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071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题解析版

2018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1.科学家经常用估算的方法来获得事物的有关信息。

估算不是胡乱猜测,它的结果是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测得到的,例如经过测量一个成年人“一拃(zha)”(伸开五指,拇指与中指间最长的距离)长度约为20cm,一张课桌的高约为4拃,估算高度约为80cm。

下面是小明的一些估算值,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

A.一张纸的厚度约为1mmB.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5m/s

C.一个初中学生所受重力约为500N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

【答案】C

【解析】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70μm,即0.07mm,故A不符合实际;成年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1m/s,故B不符合实际;中学生的质量一般在50kg左右,由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知,重力大约是:

G=mg=50kg×10N/kg=500N,故C符合实际;一斤(500g)鸡蛋大约是8--10个,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0.05kg,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注意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音调放低些

B.人们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答案】D

【解析】“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响度放低些,故A错误;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声音即可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而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播能量,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声音的利用和减弱噪声的方法,是一道综合性的声学问题,但难度不大。

3.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B

【解析】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酒精温度计的量程为-80℃~60℃,故A错误;由图知道,甲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应是沸腾前的情况,故B正确;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水沸腾的实验,考查了实验仪器的调节、沸腾的特点、沸腾的现象等,是常考查的问题,需要熟练掌握。

4.下列现象中,仅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A.水中倒影B.雨后彩虹C.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了D.手影

【答案】A

【解析】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雨后彩虹是由于太阳光入射到水滴中发生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了,是因为从水中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C不符合题意;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时被手挡住后,就会在墙面上呈现出阴影区域,形成影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用光学知识解释光现象,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需要熟记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等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钢笔错位、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5.如图甲所示为水的密度在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象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A.温度等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

B.在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C.示意图中从上至下A、B、C、E处的温度分别为4℃、3℃、2℃、1℃、0℃

D.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答案】C

【解析】由图象知道,在4℃时水的密度是最大的,故A正确;由图像知道,在0~4℃范围内,温度越高,密度越大,即体积越小,所以在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故B正确;因为水的凝固点是0℃,所以当河面结冰时,冰接触的河水即冰水混合物,所以温度应为0℃,故A点为0℃,故C错误;因为有水的反常膨胀,所以温度不同的水密度不同,密度大的水下沉到底部,而下层的密度小的水就升到上层来。

这样,上层的冷水跟下层的暖水不断地交换位置,整个的水温逐渐降低这种热的对流现象只能进行到所有水的温度都达到4℃时为止,故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水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主要考查水在0~4℃范围内,热缩冷胀的性质,是一道基础题。

D.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6.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找来了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一个、长木板两块(一块光滑,另一块粗糙),长方体木块一块(带有挂钩),钩码一盒,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测量摩擦力时,要使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水平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B.通过图甲、乙所示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在保持压力一定时,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此实验中应用了一种重要的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一控制变量法

D.图甲中用不同速度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大小也不同

【答案】D

【解析】因为只有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水平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在水平方向上才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拉力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故A正确;比较甲乙两图知道,两图中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相同,乙接触面粗糙,乙测测力计示数大于甲的示数,所以,得出在保持压力一定时,粗糙程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故B正确;此实验中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

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控制了压力不变,而探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所以是应用了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因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不变,故图甲中用不同速度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大小相同,故D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考查了实验原理及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体现了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7.如图所示,把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通过橡皮塞插入装有红色水的玻璃瓶中,从管口向瓶内吹入少量气体后,瓶内的水沿玻璃管上升的高度为h。

把这个自制气压计从1楼带到5楼的过程中(对瓶子采取了保温措施),观察到管内水柱的高度发生了变化,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往瓶内吹气后,瓶内气压小于瓶外大气压

B.水柱高度h增大,说明大气压降低了

C.上楼的过程中,给瓶子保温是为了避免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D.水柱高度h越大,瓶内外的气体压强差越大

【答案】A

【解析】从管口向瓶内吹入少量气体后,瓶内气压大于瓶外大气压,所以竖直玻璃管中的水位将上升,且瓶内外气压差越大,水柱高度h也越大,故A错误;由表格数据知道,随着高度增加,管内的水面变高,说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变小,故BD正确;由于热胀冷缩会引起玻璃管中水柱的变化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在拿着它上下楼时,应保持瓶中的水的温度不变,故C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大气压的变化,通过身边的器材做成气压计,探究大气压的变化,体现了学以致用。

8.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答案】D

【解析】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A错误;、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并不是分子间引力的作用,故B错误;尘土飞扬属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C错误;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现象,是一道基础题,难度不大,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9.如图是内燃机工作循环中的一个冲程,它是()

A.压缩冲程,将化学能转化成内能B.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C.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D.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答案】C

考点:

内燃机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电荷

B.两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靠近电源正极的灯泡较亮

C.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D.把导线A剪为相等的两段,其中一段拉长到原来的长度,其阻值大于导线A的原阻值

【答案】D

【解析】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绝缘体内部中的自由电荷很少,而不是几乎没有电荷,故A错误;两个完全相同灯泡串联,则通过的电流相等,由P=I2R知道,两灯泡的实际功率相等,所以两灯泡的亮暗相同,故B错误;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通过电阻的电流不变,故C错误;导体的电阻与其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材料和温度相同,长度越大、横截面积越小,其电阻越大。

若把导线A剪为相等的两段,其中一段拉长到原来的长度后,材料和温度、长度不变,横截面积变小,所以电阻变大,即其阻值大于导线A的原阻值,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和串联电路特点、电功率公式及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等,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需要注意灯泡的亮暗取决于实际功率的大小。

11.下列关于生活用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用测电笔时,人体要接触笔尾金属体,但绝不能接触笔尖金属体

B.控制用电器的开关要连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

C.家庭电路中空气开关跳闸,一定是由于电路短路引起的

D.安全用电要做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答案】C

【解析】用测电笔时,手必须要接触笔尾金属体,这样才能使测电笔发挥作用,但绝不能接触笔尖金属体,故A正确;家庭电路的开关应该装在火线上,这样可防止断开开关后用电器仍带电,故B正确;家庭电路中空气开关跳闸,是电路电流过大造成的,电流过大的原因是:

一是短路;二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故C错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符合安全用电原则,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安全用电知识、触电的应急措施的了解与掌握,可以加强用电安全意识,有利于自我保护。

12.如图所示,是一种自行车前轮的结构图,行驶中,磁铁靠近传感器时磁场能使其中的带电粒子发生偏转(即相当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产生一种信号,信号传入速度计能测出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里程。

下列能说明其原理的是图()

A.

B.

C.

D.

【答案】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电与磁这一单元最典型的四个实验,它们各自的特点不同,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是这一部分的重点知识。

13.如图所示,重400N的物体在30N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以0.1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左匀速直线运动了10s,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则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mB.有用功为400J

C.拉力F的功率为9WD.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72N

【答案】ACD

【解析】由图知道,滑轮组绳子的有效段数是:

n=3,所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

s绳=3s物=3v物t=3×0.1m/s×10s=3m,故A正确;拉力做的功是:

W总=Fs绳=30N×3m=90J,拉力做功的功率是:

P=W总/t=90J/10s=9W,由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所以有用功是:

W有=ηW总=80%×90J=72J,故B错误,C正确;且有用功是:

W有=fs物,拉力做的总功是:

W总=Fs绳,又因为η=W有/W总=fs物/Fs绳=fs物/Fns物=f/nF,所以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是:

f=η×3F=80%×3×30N=72N,故D正确,故选AC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有关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水平使用滑轮组时,有用功等于摩擦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1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不变,R1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的过程中,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正确的是()

A.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均变小B.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均变大

C.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D.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变小

【答案】CD

【解析】由电路图知道,R1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的过程中,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即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由I=U/R知道,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所以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由U=IR可知,R1两端的电压变大,由串联电路中电压的特点知道,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所以电压表的示数变小,故AB错误、C正确;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比值等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由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小,所以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比值变小,故D正确,故选C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欧姆定律的应用,涉及到串联电路的特点和电路的动态分析,关键是利用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判断电压表的示数的变化。

15.如图甲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是定值电阻。

当开关S闭合,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由a端移动到b端,两电表示数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源电压为14V

B.R2的最大阻值是30Ω

C.滑片P由a向b恰好移动三分之一长度时R1的电功率为1.25W

D.滑片P在a端时,2分钟内R2消耗的电能是144J

【答案】BCD

【解析】由电路图知道,当滑片在b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Ω,为R的简单电路,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的电压,此时电路中的电阻最小,电流最大,I=0.5A,由图象乙知道,电源的电压是:

U=U1=10V,故A错误;由欧姆定律知道,R1的阻值是:

R1=U/I=10V/0.5A=20Ω;当滑片位于a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电压表V的示数最小,由图象知道,此时U1'=4V,电路中电流I'=0.2A,所以此时R2的电压是:

U2=U−U1′=10V-4V=6V,由欧姆定律可知,R2的最大阻值是:

R2=U2/I′=6V/0.2A=30Ω,故B正确;当P由a向b恰好移动三分之一长度时,则R2的2/3接入电路中,此时电路中电流是:

,所以R1的电功率是:

P1=I″2R1=(0.25A)2×20Ω=1.25W,故C正确;因为当P在a端时,电路中电流是I'=0.2A,U1'=4V,所以2分钟内R2消耗的电能是:

W2=U2I't=6V×0.2A×120s=144J,故D正确,综上所述应选BC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串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以及电功率和电功公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电路,并能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

二.填空题

16.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能源的汽车称为混合动力型汽车,如图所示为“并联混合动力型汽车”的原理图,这种汽车在制动减速时,电动机的飞轮与汽车轮子摩擦,电动机作为发电机使用,把动能转化成了______能,实现了对电池的充电,混合动力型汽车节约了汽油,减少了尾气排放,是节约能源的一种可行的办法。

【答案】电

【解析】国家统一知道,混合动力型汽车制动时,由于要克服摩擦做功,所以汽车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内能,而另一部分动能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实现了对电池的充电。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对能量转化的理解和掌握,仔细阅读题文,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题目。

17.如图所示,把标有“6V,6W”字样的灯泡L接入电源电压恒为9V的电路中,为使灯泡L正常发光,需要串联的定值电阻R0=_______。

【答案】3Ω

【解析】由“6V,6W”字样知道,灯泡正常发光的额度电压6V,额定功率为6W,由P=UI可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

IL=P额/U额=6W/6V=1A;由图知道,灯泡L与电阻R0串联,所以,当灯泡正常发光时,R0两端的电压是:

UR=U-UL=9V-6V=3V;又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IR=IL=1A,故R0的阻值是:

R0=UR/IR=3V/1A=3Ω。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即电灯泡功率问题,难度不大,属于一道基础题。

18.太阳核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_______(选填”裂变”或”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答案】聚变

【解析】核能释放有裂变和聚变两种方式,裂变分为两种:

可控链式反应和不可控链式反应,前者主要应用在核反应堆中,后者应用在原子弹中;聚变主要应用在氢弹上。

在太阳内部,太能之所以能发光发热,实质相当于无数个的氢弹爆炸而造成的,所以,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聚变释放核能。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太阳能的相关物理知识,注重了物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是中考的热点。

三、作图、实验与探究

19.如图所示,用细线将吊灯悬挂在天花板上,线对灯的拉力F=4N.请在图中画出吊灯受力的示意图。

【答案】

【解析】根据题意知道,吊灯悬挂在天花板上,会受到了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且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说明了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即G=F=4N,吊灯受力的示意图如下: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画力的示意图,首先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出力的方向,能够知道大小就要求出力的大小,在示意图上标出来。

20.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AB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下图: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在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时,要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就能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21.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现律”的实验,

(1)前面学过,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据此小明据出的问题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_______有什么关系?

(2)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_cm。

(3)小明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处,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

(4)如图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______。

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_______(选“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

【答案】

(1).物距

(2).10.0(3).照相机(4).增大(5).大于(6).小于

【解析】

(1)根据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据此小明提出的问题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关;

(2)图甲中利用的是平行光聚焦法测量凸透镜焦距,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所以焦距是f=20.0cm-10.0cm=10.0cm;

(3)因为凸透镜放在50cm处,蜡烛在10cm处,所以物距是50cm-10cm=40cm,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所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原理;

(4)由图象知道,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增大。

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此类题是中考常见题。

22.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0.5N重的钩码若干个。

(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侧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_______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___,支点在杠杆的中点是为了消除杠杆________对平衡的影响。

(2)小明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完成某次操作后,实验象如图B所示,他们记录的数据为动力F1=1.5N,动力臂L1=0.1m,阻力F2=1N,则阻力臂L2=________m。

(3)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

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C的实验,此实验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图C实验中,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cm,每个钩码重0.5N,当弹簧测力计在A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动力×动力臂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阻力×阻力臂”。

【答案】

(1).右

(2).水平(3).力臂(4).自重(5).0.15(6).一组实验数据太少,具有偶然性,不便找出普遍规律(7).能(8).等于

【解析】

(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由于杠杆右端偏高,左端的平衡螺母应向上翘的右端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大小;

(2)杠杆平衡条件是:

F1L1=F2L2,根据已知数据代入杠杆平衡条件得:

1.5N×0.1m=1N×L2,解得阻力臂L2是:

L2=0.15m;

(3)甲同学只做一次实验就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是不合理,因为一组实验数据太少,具有偶然性,不便找出普遍规律

(4)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

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的如图C的实验能得到“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当动力臂不等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时,看实验结论是否成立;杠杆平衡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