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6331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docx

牛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

牛/猪肉产品追溯解决方案

1背景介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消费者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肉蛋奶消费比重大大增加,而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的关注程度也空前提高。

牛/猪肉作为一种高档的肉食品,在我国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做好牛/猪肉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在保持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建设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欧盟各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均出台了法律法规,对肉类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面向食品安全与追溯的系统也陆续出现,比如在国际上使用颇为广泛的EAN-UCC系统,该系统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InternationalEuropeanArticleNumberingAssociation,EAN)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niformCodeCouncil,UCC)共同开发、管理和维护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通用商业语言,为贸易项目、物流单位、资产、位置及服务等提供唯一标识,以及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国家牲畜认证系统”(NationalLivestockIdentificationScheme,NLIS)等。

近年以来曝光的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带来的牛肉产品出口机会,为保证我国牛/猪肉产品的安全与卫生,增加消费者对牛/猪肉消费的信心,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和实施牛/猪肉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牛/猪肉安全与质量贯穿于养殖、屠宰、物流配送、销售等各环节之中。

养殖过程中的牲畜的基本信息、饲养记录、免疫情况、出栏时间、健康状况,屠宰过程中对活体的体检记录、屠宰方式、静养状况,牛/猪肉运送过程中环境温度、卫生检查等都是牛/猪肉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关注点。

如何实现这些信息的追溯是做好牛/猪肉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关键。

2主要流程

2.1养殖管理

基于RFID技术的牛/猪肉质量与安全养殖管理方案利用RFID唯一标识目标对象以及其在数据采集上的便捷性,通过将特制的RFID标签植入幼牛/猪体内,对幼牛/猪养殖过程进行跟踪,通过RFID数据读写技术,记录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卫生清洁、防疫免疫、养殖环境、检验检疫以及兽药的使用情况,全面真实地记录牛/猪养殖的全过程,并为将来的质量与安全追溯提供充分的养殖信息。

上图为基于RFID技术的牛/猪肉养殖流程图。

下面将对每一个流程与其中涉及的数据与文档信息进行详细说明。

2.1.1挂RFID标签

(1)RFID电子标签

标识牛/猪个体的RFID标签称为耳标,内置电子芯片和天线,加施于牲畜耳部,用于证明牲畜身份、承载牲畜个体信息的标志物。

耳标由主标和辅标两部分组成。

主标由主标耳标面、耳标颈、耳标头组成;主标耳标面的背面与耳标颈相连,使用时耳标头穿透牲畜耳部、嵌入辅标、固定耳标,耳标颈留在穿孔内。

目前,我国开始在部分地区尝试应用电子耳标(RFID),由于RFID具有非接触、远距离自动识别移动物体的特性,一些自动化计量、测量、定量系统在畜牧业中得以推广使用。

例如:

凯泰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先进技术自行研制的智能电子标签,专门用于标志和区分不同牲畜的基本信息。

在2-8cm的距离内,内码标志均可读出。

它采用美国大型集成电路,用半导体编码器进行编码,内置激光工艺刻录的64位二进制,全球唯一编码的硅晶片;外面用强树脂材料封装,具有超强的抗冲击、防静电、防腐蚀、防水、防尘、耐磨擦等性能。

耳标是无源器件。

现场安装无须布线,不受现场条件限制、无须日常维护,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是国际通用型信息标志物。

将耳标钉入牲畜的耳朵中,牲畜很难将它摘下,方便管理。

技术指标:

重量为1.0g;识读次数>100万次;使用寿命>20年;工作温度-40℃~85℃;规格为硬币、钥匙牌、柱形等多种封装形式。

常用耳标如下图所示。

(2)幼仔基本信息

详细记录牲畜编码、牲畜来源、畜别、父母代品系、出生时间、畜养时间、健康证明等。

牲畜来源包括自繁自养或购入,如果是购入则包括出生日期、购入时间、牲畜出生地、购入批次、饲养企业等;如果来源方式为自养自繁,则包括饲养栏、饲养班组、父母个体编码等。

幼仔的基本信息由管理人员手工录入保存在系统。

(3)挂RFID标签

耳标的RFID编码事先按照特定编码体系生成且通过RFID读写器被写入耳标,为配合检疫检验部门对牲畜进行防疫检验,生成的耳标编码需在当地检疫检验部门进行备案。

往幼仔耳部植入耳标时,先用RFID读写器读取耳标编码,同时在系统中选取已经存储好的基本信息记录,将耳标编码与基本信息记录进行关联,然后将耳标钉入幼仔耳部,完成利用RFID技术继续实现对生牛/猪个体从物理追溯转变至逻辑追溯的第一步。

从这一时刻开始,该耳标便唯一标识当前生牛/猪,贯穿整个养殖过程,并在屠宰、流通和销售环节作为其他信息记录关联的目标。

2.1.2进入养殖栏

(1)饲养场、饲养栏信息

通常情况下,针对不同的牛/猪品种对养殖环境和设备的要求不同,养殖场会拥有多个饲养场,每个饲养场又被分为多个饲养栏(棚),饲养场的基本信息包括其所处位置、建立时间、管理员、面积等,饲养栏则所属于某一饲养场,需要对该饲养栏在所属饲养场中的编号,以便后续管理,同时需要记录饲养栏当前时刻圈养的牲畜。

饲养场的环境监测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完成,特定场合下,环境监测可能会细化至饲养栏。

在基于RFID技术的牛/猪肉安全与质量追溯管理解决方案中,将会在饲养场的出入口放置RFID读写器通道,用来记录饲养牛/猪出入饲养场的情况,该读写器通道也可能用来管理饲养场饲料、饲养员、饲养工具设备、兽药等的进出记录。

(2)牛/猪进栏

植入耳标的牛/猪幼仔被送至指定饲养场入口,在此之前,饲养场及其拥有的饲养栏数据已经被初始化。

来到的牛/猪幼仔依次通过RFID读写器通道,通过读写器读取附着在幼仔耳朵上的RFID耳标,操作人员选取饲养场内空闲的饲养栏,将该饲养栏与读取到的RFID耳标数据进行关联,完成饲养场、饲养栏与幼仔实体的映射。

这一过程在某些场合下可以通过程序来自动完成,比如养殖企业在幼仔来到饲养场之前已经为幼仔安排好养殖场(栏),此时,在幼仔通过读写器通道时,只需读取其耳标数据,确认其属于该养殖场,直接由操作人员将其牵引至预分配的栏舍内即可。

2.1.3养殖过程

(1)饲料喂养

喂养的原料主要指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养殖场的饲料和添加剂一般由采购而来,然后按照设定的饲料配方对生牛/猪进行喂养。

对牛/猪的饲料喂养过程进行质量与安全追溯,需要详细记录喂养饲料及其添加剂的供应商、采购批次、质量状况,通常情况下,饲料的追溯精度为批次,添加剂的精度为剂,同时也需要记录喂养的时间、饲养员、使用的工具、生牛/猪的进食状况。

进行饲料喂养时,饲养员使用手持RFID读写器读取栏内生牛/猪耳标编码,从饲料管理部门获取当前使用的饲料及其添加剂信息,根据牛/猪进食状况填写生牛/猪喂养记录。

在某些情况下,饲料及其添加剂信息可以从养殖场已有的管理系统中导出,在更精细的管理中,饲养员与饲养牲畜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在生成饲养记录时,需要确认饲养员的身份。

(2)卫生清洁

对牲畜的生活环境和饲养工具进行适当的消毒可以加强牲畜的免疫能力,提高牲畜的存活率。

生产无公害肉质食品对养殖过程中牲畜的卫生消毒有一定的要求,具体而言,即应该选择对人、牲畜和环境比较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在牲畜体内不会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

常见的消毒剂有:

次氯酸盐、有机碘混物、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等。

需要记录的牲畜卫生消毒信息包括:

消毒方法(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紫外线消毒、喷洒消毒、火焰消毒、重蒸消毒等)、消毒目标(环境、人员、栏舍、用具、牲畜等)、消毒剂、时间、消毒人员,根据不同的消毒目标,对消毒记录与牲畜的关联进行相应调整。

(3)防疫免疫

防疫免疫主要是指疫苗注射与饲料中添加流行病抗菌药物。

养殖场需要保证注射疫苗和抗菌药物的可靠性,为使牲畜体内能产生足量的抗体,疫苗接种的途径、注射方法、接种的剂量要准确,流行病期间抗菌药的使用也要注意其剂量,在此基础上,为追溯牲畜防疫免疫活动给牲畜质量和安全带来的影响,疫苗或抗菌药的供应商、质量状况、防疫免疫的人员、时刻、效果等信息也需要被记录,关联牲畜耳标数据后被保存下来,以便后续安全与质量追溯。

(4)环境监测

由传感器网络对牲畜生活的饲养场、饲养栏环境因素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等。

由于传感器网络带来的成本和技术问题,一般情况下,环境监测以饲养场为单位,因此要查询某牛/猪在养殖过程中某时刻的生活环境参数,需要查询其当时所在饲养场的环境监测数据,此外,环境监测产生的实时数据具有大量快速的特点,因此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需要特殊的方式,比如使用实时数据库技术等。

(5)疾病护理

生牛/猪仔养殖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病情,对病牛/猪的处理是否合理将极大的影响该牛/猪产生的肉类食品最终的质量与安全。

与防疫免疫类似,病情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兽药必须确保可靠,兽药的供应商、采购批次、质量状况、用药量、疾病护理人员、护理时间等信息需要在该生牛/猪的疾病护理记录中被保存,以备后续追溯。

(6)出栏放养

生牛/猪的出栏放养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养殖场先前做好放养规划,即在场牛/猪在出饲养场前,放养场、放养时间、放养负责人员等便已经确定,牛/猪通过饲养场的出口时,检验通过的牛/猪是否执行当前的放养计划,同时记录通过牛/猪的数量,生成出饲养场记录,由放养负责人签字,饲养场管理人员审核后,放养牛/猪群方可离开饲养场。

当放养牛/猪群归来时,执行类似出饲养场的操作,生成入饲养场记录和放养记录等。

(7)检验检疫

根据国家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规定,牲畜出养殖场需向当地检验检疫部门提交检验检疫申请,由检验检疫部门指派兽医前往养殖场或指定地点对出场牲畜群进行检疫,检疫合格后方可离开养殖场,出场牛/猪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检疫检验申请需保存以备后续追溯,同时检验检疫时间、检疫人员、地点以及检疫过程其他的操作也应被记录下来,形成检验检疫记录。

养殖场内部对牲畜进行的检验检疫操作也将形成检验检疫记录,成为牲畜安全与质量追溯管理中检验检疫追溯的一部分。

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饲养、卫生消毒、放养、病情护理、环境监测、检验检疫、防疫免疫信息与生牛/猪耳标的编码关联,共同构成牛/猪安全与质量养殖环节追溯的主要关注点,在生成和记录这些信息时,需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通过查询这些信息,可以还原牛/猪养殖的真实过程,从而为追溯牛/猪养殖环节影响其安全与质量的因素提供可能性,虚假或者不准确的信息显然不能有助于完成这一目标。

2.1.4出养殖场

牛/猪群依次通过养殖场出口通道,通过并汇总读取牛/猪个体的耳标,并将其与出场批次信息对比,以及结合个体的检验检疫记录,生成牛/猪出养殖场记录。

出养殖场记录信息主要包括:

出场牛/猪个体、操作员、时间、对应批次等。

2.2屠宰管理

2.2.1概述

屠宰场是猪/牛肉生产中的一个核心环节,从屠宰开始,猪/牛肉生产经历了屠宰、排酸、分割、加工、包装和储运等多道工序,其中宰前检疫信息、屠宰分割规范信息以及加工卫生信息等,都是肉猪/牛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重要内容。

从活猪/牛、胴体到分割包装的肉品,肉猪/牛屠宰线存在多个关键追溯信息传递及附加点。

本节将从屠宰场各生产流程的关键点切入,介绍追溯信息的采集、存储和管理过程。

系统的基本目标是保证活猪/牛前段信息在胴体、二分体、分割过程中完整传递,保证屠宰生产过程信息的真实记录和产品信息的追溯实现。

2.2.2系统框架

屠宰环节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追溯数据管理、厂内管理和检疫管理。

系统框架如下图所示。

屠宰环节系统框架图

2.2.3屠宰工艺流程图及同步检验内容

屠宰流程示意图

 

标有数字标号处表示有检验事项,具体说明如下:

①一是检查是否具有产地检疫合格证、是否被灌水。

如果没有检疫合格证或被灌水,禁止进厂。

二是检查是否有疑似病猪/牛,进行隔离观察或急宰。

隔离观察期间被确定为正常,应转到待宰圈进行宰前休息。

急宰应当签发《急宰证》

②检查管理。

一是进行宰前停食停水管理。

停食12—24小时,充分喂水,宰前3小时停止喂水。

二是检查是否存在疑似病猪/牛,发现后,应立即转入隔离圈进行观察。

③一是对将送宰的生猪/牛全部进行重新检查。

二是签发《宰前检验合格证》。

牛羊还得测量体温。

④头部检验

⑤体表检验

⑥胴体初检

⑦内脏检验(应设立同步检验线,进行同步检验):

⑧一是进行复检。

二是进行采样抽检。

三是对肉品按检验结果进行分类处理,加盖检验结果印章或对检验合格的肉品发放检验合格证。

2.2.4流程和详细说明

生牛出栏后进入屠宰加工厂,通过RFID读写器获取生牛的来源及养殖信息,经过检查和检疫判断其是否符合屠宰要求。

生牛进入屠宰生产线后,应通过RFID读写器将电子标签耳标内的生牛号码、养牛场号码等标识信息写入屠体标签内,此时“生牛号码”就转换成了“屠体号码”。

在屠宰过程中,RFID读写器采集重要工序的相关信息,并与计算机相连,把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导入屠宰加工管理系统。

在分割前会复制电子标签,将新的电子标签贴到分割后的胴体肉上,把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导入分割加工管理系统。

下面将对每一个流程与其中涉及的数据与文档信息进行详细说明。

屠宰管理流程图

(1)进厂检疫

生猪/牛入厂前检疫人员手持式读写器扫描耳标,即可自动获得耳标中的信息,并自动从中央数据库下载全部活畜信息。

首先比对采购信息包括采购人员、批次、时间、数量、检疫证号、检疫单位、检疫员、运输工具号码、运输工具消毒证编号、承运单位、启运地点等信息。

然后检查有无非疫区证明、产地检疫证明、消毒证明、动物防疫合格证等。

(2)宰前静养观察

屠宰前,猪/牛只一般要先隔离观察24小时。

停食12—24小时,充分喂水,宰前3小时停止喂水。

检查是否存在疑似病猪/牛,发现后,应立即转入隔离圈进行观察。

静养记录管理模块提供了录入猪/牛的隔离和消毒管理记录。

(3)送宰

牲畜在屠宰前RFID标签上将添加屠宰场编号、屠宰批号用于标识的信息,屠宰批号是与养殖场提供的牲畜出栏批号相对应的,这样就能建立起畜产品和牲畜的关联,完成屠宰加工环节的信息追踪与溯源。

符合屠宰要求的猪/牛在送宰环节,猪/牛身上的RFID耳标上的信息转换成挂钩上的RFID电子标签信息,每一头猪/牛的RFID耳标对应一个挂钩上的电子标签,每一个挂钩对应一个屠宰事件。

(4)屠宰

符合宰杀要求的猪/牛只经过称重和身份确认后进入屠宰线。

在宰前身份确认环节输入宰前活体重量,并生成屠宰顺序编号,该屠宰编号在同一屠宰批次内是唯一的,并与耳标编号对应。

屠宰工艺包括放血、去头、去蹄、剥皮、去内脏、劈半、胴体冲淋、定级、进入排酸库等环节。

屠宰线上的胴体标记技术及信息转换中间件技术,是本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点。

在去头环节,操作员利用手持式读写器,将猪/牛只屠宰编号对应写入两个胴体RFID标牌悬挂在猪/牛只左、右前腿上;在检疫、定级岗位,操作员分别利用手持设备,把检疫定级结果写入胴体RFID标签;在胴体称重环节,电子标签读取设备自动连接工业级触控主机,将标签内储存的屠宰编号及其他信息传输至屠宰线管理子系统,将相关信息连同胴体重量自动记录至对应猪/牛只,再次将屠宰编号写入两个新的RFID标签,由工人悬挂在猪/牛只腹部,为下一步四分体车间操作准备。

利用读写器可将屠宰加工过程中每一工序的信息,如重量、检验检疫、生产班组、生产批次、产品名称等一系列的信息读入挂钩标签,挂钩上的电子标签信息会沿着屠宰加工工序传递下去;在读写器读入信息数据的同时,也将挂钩标签上的信息读出来。

在屠宰加工过程中选择的重要加工工序及屠宰加工流程岔道处安装的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控制器等设备,会通过内部网络与计算机管理系统相连接,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可随时对生产线上的生产状况进行监管。

(5)屠宰过程中检疫

屠宰检疫数据记录:

屠宰检疫主要指对胴体的各项检疫项目,包括入场检疫、宰前检疫、头部检疫、皮肤检疫、内脏检疫、旋毛虫检疫、胴体检疫、复检等各项指标。

这些检查指标的结果将构成猪/牛只屠宰事件数据

头部检疫:

主要视检头部外形、天然孔、可视粘膜有无水泡、溃疡灶等病症;剖检两侧颌下淋巴结,检查有无病变;剖检两侧咬肌,检查有无寄生虫。

内脏检疫:

包括视检心脏外形、大小、色泽及心外膜、心包膜的状态。

视检肝脏外表色泽、大小,表面有无损伤及胆管的状态,肝实质有无病变和寄生虫。

旋毛虫检疫:

是指在每头猪/牛肉左右横膈肌脚各取约30克肉样,进行目检和压片镜检。

胴体检疫:

包括视检皮肤表面、皮下组织、脂肪、关节,检查有无病变;检查肌肉的色泽、光泽、水肿、弹性、硬度,检查有无病变;视检胸腹膜,检查有无病变。

(6)复制耳标RFID标签生成胴体号

耳标号与胴体号匹配是屠宰环节最重要部分,必须要保证按顺序将两者匹配起来,才能在胴体分割为终端产品后,将终端产品通过胴体编码与饲养阶段的猪/牛只个体档案建立,真正实现准确的溯源与安全数据查询。

在胴体被分割前,首先将进入屠宰线的猪/牛只按顺序将耳标号读取出来,系统自动生成相应胴体编码,两个胴体RFID标牌悬挂在猪/牛只左、右前腿上。

在猪/牛只分割成二胴体后,再将胴体号读取出来,将耳标号与胴体号进行匹配。

每个耳标号按顺序对应两个胴体号。

通过匹配,可以将耳标号与胴体号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实现了根据胴体号可以找到猪/牛只养殖环节部分数据,从而保证猪/牛只追溯数据中养殖信息和屠宰信息的对应关系完整性。

(7)复检

是对上述检疫程序进行复查和核实,核对检疫情况,摘除病变淋巴结,确定检疫结果;必要时进行试验室检验。

(8)分割加工

该模块提供了对分割流水线的管理功能。

经过排酸后的二分体首先进入四分体车间,操作员利用手持式设备读取RFID胴体标签,对胴体身份进行识别并把排酸后重量信息自动记录。

进入下一道工序将胴体分割为四分体,四个胴体RFID标签对应悬挂于四分体之上。

进入分割流水线之前,由工人再次扫描胴体RFID标签,并打印一系列分割部位条码。

剔骨工人进行四分体剔骨分割时,将对应部位肉条码粘贴到分割肉上。

该标签材料完全符合食品工业级要求,可以直接粘贴于肉品上。

分割肉包装车间安装触控打码一体机,操作员将分割肉分拣后,扫描分割肉条码标签,将重量、等级信息录入系统,打印出完整的追溯产品标签,并附加到热缩包装内。

包装后的分割肉产品装箱过程中,通过扫描记录每一块肉追溯产品标签条码,最终打印出一张批次标签粘贴在包装箱外面。

包装箱条码基本信息包括批次追溯编号、屠宰场编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重量信息。

根据不同产品实际需求,还可以包括更多的信息。

此外,屠宰过程中产生的脏器等产品,分割过程中产生的碎肉等,都通过打印批次追溯标签的方式实现安全追溯管理。

3方案设计

3.1系统功能

如上图所示,牛/猪肉安全与质量追溯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养殖管理、屠宰管理、物流管理、销售、安全与质量信息查询和企业信息系统功能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养殖管理包括饲养场管理、饲养员管理、饲料食用管理、免疫管理、用药管理以及生牛的基本信息管理;屠宰管理包括屠宰场设置、生牛屠宰前的体检与检疫管理、生牛/猪静养管理、屠宰方式以及屠宰后被分割成肉的分体管理;物流管理主要保证牛/猪肉在被运送至超市或者农贸市场等销售地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具体包括运送环境(主要指温度)、牛/猪肉运送时的批次管理以及农业部要求的四证管理;销售管理则是确保销售出去的牛/猪肉有据可依,其安全与质量信息可通过查询的方式正确的追溯;安全与质量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的采集、管理以及共享等内容;企业信息系统功能模块则考虑到解决方案与遗留系统的交互问题,从已经处于运行状态的遗留系统中获取与牛/猪肉安全质量相关的信息,比如采购模块中获取生牛/猪饲养时食用的饲料、疫苗、兽药以及饲料配方,可以更全面地对追溯牛/猪肉安全和质量信息。

从构建系统的角度来看,可以针对每个方面的内容构建子系统,在子系统内部实现具体的功能。

3.2用例视图

上图为解决方案中的主要用例,本节余下部分将结合上面的业务流程,详细描述用例流程以及相应的备选流,以期能够帮助各方人员更好的理解系统需求。

3.2.1角色说明

(1)饲养员

所属于饲养场,负责牛/猪养殖过程中的饲养、卫生清洁、为幼仔佩戴以写入数据的RFID耳标以及与饲养场管理协作完成牛/猪的进栏出栏、放养管理。

饲养员通常作为养殖场的员工,在养殖场范围内的作业需遵循RFID人员识别管理。

(2)养殖场管理员

作为解决方案中养殖场环节中,权限最大的角色,养殖场管理员须负责维护养殖场基本信息、养殖场所拥有的饲养场和养殖栏设定、饲养员信息、饲料配方、RFID硬件设备等,其作业也需要在RFID人员识别的基础上进行。

(3)饲养场管理员

负责维护养殖场中的单个饲养场,监督场内饲养员作业,记录进出饲养场的设备与物资,与饲养员协作完成牛/猪幼仔的饲养场进出记录,接受RFID人员识别管理。

(4)饲养场遗留系统

对于饲养场存在的企业信息系统,其中必然存在可以直接导入解决方案的数据,如饲养场基本信息、人员基础档案、饲料配方、饲养场和养殖栏设定信息等,在解决方案中引入该角色旨在能够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减少管理员在录入相关信息时的工作量,将解决方案融入当前已运行系统,可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5)养殖场医务人员

养殖场医务人员主要负责对生病的牛/猪进行护理,包括录入相关兽药的使用、牛/猪临床病症,医务人员需要接受RFID人员识别后方可作业。

(6)屠宰场管理人员

负责维护屠宰过程中屠宰场设定、屠宰场内RFID设备、屠宰方式、销售时贴在牛/猪肉上的条形码以及将屠宰数据与养殖数据相关联的胴体数据管理等。

(7)屠宰场遗留系统

与饲养场遗留系统类似,屠宰场遗留系统可能为解决方案提供已存在的数据。

(8)检验检疫人员

由当地法定的检验检疫部门人员担任,为牲畜出入养殖场进行必要的检验检疫程序,根据结果提供检验检疫合格证书;为屠宰场屠宰牲畜前对牲畜进行检验检疫,在解决方案中,可能的检验项目包括:

酮体检疫、体表检疫、内脏检疫、头部检疫等。

3.2.2关键用例描述

(1)RFID人员识别

•基本流:

1.被识别人员出示RFID卡,其中内嵌RFID标签,标签内的编码与其在作业范围的唯一ID关联

2.RFID读写器读取卡内标签编码,将编码与后台数据进行匹配确定人员的合法性以及标识当前操作人员。

如果人员合法,转3,否则,报警后转4

3.识别的RFID编码与其关联数据被保存至系统数据库

4.结束

•备选流:

N/A

(2)幼仔佩戴耳标

•基本流:

1.操作人员通过RFID人员识别,否则转4

1.取得备案的RFID耳标,耳标已经被写入特定编码体系下唯一的RFID编码

2.利用读写器测试RFID耳标是否工作正常,如果工作不正常,转1

3.将耳标盯入幼仔耳部,生成并保存幼仔耳标佩戴记录,包括操作人员、日期、标签等

4.结束

•备选流:

N/A

(3)幼仔进入养殖栏

•基本流:

1.作业人员(包括饲养员和饲养场管理员)通过RFID人员识别,否则转4

2.佩戴耳标的幼仔通过饲养场入口RFID通道,耳标的标签被读取,并与后台数据进行匹配,验证幼仔的合法性。

幼仔不合法,转4

3.饲养场管理为幼仔手动分配养殖栏,生成并保存入栏记录,包括耳标RFID编码、作业人员、时间、养殖栏编号等

4.结束

•备选流:

3.1如果养殖场已经做好幼仔入栏计划,饲养场管理员需对照已存在的入栏计划,确保幼仔以及饲养栏分配的准确性

(4)饲养记录管理

•基本流:

1.饲养人员通过RFID人员识别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