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9666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doc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让自己幸福地教,学生充实快乐地学

一、在使用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穿新鞋走老路”。

或因应对考试无暇顾及,或因评价无要求疏于更新,或因职业倦怠固步自封,或因没读懂新教材无从下手,我们大多情况下手捧新教材,教着老内容。

这是当前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普遍现象。

比如:

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新闻单元,我们一看到第一课《消息二则》就想当然的把这一单元的四课兢兢业业的一课一课去讲,又是新闻要素,又是结构的讲,完全忽略了统编本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编写意图,仅仅带着孩子们去死扣任务一:

新闻阅读,而将新闻采访活动以及延伸出来的新闻写作,完全忽略,导致我们的学生写新闻,找不到题材,提不起兴趣。

我上的两个班中在一个普通班我将任务二:

新闻采访简单的用了一节课,先是简单的指导了一下如何编写采访提纲,然后当堂让学生去采访,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写出来的新闻也非常有意思。

而相反,我带的实验班因为一些原因,仅仅完成了任务一,新闻采访这一节没上,写出来的新闻很一般,学生兴趣不大,甚至觉得很枯燥。

2.具体某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争论大,无法统一

3.对单元整合教学理念把握不到位

有改变的理念,但对单元能力训练点的分步骤、逐层落实把握不到位,没有引导学生把教读中学到的阅读策略和方法用到自读和课外阅读中。

同样,我们继续拿八年级上新闻单元说事。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那么,学习了第一课,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后,在二三四课中相关的电头呀、导语呀、结构呀这些内容则就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我们需要做的则是补充进去一些,除了消息这些特点以外的特写、通讯所特有内容,最后指导学生梳理归纳几者之间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只有这样,学生在实际考试中遇到新闻阅读才会得心应手。

4.同一单元内的教读、自读课型没区分

比如说我们会教教读课文,精讲、精练、精读、精品,但我们困惑的是自读课文怎么上。

在这举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或许会对我们自读课文的教学有所启示

一、猜读,检测自读情况——你猜老师会问什么问题?

老师的问题是,这篇自读课文,你读了以后,猜猜看肖老师会问你什么问题。

生:

老师可能让我们回答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师:

请同桌回答这个问题。

生:

文章主要表达了主人公的什么精神?

师:

这个问题不错,精神品质我们一般会用四个字的词语或成语来概括,请大家来概括一下:

乐观坚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吃苦耐劳

生:

题目中的“美丽”究竟指什么?

生:

“美丽的颜色”表面上是指镭美丽的颜色,实际上是写出了居里夫人吃苦耐劳的品质。

生: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师:

我的问题是,你读完这篇课文以后,请告诉我,《美丽的颜色》是什么文体的文章?

一起说——

生:

传记。

那我的问题就要跟下去了,你认为读名人传记,要读它的什么?

生:

我认为读名人传记要读名人的精神。

师:

读名人传记还要读什么,或者说,首先读什么?

生:

首先了解名人的身份和他做的事情。

师:

也就说,读出名人的故事,读名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

故事)

二、重点评读“美丽的颜色”

师:

恬淡,说得真好,所以他们淡泊名利。

宁静,朴素。

这很可能就是,我们读这篇课文我们读不出来的东西。

我们读到了许许多多高大上的词,但是我们能不能从人物对话当中,从居里夫人内心的恬淡中,感受到那种幸福,那份快乐,那种对镭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以及属于他们自己的那种宁静的生活。

三、探讨写法上的“美丽的颜色”

                     故事

美丽的颜色——       思想

                    写法

5.对“1+x”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

(1)偏差表现:

是研究和探索中的偏差。

将“+”仅仅理解为学了一篇后进行同主题多篇文本或同一作者多篇文本的加法式堆积,等同于原来量上的拓展阅读,等同于语文主题学习或群文阅读。

没有单元内阅读策略、方法的小结和迁移运用指导,没有用阅读策略和方法之线将教读和自读、课外阅读串联起来并建立有机联系,更没有语文能力在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中的逐层落实与巩固。

如七下第二单元教学:

七下第二单元目录

单元目标:

1.感受家国情怀,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中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这一单元X的链接点在于家国情怀、抒情方式以及学习做批注。

家国情怀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很自然的就可以体现,而抒情方式,《黄河颂》是直接抒情、《最后一课》则是间接抒情,在《土地的誓言》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试着运用自己所学去区分哪些是直接抒情、哪些内容是间接抒情;而至于学习做批注,在《黄河颂》这一课中就应该交给学生如何做批注,比如我教给学生的是“五批五入法”。

这一单元要求我们涵咏品味,那么如何涵咏品味,其实让学生边读边批就是涵咏品味。

我记得部编本刚使用的那年期末考试,就有一个阅读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为文章做批注。

(2)正确认识“1+x”教学

“1”即单篇教读课文,“x”即自读课文、课外阅读文本,“+”即迁移运用、举一反三。

在单元能力目标的统帅下,首先通过教读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掌握某一种阅读策略和方法,再让学生在自读课文学习中迁移、初步运用这一阅读策略和方法,最后在课外阅读中反复运用、巩固,并内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之必要性

(一)近看考试评价的现实需要

首先,高考、学考考查要求学生要读得“懂、快、化”。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整卷文字阅读量普遍增加。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整卷文字量已8000字左右。

2017年,兰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整卷文字量已从5.23千字增加至8000字左右。

这直接挑战学生的默读、速读能力,要求“懂、快、化”,非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训练不可。

“懂”即理解,知大意,明文脉;

“快”即速度,时间意识;

“化”即运用,悉心领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其次,高考、学考考查要求考生有更丰富的阅读经验和鉴赏经验。

阅读材料内容涉及经济、科技、法律、文化、哲学、教育等,阅读面更广;两考阅读材料涉及文体更丰富,有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新闻语段、报告、时评、说明性文章,小说、散文(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古诗文等,学生不能只满足于教材中课文阅读。

最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理念上与全国卷有高度相关性。

如七上第三单元默读阅读策略指导“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迅速了解文章大意,学会概括大意”;第四单元“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圈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关键语句,勾画出重点语句”“学会在默读中厘清作者思路,过程:

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方式:

可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方式进行”;第五单元“侧重学会做摘录,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和段落,且在把握段落大意、厘清作者思路基础上,理解文章深层意蕴,学会概括文章中心”;第六单元“快速阅读,尽可能多而准确抓取作品关键信息”“联想和想象能力”。

这些都是在对应高考中的阅读“关键能力”考查要求。

又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中的“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一个关键词展开听说读写语文活动。

这与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从12个关键词中选择2—3个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具有高度相关性。

再如八上的新闻活动探究单元等等

(二)远看学生人生发展精神引领之需

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对读书没兴趣,不读书,沉迷于手机。

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不会采用科学的方法读合适的书。

泛泛而读,迷失在书的海洋中,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弄得疲惫而不得要领。

晚清教育家张之洞:

“读书宜有门径。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各书有各读法,各人有各读法”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文能力培养通过语文要素的学习和训练加以落实,包括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

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如七上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七下是精读和略读;阅读策略则是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的“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况中心、厘清思路”等。

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

我们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吃草,岂不知“牛”吃草是它的本能。

阅读本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过多的文本概念分析和机械重复性习题训练导致学生丧失语文学习和阅读兴趣。

在这里我顺便给大家在介绍两种整本书阅读方法,一种是目录管窥法

还有一种是思维导图法

再介绍一下《平凡的世界》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2.课型没区分:

教读、自读没区分;任何文体文本的课型没区分。

比如说:

我去年夏天在无锡参加学习“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大赛,初中十八节课下了,说来也真可笑,好多老师都是教了大半辈子语文的人了,在沙龙中产生了最大的争议就是小说应该教什么、散文又该教什么。

小说教人物+情节+思想;散文教作者文章特色、作者经验与学生阅读经验的打通。

这样,文体文本就区分开了。

于是我就记住了,教散文是没必要在情节上下功夫了。

3.教师职业倦怠感增强。

面对实际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本蕴含的改革要求,我们应怎么做?

读懂、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这并非易事,但很值得!

这将刺激和带动我们的教研,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

从长远看,不仅有利于学生,而且有利于教师自身,这肯定是一个专业成长的好机会!

用对、用好是读懂之目的;读懂教材并将使用中的“前车之鉴”当“后事之师”是用对、用好教材的前提。

三、解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背景、编写理念、特点及创新设计)

(一)编写背景

为什么要编一套“部编本”教材?

背景是什么?

1.中央的决定

实施“一纲多本”之后,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教材的编写出版出现一些问题,引起中央的注意。

2009年的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李长春同志)就指示要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这三科教材,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教育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材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刘云山和刘延东、刘奇葆同志就三科教材编写也多次提出要求。

2.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三科教材编写申报,组建三科教材编写团队。

3.正式启动编写:

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

2016年6月底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小组会上得以通过,并批准投入使用。

“部编本”实实在在是为了贯彻中央相关指示,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经过多年艰苦打磨,才形成的公共知识产品。

4.2017年5月,教育部在青岛主办培训,并将“部编本”名称统一改为“统编本”。

(二)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整体规划,有机融合,自然渗透

2.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

3.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及创新设计

1.双线组织单元,创建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重视“基本口粮”)。

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细化知识掌握与能力训练,并落实到各个单元,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建构适合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形成体系。

避免两种倾向:

强调知识和能力,反复操练,题海战术;淡化甚至取消知识,教学梯度被打乱。

七上、七下整体安排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四时之景

亲情之爱

校园之美

人生之舟

生命之趣

想象之翼

 

*朗读一:

体会语言之美

*品味精彩语句

*朗读二:

体会思想情感

*把握作者的情感

*默读一:

一气呵成

*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二:

圈点勾画

*理清作者的思路

*默读三:

摘录积累

*概括文章的中心

*默读四:

快速阅读

*理解、联想和想象

 

 

群星闪耀

祖国之恋

凡人小事

修身正己

哲理之思

科幻探险

 

*精读一:

字斟句酌

*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精读二:

学做批注

*学习主要抒情方式

*精读三:

关注细节描写

*掌握叙事角度、详略安排

*略读:

确定阅读重点

*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比较阅读

*感受作品异同,加深理解,拓展视野

*浏览:

提取主要信息

*对内容和表达有所思考和质疑

 

2.“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强化阅读)

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

力图实现三个转变:

精读、略读不分,教师主导——学生自主阅读;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或整部作品的阅读;

课内阅读为主——向课外延伸拓展,增加阅读量。

力求实现课标倡导的:

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注重选文质量,加大选文的开发力度

思想内容好、语言表达好、适合教学

4.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

文本意识、学生意识

新编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学的学本。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教材编写也特别突

出学生的主体性。

从内容到形式,处处为学生考虑,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

5.读写结合,强化指导,力求“一课一得”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尽可能与阅读配合而又自成系列。

6.强调活动、体验,重视在语文综合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

四、用对、用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之思考

1.遵循“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构建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区分教读和自读:

教读重在学法,课内自读重在教师引导下的用法,课外阅读则是学生自主用法。

在完成学法、用法基础上,可根据各课文独到之处设置特定教学重点。

以七上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教学为例说明:

 

教读《陈太丘与友期行》

自读《咏雪》

教学过程

1.介绍《世说新语》,导入其《方正》篇之一《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教读;

2.教读中学方法:

①朗读明节奏:

学生读、互评,读准节奏、读出轻重、读出停连。

②演读创情景(文言版):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读人物台词初步揣摩人物情感、表情,用文言分角色朗读,以评促读。

③演读创情景(白话版):

小组合作,或忠于原文,或创造想象,用白话分角色朗读。

④品读析金句:

品读文中妙句并说理由。

⑤评读赏风度:

评论本文中元方的言行,了解“魏晋风度”。

3.小结文言文阅读方法:

朗读,读懂大意;读出节奏、重音、停连,读出情感;演读出情景;品读出妙句;评读出文化。

1.从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诗句导入《世说新语》中《言语》篇之一《咏雪》的自读;

2.用教读中所学之法自读:

①用上节课所学文言文朗读之法,分组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②品读析金句:

文中对“白雪纷纷何所似” 的回答,哪种更妙?

③评读赏风度:

评论文本,了解“魏晋风度”。

④用“朗读明大意、评读赏风度”之法。

拓展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多篇。

从《世说新语》二则的教学过程来看:

与《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教读相比较,《咏雪》的自读除教学环节简化之外,它显然致力于把教读中学到的文言文阅读策略、方法用在学生自读中,并进而拓展到《世说新语》其他篇的课外自读中,朗读、品读、评读这部传世经典,了解“魏晋风度”,增强文化底蕴。

在教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分角色演读(通过台词揣摩人物情感与表情)、品读、评读,由《世说新语》一篇的教读总结出这部小说集中这一类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在自读中,教师则半扶半放让学生运用这些策略、方法自己去朗读、品读、评读,培养文言文语感,进而激发学生对这部小说集的阅读兴趣并践行在课外学生的独立阅读行为中。

2.把握单元整合教学,逐层达成单元能力目标

单元目标中的语文能力训练目标是统帅,须分散到各课,分步骤、分层次、有计划进行训练。

各课承担、落实的训练重点前后勾连,反复强化、巩固,稳步推进。

面对一个单元中的各阅读课文,教师应综合考虑,整体设计,不孤立教读、自读一篇篇课文。

整合关联点的选取

以七下第二单元为例说明:

案例1:

《最后一课》

案例2:

《土地的誓言》

单元能力目标的逐层递进性更强,更体现了单元能力训练重点的前后勾连,反复强化、巩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运用,从而掌握“通过批注阅读,把握作者抒情方式,体会作者情怀”这一阅读策略。

3.“1+x”教学的实施

不仅仅是围绕主题内容做简单的阅读量增加,更是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中对某类文本阅读规律、阅读策略的把握、归纳、举一反三、拓展迁移和运用巩固。

拓展迁移方式:

1.由单篇拓展至多篇,多篇可指:

不同作者所写的同一主题作品,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同主题同文体作品,同主题不同文体作品;

2.比较阅读;

3.由单篇节选拓展至整本书的阅读。

如:

同主题阅读

《猫》:

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

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纪念白求恩》:

除了毛泽东,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写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如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等。

课外阅读这些文章,小组交流:

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

回顾性阅读

《春》:

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

这些诗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忆一下,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寓言四则》:

你以前一定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哪些特别有趣,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讲给同学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比较阅读

《散文诗二首》:

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同之处。

导向整本书阅读

《再塑生命的人》:

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

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想到海伦·凯勒,是不是会产生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呢?

注意:

“1+x”教学之所以能实施,是因为寻求到异中之同,这个“同”不仅仅是内容主题的类似,而更多的是“写法上的类似”“阅读策略和方法运用的同”等等。

如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现代诗歌单元:

教读课文两篇: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高尔基的《海燕》

自读课文两篇:

《短诗五首》、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单元教学设想:

本单元诗歌教学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韵律;品读,理解诗歌意象;悟读,把握诗歌情理”进行。

本单元诗歌阅读策略确定为“通过意象把握诗中情理”,并将这一阅读策略细分为“体会不同意象寄寓同种情感”“体会同一意象寄寓不同情感”两方面。

“1+X”教学实施:

A.相同主题同种文体学习:

先从诗歌意象切入,通过教读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学习,感受到这首诗歌中的诸多意象都寄寓着作者的强烈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归纳并初步掌握“通过意象把握情理”这一现代诗歌阅读策略和方法;再“自读诗歌用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阅读策略和方法自主阅读郭沫若的《炉中煤》和黄霑的《我的中国心》,在通过多种意象把握情理中进一步具体体会“不同的意象可寄寓作者同种情感”。

B.不同文体的比较学习:

学生先学习散文诗《海燕》,了解散文诗兼具散文形式和诗歌内涵的双重特点,把握在特定情境下“大海”意象的象征含义;学生运用教读中学到的诗歌阅读方法再自读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会其中“大海”意象含义的变化,具体体会“同一意象(大海)可寄寓作者不同的情感”。

C.学生学以致用,自由学习并朗读《短诗五首》,感受短小诗歌的意象美。

4.进行单元能力训练序列梳理。

以表格的形式对单元能力总目标及单元内各课文所承担的不同能力训练点进行梳理,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出单元的能力训练的逐层递进和前后勾连。

如七上第一、第二单元朗读能力目标及逐层训练点之梳理:

如阅读策略和方法比较,如朗读和默读比较

朗读

体情,入境,品文:

进入情境、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速度慢,运用窄:

更适用于文学作品或者情感较为突出、描写性强的文章;日常生活中用得少;低年级宜多朗读;文章宜多朗读

默读

识大体,得要领: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主要情节、主要观点、对象特征

梳理文章脉络

叙述顺序、论述层次、说明顺序

速度快,运用广:

只用心、眼或者手,易集中精神,速度快,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成年人阅读,主要靠默读;信息爆炸时代,更为重要

高年级宜多默读

长文章宜多默读

5.七年级淡化文体,但教师心中得有“文体”

以八上传记单元为例说明

紧扣文体特征进行单元能力的教学和训练,例如八上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藤野先生

回忆性散文(记叙、描写)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性散文(记叙)

列夫·托尔斯泰

传记(描写)

美丽的颜色

传记(在叙事中引用)

特点:

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艺术表现(刻画人物)。

问题:

散文和传记怎么编排在一个单元?

第二单元教学建议:

第一,异中求同。

学习教读课文时,在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小结出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及其与传记(都是写人)的共同之处:

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刻画人物。

在自读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具体体会。

不管是回忆性散文还是传记,要让读者觉得真切、可信,在感受作品中人物思想、品质的同时有所感悟、思考,必然要注意艺术表现力,注重刻画人物,抓住人物富有特色的细微之处进行细腻描绘,以此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出作者的感悟和情感。

第二,同中求异。

4篇课文在刻画人物方法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特点,如《藤野先生》注重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表现人物,具体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回忆我的母亲》注意从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对作者“我”的影响的不同方面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列夫·托尔斯泰》则注重外貌描写,“先抑后扬”的写法形成巨大张力,给读者巨大的情感冲击。

《美丽的颜色》叙述和引用相结合,客观、深情的叙述中穿插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语材料。

第三,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梳理回忆性散文、传记的文体特点;传记写作指导时,结合阅读时的真切体会,恰当点拨、提示选材、组织、表现手法等。

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关联:

材料感知——聚类小结、分类分析——抽象归纳——迁移运用——巩固内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