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0950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文档格式.docx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解析】D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表明佛教主张内心的修炼以求摆脱红尘麻烦,同样的陆王心学也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明理”的境界。

6.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

【解析】D材料中“节”“信”“仁”“礼”等体现了儒家的基本思想,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

7.前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

“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的有()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C纲常伦理观念是封建道德观念的核心,是应予以剔除的糟粕。

不能简单地用伪善和欺骗性来评价,所以可以排除④。

8.“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

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日知录》的这段文字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B.魏晋玄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

【解析】D首先明确《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著作,可联想到他对宋明理学的批判。

其次从材料本身看,这段文字在批判空谈心性的思想,这明显是宋明理学的主张。

综合分析可得出正确结论。

9.宋儒朱熹有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A.诚敬存之B.发明本心C.端坐澄心D.读圣贤书

【解析】D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10.“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

【解析】A理学家强调当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对节操的极端强调由此而来。

11.(2009·

福建省二检)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解析】C君主专制强化,故D可以排除;

海瑞是户部主事,不属于监察部门,故B排除;

A只是表面现象。

海瑞规劝嘉靖皇帝反映的是海瑞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这是理学所倡导的,体现理学的积极作用。

2.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

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4.北宋时期理学形成,并逐渐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北宋时期理学形成并得到发展的原因有

①佛、道思想的发展给儒学带来巨大冲击但又为儒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来源 ②藩镇割据以来的思想混乱局面不利于巩固北宋的局部统一③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④理学强调伦理道德、重视人伦血缘关系,适应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①是思想来源,②是统治需要,③是政策保障,④是自身优势。

故选D。

15.关于宋明时期的儒学,向来有几种不同的称呼,有“理学”、“道学”之称,又有“心学”之流派名。

后世又笼统称之为“宋学”或直称“性理学”(明成祖编《性理大全》)。

近世又称之为“新儒学”。

宋明时期的儒学能有这么多说法,是因为宋明时期的儒学 ①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 ②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③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 ④吸收了道家的辩证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 宋明时期的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并没有吸收道家的辩证思想故可排除选项④。

16.张载提出了“立天理”、“灭人欲”,陆九渊提出“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王守仁提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解析】B 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

7.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一。

他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强调“无欲”。

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是

A.传播“无为而治”的思想B.淡化儒家重视现世事功的主张

C.体现出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D.努力强化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D 周敦颐强调的是“无欲”,不是“无为”,所以A、B两项不正确;

C项不是“主静”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

强调“无欲”,实质上就是要人们安分守己,放弃任何反抗,服从封建统治秩序。

8.,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开幕,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儒学研究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儒学的现代价值。

下列语句中能体现儒家现代价值的有:

①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②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④朱熹“品德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B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实际上维护的是“三纲五常”,不具有现代价值。

9.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

“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

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解析】D “仁”和“礼”是儒学的核心观点,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但在本材料中没有体现;

“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一语,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但同时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内在可能。

C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的观点。

0.有人说:

“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

”假如你同意他的观点,你能帮他找到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 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D.因信称义 致良知

【解析】C 人文主义和因信称义都主张重视、维护人的本能,可以作为西方“不禁人的本能”的依据,但从时间上要排除因信称义。

民贵君轻、天人感应与“禁本能”无关;

“致良知”强调的是重视人的内心修养;

只有“存天理,灭人欲”最能体现“禁本能”的观点。

1.“朱熹在重新肯定儒家的基本学说时,也同时带给了儒家学说新的转变……它使儒学有了整体、和谐的发展,赋予了儒学一个新的面貌。

”这里的“儒学一个新的面貌”主要是指

A.从佛教与道教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

B.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C.更多地汲取了佛学中禅宗的思想

D.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命题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三项分别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王阳明的心学、黄宗羲思想的内容。

故符合题意的是A项。

2.南宋淳熙二年(____年),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了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在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之争执。

两派的争执的内容是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理是万物之本原

C.求“理”的方式  D.理学的作用

【解析】C 两派都属于唯心主义,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都肯定理的作用,故排除了ABD。

朱熹主张“理”在心外,要“格物致知”,而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故选C。

3.王阳明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此他主张“内心反省”。

其本质意图是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解析】B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故选B。

4.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③由个人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A.①⑦④ B.①(劲④ C.①⑧④  D.⑦③④

【解析】D“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5.宋明理学的特点有

①进一步思辨化,闪烁着理学家们的哲学智慧 ②重伦理道德 ③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④更加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D宋明理学引入世界本原的哲学理论体系,弥补了以往儒学的不足;

注重伦理道德是其思想核心;

“灭人欲”就是抑制人的自然欲望,与佛、道的禁欲主义如出一辙;

宋明理学由程朱理学发展为阳明心学,实际上就是将道德标准由外在的规范转变为内在的自觉,人的道德主体性不断加强。

26.有人问程颐:

“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

”他断然回答:

“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程颐的观点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大节”面前,人的私欲应该忽视,所谓的大节即“天理”,故选C。

27.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

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A.“仁政”学说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D.“经世致用”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理学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这与题干要求一致,选C。

28.朱熹说:

“……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朱熹认为所谓的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这明显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论述封建伦理道德,选A。

29.(2010·

宿迁模拟)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翀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

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翀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翀削职为民。

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 )

A.民族气节B.宋明理学C.克己复礼D.依法治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娶再婚老婆的做法是违背这一规范的,理学明确反对寡妇再嫁,认为这不符合“天理”。

答案:

B

30.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

王阳明是(  )

A.理学的集大成者否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材料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选B。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敦颐说: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太极图·

易说》

材料二张载说: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正蒙·

太和》

材料三程颢说: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

——《遗书》卷十一

材料四朱熹认为,“静亦动也。

动静如船在水中。

动静如船在水,潮至则动,潮退则静”。

——《朱子语类》卷十二

请回答:

以上四则材料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1)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

我们在看到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

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

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黄道夫〈一〉》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或问:

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

曰:

怎得便会贯通?

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

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近思录·

致知》

材料二 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材料三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的字)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诸儒学案·

先生泰卿》

(1)根据材

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和陆九渊不同之处。

(2)在材料三中,朱熹与陆九渊分别指出了对方存在怎样的问题?

(3)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宋思想、学术上怎样的情况?

(1)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在“心”外;

陆九渊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在求知方法上,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陆九渊则认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朱熹批评陆的学术方法太简单,陆评朱熹用前人思想中支离破碎的语录来教人。

(3)反映出当时思想界比较开放,学术思想能够有自由交流的空间,统治者的思想控制不严格。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纂的儿童启蒙读物,从天文地理,到诸子百家,内容广泛。

其中讲到: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

材料二解放初期,浙江省温州市深山之中的李山村流传着一本国民识字课本《李山书》。

它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来编写,按“天文”“地理”“时令”“称呼”“入学”“契约”“喜事”“杂货”等生活常识来分类,以温州方言押韵,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如“修身六言”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洋货”篇介绍当时还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如“洋油洋灯,洋伞洋巾”“显微镜”“地球仪”等,可谓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这册《李山书》密切相关。

──新浪网《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

(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些古代典籍?

《三字经》长期流传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李山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材料一有哪些不同?

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李山书》的社会效果?

(3)如果把《三字经》和《李山书》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你认为研究课题应当是什么?

(1)古籍:

《四书》《五经》《孝经》(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孝经》,答出3部即可)原因:

文字浅显短小,便于理解和记忆,适合儿童特点;

体现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提倡;

内容贴近生活,便于学童接受;

印刷技术的提高,扩大了流通范围;

集中概括传统文化,具有实用价值。

(答出3条即可。

(2)内容:

涉及科学知识和生产生活常识;

介绍外来工业文明。

形式为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

以温州地方方言押韵。

社会效果;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传播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

引导正确价值观、义利观,净化社会风气;

介绍先进文明,开阔世人眼界。

(3)古代文化传播;

或古代教育发展;

或古代启蒙课本编写,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朱熹说: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2:

“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3: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阳明答道:

“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1)材料1反映了朱熹怎样的观点?

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

材料3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

王阳明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主要相同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1)问把材料信息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答。

(2)问利用材料并联系教材中关于王阳明的内容回答。

第(3)问应主要从内容及实质两方面分析。

(1)格物致知。

 “穷理”。

(2)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唯心主义观点。

其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都承认“理”的存在,实质都是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