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6166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题.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题.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训练题

 

综合性学习

(一)

 

[材料一]网络中心记者郎峰蔚昨日与小记者对话,一问一答之间,小姑娘对“和谐”的理解跃然纸上,“大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比如说,每天早上大家都是微笑的,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去上班,我们高高兴兴地去上学,爷爷奶奶高高兴兴地安度晚年……”

 

 [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小姑娘没有引用词典里深奥的成人语言,而是用儿童语言表达了成人观点,用形容词解释了名词,用幼稚解释了深奥,用郎峰蔚的感慨来说,“多么简单而透彻的理解呀!

 

1.请你象小记者一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谈谈对“和谐”的理解。

 

                                             

 

2.请你写出与“和谐社会”有关的成语及其出处。

 

示例:

[政通人和]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和谐社会”是有史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

只要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及其传说中,见闻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以及“贵和”的重要性和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中的“鹊”惊、“蝉”鸣、“蛙”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作者也并列于“鹊”、“蝉”、“蛙”中,好一个众生平和的世界!

请你再写出一句古诗                                      

 

4.请你按照“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仿写一句创建和谐社会的宣传语: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请你写出一个“人和”的典故。

 

                                                   

 

答案示例:

1.师生和和融融,夫妻团团圆圆2.世外桃源 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4.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5.将相和

 

综合性学习

(二)

 

[材料一]中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记者李健飞 郎峰蔚)九岁女孩吴梓曼小心翼翼地把刚刚领到的蓝色十七大记者证挂在胸前,喜不自禁地把它展示给周围的大记者们。

 

[材料二]作为一个九岁女孩,吴梓曼最关心的是大人们常说的“减负”。

按照她的理解,“减负”就是让她们少上课,多些自己玩耍的时间。

 

[材料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体新闻部主任阮虹表示,少年儿童更要了解党的光辉历史、丰功伟绩,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品格,成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小公民。

 

1.名词分为“全称”和“简称”。

例如“十七大”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

请你写出“减负”的全称:

                       

 

2.请你概括材料一为“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10字)

 

                                                         

 

3.过去有人说,学生应该“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材料三告诉我们,不仅要读圣贤书,还要关心国内外大事,请你以读书为话题,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下联,写出上联:

                             

 

4.为了帮助吴梓曼采访人大代表,请你就“减负”为她设计一个提问:

 

                                                      

 

5.吴梓曼认为“减负就是让她们少上课,多些自己玩耍的时间”。

古人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

你同意谁的观点?

请你简明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

1.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吴梓曼领到记者证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4.请问如何改变“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饿法宝”?

5.同意前者,因为“学而优则仕”不是时代要求。

 

综合性学习(三)

 

在吃的问题上,孔子曾有过这样一些议论: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饭菜越精致越细腻越好)”,“色恶不食(颜色不好看的东西不吃)”,“臭恶不食(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割不正不食(肉割的不方正不吃)”……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来品味这些话,感到它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位,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

 

1.饮食是一种文化,请你再列举一位名人谈饮食(有关饮食的古诗词)的文化现象。

 

                                                     

 

2.“一碗白开水加一根大葱”,菜名被创意为“猛龙过江”。

请你创意一个菜名,并简要加以说明。

 

                                             

 

   3.在重大宴请中,打碎餐具和把餐具落在地上是大忌。

一次宴请中,汪先生不慎把酒杯打破,把筷子也掉在地上,张先生说了一句话,化解了尴尬。

请你揣摩一下,写出张先生的语言:

                                         

 

提示:

《阿长与山海经》的“福建的柑橘”,谐音为“福吉。

 

4.中国名著中饮食文化屡见不鲜.请问“宴长江”赋诗出现在( )

 

A.《红楼梦》  B.《西游记》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5.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饮食风俗。

请你举一例当地传统节日饮食风俗。

 

传统节日:

               饮食风俗:

                           

 

答案示例:

1.(苏东坡)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2.“蚂蚁上树”芝麻与粉条凉拌  3.悲(杯)去快乐(筷落)   4.D   5.端午节 吃粽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