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32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二、重点难点:

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分别相乘比较简便,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分别相乘,再求和,算出结果;另一种是:

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另外两个乘数的和正好是整百、整十的数,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把相同的加数提出来,先求和,再相乘算出结果。

这两种情况分别在例题和“试一试”中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熟练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来得简便。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初步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体验简便算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交流为主,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

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l.把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35+65)×37       80×125+8×125

(80+8)×125      11×4+25×4

 (35+45)×12      35×37+65×37

(11×25)×4       35×12+45

为什么(35+45)×12和35×12+45,(11×25)×4 和11×4+25×4不相等?

要使它们的结果相等,该怎么改?

想一想,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找的?

(a+b)×c=a×c+b×c

2.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乘法分配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王叔叔到商场去采购一批服装。

(1)出示例题图。

提问: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谈话:

求买102件短袖衫.一共要多少钱,应该选择哪些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怎样列式?

板书:

32×102=________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强烈的的求知欲望,这样的学习素材生动、真实、有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2)提问:

你能先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吗?

预设:

(1)32接近30,102接近100,30×100=3000(元)

(2)把102件看作100件,32×100=3200(元),

师:

3200比3000更接近准确的结果。

实际付出的钱要比3200元(    ),多多少,你能口算出来吗?

(学生在估计时会很自然地把102件看作100件,根据32×100=3200,估计出实际结果一定大于3200。

估计是过程自然提示学生注意到102是个接近100的数,从而为把102看作“100+2”进行口算,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作了必要的孕伏。

提问:

你能口算出买102件要付多少钱了吗?

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

买100件用3200元,买2件用64元,一共用3264元。

(3)谈话:

口算得对不对呢,我们再用笔算来验证一下,各自列式计算,指定一人板演。

(4)谈话:

口算和笔算相比,你觉得哪种算法更简便?

(学生用笔算和口算的方法计算结果是已有的经验。

呈现出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和口算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也能让学生体会口算比竖式计算快捷方便。

(指名口答)现在我们就把口算的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

边板书边谈话:

我们把102分成两个数,于是写成32×(100+2)。

你能把下面的算式填完整吗?

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你能接着算下去吗?

32×102

=32×(100+2)

=32×口+32×口

学生说算式,教师完成板书。

谈话:

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的思考过程。

回顾这个过程,谁来说一说,先怎么办?

再怎么办?

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5)填一填

15×203                 1001×84

=15×(200+    )      =(    +    )×84

=15×200+15×              =      ×84+     ×84

(6)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48×202    73×lOl    302×15

指定三人板演,其他学生任意做1~3题,共同订正。

这些题目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2.教学补充题:

王叔叔如果买8件上衣和8条裤子,一共要多少元?

预设

(1)根据已知条件列式。

65×8+45×8

(2)(65+45)×8

=110×8

=880(元)

比较两种解法。

提问:

你觉得哪个计算简便?

 第一步进行算式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试一试”。

独立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

46×12+54×12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让学生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探索求两积之和的简便计算的方法,更全面地掌握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思路。

4.想一想;下面横线上怎样填可以使计算来得简便?

39×65+    ×   

生练习后讨论交流。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在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

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5.小结:

什么样的式题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来得简便呢?

一种是:

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分别相乘比较简便,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分别相乘,再求和,算出结果;另一种是:

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另外两个乘数的和正好是整百、整十的数,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把相同的加数提出来,先求和,再相乘,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独立填空,再让学生交流各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口算第1题,学生说口算过程,教师演示:

32×3

=(30+2)×3

=  30×3+2×3

提问:

你能说一说这样做的依据吗?

同桌相互说一说另外两题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

预设:

16×4

=(10+6)×4    或(20-4)×4            (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思想)

3.做“想想做做”第5题,第6题。

说说解题思路。

五、全课总结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2、注意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 3、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