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5329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吆喝》教学设计.docx

《《吆喝》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吆喝》教学设计.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吆喝》教学设计.docx

《吆喝》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预习检测

(一)作者介绍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萧乾一生著作甚丰,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包括长篇小说《梦之谷》、自传体作品《未带地图的旅人》、报告文学《人生采访》,及翻译作品《好兵帅克》和《培尔·金特》。

本文选自散文集《北京城杂忆》。

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

(二)字词检查

招徕(Iáі)钳形(qіán)铁铉(xuàn)囿于(yòu)隔阂(hé)馄饨(hún)(tún)

佐料(zuŏ)饽饽(bō)小钹(bó)雪花酪(Iào)海棠(táng)蘸(zhàn)

兜里(dōu)秫秸杆(shú)(jiē)卤煮(Iŭ)山楂(zhā)荸荠(bí)(qí)荞麦(qiáo)

马趴(pā)嘞(Iei)

囿:

局限,拘泥.

隔阂:

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伶俐:

聪明;灵活.

随机应变: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凄厉:

(声音)凄凉而尖锐.

卖弄:

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晶莹:

光亮而透明.

可人:

可人意;使人满意.

油嘴滑舌:

形容说话油滑.

三、整体感知

1.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现在,让我们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的吆喝有哪些?

(生放声朗读课文五六分钟)

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山里红、烧卖……

2.本文写了很多吆喝声,却不显得散乱,请你理清文章结构,说说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

(注意把握关键句和过渡句。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

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研读欣赏

1.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哪个片段你最喜欢?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

’我心想:

‘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

’”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

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

”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

”“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

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明确:

语言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2.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吆喝这种北京记忆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看完冯骥才先生对吆喝的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

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对街头吆喝声进行调查记录。

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2.自己为一件商品设计一则吆喝。

板书设计:

 

18、吆喝

萧乾

时间顺序 ——早晚、四季

(1)、多用儿化音

语言  

(2)、善用修辞

(3)、巧用押韵 

(4)、使用方言

感情——喜爱、怀念、追忆、惋惜

反思:

《吆喝》是新课标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具有戏剧性的叫卖艺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思,引人体味生活中的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关注生活体味生活。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先采用录音播放生活中熟悉的促销叫卖,激起学生对吆喝的关注,把学生带到课堂的真实环境中去,继而引导学生学习本课。

同时运用多媒体这种手段,即加大了课堂容量,相得益彰,启发学生联想,并让学生们在读、演、品中更深刻的感受吆喝的戏剧性,体会作者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在问题设计中,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难于理解,我设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上,在拓展延伸和作业设计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摸得着、看得见。

这堂课虽然获得了一点成功,但仍存在着学多疏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由于学生存在胆怯心理,课堂上比较拘谨,不敢大胆的表演出预习时设计的吆喝场景,气氛不够活跃。

在问题的设置上不够简单直接,不利于学生思考。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者对学情的分析不够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