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8043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Word格式.docx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比喻、夸张)

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题乌江》)(反问)

解说:

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

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拟人)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拟人)

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拟人)

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反复)

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反复)

“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11、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比喻、夸张、设问)

12、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

若要问我有多愁?

就像那遍地迷濛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比喻,即博喻,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13、“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1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双关)

15、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 

梅尧臣《陶者》)(对比)

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1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对比、借代)

1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对比、对偶)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18、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借代)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19、“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借代)

诗中分别以“丝竹”代音乐,以“鞍马”代客人,以“杜康”代酒

20、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双关)

“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其他如以“丝”(思)、“枝”(知)、“藕”(偶)、“莲”(怜)谐音,都是此类。

21、“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拟人)

白鹤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梅花几眼;

粉蝶如果知道梅花这样美,该早就销魂了。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二)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

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

借代: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

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

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

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

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一)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记叙)

原文(教材第三册)为“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选诗意思为“藕红花残时,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描写)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议论)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抒情)

(二)解读“描写”和“抒情”

诗歌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两种:

描写、抒情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不要任何“情感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怆凉的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

借人、事、景、物等各种形象来抒情。

可分为: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等。

(1)借景抒情

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就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赶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借景抒情之作。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

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

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

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前三联详尽描写了新雨后空山幽静、恬淡的景物,为最后表达归隐田园思想蓄势。

◆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拂过,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忙筑巢,日丽沙暧,鸳鸯静睡。

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相互交融,情景难辨。

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比如:

◆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全词成功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词的上阙先描写别离的环境氛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接着写依依惜别之情,最后虚写别离后友人在途中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下阙先抒发情感,接着把离愁别绪集中在“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诗人情感的画面中,最后再次抒发难以排遣的离别情绪。

◆李白的“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从脉脉无语的敬亭山中就传达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3)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

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如: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

”(翻译: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

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以及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借助梅花、石灰、莲花来比喻(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鉴赏托物言志这类诗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表面的意象(景或物)上,要借助我们的情感体验来挖掘它们所表现的普遍意义或思想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言“情”也言“志”,但“情”与“志”有着很大区别,“情”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惧等人之常情,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的;

“志”是指志向、情操、爱好、美好愿望、强烈要求等,大多是采用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把它寄托在特定的物象上。

总之,诗词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景、物只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媒介而已,鉴赏这类诗歌,要通过表象去体会深层的意蕴。

【描写】

常见的描写可分为: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乐景写哀等。

1、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王维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和鸟的叫声衬托山林的幽静

◆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其中的三、四两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

◆王维的《山居秋暝》: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其中的三、四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很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主要有三种情况:

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物象为实,想像为虚;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虚实结合是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了完美的意境,表达了盼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

◆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

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

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

这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4、细节描写

一首诗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

◆杜牧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翻译:

初夏的清晨,一位贵族小姐悄悄来到后花园内,兴致勃勃地独自荡起秋千来。

荡了一阵感到有些累了,于是便停了下来。

她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又起来懒洋洋地活动活动自己的纤纤玉手。

这时才发现,好大的露水呵,花儿似乎也显得很消瘦;

真累人呀,身上的汗衫已经湿透!

正当她打过秋千、满身是汗的时候,忽然看见有个人影走进了花园。

由于不知来者是谁,又加上衣饰不整,心里有些慌张,只得含羞而走;

匆忙间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干脆光着袜子跑吧;

真不凑巧,头上的金钗又滑脱掉了下来。

可是当她快到门口的时候,却回过头来,瞅了瞅那位不速之客,故作从容之态,并且顺手折下一枝青梅来闻一闻。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细节(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

词中写了主人公倚在门上,回头一看,又不敢正眼看,只是轻嗅梅花的花香。

用了“倚”、“回”、“嗅”三个动作,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

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后两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

远远近近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烛芯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截……)

5、乐景写哀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课文《祝福》的结尾;

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杜甫《绝句》: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解说: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三、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

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2、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

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

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

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

这是一种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诗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浩瀚无边的“大漠”与“孤烟”对比反衬,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那横贯沙漠的“长河”与“落日”对比,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从例子里看出,反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相衬的两个方面是相反的两个反面。

3、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

“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4、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狼爱上羊”而且还“爱的疯狂,他们相互搀扶去远方”。

)如: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是都是关于想像的名句。

5、抑扬

这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表现手法。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1)先抑后扬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乘兴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