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商业银行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学复习重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性是指银行按期收回资产本息,避免经营风险,避免资产损失的可靠程度。
按期收回资产本息的可靠程度越高,安全性也就越高。
实行这一原则对商业银行来讲有着重要意义。
b、流动性
简单来说是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顾客提存和满足必要贷款的能力。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
贯彻实行这一原则对银行来讲有着重要意义。
c、盈利性
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在整个经营活动中,在保证经营安全的前提下,必须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这是其经营的内在动力。
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
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
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
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或退出市场。
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
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
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第二章商业银行资本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资本概念及其构成,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掌握银行资本充足性要求及其测定指标与方法,以及银行并购这一外延扩大银行资本的方式,并能应用《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和资产风险权数的计算方法。
一、银行资本充足性及其意义
银行资本充足性是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能够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
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该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增资本的具体目的。
因此银行资本的充足性有数量和结构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资本数量的充足性
对商业银行来说,如果资本不足,意味着将承担很大的风险。
但如果资本过多,又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成本。
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的确切含义是资本适度,而不是资本多多益善。
如上图所示,我们用资本与资产比率r作横轴,表示商业银行资本量的大小;
用银行经营成本C作纵轴。
当商业银行资本很少时,即资本资产比率很低时,资金成本较高,经营成本也较高。
当商业银行资本很多时,其经营成本也较高。
而在中间的某一点银行的经营成本C*最低,这一点对应的资本量r*便是商业银行的最适度资本量。
(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银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是指银行各项资本应在资本总额中占有合理的比重。
对此《巴塞尔协议》中有着明确的规定。
二、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测定
(一)测定指标
1、资本与存款比率
这一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衡量商业银行资本的方法,在二战前较为流行,当时规定资本必须至少达到存款总额的10%。
2、资本与总资产比率
这种方法克服了前一种方法没有考虑资金运用的不足,方便直观。
但这种方法没有反映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也有其不科学性。
3、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
为了克服资本与资产比率的不足,商业银行又设计了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认为至少要达到15%以上,才算充足。
所谓风险资产,是指不包括商业银行第一、第二线准备金在内的资产。
用这种方法仍然过于简单化。
(二)测定方法
1、纽约公式(分类比率法)
这是本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设计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根据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程度的不同,把全部资产分作六组,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风险权数。
(1)第一组为实际无风险资产;
(2)第二组稍有风险资产,权数为5%
(3)第三组资产的风险权数规定为12%
(4)第四组为较高风险资产,权数为20%
(5)第五组为“有问题资产”,权数为50%
(6)第六组为亏损了的资产或固定资产,权数为100%。
这样把每一级资产金额乘以相应的权数,然后再相加,便得出相应的资本数量。
这种方法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优点:
对表内资产的风险划分比较精确。
缺点:
没考虑表外资产的风险,没有统一的资本比率要求
2、综合分析法
这种方法于70年代在美国出现,综合以下8个因素进行分析:
(1)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质量;
(2)资产的流动性;
(3)收益及留存盈余额;
(4)存款结构的潜在流动性;
(5)商业银行股东的信誉与特点;
(6)各种间接性银行费用的负担状况
(7)营业程序的有效性;
(8)在竞争中,商业银行满足本地区现在与将来需求的能力。
综合分析法具有明显的非数量性和不确切性,而且相当繁琐,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3、《巴塞尔协议》法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
(二)内容
1、资本组成:
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和附属资本(二级资本)
2、风险加权制:
表内资产、表外资产
3、目标标准比率:
到1992年底资本充足率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4%。
4、过渡与实施安排:
到90年底要实现资本充足率7.25%,核心资本充足率为3.6%。
到1992年底实现目标。
5、几个计算公式。
总风险资产=表内加权风险资产+表外加权风险资产+衍生工具风险资产
表内加权风险资产=各表内资产帐内价值*相应的风险权重之和
表外加权风险资产=各表外资产账面价值*信用风险*转换系数*相应的风险权重之和
衍生工具风险资产=各(衍生工具资产账面价值*信用风险转换系数+当前风险系数*替代成本)*相应的风险权重之和
二、银行并购的原因和影响
(一)逐利性商业动机分析。
这是最普遍的一类动机。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动机就在于利润最大化,并购作为一种直接投资行为当然也不例外。
1、降低市场进入成本。
竞争的加剧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规模萎缩,利润下降、迫使其积极寻求新的投资机会。
业务开拓有两条途径:
一是内部发展。
二是并购。
2、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一般而言,银行是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
通过并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技术费用和网点建设费用,取消某些重复的业务设置并相应地裁减员工,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可能获得管理上的协同效应(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现金流量的充分利用),使成本收入比降低,资产回报率提高。
3、追求竞争优势的转移。
当银行试图获得另一家金融机构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时,单纯地学习与模仿常常是徒劳的,因为这种优势往往产生于这家机构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经营积累的组织资本与组织经验、外部竞争者难以复制。
(二)化解危机性动机分析。
伴随着金融竞争加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但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某家银行一旦爆发危机,很可能会诱发挤兑风潮,产生骨牌效应,冲击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此,化解危机有时也成为银行并购的一种动机。
(三)代理人个人动机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基本上都采取股份公司形式、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作为所有者的代理人、要面临为人(所有者)还是为已的道德选择。
三、银行并购的成本分析
(一)微观成本,即并购银行本身为并购所付出的代价
1.直接的并购支出。
银行并购一般有三种方式即现金收购、换股收购和综合证券收购,每一种收购方式都会带来直接的并购支出。
2.各种市场中介费用。
银行并购需要多种市场中介机构的参与,比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团等,其中以投资银行的费用最高。
3.整合成本。
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作为两个不同的企业,在管理模式、财务资料、企业文化等诸方面都会有着显著不同,现在被合并成一家银行,就得对这些相异点进行整合。
4.并购失败风险
(二)社会成本
1.过分垄断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2.超大规模带来的经营风险
银行并购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银行体系的稳定,但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除。
大银行也会破产,当其陷入困境时,对其营救更加困难,其破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范围更大,更容易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3.金融监管困难
对于金融监管当局,银行并购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银行数目的减少使监管当局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若干家大银行,另一方面银行并购后又会给监管带来新的挑战。
4.并购带来的大幅度裁员问题
银行并购的直接动因之一就是降低成本,因而往往是通过关闭分行削减员工而达到的。
三、银行并购的收益效应
1.扩大规模,占领市场。
2.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3.互补优势,实现协同效益。
一是地区性互补。
二是业务互补。
三是产品交叉销售。
4、改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章负债业务经营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负债的概念及其构成,掌握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及各种长短期借款的经营要点。
掌握存款工具创新的原则,存款工具的定价方法,并能运用存款成本分析、存款定价与存款营销的方法。
一、存款的概念与重要性
1.存款是各类组织机构(包括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人存入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账户上的货币资金。
2.就商业银行来说,存款是收受客户交来的现款、票据或本行贷款的转账,并由此产生即期或定期偿付一定金额的义务的受信行为。
(买入资本商品的使用权。
)
3.就客户来说,存款是以现款、票据或贷款的转账寄存于银行,并由此获得即期或定期一定金额的付现请求权。
4.存款就其性质来说,它是社会商品价值的一种货币表现,是商品和货币在转换过程中货币的暂时闲置。
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间歇的货币资金。
由此可见,存款来自于社会再生产过程,通过银行的再分配又运用于再生产过程。
5.一家银行开办以后,单靠资本金是远远不够的,资本金也只能应付其固定资产、设备等基础设施条件的购置,银行的职能作为信用中介,首先得有资金来源。
6.存款是银行兴旺发达的基础。
7.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存款是独特的一项,银行管理层和员工向企业和客户吸收支票和储蓄存款的能力是衡量公众对该银行接受度的重要尺度。
四、存款工具创新:
存款工具创新的原则
1、创新必须符合存款的基本特征和规范,也就是说要依据银行存款所固有的功能进行设计,对不同的利率形式、计息方法、服务特点、期限差异、流通转让程度、提取方式等进行选择、排列和组合,以创造出无限丰富的存款品种。
2、必须坚持效益性原则,即多种存款品种的平均成本以不超过原有存款的平均成本为原则。
3、银行存款工具创新是一个不断开发的进程,因此必须坚持不断开发、连续创新的原则。
4、存款工具创新还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
三、再购回协议
商业银行通过出售某种金融资产,取得即时可用资金,并约定在未来的某个日期按预定的价格再购回此项金融资产。
这种协议称为再购回协议。
这种方式一般期限较短。
六、银行选择非存款性资金来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银行有如此之多的非存款性资金来源可以利用,怎样作出选择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适用非存款性资金前,银行需要回答两个主要问题:
1、银行为满足需要总共应该从这种途径筹集多少资金?
(银行的资金缺口有多大)
2、在特定的时期和目标之下,哪种非存款性资金来源最佳?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需要考虑以下五种因素:
1、各种非存款性资金来源筹资的相对成本;
2、每种资金来源的风险(波动性及依存度);
3、所需资金的时间长短(期限);
4、需要非存款资金的银行的规模;
5、限制使用各种资金来源的法规。
相对成本:
银行进行负债管理时,必须时刻了解各种借入资金的市场利率,利率由贷方每日公布。
通常,银行乐意选择最便宜的资金来源,但它们也会考虑成本以外的其他因素。
风险因素:
银行管理者在不同的资金来源之间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至少两种风险因素,其一是利率风险;
其二是无法贷款风险。
法规限制:
银行监管当局或银行法规限制银行借入资金的数量、频率和使用。
二、负债成本分析
(一)存款成本构成
1、利息成本;
2、营业成本;
3、资金成本;
4、可用资金成本;
5、相关成本(含风险成本和连锁反应成本);
6、加权平均成本;
7、边际存款成本
(二)存款成本控制
1、存款结构和成本选择
在一般情况下,存款期限长利率高成本高;
反之,则存款期限短利率低成本低。
2、存款总量和成本控制
在银行经营的实践中,存款总量和成本间的关系,可概括为逆向组合模式、同向组合模式、总量单向变化模式、成本单向变化模式四种。
要求:
银行努力实现逆向组合和总量单向变化模式,在不增加货币投入的情况下,尽量吸收更多的存款,即不走外延扩张之路,走内涵发展之路。
如:
不靠提高存款利率、增设网点、提供过多优惠、变相提高利率、增加人员等方法扩大市场,而是通过改变存款结构、改善服务质量、增加存款品种、提高工作效率等方法增加存款。
3、可用资金的历史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分析
(1)可用资金的历史成本,是指银行对已吸收的存款的全部利息成本加上营业成本除以全部可用资金。
实际上是银行资金的转移价格,并由此决定盈利性资产的最低收益率,而利润是资金转移价格的溢价。
该指标对银行以往的存款成本和经营状况的评价有重要意义,但无法考虑未来成本的变化情况。
若未来利率上升,则历史成本低于现实成本,银行的收益率就会下降,利润目标可能难以实现。
若未来利率下降,则银行资产价格(利率)可能高估,对竞争不利。
(2)边际成本
对银行经营而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将要产生的资金运用,因此确定边际存款和边际存款成本有特殊意义。
边际存款成本反映的是银行为新增存款付出的成本,反映的是成本的变化情况,在商业银行资金已充分运用的前提下,边际成本将影响银行利润目标的实现。
当然,边际成本的计算很困难,需要银行对未来利率的变化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
第四章现金资产业务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作用,银行资金头寸的概念以及影响银行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和存放同业存款的各种因素,掌握银行资金头寸预测方法和各类现金资产的管理方法,并能应用现金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商业银行现金资产业务的经营效果。
二、资金头寸的预测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保证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适度流动性,也就是说,银行一方面要保证其现金资产能够足以满足各种情况下的现金需要,另一方面又要追求利润最大化。
所以准确地计算和预测资金头寸,为流动性管理提供可靠的资料是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银行资金头寸的预测,实际上就是对银行流动性需要量的预测。
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银行的现金会随时发生变化,
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与供给
流动性资金供给来自:
1、客户存款。
2、提供非存款服务所得收入。
3、客户偿还贷款。
4、银行资出售。
5、货币市场借款。
流动性资金需求来自:
1、客户提取存款。
2、合格贷款客户的贷款要求。
3、偿还非存款借款。
4、提供和销售服务中所产生的费用和税收。
5、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
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方法
(1)因素法:
是指对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各种因素展开分析,并据此判断预测期内流动性的需要量。
其中,存贷业务的变化是影响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2)资金结构法:
是指通过分析存贷款资金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流动性需求。
(3)流动性指标法:
是指银行通过对比分析自身的流动性指标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来估算其流动性的需求。
其中因素法:
a:
影响银行预期存贷款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A、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和货币政策导向
B、微观个体行为特征及主观偏好
b:
影响银行预期贷款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A、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率与企业的预期利润率
B、货币供应预期增长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
C、预期优惠贷款利率及商业票据利率等
c:
影响银行预期存款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A、个人收入的预期增长率与商品价格的预期增长率
B、货币供应量的预期增长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等
银行资金头寸或流动性准备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银行存贷款资金的变化。
任何存款的支出和贷款的增加,都减少头寸,反之,存款的增加和贷款的减少(收回)则会增加银行的资金头寸,因此,商业银行对头寸的预测,主要是预测存贷款的变化趋势。
银行头寸预测=存款变化-贷款变化-准备金变化
见下表。
流动性管理原则
1、进取型原则:
指银行主要通过主动负债管理来满足流动性需求,扩大经营规模的管理原则。
优点:
有利于银行业务扩张,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缺点:
资金的筹集力度易受到市场心理因素的影响。
关键点:
在于借入资金成本是否大于运用其所获得的收入。
适用类型:
实业雄厚、信誉良好的银行
2、保守性原则:
指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主要采用自身资产转换、出售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的管理原则。
银行的资金调整、转换不受或少受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
安全可靠,风险较小。
成本代价较高。
关键点:
资金需求淡季必须加大资金储备力度,为资金需求高峰准备充足的流动性资金。
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银行。
3、成本最低原则:
指流动性缺口的满足以筹资成本最低为原则,而不论是以主动负债方式还是以自身资产转换方式来实现。
可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的利润率。
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具有丰富的市场预测与把握能力的银行。
从上表和公式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资金头寸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存贷款的变化,因此银行对头寸的预测,主要是预测存贷款的变化趋势。
1、将存款分类并分析其变化情况。
核心存款、易变性存款
2、分析客户的贷款需求及其变化趋势。
第五章贷款业务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商业银行贷款的种类、贷款政策的内容、贷款价格的构成和影响贷款价格的因素。
掌握几种主要贷款的操作要点、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贷款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并能应用贷款定价方法、信用分析方法、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及不良贷款损失的控制与处理方法。
三、贷款定价原则
(一)利润最大化原则。
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贷款定价应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扩大市场份额原则。
贷款价格应适度,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三)保证贷款安全原则
(四)维护银行形象原则
四、定价方法
(一)西方商业银行常用贷款定价模型
纵观西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史,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主要有两种方式:
1、成本相加贷款定价法
该定价模式的主要思想是贷款的价格必须能够补偿银行筹集资金所付出的成本和相关管理费用(即筹资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同时价格还能够补偿贷款所面临的风险,并使银行获得一定的利润。
该方法确定的价格至少包括筹资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和目标利润等部分。
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贷款保本价格=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费
贷款盈利价格=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风险补偿费+目标收益
这种定价方式直观地表明了银行贷款价格的结构。
但是,看起来简单的计算公式对于成本的计算要求却非常高,尤其是对单笔贷款费用和风险补偿费用的确定。
若要准确或较准确地计算这两种费用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成本计算系统和健全的信用评级制度,这正是我国金融系统目前所缺乏的。
同时,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成本导向型贷款方式,它忽略了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与客户的关系,容易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和客户流失,给银行自身造成被动。
该方法仅适用于具有卖方特征的贷款市场,如中小企业贷款。
2、价格领导方法(PriceLeadership)。
该方法是当前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一种定价方法。
其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选择某种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然后针对客户贷款项目的违约风险程度和贷款的期限风险程度,确定不同的风险溢价。
由基准利率加上风险溢价“点数"
(或乘上风险溢价“乘数”)便构成了具体贷款项目的实际利率,因此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基准利率加点模式。
其计算公式为: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违约风险溢价点数+期限风险溢价点数
或者也可表示为: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
风险溢价乘数
其中,选择何种利率为基准利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早期西方商业银行通常选择对最优质客户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时所征收的最低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通常以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LIBOR.)作为基准利率。
与成本相加模式相比较,价格领导模式属于“市场导向型”的定价模式,其中的基准利率通常为市场利率,该利率既反映了银行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平均水平,又反映了市场的竞争状况,因而较容易为借贷双方所接受。
3.客户赢利性分析方法(CustomerProfitabilityAnalysis)。
该定价方法也称为账户赢利性分析方法,它是指银行在综合计算与客户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根据银行的目标利润及客户风险水平等给贷款定价,即合理的贷款定价必须保证银行从某一特定客户的所有业务往来中获取的整体收益大于以贷款业务为主导的成本与银行目标利润之和。
公式为:
贷款额×
利率×
期限×
(1-营业税及附加税率)十其他服务收入×
(1-营业税及附加税率)=为该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十银行的目标利润
其中来源于客户的总收入主要包括:
①贷款的利息收入。
②客户存款的投资收入,即客户将款项存入银行,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后,余额用于贷款、投资后所产生的收益。
③结算手续费收入,即银行为客户办理国内结算和国际结算所取得的手续费收入。
④其他服务费收入,即银行为客户提供其他服务如代发工资、代理买卖外汇、保险箱业务等所取得的收入。
为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主要包括:
①资金成本,即银行为客户提供贷款所需资金的成本。
②贷款费用,即银行向客户提供贷款服务时所收取的一部分补偿费用。
③贷款的违约成本,这需要狠抓客户的风险等级和平均违约率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