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9858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7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套卷河南省中原名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历史 Word版Word下载.docx

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4.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评论说:

“后代人们,由其实现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的区别应该是

A.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B.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

C.是否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D.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的作用

5.据《旧唐书·

职官》记载:

“有唐以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

其次以流外八流(未被编入正式官职,但任满一定年限之后,经过考试合格,可以到吏部参加铨选后授官)。

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

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简选。

”以下理解最准确的是

A.唐代的选官途径主要有三种B.未被编入正式官职的小吏无缘做官

C.科举制是当时最重要的选官途径D.以才学取代门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6.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7.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西城市认为:

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

而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

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

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

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如盐铁官营)。

以下作为上述材料的研究主题不合适的是

A.中国封建主义专制集权体制和西方民主体制的比较

B.中世纪西方的城市化进程快于中国之现象分析

C.中国官营手工商业和西方城市商业发展的对比

D.人治和法制观念下的中西城市面貌

8.元朝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写道:

“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

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

所以容易生诸奸弊。

钱粮羡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

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

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

”在程钜夫看来

A.行省权力过重,弊端丛生B.行省与割据势力无异

C.政府不必在地方普遍设置行省D.行雀没有起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作用

9.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

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

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

“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唯利是图的本性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走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虚伪的反映

10.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文中认为:

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

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

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冲击最主要体现在

A.中国的大门已完全打开B.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C.传统的经济结构遭到冲击D.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11.柏拉图给民主政体定义为:

“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由此可见柏拉图

A.极力推崇雅典的民主政体

B.允许无知的群众来决定公共政策

C.主张法律的权力高于统治者的权力

D.认为“对不平等的公平对待必定导致不平等”

12.亚里斯多德说:

“大家认为只有在平民政体中才可以享有自由,自由的要领之一为人人轮番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另外一个要领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人人应不受任何人的统治。

只是这样的自由事实上不能得到,遂有轮番为统治和被统治的政治。

”这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下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情而行B.人们的言论自由必需服从于政治生活

C.轮番而治是较为理想的平民政治D.人们在平民政体中真正享有自由

1.3下面是《查士丁尼法典》里的记载:

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答案是:

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

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A.包罗之广、涵盖之细B.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治传统D.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

14.“天文学产生于迷信;

雄辩产生于抱负、仇恨、虚假和奉承;

几何学产生于贪婪;

物理学产生于无聊时的好奇;

道德哲学产生于人的自尊。

所以,艺术与科学的诞生归功于我们的邪恶。

如果他们来自我们的美德的话,我们就不那么怀疑他们的好处了。

”卢梭上述分析是为了说明

A.以科学反对迷信B.主权在民C.美德即知识D.人应该回归自然

15.学者查理·

诺特在论述某事时说道:

“各地发生的变化使人们对最近历史的遗产感到厌恶,有意识的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改革文学、教育的样板以及所有文化人的理想。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最近历史的遗产”主要指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此“意识”的实质是指理性精神

C.此事件的本质是借鉴古希腊民主和古罗马法制

D.此事件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

16.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类社会有三种好的国家形式和三种不好的国家形式,它们一一对应,分别是:

君主制和暴君制;

贵族制和寡头制;

共和制和暴民的统治。

若以掌权者人数的多寡来区分,那么君主制和暴君制是一个人的统治;

贵族制和寡头制是少数人的统治;

共和制和暴民的统治是多数人的统治。

试问18世纪的英国是什么政治制度

A.君主制B.共和制C.寡头制D.贵族制

17.马克思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普选权在此以前一直被滥用,或者被当作议会批准神圣国家政权的工具,或者被当作统治阶级手中的玩物,只是让人民每隔几年行使一次,来选举议会制下的阶级统治的工具;

而现在,普选权已被应用于它的真正目的:

……选举它们的行政的和创制法律的公职人员。

”这里马克思肯定了

A.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B.巴黎公社的选举制度

C.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D.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

18.“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

”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A.壮大了工业产产阶级的力量B.健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C.引起了欧洲阶级关系的变动D.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谈到: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

于是每~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①中国的分封制②古罗马法

③英国的君主立宪制④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③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0.“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

A.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B.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21.会审公廨是1869年出现在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特殊司法机关,由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

会审公廨制度规定:

当事人不用跪堂,还可以聘请律师,证人必须到庭接受双方交叉询问,对被告人不能刑讯逼供等等。

据此判断以下关于会审公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维护了中国司法的自主权利B.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已经勾结起来

C.有利于近代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D.反映出清朝法律已与西方兼容

22.“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谁拥有了长江流域

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有了最可观

的政治权威。

”由此可见长江的重要性。

于右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力《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

B.革命党人在③处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C.李鸿章在②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D.北伐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从④迁到②

23.在“公车上书”中,对于议员,康有为主张“因用汉制,名日议郎”。

议院人事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君主手中,“可行者,酌用;

不可行者,置之”,而且当选的议郎也要由皇帝来批准。

议院的议郎应由那些“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直言之士”来充当,广大人民则一律被排斥在这个“议院”圣地之外。

由此可见,康有为

A.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制度B.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C.主张引进西方民主制度D.极力糅台中西方政治制度

24.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经济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显示了

A.国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B.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革命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25.《女制男》是五四运动后流行于渭南的一首民谣:

大石桥,小石桥,母鸡踩着公鸡毛,母鸡打得公鸡跑。

五四运动后,妇女地位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伦理道德遭到否定B.西方启蒙思想得到人们的肯定

C.男人观念的变化D.辛亥革命倡导男女平等

26.“……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的时候就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出席;

中共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有的竟是在莫斯科召开的……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并不在中国人手里,而在代表共产国际的德国凡李德手里。

共产党是有铁的纪律的党,党员不但要遵守中共的纪律,也必须遵守共产国际的纪律。

”这段材料可以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奉行的基本原则是

A.国际主义B.共产主义C.“一边倒”D.民主集中制

27.有学者认为,“地方主义不为国家效劳,还在面临外来威胁时造成了地区间的争夺,使得国家衰落。

……改变这种困境的是1937年后日本的全面入侵。

民族主义被赋予了一种具体而又明确的内涵。

”该学者试图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A.地方主义是造成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地区间对抗

C.全民族抗战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整合D.近代民族主义的观念开始形成

28.民国某年I2月15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召开了清华教授会临时会议,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了一份《宣言》,宣言中说:

“夫统一之局,成之甚难,而毁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

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

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凡我国人应共弃之。

除电请国民政府迅予讨伐外,尚望全国人士一致主张,国家幸甚。

”宣言中声讨的是

A.西安事变B.伪满洲国的成立C.皖南事变D.福建事变

29.1938年1月1日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演说“我们要求的是最后的胜利,必须要长时间的抗战。

……我们要拖延敌人的战争时间,消耗敌人的兵力财力,使敌人的经济机构,军事形势,一齐崩溃。

此次国府迁渝,就是我们长期抗战的决心……从抗战中达到最后胜利的目的。

”材料反映了

A.国民政府由消极抗战到积极抗战B.国民政府由积极抗战到消极抗战

C.国民政府积极抗战的要求D.国民政府己失去了抗战的信心

30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

A.抗战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主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D.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

31.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2.1947年7月,美国政策研究室主任乔治凯南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

文中指出:

“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信仰之一……人们一旦加以信仰,它就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取消。

但是,西方可以把它遏制在已经着了迷的国家领土之内。

”为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发表“铁幕”演说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炮制杜鲁门主义D.建立北约组织

33.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

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台”。

材料中的“它”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

341957年1月,周恩来应邀访问苏联,帮助解决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问题。

面对周恩来的批评,赫鲁晓夫说:

“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

”周恩来回答道:

“是的,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以上材料最能说明的是

A当时中苏矛盾已经严重激化B赫鲁晓夫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

c周恩来肯定了赫鲁晓夫的改革D周恩来运用才智维护国家尊严

35.十年探索后期、文革前夕的中国面临对内探索遭遇曲折、经济困难、对外国际关系紧张的局面,1964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中共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毛泽东要求全党把三线建设当作很重要、很紧迫的战略任务来看待,他表示:

“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

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追击炮、子弹、炸药。

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要搞第三线基地,……只有那么多钱呀,……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

你们不搞攀枝花,我骑毛驴去那里开会;

没有钱,拿我稿费去搞。

”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A.解决建设中经济结构方面的矛盾B.中央决心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C.“联美制苏”的战略考虑D.国民经济建设重点立足于战备

36观察漫画《徒劳》(2000年),作者的寓意是

A.“台独”势力是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

一的一大障碍

B.祖国最终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C.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D.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

37.在回顾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的四十年历程时,曾任外交部长助理的吴海龙这样概括道:

中国对联

合国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

中国对联合国的参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

中国对联台国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

下面能够体现以上内容的有

①重返联合国后,新增一百多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②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多边人权机构工作

③中国已经参加了数十项联合国维和行动④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38.富兰克林·

罗斯福说,二战将“结束多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它己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组织和“永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

历史发展表明

A.和平与发展成为二战后的时代主题

B.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流血的地区冲突

C.两极格局维持了世界短暂的和平高考资源网

D.二战后恐怖主义盛行,威胁世界和平

39.作为典型的南北双方为共同发展与繁荣而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和“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促进了地区贸易增长和增加了直接投资、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强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受盏明显、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等。

关于该组织说法错误的是

A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升级而建立

B没有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

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D.它的成立推动了世界恪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0.“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

”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A.表达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B.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

c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D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菲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2分,满分4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要求用黑色笔作答,其它颜色笔视为无效。

41.(14分).

▲材料一: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

阻力究竟来自哪里?

……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l)材料一中,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利用监察制度反腐,但反腐效果不佳。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材料二: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

“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

”贞观十几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扬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女正,死时“宣宁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

.(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硫议》规定:

(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

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

无禄者,各减一等。

——摘编自主春瑜《中国反贪史》

(2)依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反腐败的重要举措。

(2分)

▲材料三:

1927年至1949年,这一阶段对监督权利规定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涉及到《太原约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和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在监督官竞的机构设置土,有广州国民政府的监察院和惩吏院、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院.行政法院,其时,国家赔偿制度开始起步,地方自治、冤狱赔偿运动对人民监督权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南京国民政府的以竞治国、一党专政窒息了监督权利的发展空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制定《中华苏雏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陡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对人民的监督权利予以保障。

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保障人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机构,如江西瑞金苏维埃政府的控告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专门监督机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

——于洪生《权力监督——中国政治体制运行的调控机制》

(7)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国民政府与中共监督制度的异同。

(6分)(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有什么认识。

42.(14分)

在20世纪中,191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两个欧洲以外的大国——苏联和美国——踏进历史的主流,宣告两个对立世界的意识形态出现。

……严格意义上的冷战,从1917年就已经开始,然而只是在1945年以后,人们才感觉到……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

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摘编目约翰·

梅森《冷战(1945199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北约的成员因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5个,苏联把东欧国家组织起来,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在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的斗争中,爆发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开始初期,美国就颁布法令和法规,严格控制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贸易。

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反共、防共的法律和法令。

苏联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结束后,他要寻找一种新的范式去取代已经过时的冷战范式,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

亨廷顿的文明观的政治倾向十分明显,这从他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中就可以一览无遗:

限制儒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扩大军事力量……现实地缘政治表明:

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冢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

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

——摘编自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遥鹿新地缘政治》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917年苏联是如何踏进历史的主流的?

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表现。

(严禁照抄材料)(4分)

(3)关于冷战后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材料三中有哪几种观点?

作者认为亨廷顿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试以史实论证作者观点。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