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53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

是一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含五要素: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种活动过程: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也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吸收了儿童心里学和心里测验。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里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这样的四个方面:

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1924年廖世承编写的.

6.心理发展的含义: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7.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初中期(指11、12岁至14、15岁)①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②有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③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8、学习准备: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里发展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的水平和特点。

包括:

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9、关键期:

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

10.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从婴儿到青春期把认知发展分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无思维)②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前)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抽象形式)

11、最近发展区: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劫夺间的过渡状态。

12.人格:

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2岁)培养信任感。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培养自主性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培养主动性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培养勤奋感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培养自我同一性

1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⑴家庭教养模式⑵学校教育⑶同辈群体

14.自我意识:

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概念。

自我意识包含: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5.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生理自我(0~3岁)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3~11)社会自我在少年期基本成熟③心理自我(11、12到最后成年)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16.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⑴、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⑵、沉思型与冲动型(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

另一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

)⑶、辐合型与发散型(据美国的吉尔福特研究,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而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17.推猛斯坦福比纳量表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18.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没有优略好之分,2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

3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19.性格: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是人格的核心。

20.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方面。

21.学习的三种概念(广义的学习、人的学习、学生的学习)

人类学习的特征,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

22、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尝试--错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苛勒完形---顿悟说[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23.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24.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的组成

25、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中,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定的层次。

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等几个理论也要看看

26、学习动机的激发:

㈠,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

所谓问题情景,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

美国心里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随着课题的难度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简称倒“U”曲线)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反馈是对结果的知晓。

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对所有的学生都很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㈣,正确指导结果归引,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27、     迁移:

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

28.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9.正迁移: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

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30.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

一般迁移:

也称普遍迁移具体迁移:

特殊迁移

31迁移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2影响迁移的因素:

相似性(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33.促进迁移的教学:

⑴精选教材。

教师并非把一门学科的所有内容都一步步教给学生,这好似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此外,精选教材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因此,在精选教材时,要注意其时代性,使之既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又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

⑵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选好教材内容后,如何组织这些材料、如何编排教材就成为重要的任务了。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果,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

⑶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因为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意味着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

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同时它们又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意识。

34.知识学习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35、知识学习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的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36.知识直观的类型: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3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因此,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

要想有效的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等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对一定直观教材进行操纵,其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由于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应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3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

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敖想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

因而,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时间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39.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瞬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0。

25~2秒,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2.5秒到20秒,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保持时间为永久的保留。

40.(德国—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几乎不在遗忘。

也可以说。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41.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①深度加工材料。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能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

②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③进行组块化编码。

所谓组块是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存储在尝试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的方式主要是知识经验。

④适当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⑤合理进行复习。

Ⅰ及时复习Ⅱ分散复习Ⅲ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42.技能: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种类:

①操作技能,②心智技能

43.操作技能:

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

①具有客观性,②具有外显性,③具有展开性

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呵护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4、心智技能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心智技能特点:

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5.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⑴操作的定向,⑵操作的模仿,⑶操作的整合,⑷操作的熟练。

46、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7.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48.问题解决:

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其实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49问题解决的特点:

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50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51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式;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突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2创造性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5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2)智力(3)个性

环境:

家庭和学校都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氛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家庭的教育方式有:

压制型;溺爱型;民主型

54.高创造性者具有那些个性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55.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56.态度: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57.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8.品德的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表现形式:

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9.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论:

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自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60.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⑴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⑵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6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经历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6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

㈠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㈡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4受教育程度

6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

①有效的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约定,④价值辨析,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64.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标准六个标准是:

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空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65.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⑴焦虑症(学生—考试焦虑)⑵抑郁症⑶强迫症⑷恐怖症⑸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⑹性偏差⑺进食障碍⑻睡眠障

66、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67.学校开展心里辅导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和咨询⑥小组辅导

68.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①强化法,②代币奖励法,③行为塑造法,④示范法,⑤暂时隔离法,⑥自我控制法

6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①全身松弛训练,②系统脱敏法

70、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认知目标:

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目标:

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

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7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72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1)  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2)  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7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①、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②开展微格教学;③进行专门训练;④反思教学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