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302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7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9页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外阅读精编Word文件下载.docx

“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

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

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

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愈。

他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目录

1.错过就会永远失去(议)……………………………………………

2.成功(议)……………………………………………………………

3.语文天生重要(议)…………………………………………………

4.两个字的婚姻(散)…………………………………………………

5.汉语如魔方(说)…………………………………………………

6.漫话对联(说)………………………………………………

7.语文诗话(说)…………………………………………………

8.读书人是幸福人(议)………………………………………

9.灯——梦(记)…………………………………

10.开往春天的列车(记)………………………………

11.奇   迹(记)………………………………

12.父亲的斧头(记)…………………………………

13.15岁那年的夏天(记)…………………………………

14.走进书(散)…………………………………

15.文化与读书(议)…………………………………

16.性格即命运(议)…………………………………

17.高等教育(小)…………………………………

18.轻点关门(记)…………………………………

19.用爱倾听(记)…………………………………

20.一诺千金(记)…………………………………

21.说真诚(议)…………………………………

22.学会谅解(议)…………………………………

23.人格——最高的学位(散)…………………………………

24.洁白的木槿花(记)…………………………………

21.被撞伤的“母亲”(记)…………………………………

25.一碗馄饨(记)…………………………………

26.苦石竹,香石竹(记)……………………………

27.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记)……………………………

28.迟到(记)……………………………

29.品味牵挂(散)…………………………………

30.幸福铃声(记)……………………………

31.孩子,你那边有雨(记)……………………………

32.救命电话(记)……………………………

33.地震中的父与子(记)……………………………

34.一碗牛肉面(小)……………………………

35.担子(小)……………………………

30.甜甜的泥土(小)……………………………

36.风雨中的菊花(记)……………………………

37.谁送天使上路(记)……………………………

38.改变一生的闪念(记)……………………………

38.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散)…………………………………

39.睡莲(记)……………………………

40.轻轻地抱住母亲(记)……………………………

41.生日(记)……………………………

42.娘!

我的疯子娘(散)…………………………………

43.感悟春天(散)…………………………………

44.夏感(散)…………………………………

45.谁染枫林醉(说)…………………………………

46.我的四季(散)…………………………………

47.春日落叶(散)…………………………………

48.心中的芦苇(散)…………………………………

49.竹子(散)…………………………………

50.访兰(散)…………………………………

51。

丁香赋(散)…………………………………

52.榕树,生命进行曲(散)…………………………………

49.走近森林(说)…………………………………

53。

地球的绿色之肺(说)…………………………………

50.枯木的妙用(说)…………………………………

54.自然之道(记)……………………………

55.藏羚羊跪拜(记)……………………………

56.候鸟迁徙(说)…………………………………

54.迁徙的鸟——永远的天空精灵(说)………………

57.影响海水盐度的自然因素(说)………………

58.生物入侵者(说)………………

59.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说)………………

60.黄河(说)………………

61.深空探测(说)………………

62.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记)……………………

63.逆境、顺境(议)…………………………

64.对手·

敌人(议)…………………………

65.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议)…………………………

66.坦然看生活(议)…………………………

67.春日的记忆(散)…………………………………

68.淡淡的花香(散)…………………………………

69.燕子(散)…………………………………

70.最完美的礼物(小)……………………………

71.如梦家园(散)…………………………………

72.爬上窗台的绿色(散)…………………………………

73.老师走上讲台(议)…………………………

74.美在何方(议)…………………………

75.欣赏别人(议)…………………………

76.逆境和厄运(议)…………………………

77.一棵树 三堂课(散)…………………………………

78.水性江南(散)…………………………………

79.做一朵携来彩贝的海浪(散)…………………………………

语文天生重要

①在现今的中学生中,总体来说。

是喜欢数理化的局多,热爱语文的较少。

在有些学生的眼中;

语文高不可攀.有似那奢华的饰物。

自己实在无力拥有;

有些学生则觉得。

语文学不好前又甩不掉,已经成为他们学习途中一个沉重的包袱。

我们认为。

根子还在那重重书山(参考资料)和滔滔题海(模拟试卷),将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使他们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窄。

学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少。

为了应试,他们不得不重做题而轻读书,重识记前轻阅读,重理解而轻表达,重课内而轻课外。

这么一来,原来丰富多彩和趣味盎然的语文学习,就变得欲速不达。

就变得索然无味。

随之而来的恶果.自然也就对语文望而生畏.乃至产生厌恶情绪。

③然而,不管你怎么畏惧和厌恶,其实语文是非学好不可的。

这是因为语文天生重要。

④语文.它是我们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必不可少的基础。

如果语文不学好,不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攻底,词意不明,句意不解,思路不清.想象匮乏,那么学习数理化时就会望文生义,囫囵吞枣,就会思维混乱,才情枯竭,就不能明白无误地掌握其中的定义和定理,就不能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阐发的内容,就不能做出条理井然的精到剖析.就不能施出异想天开的解题高招。

一只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限定着它的盛水量,要是在我们的学习中语文当真成了最短的一块木板,那我们就断然不可能成为学富五车的华罗庚和才高八斗的钱学森。

语文,飞是一门集语言能力、文化修养、思雄品质、心理素质、智慧灵气和人格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除了具备培养我们语言文字根底的基本功能之外.还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那些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全都蕴含着浓郁的正义感、英雄志,爱民心,报国情。

阅读它们,热爱它们.我们就会始终沐浴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温馨之中。

其深挚的爱心、博大的情怀,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美感。

就必然会给我们以良好的熏陶与熨贴的滋润,就会使我们“走出原来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彩。

须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从而成为一个有高尚人格的大写的人。

-

语文之所以重要。

还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它的空间是无限宽广的。

[甲〕语文学习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留意观察,勤于思考;

那就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时时有良多的启发,处处有巨大的收益。

[乙〕只要喜它爱它.它就会亲近你,使你耳常聪、,目常明,身常爽,眼变花;

语变迟,行变钝。

⑦语文天生重要,我们非学好它不可。

两个字的婚姻

在方块字的世界里,有两个字相爱了;

可是她们总到不了一起,她们总是相隔很远。

有时候隔着几行;

有时候隔着几页,有时候隔着几十页,有时候甚至不在一本书里。

在他们两个之间,隔着的每一行都像一条河,每一页都像一堵墙,每一本书都像一座山。

他们常常被思念煎熬着。

在极端的甜蜜中忍受着极端的痛苦;

终于,有一天.他们到了被允许结婚的年龄,他用他们一起来到了者那里。

造字者说,你们结婚后有三种生活方式可以选择:

一是谁也不会限制谁的意义,在相爱的同时仍然可以保留着自己的完整。

这种方式是让你们作为两个独立的字去相爱。

二是你们只为彼此而活,谁离开了另一方都无法存在,你们只有在一起时才会具有意义。

这种方式是让你们作为一个词去相爱。

第三种方式是:

最普通的方式,也是绝大多数字婚后的方式之—,在这种方式里,你们和对方在一起时是有意义的,但是和别的字在一起时又有别的意义。

它们选择了第一种作为两个独立的字生活在一起,如“天”和“真”,“公”和“主”,“十”和“分”他们常被人用在一起,但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就可以把他们毫无牵扯地隔开。

有时候甚至不需要标点符号,一个微妙的语气停顿都会让他们之间泾渭分明。

一次,一个小学生就这样用他们造了句,“今天天气真好。

”还有人这么使用他们,“你怎么才得七十分?

日子久了,他们对自己的这种状态也疑惑起来。

他们觉得,他们在一起是那么貌合神离,像是在各自的内心旅行。

他们又找到造字者,请求他允许他们换成第二种方式,造字者同意了。

于是他们变成了紧紧偎依的两个字,走到哪里都形影不离,而一旦离开就都失去意义了。

就像“踌”和“躇”,“琵”和“琶”,“乒”和“乓”,“蝴”和“蝶”。

只要一个字出现,另一个字必定也在一边。

若是单独一个字,这个字就失去了内涵和灵魂。

他们只有彼此,再无其他。

两个字这样又生活了一段时间,开始他们是很满足的,觉得这真是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无可挑剔。

可是,渐渐地,他们觉得彼此失去了吸引力,直至厌倦。

于是他们第三次找到造字者。

造字者告诉他们,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机会了。

这一次,他们真是快乐极了。

他们发现他们既有自由,又可以随时保持着联系,既可以在有兴致时待在一起,又可以在烦恼时去和别的字进行新的搭配。

这使得他们既品尝了家庭的温暖,也拥有了去邂逅其他美妙

际遇的可能——这真是一种最理想的方式!

他们不止一次地庆幸着自己的选择。

遗憾的是,一段时间后,他们对这种状态也产生了异样的感觉。

他们开始觉得这种方式既不如第一种洒脱,也不如第二种纯情。

爱,是有的,但是这爱并不神圣,而他们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他们知道任何一种方式对他们来说都是有缺憾的。

他们在浪漫时渴望安全,在安全时又渴望浪漫,他们总是想兼而得之。

而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兼而得之的时候,正兼而失之。

这两个字至今还生活在浩如烟海的字典中找不到一种令他们满意的婚姻方式。

汉语如魔方

汉语如魔方,单是词序的变化,便有无穷奥妙。

什么“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啊,什么“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啊,一个个掌故可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如今,这种手法也在现代宣传中得到了巧妙地运用。

—进某校教学大楼,便可看到三条标语: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六十字循环往复:

让人感受到了学校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第一句话揭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不是某些方面为了学生,而是一切为了学生;

第二句话强调();

第三句话表明()。

面对学校这样的承诺。

作为学生,作为家长,能不感动吗?

汉语的词序变化,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关键是要自然、贴切,不留下斧凿之痕。

某些刊物的广告,在这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

比如湖北的《今古传奇》;

“今古传奇,奇传古今。

”前一句是刊名,后一句是特色,一正一反,天衣无缝。

又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不久前亮相的《理财》周刊,其广告词是: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同样是佳句天成,妙手偶得。

本是寻常口语,一经倒置以后,顿时魅力四射。

五分说理,七分幽默,十分自信。

读到这样的广告语,编者和读者的心是会贴近的。

有些词序变化,不但变得恰到好处,而且变得恰逢其时,让你不得不惊叹创作者的智慧。

前年在长沙参观全国书市,只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挂出了一副醒目的对联:

“读东财大书;

圆大财东梦。

”“东财大”对“大财东”,一个简称,一个俗称,妙不可言。

而这样一副对联,又折射出了时代的变化,观念的变化,耐人寻味。

不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能挂出这样的对联吗?

还有一次。

正要休息,听见中央电视台某农村栏目播出了一句广告语:

“听您想说的,说您想听的。

”一个“听”字,一个“说”字,忽前忽后;

前一句表明了倾听意见的虚心,后一句则表明了办好节目的决心。

就因为这句广告语,竟激发了我接下去观看这档栏目的兴趣。

这样一句广告语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新闻媒体精神面貌的折射。

漫话对联

对联大家都不陌生。

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

“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

“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

“虽然毫米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

若有横批,那么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作用。

对联通常粘贴、悬挂在门上或壁间廊柱上。

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

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

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对联源于何时?

可远溯先秦,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决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

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

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Yú

)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

“千门万户瞳瞳(tó

ngtó

ng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

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美,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

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

如《楹联丛话》等。

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的英姿。

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

“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

“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

“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

两联字数须相等,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

句子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

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对联还有一些特殊写法,在此仅举两种。

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

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香花,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箱奇珍。

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美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康宁。

”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

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

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花异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语文诗话

①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

我认为,语文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语文的浅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具有工具性;

高层次表达则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

②我想,语文应该是热爱。

没有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怎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

没有对祖国山水、人文风物的痴迷神往,怎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拳拳诗情?

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醉?

③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人自己,爱亲,爱友,爱人,便会有诗情,便会有语文。

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爱亲人反使诗情更怯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因诗句而彼此拉近;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情因友情而发,友情因诗情而更酣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萍水相逢的人因此而更具人文关怀……

⑤语文不仅表达着热爱,悠悠千古,浩瀚的文学海洋,更浮涌着多少忧愁、郁闷甚或是猛呼抗争。

⑥屈原忧愁悲思而抒《离骚》,愤懑情极乃发《天问》;

东坡遭贬、壮志未酬而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稼轩胡虏未灭而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陈涉苦难深重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

”……

⑦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

⑧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太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

⑨“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

泰戈尔沉温的喉音唱出的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用语文抒写你的心灵,便是你自己的呢喃情话,同时也感动了——你、我、他。

读书人是幸福人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又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

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鉴存在的一切。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中学得做人的原则,从列夫·

托尔斯泰奉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

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失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至起负面效果的。

但我们所指的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

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

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此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