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1043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审计师审计理论与实务冲刺串讲班讲义全文档格式.doc

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对象。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管理活动的独特之处。

表现在组织机构、业务工作、经济来源和人员上的独立等多方面。

第二节 审计的职能、地位和作用 15

  ●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职能。

(要会区别)

第三节 审计分类 20

  ●按审计主体分类

  国家审计的主要特点是(3);

内部审计的特点是(3);

社会审计的特点是(3)。

  ●按审计内容分类

  1.财政财务审计:

(1)财政审计

(2)财务审计

  2.财经法纪审计

  3.效益审计

  ●按审计范围分类

  1.全部审计

  2.局部审计

  ●按审计时间分类(会区分判断)

  1.按实施审计的时间:

(1)事前审计。

(2)事中审计。

(3)事后审计。

  2.按实施审计的周期:

(1)定期审计。

(2)不定期审计。

  3.按审计是否为初次实施,可以将审计划分为初次审计和再次审计。

第二章 审计组织与审计法律责任(第4层次)

第一节 国家审计机关 29

  ●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

4类,特点是什么,我国属于什么类型

  ●国家审计机关的基本任务:

检查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监督。

  具体任务有:

6方面。

  ●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

7条包括取证权限、依法处理、公布审计结果。

  ●国家审计机关的职责:

14条在职责范围内监督国家的钱、资产、人,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机构工作

  ●国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是以行政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也包括相应的刑事责任,但不包括民事责任。

第二节 内部审计机构 35

  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

10条参与权、检查权、处理权、建议权

第三节 社会审计组织 37

  ●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范围:

  1.审计业务:

(审计业务属于法定业务)审查企业财务报表;

验证企业资本;

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及其他事项中的审计业务;

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2.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

第三章 审计准则、质量控制标准和职业道德(第3层次)

第一节 审计准则 45

  ●审计准则的含义:

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业务中一般公认的惯例加以归纳而形成的,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评价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审计准则的作用:

4

  另外,审计准则的颁布也为解决审计争议提供了仲裁标准。

  ●国家审计准则:

新国家审计准则正文分为七章,即总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附则,共计200条。

  其中:

  4.审计实施

  对实施方案、审计证据、审计记录和重大违法行为检查进行了规定。

  其中,审计实施方案作为项目审计实施的第一个环节规定:

  一是明确了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实质性要求。

(强调风险基础审计过程)

  1审计组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包括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和信息系统控制情况。

  2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结合适用的标准,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即风险领域或者风险点。

  3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评估可能存在重要问题,即重要风险领域或者重要风险点。

  4在前面的基础上,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二是强调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人员应当持续关注已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和对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是否恰当,对原先不恰当判断和评估结果及时修正,并考虑其他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不再将审计前调查作为项目审计工作的一个单独阶段。

  三是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批权限作出了规定。

  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经审计组组长审定,并及时报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备案;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报经审计机关负责人审定。

  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要求,主要包括:

  一是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明确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和充分性。

  二是规定了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全部项目进行审查(详查)或选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抽查),也可以进行审计抽样。

  三是规定了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等7种基本方法取证。

审计人员应当围绕认定问题所依据的标准、实事、影响和原因4个方面获取证据。

  对审计记录作出的规定有:

  一是明确规定审计实施过程、结论和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作出记录,并将审计记录划分为3种类型,即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取消了审计日记的做法。

  二是规范了各类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对检查重大违法行为作出了特别规定。

第二节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60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

  ●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

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依据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要素:

审计质量责任;

审计职业道德;

审计人力资源;

审计业务执行;

审计质量监控。

  ●我国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1.对人员素质的控制

  2.对审计作业过程的控制

  3.审计机关的分级质量控制(新增)

  

(1)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包括:

(做好具体工作。

干活)

  

(2)审计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包括:

(做好组织、监督、起草报告。

项目指挥)

  (3)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包括:

(分配工作、监督、复核)

  (4)审计机关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包括:

(检查)

  (5)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包括:

(决策,总指挥)

第三节 审计职业道德 65

  ●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2010年审计署修订颁布的国家审计准则15条,对于国家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要求做出了规定:

审计人员应当恪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基本审计职业道德。

  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条款:

  严格依法就是审计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的审计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规范审计行为。

  正直坦诚就是审计人员应当坚持原则,不屈从于外部压力;

不歪曲事实,不隐瞒审计发现的问题;

廉洁自律,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2003年4月12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要求有:

11项

  10.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

  ●社会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其中,《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第1号——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规定:

  1.遵守诚信原则、客观和公正原则,在执行审计和审阅业务以及其他鉴证业务时保持独立性。

  2.获取和保持专业胜任能力,保持应有的关注,勤勉尽责。

  3.履行保密义务,对职业活动中获知的涉密信息保密。

  4.维护职业声誉,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特色)

第四章 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第3层次)

第一节 审计目标 69

  审计目标是审计的方向。

不仅影响审计方案的制定,还影响审计的实施和报告。

  ●审计目标通常可以划分为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

  总体审计目标:

是指实施审计要实现的最终目的。

  我国国家审计的总目标可以概括为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内部审计的总目标:

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社会审计的总目标:

一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布审计意见;

二是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具体审计目标:

是总体审计目标的细化,是针对审计项目具体内容所确定的审计目的。

  具体审计目标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个别审计目标。

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相关项目审计时均应达到的目标;

个别审计目标是按每个审计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只适用于特定的审计项目。

  财务审计项目而言,其一般审计目标与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密切相关。

审计的过程就是获取支持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的过程。

  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包括:

①存在或发生、②完整性、③权利和义务(资产、负债)、④计价和分摊、⑤反映和披露

  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可以归为三类:

①对各类业务(交易和事项)的认定;

②对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

③对报表列报的认定。

  财务审计项目的一般审计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合理性:

记录或列报的金额在总体上的正确性程度。

通常是指审计人员使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或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后对被审计单位所记录或列报的金额在总体上的正确性程度所做的估计。

  2.真实性:

记录或列报的金额是实际存在或发生的。

(没多计)

  3.完整性:

实际存在或发生的金额均已记录或列报。

(没少计)

  4.权利和义务:

记录或列报的金额确属本单位所有或所欠。

  5.计价正确性:

记录或列报的金额经过正确的计量、计算与分摊。

(金额没错)

  6.截止期正确性:

各类业务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时间没错)

  7.过账和汇总正确性:

记录或列报的金额经过正确的过账和汇总,勾稽关系正确。

  8.分类正确性:

各类业务记录于恰当的账户,列报的金额经过恰当的分类和描述。

(科目、报表项目没错)

  9.披露正确性:

财务报表正确反映了记录的金额和有关的披露要求。

  10.合法性:

记录的各类业务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节 审计程序 73

  ●国家审计的审计程序

  国家审计程序通常包括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

(会区分不同阶段的任务,掌握其中涉及的专有名词)

  

(一)审计计划阶段

  1.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机关编制

  步骤:

第一步:

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

  第二步:

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备选审计项目及其优先顺序;

  第三步:

评估审计机关可用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项目,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形式:

文字、表格或者两者相结合

  2.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编制

  实施过程中情况的变化,可以申请对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进行调整,并按审计机关规定的程序报批。

  

(二)审计实施阶段

  1.成立审计组,送达审计通知书;

2.进行调查了解;

3.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4.获取审计证据,进行审计记录;

5.检查重大违法行为

  1.成立审计组,送达审计通知书

  审计组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

  成立审计组考虑三方面问题:

  

(1)人员素质

  

(2)保持连续性。

必要时也需要轮换。

  (3)严格遵守回避制度

  2.进行调查了解

  第一,调查的内容(内部和外部的)

  

(1)单位性质、组织结构;

  

(2)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

  (3)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

  (4)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

  (5)适用的业绩指标体系以及业绩评价情况;

  (6)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7)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

  (8)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

  (9)以往接受审计和监管及其整改情况;

  (10)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

  第二,调查的方法:

(不包括重新计算、重新操作)

  询问、检查、观察、追踪有关业务的处理过程、分析相关数据。

  第三,调查的范围

  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重点调查了解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

  第四,判断标准

  应当采用权威的和公认程度高的标准。

  第五,如何判断“重要问题”

  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

(在调查阶段需要做的)

  审计人员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下列因素:

性质严重,金额大

  第六,应对措施(后面应该怎么查)

  

(1)评估对内部控制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评估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确定是否及如何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

  (3)确定主要审计步骤和方法;

  (4)确定审计时间;

  (5)确定执行的审计人员;

  (6)其他必要措施。

  3.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应当经审计组组长审定,并及时报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备案。

  4.获取审计证据,进行审计记录

  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

  5.检查重大违法行为

  应当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行为。

  (三)审计报告阶段

  1.编审、复核、审理、签发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

2.公布审计结果;

3.检查审计整改情况。

  1.编审、复核、审理、签发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注意各自的职责,文件的名称)

  

(1)审计组在起草审计报告前,审计组组长应当确认…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和充分性。

  

(2)审计组提出审计报告,审批后,以审计机关的名义征求有关单位、人员的意见。

  特殊情况,涉及的重大经济案件调查等特殊事项,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不征求。

  (3)有关单位、人员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一步核实,并根据核实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出必要的修改。

  审计组应当对采纳意见或没提出意见都要说明。

  (4)对发现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应当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的,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决定书。

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依法需要移送其他有关主管机关或者单位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事项,审计机关应当出具审计移送处理书。

  (5)审计组应当将下列材料报送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复核:

(审计报告;

审计决定书等审计过程中的所有资料)

  复核修改后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连同书面复核意见,报送审理机构审理。

  (6)审理机构将审理后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连同审理意见书报送审计机关负责人。

原则上应当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特殊情况下,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授权,可以由审计机关其他负责人审定。

  (7)签发后,送达:

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员;

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被调查单位、被处罚的有关责任人员。

  (8)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的下列事项(6项,重大问题),可以采用专题报告、审计信息等方式向本级政府、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2.公布审计结果

  应当指定专门机构统一办理,履行规定的保密审查和审核手续,报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

原则上由负责该项目组织工作的审计机关统一对外公布。

  3.检查审计整改情况

  两个阶段:

  审计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当及时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

  审计机关在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整改情况。

  对于定期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以结合下一次审计,检查或者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

  二、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

  三、社会审计的审计程序

  社会审计的审计程序由准备、实施和终结三个阶段组成。

  特点:

一是由于社会审计是受托审计,因此社会审计通常不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二是由于社会审计组织不具有行政处理处罚权,因此社会审计在出具审计报告后,不做出审计处理处罚的决定。

  

(一)准备阶段

  1.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3.编制审计方案

  

(二)实施阶段

  1.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控制测试

  2.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如果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手续后,仍无法获取所需的审计证据,则注册会计师应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3.重新确定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在准备阶段所确定的重要性标准,评价所发现的问题是否重要。

  由于在项目审计实施阶段,注册会计师往往会获得许多有关审计项目的意外信息,并且经常会受到许多诸如审计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重要性水可能会变化。

  (三)终结阶段

  1.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普遍采用的是主任会计师(所长或指定代理人)、部门经理(或签字注册会计师)和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的三级复核制度。

  2.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经会计师事务所签章后,即可报送委托人,无须经其他单位审定。

  3.建立审计档案

  审计工作底稿归类为永久性档案和当期档案加以分档保管。

第五章 审计标准、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第3层次)

第一节 审计标准 89

  ●审计标准:

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与审计准则区别)

  ●审计标准的特点:

1.层次性、2.时效性、3.地域性

  ●审计标准的选用应当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客观性、适用性、相关性、公认性

第二节 审计证据 92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包括审计人员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和对确定的审计事项进行审查所获取的证据。

  ●审计证据的分类:

  按其形式不同分类:

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视听或电子证据、鉴定和勘验证据和环境证据。

  按其来源不同分为:

亲历证据、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

  按其相互关系分类:

基本证据和辅助证据。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审计证据的决策(变化大)

  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整理与分析构成了审计证据决策的全过程。

  1.收集: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监盘、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第六章)

  2.鉴定(判断是否符合证据的质量特征):

对审计证据的适当性(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进行鉴定,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进一步取证。

  相关性:

(1)一种取证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可能只与某些具体审计目标相关,而与其他具体审计目标无关;

(例如实物证据)

  

(2)针对一项具体审计目标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者获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

(例如证明真实性目标)

  如果证据之间相互矛盾,就应收集更多的相关证据加以判断。

对那些与审计目标无关的资料应予以舍弃。

  可靠性:

(1)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2)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缺失或者无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4)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比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处理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5)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时,审计证据比较可靠。

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存在不一致或者不能相互印证时,审计人员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措施,确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充分性:

审计证据的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尽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相关,但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审计人员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3.整理分析

  方法有:

1.分类2.计算3.比较4.小结5.综合

  决策的因素:

1.风险因素2.成本效益因素3.重要性因素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 99

  ●审计工作底稿作用:

6方面

  ●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

  审计记录包括调查了解记录、执行审计措施记录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会区别)

  ●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

(6)(审计组组长)

  审计组组长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下列意见:

(3)

第六章 审计取证方法(第3层次)

第一节 审计取证模式 105

  审计取证模式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账目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和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关注审计目标、方法、优缺点)

  ●账目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

  审计目标:

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审计方法:

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需要大量采用抽查方法。

抽查测试中工作量的大小、样本容量的确定以及抽样方法的选择等是以内部控制系统的强弱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为基础的。

  优点:

根据内部控制的测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深度,这种取证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的变化,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审计取证的盲目性,降低了审计风险。

  缺点:

  1.工作效率的改进不明显。

  2.由于不同被审计单位的差异,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整体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

  3.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与实质性测试所需要的检查工作之间缺乏量化关系。

  4.被审计单位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如果其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有意不予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难以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