务,经商只追利润不论产品。

也有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