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8884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小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麦.docx

《小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麦.docx

小麦

第二章小麦

第一节概述

一、小麦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1、小麦是世界第一中国第二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北方主要食用细粮。

2、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

3、营养丰富。

富含蛋白质,一般8~15%,高者达15~20%,居谷物之首。

蛋白质含有人类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和维生素,其独特的面筋蛋白使其成为各种面食(面包、方便面)的良好原料。

4、是稳产作物。

较耐寒、旱,生长于灾害较少的秋、冬、春季,只有春旱和干热风。

5、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

生长期可利用冬春的光热水资源,便于轮作倒茬,提高土地利用率。

6、耐贮藏。

具有较高的耐热性,适宜条件下可贮藏30年以上,是其它作物所不及。

7、适应机械化栽培。

8、用途广。

是轻工业和医药卫生的重要原料(如编织品),麦麸是良好的精饲料。

二、目前我国小麦生产形势和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麦种植区域有所扩大(西藏也已种麦),单产和总产持续增长。

到1997年面积、单产和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面积和总产仅次于苏联居世界第二。

平均单产4101公斤/公顷(273),冬小麦高产纪录10610(707),春小麦高产纪录15195(1013)。

单产提高的原因:

①品种改良,②灌溉面积扩大(居世界之首),③肥料投入增加,④机械化,⑤生产技术改进。

目前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①各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异大,产量水平不均衡,南涝北旱,拉腿田多;②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少,栽培技术不配套,产业化经营能力低;③小麦生产规模小,成本高,生产效益低。

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①合理种植制度,②品种改良,③改善农田水肥条件,④加强科学管理,⑤防御自然灾害,⑥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化。

第二节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一、小麦一生中的几个概念

1、小麦的一生:

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种子的周期。

(长短用生育期表示)

2、小麦的生育期:

指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按道理讲应该从出苗算起,但不同条件下播种到出苗的时间差异太大。

3、小麦的生长期:

在生育期中,小麦进行生长的时期称为生长期。

生长期等于生育期减去越冬期,不同地区的小麦生育期不同,越冬期不一,但生长期基本一致。

如,各地生育期分别是:

华南早熟冬麦区120~170天,川滇(dian)早熟冬麦区170~190天,长江早熟冬麦区190~220天,华北中熟冬麦区230~260天。

减去相应的越冬期后生长期大体一致。

4、小麦的生育时期:

小麦生育过程中有几个外部形态特征明显变化的时期或物候期称为生育时期。

(一般可分为13个生育时期)。

5、小麦的器官建成期: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穗部各器官生长锥分化,顺序出现新器官的时期称为器官建成期。

(幼穗分化过程分期)。

6、小麦的阶段发育:

在保证小麦正常发育的特定条件下,小麦发生阶段性的质变称为阶段发育。

苏联李森科研究证明:

小麦发育分为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温周期和光周期),且阶段发育有顺序性和不可逆性。

虽然生产上确实存在温周期和光周期现象,但内在的物质因素是什么还不清楚。

小麦的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的概念和分类见教材。

注意:

①春性品种对温度要求不严格,因为在27~28℃还能种夏播春小麦;②光照阶段中的光照时间指的是可见光照度时间;③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温度,光照阶段的主导因素是光照和温度;④春化阶段是从出苗到幼穗分化的小穗分化,光照阶段是从小穗分化到抽穗开花。

阶段发育理论的实践意义:

①引种:

以从纬度、气候条件比较接近的地区引种易成功,远距离南种北引不抗寒,北种南引不抽穗;②栽培:

完成春化后抗寒性差,开始光照阶段后更差,应掌握合适播期;③育种:

为使杂交亲本花期相遇,可进行人工春化。

7、小麦的三个生长阶段:

①营养生长阶段:

在生长锥伸长之前,只生长根、茎、叶、分蘖,称为营养生长阶段;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节间伸长、长根、叶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为并进阶段;③生殖生长阶段:

开花到成熟,只进行生殖生长。

图见教材。

二、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1、种子的萌发与出苗

⑴种子的构造

小麦种子由皮层、胚乳、胚三个部分组成。

籽实的腹部有一纵沟称为腹沟,他的深浅是不同品种的特征之一,也是籽粒饱满程度的指标之一,浅—饱,深—不饱。

皮层包括果皮和种皮,二者紧密联结在一起不易分开,种皮内层细胞含有色素,他决定粒色,保护内部;胚乳贮藏养分,由糊粉层和粉质层组成;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和盾片组成。

⑵种子萌发与出苗的三个过程

①生物物理过程:

干种子的含水量为12~13%,呈凝胶状态,胚乳是亲水胶体,在适宜温度下吸水膨胀变为溶胶状态,体积增大;②生物化学过程:

随着种子吸水增加,呼吸加强,种子内各种酶开始活动,使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胚可利用的简单物质和能量,为萌动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③生物学过程:

当种子吸水达种子干重的45~50%时,开始萌发,胚根首先突破种皮,接着胚芽鞘突破种皮。

当胚根达到种子长度,胚芽鞘相当于种子长一半时称为发芽。

胚芽鞘向上生长顶出地表称为出土。

胚芽鞘顶出地面见光后裂开,露出真叶。

当第一片真叶露出地面2cm时称为出苗,全田50%幼苗达到此标准时称为出苗期。

⑶影响萌发和出苗的条件和在实践上的意义:

①种子质量起决定作用。

粒大、无病、成熟好的萌发好,果皮和种皮厚的不如薄的出苗快。

因此要进行选种,以达到出苗齐、快的目的。

②萌发出苗需要一定的温度。

最适15~20℃,最高30~35℃,最低1~2℃。

在10℃以下萌发时,发芽慢,且种子易受病菌危害,发芽整齐度和出苗率都降低。

日平均温度16~18℃为播种适期。

从播种到出苗所需积温可用下式表示:

∑t℃=50+10n+20,(∑t℃指小麦播种到出苗所需积温,50为种子吸水膨胀到发芽所需要的积温,10为胚芽鞘在土中每长1cm需要的积温,n指播种深度cm,20指幼苗出土达时2cm所需要的积温)一般讲为120℃。

根据当地多年气象资料可推知播种后的昼夜平均气温值,即可估算出播种到出苗的天数D=∑t℃/t℃,一般适期播种的小麦,水气条件好的情况下,播后7~8天即可出苗。

③播深以3~5cm为宜。

天津4~5cm。

播种过浅,虽然出苗快,但易发生冻害;播种过深,胚芽鞘在地下开裂,不易出土,消耗养分多,苗弱。

④适宜的土壤水分。

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80%为宜。

⑤良好的通气条件。

酶等生化活动需要氧气,缺氧时种子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中毒死亡,故在播种前应整好地。

2、分蘖及其成穗

⑴分蘖和分蘖节的作用

分蘖是指着生在分蘖节上的地下分枝。

其作用是:

①分蘖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麦的穗数由主茎穗和分蘖穗组成,分蘖成穗率可反映栽培水平和地力的高低。

②分蘖是壮苗的标志。

在亩穗数相同时,基本苗少者单株成穗数多产量高,因其个体发育好。

分蘖多必然次生根多、近根叶多,是壮苗的标志。

③分蘖是环境与群体的调解者。

分蘖对环境的反应比主茎敏感,故小麦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群体大小的调节主要靠分蘖。

分蘖节是指主茎或分蘖埋藏于地面以下密集于植株基部的节群。

其作用是:

①再生作用。

在分蘖期,分蘖节可产生分蘖和次生根。

当主茎和分蘖遇不良环境而死亡时(如冻害),只要条件适合仍可再生新蘖并能形成一定产量。

②健壮的分蘖节有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

⑵小麦分蘖规律

①分蘖的时期:

苗龄三叶时开始,至拔节期结束。

冬小麦从三叶到越冬,冬前持续约一个半月时间,第二年从返青到拔节结束。

小麦分蘖发生的最低温度要求是2~4℃,故越冬和返青的时间界限是稳定下降到和稳定上升到这个温度指标。

②分蘖的规律——同伸现象与同伸关系:

小麦各级分蘖的出现与主茎叶片的出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所谓的同伸关系。

(图示)3/0C

每长一个一级分蘖,同时发生0~3条次生根,4/0Ⅰ

次生根属于主茎;每长一个二级分蘖,同时发5/0ⅡCp

生0~2条次生根,次生根属于一级分蘖。

理6/0ⅢC1Ⅰp

论推算:

A:

某叶龄(n)时的最高蘖位为n-3;7/0ⅣC2Ⅰ1ⅡpCp-p

B:

某叶龄蘖数(包括主茎)等于前两个叶龄蘖主茎一级二级三级

数之和;C:

主茎某一叶片出现时可能出现的总同伸关系图

叶数等于前两个叶序发生总叶片数之和再加1。

③缺位现象:

同伸规律是理论数,实际分蘖数比理论数少。

胚芽鞘蘖出现的机会很少,高位、高级蘖也常有缺少。

任何时候条件不利,都可能缺位,而且条件变好时也不再生。

但有可能发生该出的次生根,因长根和长分蘖所需的条件不同。

④同伸关系产生的基础:

在种胚形成期间,第四叶原基分化的同时(第三完全叶)也分化出胚芽鞘蘖芽原基。

播种后,种子萌发至穗分化开始前这一期间,新的叶原基不断分化形成,在分化第五叶原基(第四完全叶)同时,主茎第一叶叶间分化出第一蘖芽原基。

叶原基和蘖芽原基分化速度相等,既每分化出一个叶原基的同时分化出一个一级蘖芽原基,因此产生了同伸关系。

⑤同伸关系的生产意义:

实践证明,华北地区冬小麦在良好的播种条件下,播种到出苗约需≥0℃积温120℃;出苗到越冬,主茎每长一片叶约需积温70℃。

根据以上两个积温数,在查算出当地小麦从播种到越冬的≥0℃积温数,即可推算出当地小麦不同播期的麦苗,在越冬前单株主茎的叶片数和分蘖数以及全田总茎数;也可以根据对越冬前全田总茎数的要求,推算出不同播期应具有的基本苗数,进一步推算出播种量。

总之对确定播期、播量以及控制冬前群体大小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⑶小麦分蘖消长动态

冬小麦分蘖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冬前分蘖高峰,时间在分蘖后半个月左右,另一个在春季拔节前。

冬前分蘖高峰是主峰,因冬前分蘖数占总分蘖数的70~80%。

到拔节期由于生长中心转移,小蘖逐渐死亡,最后稳定到穗数。

分蘖两极分化的时间界限是拔节前后,两极分化后,主茎和低位蘖长成有效穗,小蘖消亡,消亡顺序和分蘖发生顺序相反。

未抽穗前如何判断分蘖有效或无效:

①冬前判断:

冬前具有三片叶以上的分蘖若越冬未死亡,且肥水条件正常就能成穗;②春季拔节以前:

具有六片叶以上的分蘖可成穗,五片叶的介于成与不成之间,四片叶以下的不能成穗。

争取穗数有两个途径:

穗数决定于分蘖的增长过程和消亡过程,故争取穗数有两个途径。

一是提高总分蘖数;二是以较少的总分蘖数提高成穗率。

第一个途径因最高分蘖数多,易引起郁蔽而发生倒伏,第二个途径可减轻倒伏威胁。

⑷小麦分蘖衰亡的原因

主要与分蘖有无足够的发育时间和植株营养代谢的方向转移有关。

①蘖级、蘖位与生长发育:

在生长锥伸长前,主茎和分蘖的穗发育是一致的;生长锥伸长后,主茎与分蘖在穗发育上呈现明显的差别,晚生蘖蘖位高、蘖龄小,穗发育开始晚,且蘖龄越小与主茎穗分化的差距越大,这是分蘖衰亡的根本原因。

但是,为什么分蘖能成穗呢?

因为从发育年龄上讲,分蘖比主茎要老,与生长年龄的规律相反,同样小蘖比大蘖发育年龄小,即蘖位越高发育年龄越老,幼穗分化各期持续的时间越短,这样分蘖才有可能赶上主茎,这是分蘖成穗的生物学基础。

但赶不上的小蘖未老先衰死了。

例如,某个地区人的寿命30岁,从发育年龄上讲和寿命80岁的地区的人相比,同是28岁,这个地区的年老。

②营养物质分配:

实验证明,小麦植株体内的物质分配与代谢中心和生长中心是完全一致的,随着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而有规律性的变化。

幼穗分化前,主茎与分蘖生长量都不大,主茎叶产生的物质除自给外,还供给分蘖,此时营养中心是分蘖。

到幼穗分化期,营养中心转移,主茎与分蘖间相对独立,营养物质主要用于幼穗分化和节间伸长。

由于二棱期主茎和分蘖分化时期有差别,分蘖落后于主茎,从而使他们在生长量上有差别,主茎生长转为优势。

到雌雄蕊分化期大蘖赶上主茎,节间也伸长,而小蘖还处于二棱期,主茎和大蘖占主导优势,小蘖由于缺少营养而衰亡。

总之,返青前小蘖占优势,拔节后主茎和大蘖占优势,故5~10天两极分化。

⑸影响分蘖力的因素

小麦单株产生分蘖多少的能力称为分蘖力。

影响因素包括:

①品种特性:

小麦分蘖力高低是遗传特性的表现,不同品种分蘖力不同。

冬性强于春性品种。

②温度(重要因素):

最适13~18℃,最低3℃,>18℃分蘖生长又慢。

冬前温度高,单株分蘖多,反之然。

北方冬麦区要培育4~7个分蘖的壮苗,必需有≥0℃积温600±50,低于400难以培育多蘖壮苗。

③水分:

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80%为宜。

④播深(重要措施):

深,苗弱分蘖少;浅,分蘖多但易冻死。

华北3~5cm,天津4~5cm。

⑤营养面积:

密度越小单株分蘖越多,反之然。

⑥肥料:

氮磷配合底施或做种肥。

⑹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①适当的基本苗数和合理的种植方式:

基本苗的多少不仅决定单株营养面积的大小,而且决定田间光照条件的优劣。

适当的基本苗成穗率高。

在基本苗相同的条件下,一般麦田(基本苗较多)采用小等行距条播(15cm),单株株距较大,有利于分蘖生长提高成穗率;高产田(基本苗较少)采用宽窄行条播(平均行距15cm),有利于后期通风透光以提高成穗率。

②提高地力:

地肥蘖多成穗率高,反之然。

③加强春季肥水管理:

幼穗伸长期肥水,可提高单株分蘖数和穗数;二棱期肥水不增加单株分蘖数,但提高成穗率。

高产田提倡二棱(起身)水肥。

④深耘断根:

当水肥充足、群体较大、苗旺的情况下,在小麦生育前期深耘断根可减少无效分蘖,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并提高成穗率,起到防倒、增穗、粒的作用。

3、幼穗分化及粒数

⑴麦穗的构造

穗轴——穗轴节片子房

麦穗{小穗轴雌蕊一枚{柱头二个

小穗{若干小花{鳞片二枚花丝

两枚护颖雄蕊三枚{花药

内、外颖——(芒)

⑵幼穗分化过程

分期原则:

①镜检有易于确定的形态指标;②有明显的外部形态与之对应。

小麦生长锥在穗原基分化之前呈半球状,宽度大于长度,这一阶段的生长锥主要分化叶片,称为叶原基分化期。

以后幼穗生长锥分化生殖器官。

幼穗分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人为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Ⅰ、伸长期:

生长锥长度大于宽度呈锥状,标志着生殖器官分化开始。

Ⅱ、单棱期(穗轴分化期):

在伸长的生长锥基部由下而上分化出环状突起,叫苞原始体。

形状像棱,故叫单棱期。

一个苞原始体相当于一个节,两个节之间为节间,即穗轴节片,苞原基不久即消失。

Ⅲ、二棱期(小穗原基分化期):

在幼穗中部的两个苞原始体之间又出现一个突起,即小穗原基。

这时幼穗呈二棱状,故叫二棱期。

注意小穗原基的分化顺序是从生长锥中部开始,渐次于上部和下部。

二棱期又分为二棱初、中、末期,初期二棱显二列性不显;中期二棱二列均显;末期二棱不显二列性显。

此时处于起身期。

Ⅳ、护颖分化期:

在幼穗中部的小穗原基基部分化出护颖原基,此期很短。

Ⅴ、小花原基分化期:

在幼穗中部已形成护颖原基的小穗原基上自下而上分化出小花的外颖原基。

Ⅵ、雌雄蕊原基分化期:

在中部第一小穗分化出3~4朵小花原基后,基部第一朵小花外颖内出现三个半球状雄蕊突起,随后在三个半球状突起中间出现雌蕊突起。

此时处于拔节期。

Ⅶ、药隔形成期:

雄蕊突起由球状变为柱状,且沿中部自顶向下出现微凹纵沟进入药隔形成期。

同时雌蕊原基顶端凹陷分化出两枚柱头原基,有芒品种沿外颖中脉伸长。

Ⅷ、四分子形成期:

镜检花药中花粉粒,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四分子。

注意:

①有人认为,因药隔和四分子之间间隔长达10天,故可在这两期之间加一个时期,即覆盖器官伸长期,此时颖花、芒和幼穗迅速伸长。

②研究证明,穗分化进程与春生叶片有同步的对应关系。

如北京等冬麦区,正常播种和正常气温条件下,春1叶——单棱;春2叶——二棱;春3叶——小花;春4叶——雌雄蕊;春5叶——药隔;春6叶——覆盖。

⑶小花退化

小花退化的时间:

四分子形成期是小花两极分化的转折点。

2~3天开始退化,5~6天急剧退化期,以后一直到花粉粒形成为持续退化期。

什么样的小花退化:

①性器官分化不健全的小花。

一穗上发育最早的小花进入四分子期后,还在药隔之前的小花,称为性器官分化不健全。

首先退化,占退化小花的70~80%;②性细胞发育不健全的小花:

进入四分子的小花花粉胚囊发育不好称为性细胞发育不健全。

跟着退化,占退化小花的20~30%;③退化子粒:

占退化小花的1~5%。

可以争取什么样的小花成粒:

退化子粒和一部分性细胞发育不健全的小花,占退化小花的5~8%。

退化小花占分化小花的70~80%,每小穗分化3~9朵小花,2~3朵结实。

退化顺序与分化顺序相反。

⑷结实器官建成的控制时期

穗器官分化期性器官分化期

单棱期—————→小花分化期—————→四分子形成期

决定小穗数决定小花数

性细胞分化期

药隔形成期——————→开花

决定退化小花数

⑸影响穗分化的外界条件

生长锥伸长标志着春化阶段的结束和光照阶段的开始。

①日照:

短日照可延迟光照阶段的通过,从而延长穗分化时间,增加小穗数目形成大穗;长日照反之然。

光照过弱常使花粉及子房发育不正常,导致不育小穗和小花数目增多。

②温度:

高温加速光照阶段通过,因而形成较少的小穗和小花;低温相反。

故春季温度低、回升慢的年份穗部发育好。

“春冷莠大穗”。

③水分:

穗分化各个时期干旱都会影响穗部的发育。

单棱期干旱穗小,小穗小花期干旱结实小穗小花数少,性细胞形成期干旱增加不育小花比率对产量影响更大,药隔至四分子期是水分临界期。

④营养:

氮肥可延长穗分化时期及加大分化强度,特别是药隔至四分子期可减少退化小花数提高小花结实率,是增粒的有效措施。

磷肥加速穗发育,但对小穗和小花数目影响不大,药隔至四分子期缺磷影响性细胞的发育,增加退化小花数。

但过量施氮肥会使C/N失调,降低光和产物形成,铵离子过多造成小花不孕。

⑹争取粒数的途径

粒数决定于小穗、小花总数目和退化数目的多少。

要争取总数目多就要求在穗分化前期施肥浇水,要争取退化数目少就要求在后期施肥浇水。

如果前后都促势必造成郁蔽和倒伏。

因此,一般考虑到同一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的小穗小花数目变化不大,而不孕小穗和退化小花数目变化很大这一特点,可采取措施控制小花退化(后期促)。

春季管理时在二棱期(起身期,1~2叶露尖时)施肥浇水的基础上,旺苗田块仅在药隔至四分子期(5~6叶露尖时)施肥浇水,一般麦田在小花至药隔期(3~4叶露尖时)和药隔至四分子期均需施肥浇水。

4、子粒建成及粒重

⑴子粒形成的过程

小麦开花受精后子房膨大形成子粒,根据含水量的变化分为子粒形成、灌浆过程和成熟过程三个时期。

时期特征历时时间含水率胚乳状态粒色其他

子粒形成坐脐到多半仁9~11>70%清水状灰白至灰绿长度达3/4

灌浆过程乳熟期多半仁到软仁12~1870%~45%清水至炼乳状灰绿至绿黄体积最大

面团期340%~38%面筋状绿黄至黄绿体积缩小

成熟过程蜡熟期软仁到硬仁3~735%~25%蜡质状黄色粒重最大、人工

完熟期硬仁以后<20%种皮色炸芒、机械

⑵争取粒重的途径

争取粒重的途径可概括为源、库、流、耗四个方面。

①争取和保持较大的光合源:

光合源有两个:

一是开花前制造贮藏于茎秆中的物质,占5~10%;二是开花以后制造的光合产物,占90~95%。

可以看出主要是保后者,但因光合系统的形成是在开花前,这就要求有一个好的群体,为开花后创造条件。

开花后主要是防止叶片早衰,特别是旗叶,旗叶对灌浆的贡献可占粒重的1/3。

此外还要保持茎、叶鞘、穗和芒的光合功能。

②有好的贮藏库:

即粒多、粒大。

③流即延长灌浆时间和提高灌浆强度:

时间长强度大粒重高。

④耗即减少累计物质的损失:

灌浆后的消耗主要是呼吸消耗,水分越多越强烈,因此灌浆停止后希望尽快脱水。

此外是降雨对灰分的淋失。

这就要求适时收获。

⑶争取粒重的措施

在良好群体条件下,后期主要是浇好三水。

扬花水可保证不早衰,含水量高;灌浆水可保证灌浆时间长强度大;麦黄水可增加粒重。

但高产田浇麦黄水易造成贪青晚熟,只要田间持水量在75%左右可不浇。

一般应在收获前10停水。

5、根系的生长,茎秆的形成与作用,叶的构造、生长与功能,小麦生产与土肥水的关系等内容自学。

第三节小麦高产栽培的几个问题

一、器官相关及肥水效应

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争取高产的方法就在于选择最好的农艺流程。

它包括三个环节:

①提供高产的品种和土壤水分养分条件。

②有一个高产设计,即在每一个生长时期都有一个高产指标。

③有争取高产的措施。

在后两个环节中,首先应将高产指标分到各个时期,并在各个时期进行田间诊断与高产指标对照;然后确定下一步主攻方向;在充分考虑器官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最终确定采取措施的具体时间。

1、“S”形生长曲线

无论是作物群体、个体,还是器官、组织,乃至细胞,当以时间为横坐标,他们的生长量为纵坐标时,他们的生长发育都遵循一条“S”形曲线的动态过程。

2、营养器官的形成过程分为待伸长期(胚胎期n+3)、伸长初期(开始伸长n+2)、伸长中(迅速伸长n+1)、伸长末(n叶露尖)和定型(n-1)五个阶段。

(上加下减)

3、器官相关:

①异位同名器官:

按节位由下而上顺序伸长。

②同位异名器官:

按叶片——叶鞘——节间——蘖和根的顺序伸长。

③异位异名器官:

n叶片、n-1叶鞘、(n-2)至(n-3)节间、n-3蘖和根同时伸长。

4、肥水效应:

①肥水措施对该时期处于待伸长及伸长初的器官影响显著。

如n叶出现时施肥浇水,受促进的是n+3待伸叶和n+2初伸叶以及n+1伸长叶

n+2鞘n+1n

n+1至n节间n至n-1n-1至n-2

n蘖和根n-1n-2

②影响程度以叶片最为明显。

③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用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肥水处理越早,影响到器官的节位越多。

二、怎样培育冬前壮苗

冬前壮苗是各类麦田高产的基础。

“一壮三利”,即壮苗有利于增穗,有利于抗灾,有利于春管。

壮苗标准:

单株有“3大2小5个蘖,7~8条根子,6~7片叶”;群体形状如绿毯盖地,冬前总茎数80~110万/亩。

培育冬前壮苗,应着重抓好以下3项措施:

1、选用冬性抗逆稳产品种。

品种换代很频繁,不同时期不一样。

2、“两足”下种,即足肥、足墒下种。

足肥:

提倡增施有机肥,强调氮磷配合施用。

①高产田:

氮磷比以1∶0.6~0.75为宜,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2~13公斤,无氧化二磷7~9公斤。

磷肥一次集中底施,氮肥可按底追4∶6或5∶5施用。

②瘠薄地:

按氮磷比1∶1,每亩纯氮和五氧化二磷各10~11.5公斤,磷肥一次底施,氮肥底追各半。

旱地麦:

按氮磷比1∶1,每亩纯氮和五氧化二磷各6~7公斤,全部一次底施。

在施用方法上,强调集中底施、匀施。

集中底施经济高效,匀施可保证全田麦苗生长一致,避免局部或点片氮磷失调,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

磷肥在施用前必须通过晒干、压碎、过筛三道工序,施用时一定要和氮肥混匀、撒匀,并要快混快撒,及时覆土。

足墒:

同足肥同等重要,缺墒时宁可晚种也不能抢种。

抢墒麦苗不齐不壮,难获高产。

小麦播种出苗适宜的耕层土壤含水量:

粘土20%,壤土17~18%,沙壤土15%左右。

造墒方法:

①带青湮地,②前茬收后抢浇,③耕后浇塌墒水,④浇蒙头水,浇蒙头水一定要做到地平,适时早播,适当浅播(<4cm),播后立即浇水,一次浇透。

3、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提高播种质量。

适期播种是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积温,培育壮苗的有效措施之一。

达到壮苗的标准,需要积温600±50℃。

根据天津市气象资料计算,18~28/9是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期(近些年错后到十一左右),应集中力量在此期播种。

最晚5~10/10。

天津市小麦具有穗分化期短、灌浆期短、冬前分蘖成穗率高的生育特点。

在产量构成三因素中,是增穗容易,增粒难,增加粒重更难。

这就决定了天津市小麦的增产途径应是主攻穗数,适当提高粒数和粒重。

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密度和种植方式,以达到个体健壮,群体适宜的合理结构。

播种量和播种形式,可按“日增万,周减寸”的原则掌握。

日增万是指18/9播种,每亩基本苗18万,以后每延迟播种一天,增加1万基本苗。

周减寸是指第一周采用二、八寸大小行种植,第二周为二、七寸,第三周为二、六寸或四寸等行距。

这样增粒加行,密而不挤,有利于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结构合理。

目前多采用四、八寸或三、七寸。

为保证下籽均匀、深浅一致,推广机播。

播种深度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