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2531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县级联考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

材料反映了宋代

A.统一国家建立B.江南地区开发

C.商品经济繁荣D.民族政权并立

7.据报道:

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请问我国哪个地方被称为“瓷都”()

A.河北曲阳B.福建泉州C.江西景德镇D.河南开封

8.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京城富商孟浩天想大量贩运丝绸,他选择携带货币是

A.会子

B.交子

C.铜钱

D.金银

9.假设南宋初年你生活在郾城,你的爱国行动莫过于参加(  )

A.岳飞抗金的战斗B.西夏与宋的边境战争

C.女真起兵抗辽的战争D.打退辽军的战斗

10.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的原因

A.市民阶级的壮大

B.统治者的需求

C.地主阶级的不断壮

D.精神的需求

11.“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A.端午节B.中秋节

C.元宵节D.春节

12.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最主要的功绩是()

A.定都大都B.统一蒙古C.建立元朝D.灭西夏

13.历史中国家机构的称呼不断发生着变化。

你知道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

A.行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14.元末有人写诗云: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这反映了(  )

A.汉族妇女擅长音乐B.少数民族妇女喜欢音乐

C.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D.当时妇女受教育条件较好

二、判断题

15.中国古代文化光彩熠熠,下列朝代与文学成就对应错误的是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先秦——“小说”

16.黄巢起义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7.宋太祖通过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深知拥有兵权的武将对皇权的威胁,因此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18.辽、宋、西夏、金等政权之间的战与和,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9.忽必烈建立元朝后,相继灭掉西夏、金和南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封建王朝。

20.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是在唐朝。

三、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亲)谓使臣曰: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

——引自《贞观政要》卷八

材料二:

武周时期搜罗人才,尝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

能够重视农业,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在户数增长上,从永昌(689年)时的三百八十乃户,到她去世时增至六百一十五万余户。

——出自《隋唐五代史纲》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引自杜甫《忆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治国理念?

并根据材料说说他为此采取什么措施?

(2)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杜甫的诗描绘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什么局面?

22.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风景。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西晋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得到了开发。

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这些事实表明。

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夸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

《南宋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魏晋时期的人口大迁移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它令人吃惊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4)通过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

23.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元史地理志》中说: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材料四;

隋唐文化成就辉煌,尤其是唐朝文学;

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兼容并蓄吸收了很多不同民族文化,而且很多的文化都带有佛教文化的色彩,是封建时代文化的高峰时期。

(1)根据材料一,说说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指的是哪个朝代创立的什么制度?

(2)元统治者是如何解决材料二中这一难题的?

(3)请写出材料三图一和图二生产工具的名称。

(4)请就材料四中隋唐时期文化“吸收了不同民族文化”和“很多文化都带有佛教文化的色彩”,分别列举具体史实。

(5)综上所述,你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1.AC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隋炀帝创设了科举制度,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ACD三项符合题意;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与本题所提到的朝代不相符,B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CD。

2.B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使人口明显增长,边境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史学家肯定武则天,B符合题意;

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属于客观因素,故A排除;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属于武则天统治措施的一部分,故CD排除。

故选B。

3.A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事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考察的是学生对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中国境内政权同其他民族关系的区分。

学生要注意此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选择不正确的。

此题的关键是“中外交往”,就是反映的中国与外国交往的史实。

答案A是唐朝同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吐蕃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

所以同吐蕃的交往不属于“中外”交往,故此题选择答案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和同为一家”;

对外友好往来。

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因此,研究唐朝时期印度和西亚的有关历史,可以参考的是《大唐西域记》。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唐朝”、“印度”。

5.D

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和南方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此时,北方出现了契丹(辽)政权,之后北宋取代后周政权,并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与辽和西夏并立,12世纪初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后来灭辽,与北宋和西夏并立.。

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1141年宋金议和,形成了南宋与金、西夏并立的局面,故正确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D项正确,排除ABC。

6.C

【解析】

【分析】

由《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可知,该材料描述的是北宋东京城夜市繁华的状况,夜市的繁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故答案选:

C

7.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北宋时期兴起,后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瓷都的是江西景德镇,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四川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因而,京城富商孟浩天大量贩运丝绸,携带金属货币会很不方便,他会选择携带交子,B项符合题意;

A项是南宋的纸币,不符合题意;

CD两项都是金属货币,不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9.A

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岳飞抗金的史实。

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所面临的主要外敌就是大金,岳飞曾在郾城打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郾城的人属于南宋臣民,故选A。

10.A

依据所学可知,宋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大量涌现,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市民阶级的壮大,反映市民阶层文化社会和欣赏趣味的瓦子出现并盛行,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1.D

宋代有着丰富的节日生活,今天的传统日节像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宋代都有。

宋代的春节叫元旦或元日,是一年中所有节日中最隆重的,最为重视。

春节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故应选D项。

1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成吉思汗最主要的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后,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畔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3.D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元代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D项符合题意;

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门下省和尚书省是隋朝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部门,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C

本题考查的是元朝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元朝”,这句诗讲的是少数民族的妇女有通晓汉人音韵的,汉族女子也有会弹奏胡琴的,这反映了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答案是C。

15.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説,反映了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文学方面所呈现的突出成就。

所以,先秦的文学成就是散文,不是小说,而小说是明清的文学成就,D项对应错误,符合题意;

ABC三项朝代与文学成就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6.错误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而唐末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所以,“黄巢起义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句话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错误。

17.正确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驿兵变夺取的政权,他深知拥有兵权的武将对皇权的威胁,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所以,这句话表述正确。

正确。

18.正确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西夏、金等政权之间的战与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

促进了民族融合;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19.错误

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继灭掉西夏、金。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元朝灭亡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封建王朝。

故本题说法错误。

20.错误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是在元朝,不是在唐朝。

所以,这句话表述错误。

21.

(1)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轻徭薄赋,注重减轻农民负担。

(2)广纳贤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重视发展生产。

(3)唐玄宗“开元盛世”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太亲)谓使臣曰:

国以民为本”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第二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谘其耕稼,此则富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采取了轻徭薄赋,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武周时期搜罗人才”、“能够重视农业”可知,材料二中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因有:

武则天统治时期,她广纳贤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点睛:

解题的关键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需熟悉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的统治措施。

他们统治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都重视农业,轻徭薄赋;

都重用人才。

22.

(1)江南得到了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

旅店业兴旺。

使用纸币;

出现娱乐场所瓦子;

有春节(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等。

(4)根据实际制定恰当政策;

引进人才;

引进先进技术;

维持地区和平稳定等。

(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西晋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得到了开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北方人口的大迁移,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可知,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同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又比较重视,故到南宋时,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3)依据材料三所给信息“现代化的程度夸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其表现有:

宋朝的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

旅店业兴旺“邸店如云屯”;

北宋前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4)依据三则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商鞅变法、江南地区开发和宋代经济发展来看,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有:

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实行改革;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

根据实际制定恰当政策;

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

维持地区和平稳定;

每个地区的发展条件因地而异,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等。

23.

(1)隋朝科举制度。

(2)创设行省制。

(3)图1曲辕犁;

图2筒车。

(4)吸收不同民族文化的事例:

胡旋舞《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答对一个即可或写成:

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也可以);

吸收佛教文化的事例:

敦煌莫高窟。

(5)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我们要从小培养创新精神。

(1)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指的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

隋文帝继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

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3)依据材料三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由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的曲辕犁,图2是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

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

(4)依据材料四所给信息“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兼容并蓄吸收了很多不同民族文化,而且很多的文化都带有佛教文化的色彩,是封建时代文化的高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吸收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事例:

西域传来的胡旋舞,《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借鉴西域乐曲改造而成;

敦煌莫高窟主要以佛教故事为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等。

(5)依据三则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隋朝、唐朝、元朝的制度和经济的创新进行了总结,从中可以看出有效的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我们要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

国家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来看,就必须不断地创新技术,要与时俱进,激励、保护发明创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