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049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8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学生版教案

诗歌鉴赏之题型分类指导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把握分析诗歌的解题技巧

二.分类讲解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某个字或词可否换成其它字或词,为什么?

③请结合全诗分析某个字或词的妙处。

④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为什么?

《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数”可否改为“一”?

齐已与郑谷。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1)炼动词:

诗歌是意象组合而成,而名词性的意象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通常就是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而锤炼动词,往往能起到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效果。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②海幢:

即海幢寺。

问题: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

【方法】

(1)应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该词的含义。

(2)联系该词描述的对象,从修辞、表现手法的角度切入。

(3)赏析该词在营造诗词意境或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炼形容词:

诗歌少不了绘景摹状,为生动形象的展现社会生活图景画面,让人们对声音、色彩、氛围、情境等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少不了对形容词进行锤炼。

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的目的。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

问题: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

【方法】

(1)确定该词,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了何种手法。

(2)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该字的含义为核心描述景象、再现情境或声音。

(3)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意】锤炼形容词,还要特别注意三点:

(1)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叠词其表达效果而言,从修辞的角度,叠音词大多属于摹状,用以摹写人的情态、动作、心理,或者摹写事物的状态,或者用以描写物象的形态、声音、状貌等。

从语言自身的特点上看,叠音词可以增强句子的韵律感,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表颜色的形容词。

课堂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年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08年天津卷)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3.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08年上海卷)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年安徽卷)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四川卷)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分)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切忌变描摹为翻译)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流程图: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课堂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年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08年海南、宁夏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

这里指水瓮。

④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5分)

答: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7年全国卷Ⅱ)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尘垢:

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三)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A、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两种。

B、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5)欲扬先抑

C、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比兴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参考答案: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课堂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08年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8年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年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08年山东卷)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

持取,捻弄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4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年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

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

赶快。

③苫:

用草覆盖。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试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07年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

(四)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课堂练习题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1)风格特征:

(2)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08年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3.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6分)(07年浙江卷)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

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

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4分)

答:

(2)①刘诗

②吴词

③赵曲

(五)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

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步骤:

(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2)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答案示例: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08年北京卷)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答案】肝胆:

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

见证。

(第一步)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第二步)(意思接近即可)

课堂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2)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

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六)分析主旨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

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句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步骤: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案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07年海南宁夏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

指棋盘。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6分)

答: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2分)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第一步)(2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第二步)(2分)

课堂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答:

2.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08年湖北卷)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4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年安徽卷)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

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

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

(3分)

答: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

诗歌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步骤:

(1)概述诗句的内容。

(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案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四川卷)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课堂练习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年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

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

赶快。

③苫:

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

请简要分析。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