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6398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37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0页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欧洲部分笔记Word格式.docx

3)丰富的个性,表现对于个性差异的认可与尊重。

4)认可个人欲望的合理性,把旺盛的欲望看做力量和勇气之源。

希腊神话中的神与英雄,行为奔放,恣肆放纵,具有“狂欢”般的酒神文化精神。

5)对人类命运的积极思考(人与人的命运是世间最大谜语。

举例:

俄狄浦斯神话

(1)人与自我的关系:

乐观主义的悲剧精神

A,对死亡与失败的认知

命运是由客观和偶然因素构成的。

人的生命是渺小而短暂的。

因此,在人的一人中:

死亡和失败是必然的。

B,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人生是战胜自我、从而确立自我、实现自我的一个过程。

举例,西西弗斯神话。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民主精神的萌芽

A,强调个人欲望与生存所需的合理性,要求社会尊重个人利益。

B,对权力阶层较多警惕,反感特权与控制。

举例,普罗米修斯

对于人的生活和命运的高度关注,使得希腊神话没有催生宗教的产生,却促进了哲学的发达。

“认识自然”: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logos。

既后世的logic。

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勾股定理。

巴门尼德提出了本质与现象的区别。

德莫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从而提出万物为一的概念。

“认识人自身”:

苏格拉底提出哲学的对象应是人自己。

柏拉图提出生存的两个世界:

感性经验世界和理念世界。

亚里斯多德提出了灵魂的三个内容:

情感,能力和品质。

伊壁鸠鲁提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精神的快乐。

(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抗干扰能力)

(二)《荷马史诗》

公元前12世纪末,在希腊搬到南部的阿开亚人和小亚细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爆发了一场十年战争。

公元前9—8世纪,盲诗人荷马(Homer)将流传民间的战争传说,整理成两部史诗,称为荷马史诗。

荷马以民间短歌为基础,整理而成《荷马史诗》,包括:

《伊利亚特》和《奥德塞》。

两部史诗都为24卷,《伊》15693行,《奥》12105行。

1,《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

人物:

希腊:

阿基里斯、阿伽门农、帕特洛克、勒斯、奥德修斯等。

特洛伊:

帕里斯、赫克托耳、普里阿摩斯(特洛伊王)

众神:

雅典娜、赫拉、塞西斯、阿波罗,爱神阿弗洛狄特

女人:

海伦、布里塞伊斯

时间:

十年战争的最后一年中的最后51天。

地点:

特洛伊(Troy)城内城外

《伊利亚特》的中心人物是阿基里斯(海神塞西斯与凡人英雄帕琉斯之子)。

1)作为英雄的基本性格、特点:

出身带来的高傲。

战无不胜的力量。

勇敢无畏。

热爱挑战和冒险。

追求个人成就。

珍惜个人荣誉。

这些特点表现出希腊人对于理想人格的一个基本向往。

2)阿基里斯的个性色彩。

情节线索要点:

阿伽门农与阿基里斯的冲突原因与过程。

阿基里斯欲杀阿伽门农,遭到雅典娜阻止,继而要求母亲海神赛西斯向宙斯求助,请求宙斯帮助特洛伊诛杀希腊人。

宙斯建议遭到雅典娜和赫拉的反对。

希腊人与特洛伊人议和,被帕里斯破坏。

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主宰战场,希腊人溃不成军。

希腊人要求阿基里斯出战遭到拒绝。

帕特洛克勒斯向阿基里斯借盔甲出战,被赫克托耳所杀。

阿基里斯让母亲带来新的盔甲,重新出战,大开杀戒。

阿基里斯与赫克托耳决战,杀死后者并辱尸。

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夜入阿基里斯军帐,劝说阿基里斯平息愤怒,归还儿子遗体。

双方惺惺相惜,阿基里斯归还赫克托耳遗体,许诺七天休战送葬期。

特洛伊为赫克托耳举办盛大的葬礼。

全文完。

《伊利亚特》分析与理解

1)现世化、世俗化的文化色彩

A,积极思考、解释、探索现世命运的热情。

B,注重现世价值的追求,肯定世俗欲望的合理性。

2)在追求氏族集体利益的传统意识之下,个人意识和个人利益的关怀与注重

A,关注个人利益与个性自由。

B,尊重真实的人性。

《伊利亚特》塑造了一群并不完美的人间英雄,以“人”的视角、在人性的逻辑上思考“人”的命运。

这为西方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阿基里斯为例:

集骄傲、任性、强横、残忍,善良、多情于一体。

阿基琉斯被黑格尔看做是“第一个人”。

3)民主、平等的社会关系的最初缔结与显现。

A,论辩式决策,而非王权式决策的出现。

B,社会活动的公开性。

C,社会权利与社会义务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

4)对战争的辩证认识

A,战争是证明生命价值和力量的场所。

B,战争也是践踏生命最为残酷的场所。

2,《奥德塞》——人类意志的展现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希腊伊塞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十年,寻找回家之路。

1)主要情节:

倒叙——特洛伊战争结束十年后的最后一年中的四十天

双线——奥德修斯的回家、珀涅罗帕和儿子的等待

希腊伊塞卡国王奥德修斯的、王宫、斯刻里亚岛

奥德修斯、珀涅罗珀、忒勒迈克斯、独眼巨人、风神、女妖们、仙女卡吕普索、求婚者们

2)思想主题:

(1)在与自然的搏斗和命运的挣扎中,确立英雄的行为品格(奥德修斯作为英雄的代表,在跟大自然、神力以及自我惰性的搏斗中,寻找回家的道路和自我的确立)。

奥德修斯在众神的帮助下漂到斯克里亚岛,开始了回忆:

特洛伊--喀孔涅斯人的岛国--“忘忧果”海岸---波塞冬的儿子独眼巨人波吕裴摩斯--风神岛—希腊海岸--风神岛—瑟西女王岛--游历冥府,与阿喀琉斯的幽灵交谈--塞壬三女妖的歌声—六头女海怪与大漩涡女妖--日神岛—仙女卡吕普索的海岛,滞留7年—希腊海岸,波塞冬--斯克里亚岛和诺西佳公主。

(2)珀涅罗珀的忠诚,是对于女性理想人格的赞赏,也是对于男性英雄荣誉的肯定与馈赠。

(3),忒勒迈克斯对父亲的寻找,是对于英雄品格的学习和模仿(他通过战胜自我的胆怯、疑虑与惶惑,实现向父亲的归依)。

(4)与《伊利亚特》不同,《奥德塞》更为明确地传达出对于世俗生活和世俗亲情的肯定。

3,《荷马史诗》的艺术特色

1)精巧的结构设计。

2)语言上既有自然、简洁、流畅而质朴的口头文学色彩,又有大量的比喻,营造出富有个人创作气质的艺术美感。

3)出色的人物塑造。

二、公元前8—前6世纪,“大迁移时代”:

伊索寓言

抒情诗:

萨福、阿那克瑞翁、阿尔凯奥斯

一)《伊索寓言》:

以寓言方式,表达对社会关系、人生逻辑、人性特点、生命智慧以及精神品德等问题的认知。

二)萨福的抒情诗:

1),希腊抒情诗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分为笛歌和琴歌两种。

根据演唱方式,分为合唱和独唱两种。

萨福作品以琴歌独唱为主,曾作九卷,但只留残存。

2),萨福的诗歌多描写情感隐私,表现个人爱情生活为主,体现出希腊独有的宽松自由的文化气氛和人本气息。

如《给所爱》《没有听她说一个字》

3)细表达女性优雅情怀和感伤命运的淡淡哀愁。

4)描写能够与田园风光合二为一的人性之美:

自然、优雅、真诚、和谐。

如《阿狄斯,你也许会相信》

三、公元前6—前4世纪,“古典时期”:

是希腊文化艺术最为成熟和繁盛的时期。

戏剧:

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

以及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历史学家:

希罗多德

文艺理论家:

柏拉图:

《理想国》、亚里斯多德:

《诗学》

希腊戏剧的来源:

希腊希腊戏剧源于酒神祭典,至雅典时期最为兴盛。

主要以合唱的歌咏方式、以及少数演员的行为表演来展现。

传说中,最早的戏剧创作者是雅典的忒斯庇斯。

他扩大了酒神颂以外的内容,并在合唱之外加入演员表演。

(一)悲剧(“山羊之歌”)

1,埃斯库罗斯(前525-456)

被恩格斯称为“悲剧之父”。

代表作:

“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以《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最为著名。

“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通过普罗米修斯和宙斯的对抗,塑造了一个热爱众生、对抗强权、坚韧顽强的英雄形象。

在形式上主要通过普罗米修斯与河神、伊娥、信使赫耳墨斯,以及与扮演河神女儿们的歌队的问答来完成。

《俄瑞斯忒斯》

表达了血亲复仇寻求正义,到法庭审判寻求正义的转变。

2,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406):

恩格斯称之为“悲剧之父”

代表作为《俄底浦斯王》,《安提戈涅》

表达人类对于命运的永恒的荒诞感:

越是挣扎越是陷入命运牢笼,越要拯救,越是走向毁灭。

在这种悲剧性的命运反抗中,以俄狄浦斯不变的品格,坚强,勇敢,坚韧,正直,诚实,彰显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索福克勒斯的戏剧成就:

A,放弃了三部曲的写作方式,能够把复杂的人物和情节放在同一部戏剧中表现。

创造了更为严密、统一和完整的戏剧结构。

B,内容上从写神的题材,开始大量写英雄的题材。

使戏剧更贴近现实社会生活。

C,对话更为紧凑贴切与人物性格的塑造。

3,欧里庇得斯(前485-406):

是较多表现女性生活和悲剧的作家。

《美狄亚》

最大贡献:

A,结束了“英雄悲剧”盛行的局面,从写英雄转向写普通人。

内容上热衷于表现战争,政治,女性等现实问题的思考。

B,对话开始日常化,戏剧语言有很强的日常语言色彩。

C,开创了以内心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先河。

(二)喜剧:

多取材现实,分为政治讽刺类,和社会问题讽刺类。

雅典曾有三位喜剧诗人:

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385):

“喜剧之父”。

代表作《阿卡奈人》,《骑士》,《鸟》等。

他的创作主要以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期为背景,反对政治腐败,主张平民利益,向往正义与和平。

以夸张、滑稽甚至恶搞的方式,来表现社会生活矛盾,但却传达严肃的社会问题思考,往往具有十分尖锐的政治挑战性。

四,公元前四世纪——前二世纪:

“希腊化”时期。

希腊文化在东方广为传播的时期。

科学哲学十分发达,但文学渐趋尾声。

主要以雅典“新喜剧”为主。

不谈政治,趣味高雅,以上流社会为主要观众群。

代表作家为米南德,后被罗马作家大量改编,影响于后世。

第二节古罗马文学——

希腊文学的沿袭与发展

罗马文学使用拉丁语(西方各省)以及希腊语(东方各省)。

罗马神话是对于希腊神话的对应性翻版,是在于希腊神话融合后,才具备了希腊神的人格化特点。

宙斯——尤皮特

赫拉——优诺

波塞冬——奈普图努斯

阿弗洛狄忒——维纳斯

厄洛斯——丘比特

一,公元前3—2世纪:

早期古罗马文学

主要以非原创戏剧改编成就为主。

代表性的有普劳图斯的喜剧,多改编自雅典新喜剧米南德的作品。

立足下层视角,表现多层次的罗马社会生活。

另有奴隶出身的泰伦斯,也改编米南德作品。

二,公元前1世纪—公元后14年:

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开始摆脱希腊的影响,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共和国末期代表作家有:

西塞罗:

58篇精美的演说词,影响罗马散文的发展。

以情感渲染为主要特色。

卢克莱修:

哲理诗《物性论》。

以优美的文笔阐述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哲学原理。

(二)屋大维“奥古斯都”时期,也是“黄金时代”的核心时期。

文学缺少了希腊以来政治辩论的锐气和哲学探索的热情,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以歌颂罗马民族的光荣为主要内容。

在创作上追求技巧的完美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代表作家:

诗人维吉尔的史诗:

《阿尼亚斯纪》

讽刺与抒情诗人贺拉斯:

《歌集》

诗人奥维德:

《变形记》。

《阿尼亚斯纪》(埃涅阿斯纪)(伊尼德)(Aeneid):

在个人情感与民族责任的冲突中,表现对于民族业绩的追求以及自我牺牲精神的崇尚。

体现出罗马人重视民族责任,胜过个人情感需要的特点。

(三)帝制的“白银时代”:

自由表达的思想进一步衰退,文学发展低落,趣味宫廷化、颓废化。

如:

塞内加《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充满帝制时代的恐怖,复仇,流血的压抑气息。

朱文纳尔:

讽刺诗。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开启传记之先河

第三节神本位与信仰的确立

——希伯来文化与基督教的产生

(注:

此节内容属于古代亚洲文学范畴)

一,希伯来文化的缘起与发展

希伯来文化的记载主要来自《圣经》(又名《希伯来圣经》,基督教称之为《旧约》)。

《圣经》(《旧约》)约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民族史开始记录。

(一)《旧约》内容:

希伯来民族历史

·

希伯来人是游牧民族闪族的一支,原籍是美索不达米亚,即今伊拉克南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的两河流域。

这是《圣经》中早期事件的发生地,诸如亚当夏娃被驱逐,直到挪亚重建人世。

时间约可推到公元前三千年。

约公元前2千年左右,亚伯拉罕带领族人渡过幼发拉底河,到达迦南(巴勒斯坦),被当地人称为“希伯来人”。

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

雅各更名“以色列”。

希伯来人从此又称为以色列人。

雅各的十二个儿子衍生出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

公元前1898年,雅各的儿子约瑟流浪埃及,开以色列人迁居埃及之先河。

以色列人与埃及人和平相处四个世纪,彼此文化交融,却最终沦为埃及奴隶。

约公元前1446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与上帝立约,奉守《十诫》。

不可有别的神。

不可妄称耶和华之名。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当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不可贪恋别人财富。

公元前1406年,摩西去世,传位于约书亚。

以色列人进入“上帝许诺给予的”迦南,结束游牧生活,开始了农耕文化的发展。

从公元前1375年—前1050年,希伯来历史进入“士师”时期,即十二位军事首领(士师)率领希伯来人与外族拼杀的民族发展期。

最后一位士师是著名的撒母耳,在位二十年,于1050年,立扫罗为以色列的第一个国王。

公元前1050年到前930年,统一王国时期(先后有扫罗,大卫和所罗门三王统治期),成为以色列历史上最为强大和辉煌的时期。

公元前930年,以色列分为南北两个王国。

南以色列,名犹大国,由所罗门之子罗波安为王,建都耶路撒冷。

前586年被巴比伦王所灭,耶路撒冷沦陷,以色列人沦为“巴比伦之囚”。

北以色列,由所罗门臣子耶罗波安为王,建都撒玛利亚。

前722年,被亚述王所灭。

南北王国消亡后,以色列人进入被奴役时期:

巴比伦帝国统治时期和波斯帝国时期。

公元前538年到前432年,分散在波斯各地的犹太人陆续回归耶路撒冷,重建家园。

从此时起,返国者开始编撰“摩西五经”,

并最终形成《圣经》、《次经》。

(二)希伯来人的宗教与典籍

犹太教:

希伯来人的一神教,信奉上帝耶和华,以及救世主“弥赛亚”。

犹太教的典籍:

《圣经》(又称《旧约》、《希伯来圣经》,犹太人自称为“塔纳赫”)。

另有《次经》各卷。

次经(英译为:

secondaryscripture)

存在于希腊文译本《圣经》中,但希伯来文正典圣经中却没有的内容。

又称旁经、外典、后典或第二正典。

《旧约》约形成于公元前5-前2世纪,共39卷。

基本用希伯来语写成。

1,《旧约》在内容上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诗文杂著四个部分。

1)律法书,又称”摩西五经”:

《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末记》《民数记》《申命记》这是《旧约》的核心部分。

①记载民族历史。

以“惩罚和拯救”为主题,传达行为规范和道德价值。

塑造了摩西为代表的民族英雄形象。

②表达了崇尚责任承担、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风范。

③记载了摩西的功绩。

出埃及——获取自由人生、树立律法——得到精神的自由

2)历史书

A,史传类:

《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

记录摩西以后王国形成和兴衰的历史,通过一系列民族英雄和普通人物的塑造,继续传达道德律法、民族美德这一核心精神准则。

带有传记类文学色彩。

B,小说类:

《路得记》、《以斯帖记》。

《路得记》、《以斯帖记》被看做是古代世界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成熟的小说。

参孙(samson)的成功与失败,与他对律法的“从”与“背”紧密相连。

《路得记》通过拿俄米和路得,以及路得与波阿斯之间的无私的动人真情,传达“互爱”的民族精神。

塑造了路得贤惠、勤劳、忠贞的美德形象。

并包含了希望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思想。

3)先知书

《以赛亚书》《耶利米书》《耶米利哀歌》《但以理书》等17卷。

是希伯来先知的政论式散文。

被称为“先知文学”。

内容上以针砭时政,抨击当权者,宣扬弃恶扬善为主。

其中,《但以理书》被视为“启示文学”类别的代表。

描写怪诞现象,通过预言世界与人类生活的末日与结局,来传达政治批判和道德主张。

而《耶米利哀歌》则被看做是《旧约》中情调最悲切凄惨的抒情诗。

4)诗文杂著:

《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约伯记》等5卷。

其中,《箴言》《传道书》《约伯记》被称作“智慧文学”。

讨论伦理道德准则,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约伯记》:

通过约伯“好人遇难”的情节设置,突破了“善恶必报”的虚假套路,在更符合人生真实的层面上,思考如何面对“命运不公”的问题,昭示信仰坚持的力量。

《雅歌》:

《旧约》中独特的爱情诗歌,被称为“歌中之歌”。

通过被称为“良人”的牧羊人与“书拉密女”之间的互相唱和,描写了二人真挚热烈的相爱故事。

浓烈的世俗生活气息,宗教色彩极为淡薄。

对话的语言方式,呈现出田园牧歌的清丽风格。

2,《旧约》在文学形式上包括:

神话、传说、史诗、史传、小说、抒情诗、智慧文学、先知文学、启示文学等丰富的类型。

在文学形式上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新约》与基督教的产生

1,基督教的产生

传说公元前四年,耶稣(Jesus)降生。

公元一世纪时期,三十岁的耶稣开始传教,自称就是犹太人久盼的救世主弥赛亚。

一部分犹太人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就是基督救世主(christ)。

他们的团体被称为“基督教”。

基督教就此从犹太教从分化出来。

传教之初,受到犹太教祭司及信徒和罗马权力阶层的共同抵制。

耶稣传教三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传说,三天后复活。

公元380年,基督教被罗马奉为国教。

从此,基督教突破民族范围,迅速向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传播。

基督教重新编撰《圣经》,名为《新约》,原有希伯来圣经名为《旧约》。

从犹太教中,分化出两个大的宗教:

A,基督教,信奉上帝和耶稣,典籍《新约》。

B,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muslim)

信奉真主安拉,典籍《古兰经》。

2,《新约》

共27卷,用希腊文写成。

分为福音书、纪事书、书信、启示书四类。

1)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讲述耶稣的生平与学说。

2)纪事书,代表作是《使徒行传》。

叙述耶稣门徒的传教事迹。

3)书信类,

是《新约》中数量最多的类型,是使徒传教中的来往信件,记录各地教会情况,以及对于教义的理解与探讨。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保罗书信”。

保罗擅长论辩,富于热烈的宗教激情。

其“因信称义”的主张,突破了犹太教的限制,为基督教的世界性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被称为是基督教的“第一位神学家”。

4)启示录,预言世界末日的灾难与末日审判。

三,《圣经》文学的基本特点:

1,鲜明的希伯来民族色彩。

从文学内容到文学气质,无不是希伯来民族特有风貌的展现。

2,宗教性的现实超越色彩。

“上帝”代表着理想主义的精神实体,是人类美好品格的集中体现。

表现着希伯来民族对于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性的最高追求。

3,清新质朴的民间色彩与优美高尚的感性情怀。

四,基督教相对于希腊文化的几点不同:

1,从认知人性和人的能力,到认知上帝的律令。

对待“欲望”,希腊人希望通过“哲学理性”的培养,培养人自身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掌握自身的命运。

而基督教则强调“神赋理性”。

对人出自原欲的认知能力持怀疑能力。

耶稣说:

“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

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

”——《新约﹒约翰福音》

2,从不信任权威,追求自由意志,到对权威(神权)的绝对信任和无条件服从。

3,从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到对群体利益的服从。

从认可“个体独立”意识,到认可“个体从属于群体”。

4,从直面当世,到冀望来生。

忍耐,承受,等待来世,是基督教的教义之一。

五,基督教文化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1,改变了希腊人早期的“一元论”思维方式,确立了“二元论”思维方式,成为西方文学思考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

后期希腊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灵肉分离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在基督教这里得到确认和发展。

2,提高了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和价值。

把这种精神世界的营造,看做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能力。

这种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学的价值观。

1)把精神信仰看做最为强大的生存力量。

主说:

“你们若有信心象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

‘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听从你们。

把道德价值,看做最值得追求的价值。

核心道德要求,诸如:

博爱,宽恕,奉献,诚实,自省。

3)通过“救赎”,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

原罪说:

基于人性中存在的永远无法克服的弱点,这些弱点构成“罪”(sin):

在《新约﹒罗马书》的《人类罪恶》(1:

18-32)中,至少提到如下罪恶:

无知,愚拙。

纵欲。

不义。

贪婪。

阴毒。

嫉妒。

凶杀。

争竞。

诡诈。

馋言,诋毁。

狂傲。

自夸。

诬陷。

失信。

不孝。

无亲情。

无怜悯。

自私。

救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