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2978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10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位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地理位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位置.docx

《地理位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位置.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位置.docx

地理位置

建置

 

一、地理位置

崂山县位于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畔。

地处东经120º07′~120º43′,北纬36º03′~36º23′。

东、南濒黄海,西邻胶州市,北接即墨县。

至1988年,东西最大横距7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4公里,海岸线长195.36公里,总面积858.2平方公里。

二、隶属沿革

夏、商、周为莱夷地。

春秋时属齐国。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不其县,属琅琊郡至西汉。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于不其县内置不其侯国。

东汉光和年间(178~183)至三国不其县属东莱郡。

晋咸宁三年(277)至南北朝属长广郡,郡治设不其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不其县并入即墨县,属东莱郡。

唐、五代、宋、金、元、明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属即墨县乡区。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逼迫使清廷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将崂山地区原属即墨县仁化乡的大部村庄和里仁乡、福海乡的部分村庄划入胶澳租借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乘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取而代之侵占胶澳租借地。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辟胶澳商埠。

1929年,胶澳商埠政区改为青岛特别市,崂山地区属之。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崂山地区。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崂山地区属青岛市。

1949年6月崂山地区解放,设崂山行政办事处属南海专署。

1950年,改属胶州专署。

1951年4月,改属青岛市。

1953年,设崂山郊区。

1961年,设立崂山县,隶属不变。

1988年11月,改设青岛市崂山区。

三、境域区划

1898年,崂山地区划入胶澳租界的境域,自南窑半岛偏东海岸处(沙子口镇)起立第一号界石,经聚仙宫西、砖塔岭之脊立第二号界石,然后沿蔚竹庵北、棒石北、北窝落村北,顺白沙河北岸,抵南港村之西,沿海岸折而北,经李家女姑东北上,越洪江河、抵铁家庄北端,折下崖南,经程哥庄南,抵大沽河之东岸立第六十五号、六十六号界石。

1922年12月,为胶澳商埠的李村区和海西区。

1935年7月1日,为扩大青岛市郊,将属即墨县的崂山东部地区,以沙河为划分之新界,属青岛市乡区,设李村、崂东、崂西、夏庄、阴岛五区。

1949年6月,阴岛区划归即墨县,李村区和崂西区的4个村划归青岛市。

从即墨县划出23个村和夏庄区、崂东区、崂西区组建南海专署崂山行政办事处。

辖流亭、夏庄、惜福镇、王哥庄、返岭、沙子口、南宅科、乌衣巷8个区。

1951年4月,青岛市李村区、浮山区,四沧区5个村、即墨县10个村、即东县4个村,划入青岛市人民政府崂山办事处。

设流亭、夏庄、惜福镇、崂东、崂西、乌衣巷、浮山、李村、楼山9个区。

1953年6月,崂山办事处易名崂山郊区;撤消浮山区,其中5个村划归崂西区,6个村划归李村区,10个村划入青岛市市南区。

1956年7月,撤销8个区建制,改建为32个大乡;崂东区作为派出机构,代管王哥庄、山何、台上、返岭、山海5个乡。

1958年9月,撤销乡建制。

全区成立李村、惜福镇、王哥庄、夏庄、仙家寨、北宅、中韩、沙子口8个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即墨县棘洪滩、城阳、马哥庄、河套、红岛5个公社划归崂山郊区。

6月,小管岛划归即墨县。

是年10月设崂山县。

1962年11月,仙家寨公社的13个村组成楼山公社。

1966年11月,大管岛划归即墨县。

1979年1月和1983年9月,李村公社的3个村先后划归沧口区。

1984年4月,县属13个公社改为乡镇。

1987年底,崂山县共辖10镇、3乡、420个村、29个居民委员会。

四、乡镇

李村镇位于县境西南部。

面积61.3平方公里,耕地19814亩。

辖50个行政村,28661户,97011人。

机关驻李村河南。

镇为崂山县县级机关驻地,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县城含18个行政村;设1个街道办事处,辖13个居民委员会,35990人。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7元。

棘洪滩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胶州湾北岸。

面积48.7平方公里,耕地36212亩。

辖27个行政村,11462户,42738人;街道居民委员会1个,4431人;镇机关驻棘洪滩村。

是著名的集市和交通咽喉之地。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6元。

城阳镇位于县境北部,面积48.7平方公里,耕地40062亩。

辖34个行政村,19767户,76024人;街道居民委员会1个,4451人。

机关驻城阳村。

镇域交通贸易发达,基础条件优越,为陆路进出青岛之门户。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5元。

惜福镇位于县境北部,面积53.9平方公里,耕地23770亩。

辖31个行政村,10514户,38487人;街道居委会1个,1232人。

镇机关驻惜福镇村。

域内有半千子龙山文化遗址、汉不其县令童恢衣冠冢、康成书院等遗迹。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8元。

上马镇位于县境西部,胶州湾北岸。

面积47.82平方公里,耕地20106亩。

素有“粮仓”之称。

辖25个行政村,11753户,40779人;街道居民委员会1个,1799人。

镇机关驻上马哥庄。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5元。

王哥庄镇位于县境东部,濒崂山湾,依崂山东麓。

面积131.4平方公里,耕地24157亩。

辖34个行政村,11052户,43632人;街道居民委员会1个,1325人。

镇机关驻王哥庄。

镇域有太清宫、太平宫、华严寺、棋盘石诸多风景名胜。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6元。

夏庄镇位于县境中部。

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26132亩。

辖50个行政村,18831户,65675人;街道居民委员会1个,2417人。

镇机关驻夏庄。

域内有崂山水库及法海寺、黄石洞等景观。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5元。

河套乡位于县境西端,南临胶州湾。

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33054亩。

辖18个行政村,11292户,41616人,机关驻东河套村。

为粮食、水产、畜牧三业并举之乡。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0.8亿元,农民纯收入849元。

流亭镇位于县境中部,胶州湾东岸。

面积41.3平方公里,耕地21385亩。

辖28个行政村,17599户,61236人;4个居民委员会,5247人。

机关驻仙家寨。

镇为城乡结合部,驻地西南侧有民航青岛站,为进出青岛之交通中枢。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69元。

北宅乡位于县境东部山区。

面积81.3平方公里,土地12414亩。

辖36个行政村,7655户,27768人;街道居民委员会1个,822人。

乡机关驻北宅科村。

境内群山环绕,有华楼山、北九水等名胜。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0.4亿元,人均收入687元。

红岛乡位于县境西部,胶州湾北岸。

面积28.7平方公里,耕地20106亩。

辖17个行政村,10155户,35192人。

乡机关驻虎守山。

乡以盛产对虾、蛤、牡蛎等享誉国内外。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1元。

中韩镇位于县境南部。

面积58.8平方公里,耕地23662亩。

辖32个行政村,16200户,56561人;街道居委会1个,1953人。

镇机关驻中韩哥庄。

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

沙子口镇位于县境东南部,黄海之滨。

面积106.7平方公里,耕地9570亩。

辖38个行政村,13474户,49315人;居民委员会4个,7892人。

机关驻沙子口村。

为崂山风景名胜区之要道,驻地之南,海域有大福岛。

1988农村经济总收入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8元。

自然环境

 

一、地质

崂山县在大地构造体系上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胶辽地盾的南部,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

受元古代晚期震旦纪(距今19~5.7亿年)吕梁运动影响,形成复背褶皱。

燕山运动晚期(距今1亿年左右),有大规模岩浆侵入和广泛火山喷发,缓慢冷却上升,逐步构成现存的地质轮廓。

东部由花岗岩侵入形成崂山山脉,西部由火山岩形成波状平原,中部为丘陵过渡带及河流下游形成的小冲积平原。

地层震旦纪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的仰口、何家村、勤子夼、港东村、青山村、太清宫、崂山头及中韩镇的石老人一带,零星出现云母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闪角岩、黑云母岩、变粒岩等。

以前金—夏庄—大枣园东北、西南向为界线,其东为崂山花岗岩的侵入体,其西流亭、城阳、棘洪滩、上马镇、河套乡、红岛乡一带为火山喷发岩产物,大都被第四纪地层覆盖。

自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逐渐加厚,以1~2米厚的残积层分布最广,白沙河、墨水河、张村河谷中下游平原及滨海一带,约为8~30米,多由砂土、砂质粘土、砂砾卵石组成。

构造东部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距今2.25~0.7亿年)构造线以北北东及北东向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

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县境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红岛—宁家断裂等。

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县境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下河—汉河—南窑断裂。

东西向构造,分布在县境西部及北部,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大涧—辛屯压扭性断裂、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

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缝比较发育。

二、地貌

地貌类型县域东部为崂山山脉,峰峦叠出,最高者巨峰,海拔1133米,四周千岩万壑回环,向西逐渐降低,形成了383.9平方公里的东部山区,181.5平方公里的中部丘陵和292.8平方公里的西部平原。

各占总面积的44.8%、21.1%和34.1%。

东部山地切割剥蚀地貌区域,包括沙子口镇、王哥庄镇、北宅乡及惜福镇、夏庄镇、中韩镇、李村镇部分区域,地貌起伏大,切割深,局部岩石裸露,沟壑纵横,域内花岗岩节理垂直发育,海蚀洞穴,多层分布,峰峦突兀,组成了奇特的自然地理风貌,这一地带海拔100~1100米。

中部丘陵平原剥蚀堆积地貌区域,包括城阳镇、流亭镇及惜福镇、夏庄镇、李村镇的一部分。

这一区域,丘陵起伏,多东西横亘,中间形成东西向河道,河下游形成冲积层,沿河平地、丘陵、河谷、盆地相互交错,海拔30米~100米之间。

西部平原冲洪地貌类型区域,为即墨县西南部墨水河、桃源河、洪江河等下游冲积而成,包括棘洪滩镇、河套乡、上马镇及红岛乡部分地区,地貌低平,海拔30米左右。

在山区、丘陵、平原3个基本地貌类型中,又分别有裸岩石砾地、荒坡岭、陡坡梯田、缓坡梯田、沿河平地、滨海滩地等6个不同的微地貌单元。

三、海域

海岸海岸线蜿蜒曲折,构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岛礁、海湾、海滩。

有岛屿16个,岩礁10个,港湾、水道、河口等19个。

东部主要是岩石海岸,海蚀地貌显著,特别是崂山头一带陡峭险峻,离岸几米,水深即达10~20米。

另有大江口、沙子口等海积沙滩。

以胶州湾内的西部海岸为主,属海积地貌,主要有大沽河下游和白沙河下游的海积平原,海滩宽阔,这些地区潮滩宽度都在5公里以上。

沿海沉积物,东部海岸多为花岗岩,西部多为火山喷发岩产物为亚粘土或亚砂土。

东南部沿海,海湾浅滩较多,潮间地带主要物质为砾沙、细沙形成天然浴场。

人工地貌主要是胶州湾沿岸的盐场及东部海岸构筑的工厂、海港、码头等。

岛屿岩礁沿海有兔子岛、狮子岛、女儿岛、马儿岛、长门岩(嘉宝岛)、冒岛、赤岛、小屿、大公岛、老公岛、处处乱、小福岛、大福岛、驼篓岛(石岛)、小公岛、潮连岛等16个岛屿。

最大为长门岩,距崂山头21.5公里,面积0.216平方公里,海拔84.7米。

最小为驼篓岛,距南窑半岛2.5公里,面积0.01平方公里,海拔19.1米。

岩礁有莹子(内岩)、基准岩、狮子眼(孤岩)、大岛岩、珠岩、常埋岩、西沉、磨石礁、母猪岩、五顶礁等10个岩礁。

潮汐东岸与西岸潮信均提前半小时,每个港湾虽略有差异,但都属半日潮,即每个太阳日(24时48分)各有两次高、低潮。

高潮出现在月亮中天后4小时50分,低潮出现在月亮中天后11小时零2分。

低潮时间=高潮时间的前后6小时。

农历潮水歌为:

初一十六寅申正,初八二三巳亥初,初二十七在申未,初九二四巳亥正,初三十八卯酉正,初十廿五子午初,初四十九卯酉末,十一二六子午正,初五二十辰戌初,十二二七子午末,初六二一辰戌正,十三廿八丑末初,初七廿三辰戌未,十四廿九丑未正,十五三十寅申初。

潮流海域面积大,地质地貌复杂,且受季风影响,虽属正规半日潮类型,但潮汐现象所致潮流均有差异。

崂山湾北湾涨潮为北北西流向,落潮变为东南东向,流速均为0.5节。

沙子口涨潮为西向,流速1.5节,落潮为东向,流速2.5节。

胶州湾口外及麦岛附近海面,涨潮时间间隔短,落潮1~2小时。

胶州湾内潮流基本为往复流。

小麦岛附近海面海浪,一年四季有风浪、涌浪、混合浪之分。

年平均波高0.7米。

水温与盐度1971~1987年,近海面海水表层年均水温13.5℃,最低水温在1月份0.1℃,最高水温在8月份27.7℃。

沿海东部河流多,河口附近淡水流入多,盐度多在26~28‰之间。

红岛、上马镇沿海离河口较远地带,年平均盐度却在30~31‰之间,为国内重要的产盐基地之一。

四、气候

县域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温适中,夏无酷暑,冬少严寒。

具体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征。

春季,3月1日至6月20日,计112天,均温12.5℃,降水量155.4毫米,占年均降水的20%,可谓“十年九春旱”。

夏季,6月21日至9月5日,计77天,均温为24.5℃,降水444.8毫米,占全年的57%。

7月初进入汛期,9月上旬结束。

秋季,9月6日至12月5日,计91天,均温12.9℃,降水量149.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2%。

冷空气日趋活跃,季风逐步增强。

冬季,12月6日至翌年2月底,计85天,多西北风,气候干燥寒冷,均温-0.8℃,降水量26.8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9厘米。

由于受海洋影响,东部山区降雨雪较多,湿润,小气候明显,太清宫附近誉为“小江南”,巨峰北则称“小关东”。

中部丘陵区降水适中,形成半湿润温和区;西部降水较少,形成半湿润温凉区。

日照1951~1987年,年均日照2509.9小时,日照率为57%。

1月日照最低,全月177小时;5月最高,为255.4小时。

作物主要生长季节为4~10月,温度稳定在10℃以上,总积温为3971.1℃,15厘米土温平均为13.90℃。

降水全境年降水量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平均为738.3毫米。

最大为1925年,1426.1毫米;最小为1981年,273.2毫米。

累年平均湿度为73%,蒸发量为146.1毫米,多于降水量近1倍。

气压和风历年平均气压为1015.9毫巴,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1月份气压最高为1025.7毫巴;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7月份最低为1002.8毫巴。

每年11月至翌年3月多北及西北向风,4~8月多南及东南风,9~10月北风与南风势均力敌。

由于崂山山脉南北向,所以当南北气流通过时,风向转为西北、东南。

历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1981年9月1日出现极大风速,为20米/秒以上,沿海尤甚。

春季易出现干热风。

物侯境域属暖温带物候规律。

动物:

大雁农历九月南飞,次年仲春北返;燕子农历三月始见,霜降前南飞;立夏布谷鸟叫。

谷雨下网打鲅鱼,夏至打刀鱼。

夏至蝉始叫;立秋后,蟋蟀叫;蚂蚁谷雨洞出,秋末蛰居。

蛙、蛇、蜥蜴立冬蛰眠,惊蛰复苏。

獾、狐、剌猬立冬蜇居,清明出洞。

植物:

小麦为寒露前下种,立夏前后开花,芒种后3~4日收获。

玉米、谷子为谷雨后下种,处暑后2~3日收获。

苹果、葡萄为清明后开花,立秋后成熟。

白菜为大暑前(头伏)下种,处暑移栽,小雪收获;萝卜为立秋下种,立冬收获。

五、土壤

境内土壤有4个土类,8个亚类,13个土属,29个土种。

(一)棕壤类广泛分布于全境,其4个亚类,一为棕壤性土,分布于境东部,直接发育在风化母岩的残积物上,砾石较多,土层浅薄,易受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易种植地瓜、花生;二为林地棕壤,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上,森林郁闭度0.8左右,为生物积累旺盛的地方。

三为棕壤,分布在南部和西部的山麓及岭根地带,成土母质为洪积物,发育完全,肥力中等,可种小麦、大豆、玉米。

四为潮棕壤,分布在中部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为冲积平原,水源充足,土层深厚,属高产土壤。

(二)潮土类,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潮土和盐化潮土两个亚类,分别分布在沿河阶地和近海沿岸。

(三)砂姜黑土类,分布在上马镇林家段河地带,为河流泛滥形成的沉积物。

(四)盐土类,分布在东、西沿海地带,因经常受海潮影响,地表土层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全盐含量0.085%~2.89%,仅长耐碱植物。

六、植被

1987年,全境林木覆盖率为28.6%。

有温带常绿及落叶阔叶林、灌木丛、草丛、沙生植物、沿海沙滩盐生植物、农业栽培植被等。

以赤松、黑松、耐冬、杨、槐、映山红、荆条、山草、碱蓬、芦苇及桃、梨、杏、苹果、栗等为优。

七、河流

域内共27条。

内河23条,由巨峰为分水岭。

呈放射状扩展分布。

其中,向西流入胶州湾的有白沙河、五龙河、石门河、惜福镇河、小水河、李村河、张村河、王埠河等8条;向东流入黄海的有土寨河、石人河、王哥庄西山河、王哥庄河、晓望河、刁龙嘴河、泉心河、石头河等8条;向南流入黄海的有南九水河、西登瀛河、小河东河、凉水河、流清河、八水河等6条;向北流入即墨市的只有葛家河1条。

这些河的特点是源短、流急、属季节性河、多直流入海。

最大河流为白沙河,发源于巨峰之阴,蜿蜒流至女姑口入胶州湾,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

其次为张村河,源出北宅乡东南部山区,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至阎家山与李村河汇流入海。

外河均来源于即墨县,有墨水河、洪江河、桃源河、大沽河4条,由县域西北部入境,注胶州湾,特点是比降低,排水不畅,汛期往往与胶州湾海水顶托,河口处易成灾。

 

八、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1988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478851亩,其中耕地343031亩,果园79700亩,林地及固定苗圃323751亩,牧草地124000亩,城镇建设及居民点、特殊用地等145673亩,交通及港口码头用地31000亩,河流水管、水库水面等124986亩,尚未开发的荒草地、盐碱地、沼泽、沙滩、裸土地、田坎、取土坑等306710亩。

划分为7级,由于水、热条件的限制,无一级地,二、三、四级地为农业用地,五、六级为林、牧业用地,七、八级为盐业、水产养殖或其他事业用地。

可利用面积1053576亩,已开发利用土地746866亩,占可用面积的70.89%。

水资源域内水资源总量3.36亿立方米(扣去重复量)。

地表水3.17亿立方米,1956~1983年,年均径流深度为349.9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汛期。

地下水1.12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山前,河肩地带及海滨。

另有花岗岩裂隙、孔隙水,分布在中山地带,是著名的崂山矿泉水发源地。

矿藏资源境内花岗岩蕴藏极为丰富,且多含石英,为建筑及石雕良材。

绿石为崂山特产。

另有白垩土、试金石、水晶、墨晶、氟矿、锰、铁矿、云母矿、石棉、沙金、麦饭石等。

此外,矿泉水储量丰富。

生物资源水产资源丰富,沿海鱼类有87科,155属,200余种,有鲅鱼、鲐鱼、黄鱼、带鱼、梭鱼、加吉鱼、鲳鱼等。

15米等深线以内生物主要为蛤、蛏、牡蛎、红螺等贝类,对虾、毛虾、鹰爪虾、梭子蟹等甲类,乌贼、章鱼等软体及海带、裙带菜、紫菜、石花菜等藻类,有310余种。

野生淡水鱼类有4科、9属、9种,主要有鲫、鲤、鲇、仙胎鱼等。

陆上野生兽类,1949年后主要有狐狸、野兔、田鼠、獾、貉、黄鼬、狼、蝙蝠等。

1983年调查鸟类230余种,其中食虫鸟86种、食鼠鸟17种,隶属10目、30科、63属,稀有的有寿带鸟、白鹤、鹊鹰、伯劳、鸳鸯。

野生植物有书带草、花卉及野生药材等720余种,其中药材153科、622种。

较名贵的有:

小叶石苇、细辛、元胡、杜仲等。

九、自然灾害

县域地理环境优越,历史上无大自然灾害。

旱灾多发于春季,平均3年一遇。

水灾多在夏、秋季节,多受台风影响,或为山洪暴发。

雹灾屡有发生,约2年一遇。

风灾主要是春季干热风,多发生于5月,夏末秋初有台风影响。

海啸多伴随台风发生,历史上毁房、淹田及冲跨海堤、码头4次。

冻害常有发生,个别年份严重,主要是冬、春低温,霜、雪、冰冻灾害。

教育

 

一、管理机构

清朝末年,县级教育机构原称“儒学署”,设学正和训导,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后改称“劝学所”,设总董和劝学员,佐理县内学务,并劝导地方建立学堂,推广教育。

1897~1914年,德国侵占时期,青岛胶澳总督府下设学务委员会,在李村区设乡区学务委员会,推行乡村教育。

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青岛守备军司令部设学务机构,管理教育行政事务。

1922年,北洋政府在胶澳商埠设立督办公署,内设政务处,处下设学务科。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后,成立青岛特别市教育局,下设乡区学务委员,由市教育局延聘乡区公安分局局长担任,借政治力量推行教育,名曰“政教合一”。

1938~1945年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伪青岛市教育局设督学室,督学室内塞入了若干日本指导官,分驻市区和近郊各公、私立小学。

1945~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青岛市崂山行政办事处所属的5个区中各设教育助理,区下设保,保公所内设学务委员会,负责办理区、保内有关教育文化事宜。

解放后,1949年6月5日成立南海专署崂山行政办事处教育科。

1961年11月易名崂山县教育局。

1987年1月,教育局下设普教、职业教育、教研室、招生办公室、自学考试办公室、电大工作站、电教站等部门。

 

二、私塾

崂山地区历史上私塾盛行,有“私塾”、“村塾”、“私馆”、“经馆”等。

大村多设一二处,小村几村联合设立。

1922年11月,胶澳李村区有私塾179处,塾师184人、塾生2769人。

私塾分高低两级,低级教儿童称私塾,高级教成人称经馆,规模大小不一,一般有先生1人,学生少则4~5人,多则十几人,校舍多借用祠堂或空闲房屋,桌凳学生自备。

私塾在教学上,既无学制年限,又无教学计划和具体要求,多因材施教。

学习内容,从启蒙到逐步深化,一般顺序是:

《三字经》、《百家姓》、《日用杂字》、《千字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礼记》、《左氏春秋》等,有的选读《女儿经》、《孝经》、《幼学琼林》、《千家诗》、《古文观止》等书,也有的加学《世事应酬》,即契约、媒柬、挽联等内容,以应实用。

塾师在训导学生方面,以封建礼教为内容,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一些不守规矩和学习不努力的学童,轻则训斥,重则罚跪、打板子等。

德日侵占时期,提倡新学,排斥私塾。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胶澳督办公署与青岛特别市教育局均曾命令取缔私塾。

1940年调查,崂山地区内仍有私塾122处。

1947年,域内民众读过私塾的有14003人,约占全境人口的7%,其中男子13262人、女子741人。

三、幼儿教育

幼教概况1954年,在李村创办崂山郊区第一所托幼混合的“机关托儿所”,首批接纳机关干部的幼儿22人。

在农村,夏庄后古镇村创办托儿所,1956年创办幼儿园,1958年底,崂山农村幼儿园已发展到339所,入园幼儿15196人,教职工788人。

1961~1963年,农村幼儿园停办,“文化大革命”又遭破坏,1970年,农村幼儿园恢复。

至1987年,全县幼儿园已发展到323所。

其中,机关幼儿园3所,入园幼儿1100人,占应入园幼儿100%;农村幼儿园320所,入园幼儿23600人,占应入园幼儿的62.5%;城乡个体幼儿园12户,入园幼儿约600人。

幼教管理公办幼儿教师均由幼儿师范毕业,经教育局分配后任教,1987年全县有41名。

民办幼儿教师从农村录用,工资由乡镇教委负责,统筹集资,按月发放。

师资培训采取多层次多形式,主要是:

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