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9071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docx

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

1)地理位置、交通、气候条件

(1)地理位置

本溪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茨沟街。

行政隶属于溪湖区。

矿区中心地理坐标:

东经123°44′51″,北纬41°19′10″,海拔126.579米(中央大斜坑标高)。

(2)矿区交通

该矿位于溪湖区,距沈丹线铁路本溪湖车站0.5Km,矿区有公路与之相连。

铁路有沈丹线、溪辽线、溪田线。

沈丹高速铁路(时速250KM),四年后即可通车,沈丹客运专线正在建设,公路更是四通八达,本辽辽高速,沈丹高速、本桓一级公路等,交通极为方便。

(3)地形地貌

本溪煤田位于本溪湖盆地西南的山地中、太子河西侧,其东侧为平山区冲击层盆地,太子河形成盆地之轴,四周多为较古老的岩层形成的高山,东北方骆驼砬子海拔565.0m。

明山砬子海拔355.0m。

北方豆房沟高程寨山海拔为500m,西部西大山海拔410m,东部平顶山虽山腰悬崖陡壁,但山岭平坦,海拔657.6m,东侧地势稍缓出现白垩系红色地层海拔为90m。

本溪矿区位于盆地东北边缘地中,沿煤层露头走向为石炭二迭系山西组,砂页岩层形成多座海拔300m的山岭。

如倒背岭、柳塘山等,向东是单面山,倾斜至本溪水泥厂,为海拔100m缓坡的山间平地,矿区西北部受西大山逆掩断层的影响,倾斜较陡,形成陡峭的山岭,比较有名的是彩北九头山。

(4)气候条件

本溪地区属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每年11月结冰,3月末4月初融化,恒温线在地面下1.5~2.0米,历年最大降雨量在7~8月份,最小降雨量在1~2月份,全年平均降雨量在60mm左右,最高温度+32°C,最低温度-26°C,年平均温度在+6°C左右。

夏季多东南风,平均风力1~2级,冬季多西北风,平均风力2~3级,雨季风力平均在4级左右,秋季平均风力3级,本地区最大风力可达6~7级。

本溪地区总降雨量在800mm左右,2010年全市平均降水1395mm,总降水量为117.52亿立方米,比单年平均值增长63%,日降雨量最大155.7mm。

历史上最大降雨发生在1960年8月3日~4日,降雨量达333.9mm,最大流量9900m³/s,太子河历史最高水位120.2米。

(5)河流

太子河为本溪地区主要河流,也是本溪地区重要工业及民用水源,它发源于长白山相接的辽东丘陵山地,经本溪满族自治县、本溪市、辽阳市,下游流入辽河,注入海域。

台安、营口三县交界的三岔河与浑河一起流入辽河渤海,太子河全长计460公里,在本溪县,市内河道长250公里,太子河宽40~150米,深1~4米。

溪湖小河发源溪湖大堡,水源为喀斯特溶洞水,流经本矿区东北部,其流向与煤系地层走向垂直。

因此从奥陶系地层经本溪统流入太原统及山西统,并穿过煤层露头区2公里流入太子河。

(6)地震情况

本溪市不是地震活动区域,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1975年辽宁省海城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波及到了本溪,震级在2-3级左右,没有造成破坏。

1976年唐山大地震,本溪地区由震感。

至2010年三十多年间,本溪地区没有发生任何级别的地震。

(7)井田范围

矿区开采范围:

北起小窑边界线,即开采上限+160米,南至彩屯煤矿边界,即开采下限标高-313米,东至东坟大桥,西至彩北牛毛岭,东西平均长6010米,南北宽平均为1000米,井田面积6.0059平方公里。

(8)邻矿关系

矿区从新洞沟沿煤层露头线经蚂蚁村沟、柳塘、茨沟至明山地区,共建有六家小煤矿:

新洞沟馨城煤矿距矿中心距离:

4Km

蚂蚁村沟顺发煤矿距矿中心距离:

3Km

柳塘兴盛煤矿距矿中心距离:

2.5Km

柳塘栾兴煤矿距矿中心距离:

2.3Km

四坑口永乐煤矿距矿中心距离:

0.5Km

明山地区明发煤矿距矿中心距离:

2.0Km

六家小煤矿一览表

序号

矿名

地点

所采煤层

核定能力

下限标高

备注

1

馨城煤矿

新洞沟

1~8

4万吨

-542

上、下层

2

顺发煤矿

蚂蚁村沟

6~8

4万吨

+85

下层

3

兴盛煤矿

柳塘

1~5

4万吨

-160

上层

4

栾兴煤矿

柳塘

1~5

4万吨

100

上层

5

永乐煤矿

四坑口

1~5

4万吨

50

上层

6

明发煤矿

明山地区

1~8

4万吨

-300

上、下层

2)井田设计与现在生产情况

本溪煤矿1905年建矿,当时由清日合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设计。

2000年本溪煤矿破产,成立本溪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矿井的采矿设计由当时的技术部门共同完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现生产情况,现井下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

即一坑东三道三平八层采面,掘进面5个,其中:

一坑西四道四平八层;一坑西五道三平八层;五坑区域的六道二平上上层探查;七道一平上层探查;五坑八道一平西香段顺槽。

(3)矿井地质特征

①地质构造

F1号西大山逆掩断层:

走向北20°东,倾角45°。

F2号新洞沟正断层:

走向为北20°东,向西北倾斜,倾角在35°到40°,落差40~50m。

F3号西部境界断层:

走向是北40°东,倾角70~75°,落差在10~40m。

F3-1号水洞沟正断层:

走向北85°东,倾角45°,落差在10~15m。

F3-2号断层:

走向北75°东,倾角74°,是正断层,落差6m。

F4号正断层:

走向北40°东,倾角82°,落差8~10m。

F5号正断层:

走向北40°东,倾角72°落差30~57m。

F6正断层:

走向北80°西,倾角78~82°,落差17~20m。

F7正断层:

此断层走向北20°西,倾向东倾角60~70°,落差35m。

F8正断层:

落差20m。

由于没有资料,其产状不清。

②水文地质

溪湖小河发源于溪湖大堡,水源为喀斯特溶洞水,流经本公司矿区东北部,其流向与煤系地层走向垂直,因此从奥陶系地层经本溪统流入太原统及山西统,从茨沟矿门前与煤层露头交叉,向井下渗透,并穿过煤层露头后3公里左右流入太子河。

矿井涌水量、水仓容量表

名称

数量

备注

矿井最大涌水量(m³/h)

625

2010年9月

矿井最小涌水量(m³/h)

272

2010年6月

水仓容积

4818(m³)

水仓位置

五坑九道-114标高

矿井水补给源

采空区及溪湖小河

(4)煤层及煤质

①煤层:

矿区开采的1-5层、7-8层煤,赋存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迭系下统山西组。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含煤段厚90米,主要由灰白色和灰黑色,黑色的砂岩、页岩组成,含主要可采煤层六、七、八层。

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全厚259米。

主要由青灰色灰细粒石英质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煤层组成,含主要可采煤层一、二、三、四、五层煤。

一层煤厚0.3-1.2米;二层煤厚0.6-1.2米;两层之间夹石1.0-4.0米。

三层煤厚0.1-1.2米,四层煤厚0.3-1.2米;两层之间夹石0.8-3.0米。

五层煤为单一煤层,厚0.3-1.2米,局部厚2.0米。

六层煤厚1.0-1.2米,局部厚1.5-1.8米。

七层煤厚2.0-3.5米。

八层煤厚0.5-3.0米。

目前全矿残煤厚1.2-1.8米,

②煤质:

经取样化验,矿井各主采煤层系主焦煤,低磷,低硫、发热量为4000~5000卡。

(5)储量

截止2010年底,本矿井地质储量为185.95万吨,可采储量为165.54万吨。

矿井核定生产能力30万吨/年,服务年限5.5年。

矿井储量、服务年限及生产能力表

井田面积

地质储量

可采储量

设计服务年限

目前生产能力

(Km³)

(万吨)

(万吨)

(a)

(万吨/a)

6.0059

185.95

165.54

5.5

30

(6)矿井开拓及开采

主要大巷布置方式:

矿井采用斜井多水平分区式开拓方式。

下层群(六、七、八层煤)的绞车道,回风道及阶段运输大巷,均布置于中石炭统,本溪群第四层灰岩中,四层灰岩顶至八层煤底板间距15-30米。

由运输阶段大巷每隔100-140米掘一穿层平上,见六、七、八层煤后布置所采煤层沿层巷道,掘至各区域边界后,掘送煤层开切眼,贯通于上一水平间同层位煤层中,由井田边界向中央进行回采。

阶段标高一般为30-35米,开切眼斜长100-120米,本水平终采后,运输道即为下水平的回采材料道。

我矿目前七、八层为残采资源,二层煤之间夹石0.2-0.4米,属于复合煤层,不用分层采,上层群(1-5层)利用现有绞车道大巷分水平掘进平上,上、下、中段分别见到三、四层煤后,掘送材料道及顺槽,按设计掘送开切眼,贯通后,设好运煤设备,进行回采,上层群垂直19-35米,工作面斜长80-120米。

矿井生产系统

本溪煤矿现有两个采区,即一坑采区与五坑采区,现有采煤工作面一个,即一坑东三道三平八层采面,一坑掘进面两个,即一坑西四道四平八层材料道,一坑西五道三平八层顺槽。

五坑采区预计8月份准备一个上层煤回采面,目前有三个掘进面,即:

五坑六道二平上;五坑七道一平上;五坑八道一平西香段顺槽。

采区划分

本矿现有两个采面,即:

一坑采区和五坑采区,采区划分基本上以断层为界。

一坑采区位于电车道水平(-114标高)即四坑下部,东部以F6断层为界。

F6断层轴向北80°西。

倾角78°-82°,落差17-20米,西部以F5断层为界。

F5断层走向北40°东。

倾角72°,落差30-57米。

一坑采区东西走向1150米,平均斜长464米,面积0.5336平方千米。

五坑采区位于中央大斜坑电车道水平上至五坑六道,下至八道-69米,西至F6断层。

(2011年计划施工标高)。

东部以F7断层为界,F7断层走向北20°西,倾角60-70°,落差30米,西部以大斜坑为界,东、西宽1200米,南北倾斜长1000米,面积1.2平方千米。

矿井位置、特征、建井投产时间表

井别

主井

(大斜)坑

副井

(四坑材料道)

风井

(东部)

风井

(四坑总排)

柳塘人车道

西部小井

老三坑管子道

柳塘风井

坐标

X

4576938.179

4577008.0

4576778.0

4577014.0

4577619.198

4577971.0

4576763.547

4577705.0

Y

41563076.757

41562490.0

41563370.0

41562425.0

41561392.830

41560606.0

41563221.822

41561287.0

Z

126.579

171.633

128.9

173.375

189.644

267..177

129.322

225.688

井底标高(m)

-114.567

-110

-69.7

+12.96

-104.1

-24

-36.2

+57.6

井筒垂深(m)

241.146

281.633

198.6

160.415

293.744

291.117

165.522

168.088

井筒直径(m)

5.0

2.4×2.4

2.4×2.4

2.4×2.4

2.4×2.4

2.4×2.4

2.4×2.4

2.4×2.4

井筒装备

皮带

建井时间

1905

投产时间

1912

开拓、开采、通风方式生产准备情况

开拓开采通风方式

生产准备情况

开拓方式

斜井

通风方式

分区式

生产水平

-114米

采煤方法

走向长壁后退式

采面工作面

名称

个数

位置

1

一坑东三道三平八层采面

1

一坑采区

掘进工作面

1

一坑西四道四平八层

一坑采区

2

一坑西五道三平八层

一坑采区

3

五坑六道二平上

五坑采区

4

五坑七道一平上

五坑采区

5

五坑八道一平西香段

五坑采区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明细表

施工单位

施工地点

规程编制人

规程编号

批准开工时间

采掘队

一坑东三道三平八层采面

张杜本

2010.10.23

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明细表

施工单位

施工地点

规程编制人

规程编号

批准开工时间

掘进队

一坑西四道四平八层

王小军

2011-05

2011.2.20

掘进队

一坑西五道三平西八顺

张杜本

2010.5.11

掘进三队

五坑六道二平上

王小军

2010.10.10

采掘三队

五坑七道一平上

王小军

2011-08

2011.2.25

探查队

五坑八道一平西香段

王小军

2011.3.16

采煤布置及采煤方法:

本溪煤矿现有两个采区,即:

一坑采区与五坑采区,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

1、煤层特征:

①上层煤特征(香段层、即上、四层)

三层煤厚:

0.1~1.0米;四层煤厚0.3~1.2米;夹石0.8~3.0米。

煤层倾角:

12°~18°;

煤层层理:

发育;

煤层节理:

发育;

煤层容重:

1.4。

②下层煤特征(七、八层煤)

指标

数值

备注

煤层厚度∕m

1.6~2.0m/1.6

煤层倾角∕﹙°﹚

24°~18°∕21°

煤层层理

发育

煤层节理

发育

煤层硬度∕f

4

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

2.99

2010年鉴定

相对瓦斯涌出量∕(m3/t)

4.89

2010年鉴定

煤尘爆炸指数(%)

有爆炸性

2010年鉴定

自然发火期∕d

不易自燃

2010年鉴定

2、上层煤顶底板岩性

上香段

顶底板名称

岩石类别

硬度

厚度∕m

岩性特征

顶板

页岩

砂岩

直接0.45m

老顶2.63m

砂岩中含有轮木、楔叶木、羊齿类化石

底板

页岩

较硬

0.1~1.0m

下香段

顶板

页岩

较硬

0.1~1.0m

底板

页岩

砂岩

较硬

直接2.7m

老顶6.1m

砂岩中含有轮木、楔叶木、羊齿类化石

下层煤顶底板岩性

顶底板名称

岩石类别

硬度

厚度∕m

岩性特征

顶板

基本顶

砂质页岩

坚硬

2.6m

黑灰色

直接顶

页岩

5.2m

黑色页岩,有黄铁矿斑点,贝壳状断面

底板

直接底

泥质页岩

1.0m

粘土质页岩,含铝土质

基本底

砂质页岩

较硬

1.2m

灰色含有植物化石,具有鲕状结构

3、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本矿七、八层煤层,顶板为黑色泥岩,节理发育,易破碎。

无论是掘进,还是采煤都应加强顶板管理,严禁空顶作业,加强顶板支护防止冒顶事故发生。

4、工作面参数

月进度20~30米;工作面斜长230~250米;工作面开帮10米;煤层厚度2.0米;煤层容重1.76米;回采率95%;循环产量800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