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95906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30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护士人文修养第二章社会学基础护士人生大舞台PPT格式课件下载.ppt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的科学阐述,我们将“社会”定义为:

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建立的自我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关系体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等。

从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关系,并延伸为以共同利益形成的自愿联盟;

从宏观上,社会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二)社会构成要素1社会结构及其划分社会结构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社会的构成要素包括社会实体、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制度等。

马克思从本质上社会结构分成两个层次:

一是经济基础层次;

二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上层建筑层次。

马克思认为社会结构是矛盾关系体,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力源于社会内部矛盾,生产力是社会结构变化的根本动力。

2社会基本构成要素在全部社会结构中,环境、人口和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1)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社会存在的空间前提,是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由土地、地理位置、气候、水、动植物、矿藏等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自然环境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来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方向;

自然环境能够影响社会发展速度。

2)人类社会生活影响和改变自然环境: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类生产活动改变自然环境面貌。

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程度。

人口规模影响生态平衡。

(2)人口因素:

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范围的个体的总和。

1)人口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表现在:

人口数量会影响人口与自然资源间的相对平衡;

人口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人口数量会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口问题是其他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人口因素受自然因素及社会整体发展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3)文化因素:

文化在社会整体结构中是相对独立的要素。

1)文化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在漫长的自然环境的变迁过程中,许多物种相继灭绝,惟独人类获得了迅速的繁衍和发展,其根本原因缘于人类特有的文化因素的作用。

2)文化影响人类生活方式:

人类生活方式是由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习俗等文化因素同样对生活方式产生直接影响。

(三)社会的特征社会作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具有以下六方面特征:

1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以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和精神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有机体。

(四)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整合是指社会将无数单个个体组织起来形成合力,调控各种矛盾、冲突和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维护统一局面。

整合主要包括文化整合、规范整合、意见整合和功能整合。

2交流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沟通交往的工具,使个体间、家庭间、群体间、国家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3导向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4传承发展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代际更替频繁,而社会则是长存的。

二、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历史沿革1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和社会问题的科学。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以法国哲学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社会学”一词并构建社会学思想体系为标志。

社会学的产生有着诸多背景条件和因素:

社会学的产生有着诸多背景条件和因素:

(1)欧洲社会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

在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大革命为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历史条件。

(2)社会主义理论的兴起:

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理论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3)城市化的结果:

城市被看成是文明、自由和物质享受的摇篮,但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如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4)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产生了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社会的愿望。

2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和理论前提在我国先秦时期,就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思想家关于社会的论述和思想。

在欧洲,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19世纪初的黑格尔等思想家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的研究。

欧洲启蒙运动、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调查广泛用于社会研究领域成为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和理论前提。

3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

(1)早期社会学代表人物:

1)孔德:

孔德在19世纪30年代出版的实证主义哲学教程详细系统地阐明了他的社会思想。

其社会学体系的基石是关于历史发展的进化过程学说,同时还提出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概念及其理论范畴。

孔德对社会发展强调思想因素的作用,提出了由于思想的无序导致社会无序的观点,孔德对社会发展持保守主义、改良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态度。

2)斯宾塞(HerbertSpencer):

斯宾塞是英国社会学家,他深入研究了社会结构的性质和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观念和价值两者之间的联系,他所设想的社会状态是静态的,具有一种完全的均衡状态。

斯宾塞还主张应该消除限制,特别是政府对人民的限制。

斯宾塞学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社会有机体说。

斯宾塞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2)近代社会学代表人物:

1)杜尔克姆:

理论的核心是关于社会事实的概念。

他把社会事实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杜尔克姆的研究重点是非物质社会事实,如集体意识、集体表象和社会潮流等等。

2)韦伯(MaxWeber):

韦伯的社会学观点强调人们心灵上的理性因素,认为社会生活中不存在客观规律性。

4现代主要社会学流派

(1)结构功能学派:

帕森斯的理论人类社会也有很多结构联合在一起发生功能作用,以维持整个体系,如同人体中的各种器官互相起作用借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一样。

帕森斯理论的中心点是社会体系的稳定、整合和均衡。

帕森斯认为同有机体所具有的自我调节机制一样,社会自身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到了20世纪60年代,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无法解释和回答美国社会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

由此称霸一时的结构功能理论开始走下坡路。

(2)冲突理论:

分为两类:

以达伦多夫为代表的辩证冲突论和以科塞为代表的功能冲突论。

达伦多夫:

认为社会基本上是一种不均衡权力分配的组合团体。

冲突论的最终目标是解释社会变迁。

他把冲突分为两类:

一种是外来的冲突如战争;

另一种是内在的冲突如政党的斗争。

科塞:

主要是从结构功能观点的框架内讨论社会冲突。

即社会体系内每一部门都是相互关联的,但在这种关联的内部,一定会出现紧张、失衡和利益冲突等现象。

(3)符号互动理论:

该学派对社会生活感兴趣的是在日常情景中,人们如何进行相互交往和人们如何理解社会关系。

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米德。

米德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沟通和交往,人们的思想和感觉必须先转换为象征符号文字、手势、面部表情、非语言的声音。

通过交互反应,就可以建立共同的了解。

人们如果没有对特定的行为做出任何反应,便无社会意义可言。

5社会学发展趋势与特点

(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兴起:

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社会动乱、社会问题有增无减。

在此期间冲突论、批判社会学、激进社会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开始活跃于学术界并得到广泛传播。

(2)研究课题更多地结合社会生活实际: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应用社会学体系中,诸如社会工作、社会福利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其实用性更为突出。

(3)研究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

目前进行的社会调查,一般都发放大量的问卷,对回收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定量分析标志着现代社会学从描述性结论到解释性结论的进步。

(4)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分支学科迅速发展: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仅给分支学科的发展赋予新的活力,而且使分支社会学具有了广阔的前景。

(5)国际性和本土化研究倾向不断加强: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确立。

近来有不少国家的社会学学者,为了摆脱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模式的影响,在探索建立具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特点的社会学,这就是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

6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传入中国始于19世纪末。

严复于1897年开始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的部分章节翻译成中文并发表,1903年严复又将该书全文翻译并定名为群学肄言,群学肄言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开端。

(1)解放前社会学的引进和发展:

在社会学传入中国初期,孙本文与吴泽霖、吴景超等专家合作编写一套涵盖社会学各个领域的“社会学丛书”。

孙本文独著的社会学原理被指定为大学标准教材,先后多次修订,到1949年共出版印刷了十一版。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国内的许多大学开始纷纷开设社会学课程。

1923年上海大学率先开设了社会学系。

社会学在旧中国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两大特点:

1)社会调查活动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涵盖了人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民族问题、乡村经济、城市工业等等。

2)运用社会学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晏阳初在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历次自救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后,认为中国社会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

因此晏阳初将教育作为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手段,广泛开展平民教育运动。

(2)解放后社会学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社会学工作者深入到城市、农村各行各业调查了解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了大量调查报告,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数据和资料。

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失误,在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调整时盲目照搬前苏联模式,将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学课程取消。

1957年的“反右运动”又使得一批社会学家横遭迫害,新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

1979年3月13日邓小平在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

“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关于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至此,社会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由社会学研究所、高等院校社会学系、社会学会以及社会学实践部门构成的社会学研究、教学、实践体系,社会学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学的概念1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Sociology)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包括:

分层社会学、社会学史、教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社会思想史、社会学方法、实验社会学、数理社会学、比较社会学、社会地理学、文化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等学科。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社会学理论认为,只有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以此为出发点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种组成成分,以及各种特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这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所在。

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始终贯穿于社会学发展的各个阶段。

(2)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由于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完整网络,因此社会学必然具备综合性学科性质,才能全面地对人类社会做综合性的探索。

例如,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时,不仅考虑到物质生产本身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而且还考虑到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内容和性质,人们的文化教育和职业训练的水平。

(3)是具有科学性的学科:

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不同于以前一般的社会思想和社会常识。

以往的社会思想和社会常识,往往建立在直观的主观想象基础上,对社会的认识是肤浅、片面的。

当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把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

(4)社会学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开展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开展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参与社会现代化的规划、实施和评估检验工作为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提供专业人才培训开展生活方式研究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贡献为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开展多学科性综合研究做贡献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三)社会学研究对象和方法1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是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学研究特点:

科学化,系统化,定量化。

(2)社会学研究方式:

社会调查和社会实验两种。

(3)社会学研究方法:

包括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等。

三、社会学与护理,

(一)社会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社会学与临床护理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与护士维护与促进健康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相一致,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变迁对健康的影响任何社会变迁都会对社会群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1)社会环境变化对健康的影响社会变迁导致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主要指社会制度的改变。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影响健康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不同分配制度影响健康状况:

目前各国贫富差别十分悬殊,贫困导致世界上约有10亿人处于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状态。

2)不同卫生政策影响健康水平:

解放后,我国政府制定了包括“预防为主”在内的各项卫生工作方针,大大增加了在预防、保健领域的投入,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的健康水平。

3)不同社会制度影响健康行为:

社会制度的健康效用主要体现在禁毒、控烟、扫黄以及对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种规定等方面,对维护国民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关系对健康的影响每个个体都生活在由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中,如家庭、邻里、朋友、工作团体等,上述社会群体共同构成了社会网络。

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相互协调和支持是健康的基本保障。

(3)人口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人口不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基本要素,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在:

1)人口数量影响健康:

人口数量过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

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质量;

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人口结构影响健康: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其中与健康最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3)人口流动影响健康:

人口流动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但也会出现传染病控制和计划生育等健康问题。

2社会文化对健康的影响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它对健康影响的广泛性及持久性。

文学艺术、教育、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对人的健康影响程度远远大于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

另外,文化对个体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和持久的过程。

文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常常持续于生命的整个过程,甚至几代人或更长时间。

(1)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2)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3)宗教对健康的影响,

(二)护士学习社会学的意义1转变新医学模式对护理工作社会性认识的需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整体护理模式,揭示了护理对象的身心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2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对护士素质提升的需要学习研究社会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技术,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纳入护理教育体系中,是提升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3拓展疾病防治手段和完善护理社会功能的需要社会学理论揭示了患者、疾病的社会属性,阐明了疾病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扩展了疾病防治手段。

4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的需要,第二节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情感与心灵的归宿,一、社会群体二、社会组织,一、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社会群体(socialgroup)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个体认同自己为该群体的成员,群体成员通过互动而相互认同,并且期望本群体成员做出某种行为。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能够保持比较长久的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在群体面临外部的压力或者内部少数成员的反叛时,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更为清晰,其作用也更为明显。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尽管在不同的群体中内部分工协作的程度不尽相同,群体内部的分工协作还是普遍存在的。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在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的作用下,社会群体随时可以产生共同一致的行动。

这是社会群体与无组织群众集合体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1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依此标准可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指由于成员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次级群体,指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如军营、学校。

2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成文的规定。

3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划分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内群体是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内群体与外群体常常互相隔离,乃至处于对立的地位。

当彼此有严重的利害冲突时,比较容易导致抵制、争斗、侵略等行为。

4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划分可分为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指的是成员身份的归属群体,它规定了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并非某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被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5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性质划分可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

(四)初级社会群体1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1)初级社会群体(primarysocialgroup)的概念:

1909年库利(CooleyCharlesHorton)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正式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

库利认为初级群体是亲密的、面对面接触和合作的群体。

初级群体在形成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思想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级群体包括家庭、儿童伙伴群等。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成员人数有限:

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

2)成员互动频密:

短暂的接触很难形成初级关系。

3)成员角色多元: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

4)成员交往重情5)成员难以替代6)群体高度整合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2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

(1)活动空间接近

(2)接触时间较长(3)相互交往自由(4)角色地位相近(5)群体成员的稳定性(6)某些人突出的个性特征,3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将其区分为正功能与负功能两种类型。

(1)初级社会群体的正功能:

初级群体的正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3)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2)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

在特定条件下,初级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而在社会生活中发生负面影响,即产生“负功能”。

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

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

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总之,初级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初级群体过度发达或过度萎缩都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

二、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广义的社会组织概念,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另一种是狭义的社会组织概念,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二)社会组织构成社会组织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1规范(norm)指稳定的规则与规章制度。

规范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是社会关系及其功能价值的具体表现。

2地位(status)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3角色(role)指按一定社会规范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的行为模式。

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无角色的地位,也不存在无地位的角色。

4权威(authority)指一种合法化的权力,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它使成员在组织内感受到约束和限制。

(三)社会组织的特征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取代初级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标志。

1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与传统的人类活动不同,现代组织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普遍关系,组织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限制人类行为的随意性,否定人的自主性和个性,个体行为需要符合组织的要求,其结果是把一个社会人转变为“组织人”。

2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

每一组织都以功能的合理性为基础,个体无法知道组织活动的终极目标。

因此,现代组织的个体活动与过去相比,很难做到行为的完全合理,个体很难控制组织的发展过程和行为后果。

3现代组织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现代组织既可以用于道德性的慈善目的,也可以用于非道德的残忍目的。

第三节人的社会化:

人生之路的起跑线,一、社会化概述二、社会化方法,一、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婴儿出生后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从他降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