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240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1节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第2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与研究方法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三)实验法(四)问卷法(五)个案研究法

第4节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二、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

师德体现在方方面面,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

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三、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四、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等的总和,这些能力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有学者所作的调查表明,教法、语言、专业知识、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基本功的主要方面。

其次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五、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通过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个人气质等一系列内在与外在因素表现出来,体现教师的思想、教学观念,带有强烈的教师个性趋势。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

1、模仿阶段2、探索阶段

处于探索阶段的教师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教学个性的培养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心理特点,教学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心理特点的优势。

第二,要有改革与创新精神,敢于向传统的教学现、教学方式挑战。

第三,要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3、创造性阶段4、独特风格阶段

第1节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观察力

1、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这是人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表现,是感知能力的核心和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

2、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3、观察的品质。

良好的观察具有下述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敏锐性(4)观察的系统性: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增强2、观察更具有持久性3、观察的精确性提高4、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第2节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其划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情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它保持的是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鲜明的直观性,以表象形式储存着,因此又叫表象记忆。

情景记忆是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时间(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情景记忆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时间、地点有关,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

语义记忆是以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语词逻辑记忆。

它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长短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又叫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它的容量很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没有限度。

(3)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二、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1、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2、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3、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4、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5、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第3节中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思维的特点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将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形成对事物的本质认识。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语言、表象、动作这些媒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A、直观动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过程,思维在动作中展开。

B、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C、逻辑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A、经验思维是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B、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A、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B、分析思维是指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则,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结论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逻辑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A、辐合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的规则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按一定规则进行的思维。

B、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5)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A、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法和程序解决问题。

B、创造思维是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解决问题,并创造出新颖的思维成果。

4、思维的品质。

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它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等方面。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思路广泛,善于把握事物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思维的深刻性指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

(2)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批判地评价他人的思想与成果,也善于批判地对待自己的思想与成果。

(3)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个体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即根据所发现的新情况及时修正原来的想法。

(4)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过程的速度,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思维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5)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个体通过独立思考并创造出新颖而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这是思维智力品质的最高表现。

二、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辨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

A、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B、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第4节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想象

1、表象。

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即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

2、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是否具有目的性,把它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努力地进行的想象,又叫随意想象。

这种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

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水平的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二、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2、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第1节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一、什么是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适合或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与认识活动的自我体验。

它们的特征是具有明显的生理变化、明显的外部行为和认识活动和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经验)。

人的情感十分复杂,它具有两极性。

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动机、组织和信号等功能。

情绪和情感统称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

二、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2、情感两极性明显3、情感不断深刻

4、情感逐渐稳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

(2)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

(3)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5、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于理性化

第2节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一、中学生的早恋原因

(一)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二)性信息的广泛传播社会上过量的情爱和性方面的信息刺激,再加上迅速广泛的传播,是导致早恋的主要原因。

(三)性教育的忽视(四)学生的个人原因

三、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1、早恋弊多于利

(1)早恋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早恋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和参加各种正常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早恋的成功率极低,后果消极。

(3)早恋容易坠入性尝试,发生婚前性行为。

(4)早恋容易接受外界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2、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

3、加强性教育:

性教育应包括性生理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律教育。

第1节中学生意志的发展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其意志品质有如下特点:

(一)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二)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四)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五)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

2、在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

3、在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

4、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易兴奋、冲动、任性、执拗的表现相对减轻。

第2节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对中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的理想教育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主导的学习动机。

其次,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以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再次,要利用正确舆论的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以及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又次,应因势利导,逐步提出更高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利己主义动机,形成正确的动机,以便把学习动机引向立志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的高度。

信念和世界观是动机体系中最核心的成分。

人的一切目的大多受世界观指导。

中学正是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基础。

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1节中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什么是个性

(一)个性的定义个性,在西方又称人格。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

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特点:

1、个性的倾向性。

2、个性的复杂性。

3、个性的独特性和共性。

4、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5、个性的完整性。

6、个性的积极性。

(三)个性的结构个性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性。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们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制约着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是人们言论和行动的总动力和总动机。

个性倾向性被认为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

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1、自我意识高涨。

其突出表现是:

他们对自己的关注空前高涨,把很多心智都用于内省。

初中生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表现为,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2、反抗心理。

这个时期的反抗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

初中生一般在下列一些具体情况下易出现外显的反抗行为:

(1)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2)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

(3)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

(4)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初中生内隐的反抗行为也经常能看到,常有以下几个具体表现: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反抗的迁移性。

初中生反抗行为的迁移性是指,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同样,当某一成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不能令他们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均予以排斥。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②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③性格相近;④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

(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表现主要有:

①情感上的脱离;②行为上的脱离;③观点上的脱离;④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

(1)烦恼突然增多。

(2)孤独。

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

(3)压抑。

(二)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第二、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第四、自我评价的成熟。

第五、有较强的自尊心。

第六、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2、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相对稳定。

自我形象(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态度,这个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

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有下述四方面:

第一是生理因素;第二是认知水平;第三是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第四是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

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它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分。

第2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是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上对它进行分析。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知,即自我认知,它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

它是自我意识的核心部分,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基础;情,即自我体验,它是自我意识的情绪部分。

包括自尊、自豪、自爱、自卑、自怜、自我感受、责任感等;意,即自我调节,它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暗示等形式。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身体、容貌、风度、体能等生理特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名望、地位、权力、义务、人际距离、拥有亲朋及经济条件等社会属性的意识。

心理自我又称精神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心理状态及心理过程等心理特征的意识。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和独特性五个主要特征。

1、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自我意识的意识性又称自我觉察性,是指自我意识能被自己觉察。

2、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自我意识的本质属性。

3、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个人不仅能根据客观的评价和自己实践的反馈信息形成对自我的意识,而且能通过自我意识控制自身的心理与行为。

4、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是指自我意识的协调同一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指自我意识的社会制约性与个体能动性的统一。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影响,但这些影响又是通过个体的具体生理、心理条件实现的。

另一方面,个体自我意识内容各组成成分是协调发展的,具有内在同一性。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总是以一定的自我认识为基础,自我认知程度与自我体验、自我意向强度紧密相连。

它们在某一事件可以达到或趋向一致。

5、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个体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形成了异于他人的性格和价值观,并使自己努力达到自我设定的标准,从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形态。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人感。

2、自我评价能力。

3、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平衡性。

2、动荡性。

3、自主性。

4、前瞻性。

5、闭锁性。

6、社会性。

第3节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一、什么是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持的内容尺度。

这一定义可从两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必须要满足主体的需要才能说有价值;第二、必须能够对应作为客体的性能和属性,包括认识和评价客体,这里的客体自然包括人。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弗洛姆将价值观分为接纳型、剥削型、贮藏型、市场型、厌世求死型和生产型价值观;而斯普兰格(E.spranger.德国)将价值观分为理论性、艺术性、政治性、社会性、经济性和宗教性价值观等多种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构成。

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三个基本的成份:

1、价值目标是个体思考、确定并追求的对其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

它涉及“人的行为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是个体行为的动因,是价值观的核心成分。

2、价值手段是个体为了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方法、途径。

它涉及“人怎么行动”的问题,是价值目标的实际表现。

3、价值评价是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做出的判断。

它涉及“人怎样行动才有意义”的问题。

它对于个体采取某种手段去实现目标起着推动和阻碍作用。

(三)价值观的特点

一般而言,价值观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1、稳定性和发展性。

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

3、主观性和选择性。

4、系统性。

5、导向性。

二、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

中学生价值观是中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中学生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是现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突破口。

1、金钱虽重要,但在中学生心中并没有占据最重要的位置,最重要的是健康和友谊。

2、中学生同意收入高低取决于个人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对收入差距拉大有忧虑。

3、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需要爱国精神,但实际行为与观念有些差距。

4、民主、平等、自由的观念和意识在中学生身上有明显的表现。

5、中学生很看重生命权、隐私权、自由权,但对选举权表现一般。

6、中学生喜欢外国电影的比例远高于国产电影,原因主要是拍摄技术好和故事情节吸引人。

7、半数中学生表示不愿从政,对社会上编织关系网表现很无奈。

8、当代中学生更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但实际行为与观念略有差距。

9、中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都比较强,而在相应的能力方面不够理想。

10、在顺从与独立、统一与个性上,中学生独立自主的愿望非常强烈。

11、现在的中学生非常认同开放和创新,对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自信心。

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同时,呈现出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价值主体的转变: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

第二,价值选择的矛盾: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第三,价值取向的转型:

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第四,人格价值的冲突:

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第4节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什么是创造力

(一)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更科学地表达为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的想象力。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二)创造力的构成创造力构成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

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

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三)创造力的特征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三个特征:

1、变通性。

2、流畅性。

3、独特性。

二、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1、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2、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3、“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4、“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第5节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一、什么是智能

(一)智能的定义目前,根据对人脑已有的认识,结合智能的外在表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智能进行研究,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中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