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083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

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大诗人苏轼曾说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

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

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涂抹着奶油甜乳和凝聚着紫丁香气息的童年时代,   的梦幻,   的意识,   的念头,   的故事,   的游戏,   的举动,都是你未来铸造文学“金蔷薇”的“金粉”。

①幼稚可笑   ②胡乱编织   ③奇思妙想

④异想天开   ⑤荒诞无稽   ⑥天真烂漫

A.④②⑥⑤①③

B.③①④⑥②⑤

C.③⑤④②⑥①

D.③④⑤②⑥①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B.通过这次难忘的经历,陈晓恍然大悟,原来学习的压力源于他对自己的不自信。

C.通常,有听力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语言。

D.生态环境建设不是油然而生的事情,如果等到景区大开发时才着手,就为时已晚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李平同学不仅学习好,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因此我们要向他学习。

B.党的好干部杨善洲是近年来我省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C.日本能否在短时间内消除核泄漏带来的严重污染,依赖于科学技术及政府的重视。

D.通过新交通法的颁布实施,使酒后驾车的人越来越少了。

5.下列划线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酝酿(yùn)窠巢(kē) 应和(hè) 黄晕(yùn)

B.嘹亮(liáo) 高邈(miǎo)澄清(chéng) 贮蓄(xù)

C.彩棱(léng)吝啬(lìn)莅临(lìn) 静谧(mì)

D.淅沥(lì)咄咄逼人(duō) 菜畦(qí) 雪骤(zhòu)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B.《答谢中书书》语言精练生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C.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是一篇以老师为写作对象的小说。

D.新闻,又称消息。

狭义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特写、社论等。

二、现代文阅读

家书

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

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大腾挪。

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含。

只有一样东西是例外。

那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

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②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

这些文物般的家书,皆为父亲与祖父母三方通信。

③祖父是村里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好到县里让他去写身份证——中国第一代身份证是手写的。

当然,祖父还给村里人写春联,写婚联,这在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里是了不得的。

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

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

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

④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

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

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

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到这样的高度:

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

父亲听着,微笑着,不说话。

很显然,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

⑤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信纸,有糊窗户的纸,有包装纸,有作业纸,还有包食品用的黄草纸……他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

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不禁使我正襟危坐。

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

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词调,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纸背,至今能嗅觉到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言笑不苟,不容置疑。

祖父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⑥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

这种跨代解读,因为血脉通而没有任何困难。

⑦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包装盒纸。

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

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吞噬大部分文字。

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

我儿勿念。

我推断,这个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

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

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她。

⑧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

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诚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

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斗。

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祖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

“虚心”就写“书心”,“牢记”写作“劳记”,或者干脆画一个符号来代替。

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

他们约定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

每每读到一个或者一连串符号,我时而酸楚,时而感叹,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情愫。

我最终也不得而知上面的文字。

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

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

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当时,乡下人家里没有浆糊。

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

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⑨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

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

(文/舒怀玉  有删改)

7.文章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8.第③段中中“深藏于丘陵之中的那个村庄”的“藏”字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9.第④段结尾说“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高度”指什么?

10.第⑤段作者读祖父的信为什么“正襟危坐”,第⑧段作者读祖母的信为什么“必须哭着读”?

请谈谈你的理解。

11.本文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很能打动读者,请简要概括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

12.文章题目是“家书”,这些家书“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结结尾还说“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通过这些内容,我们感受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传承。

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崛起离不开文化支撑

①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有了巨大发展,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有了坚实基础。

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

在这里,文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关键。

②纵观历史,有三个方面的文化能量将成为宝贵的精神和思想的资源:

一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具有完整连续性的伟大文明,虽然经过无数危机和困难,但从来没有中断过。

二是近代以来中国追求富强的努力和新中国发展奋斗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造了快速发展的新的大平台,这些大平台是中国提升软实力的基础。

在这个大平台上,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力争上游、创造未来的决心和勇气也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

③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发展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持续,也不可能完整。

这需要深刻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关注影响文化的多方面因素。

④首先,对于文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应该更加全面。

文化的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全球发展的中国方案,都需要文化力量。

文化自信正是社会进步的不竭的精神源泉。

发挥文化力量,对外创造一个魅力中国,对内创造一个和谐中国,这正是“中国梦”新的展开。

⑤其次,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和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要创造富于生机、充满活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的创造。

惟其如此,人们对于社会的认同才会更加充分,也更容易达成社会共识。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壮大,他们用于电影、演出、网络等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日趋提高。

如何提供更多能够满足这一群体文化需求的产品将是繁荣文化市场的关键。

⑥再次,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转型,如何突破瓶颈,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文化领域有新的突破。

互联网时代,新的产业和社会变化层出不穷,文化与科技融合日益深入,诸如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将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

同时,文化的真正影响力来自于文化市场的活跃,这就要求未来在文化创意方面要有新进展。

⑦第四,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看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也需要文化领域的新发展。

通过跨文化交流和沟通,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对话,通过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持续传播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

⑧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支撑。

我们要善于向经典学习、向传统学习、向一切先进文化学习,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

13.这篇文章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

14.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甲)第①段主要论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巨大发展。

(乙)第②段阐释的是:

有三个方面的文化能量将成为宝贵的精神和思想的资源。

(丙)第③段统领第④⑤⑥⑦段,强调要关注影响文化的多方面因素。

15.下面链接材料,哪一项有助于你理解文章的内容?

请简要说明理由。

A.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

B.历史是知识分子文化活动的结果。

C.中国文化应该有一种自信和从容,没有必要去声嘶力竭地辩解。

三、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而置之其坐

17.用一个成语概括短文内容。

18.上面短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四、句子默写

19.传统文化填空。

①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_______,_________。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③汤之《盘铭》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李白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②。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

即诗人杜甫。

②徂徕:

山名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乙】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21.【甲】诗中一个字是“____”,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乙】诗中的两位诗人临别把酒,一个“___”字,抒写了诗人豪迈、洒脱、豁达的情感。

这两个字都表达了对故乡、对友人充满了_____之情。

22.同是表达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六、综合性学习

23.综合性学习。

胡萝卜、鸡蛋、碾成粉状的咖啡豆,这三样东西同样面临逆境——煮沸的开水。

下锅进入开水煮后,胡萝卜变软了,鸡蛋外壳里面的液体变成硬硬的固体了,碾碎的咖啡豆成了一杯香浓的咖啡。

(1)这三个结局其实正代表着人在面临逆境时的态度,你能说出这三个结局的意义吗?

(2)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学三样东西中的哪一个?

请说出你的想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王国维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只说“红杏枝头有春意”,就不好,“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了一个“闹”字,这个境界就活动起来了。

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还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也全都点染出来了。

如果你说“云破月来花有影”,这是废话,云破月来,花当然有影了。

但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那个感受、那种意味就跑出来了。

花在月下的暗淡一扫而空,其娇艳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起来,给人带来了意外的欣慰。

这就是说,在诗词里面,你要能够真切而且生动地把你的感受传达表述出来;只须有那样的一个活泼的字,整个句子就有了境界了。

(节选自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材料二)

《塞下曲四首·其三》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此诗言兵威所震,强虏远逃,月黑雁飞,写足昏夜潜遁之状。

追奔逐北者,宜发轻骑蹑之,而弓刀雪满,未得穷追,见漠北之严寒,防边之不易也。

(节选自俞陛云《诗境浅说》)

(材料三)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

“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绝不回头么?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

……”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

“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

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

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人胜。

现在一般研究文学的人都偏重散文尤其是小说。

对于诗词很疏忽。

这件事实可以证明一般人文学欣赏力很薄弱。

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要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

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天上的云霞有多么美丽!

风涛虫鸟的声息有多么和谐!

用颜色来摹绘,用金石丝竹来比拟,任何美术家也是作践天籁,糟蹋自然!

无言之美何限!

让我这种拙手来写照,已是糟粕枯骸!

这种罪过我要完全承认的。

倘若有人骂我胡言乱道,我也只好引陶渊明的诗回答他说:

“此中有真味,欲辩已忘言!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删改)

24.“大雪满弓刀”中活泼泼的字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提示说说你的理由。

25.朱光潜先生说“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26.朱光潜先生认为“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假如你十分认同他的观点,希望中学教材中能增加诗词方面的内容,请你向中学语文教材编委写一封建议信,根据目前的学习现状,说说你的想法,并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理由。

要求格式正确、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七、作文

27.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一幕,让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

横线上可以填“难以忘怀”“懊悔不已”“湿了眼眶”“震惊”“顿悟”“难过”“感动”“深信不疑”等。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5)不得抄袭和套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文言文阅读

1、

四、句子默写

1、

五、诗歌鉴赏

1、

六、综合性学习

1、

2、

七、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