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963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docx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2最新教育文档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

1、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选择题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1.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分析,影响古代经济宏观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A.政治形势的稳定情况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B.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

C.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

D.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

2.

明人宋应星说:

“(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

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

从中可以看出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

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3.

史记记载: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某城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4.

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

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5.

据古代文献记载:

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6.

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的排序反映了人们的等级和身份状况。

但到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嘉道时期更是出现了“绅商”、“儒商”。

这说明

A.江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较快

B.中国小农经济已经开始解体

C.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标志着中国已开始社会转型

7.

隋唐时期出现了柜房(现代银行的雏形)和飞钱(类似现代的汇票),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主要原因是

A.唐宋时期农业生产发达

B.唐宋时期国家政治统一、交通便利

C.唐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

D.唐宋时期城市经济和商业经济发达

8.

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中提到:

“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说明春秋时期

A.西周以来的土地国有制全面崩溃

B.出现了土地私有和卿大夫专权

C.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D.土地由周王控制变为诸侯控制

9.

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

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秦汉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8.9次/年

A.明清中央集权弱化抗灾能力下降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时期政府抗灾机制比前代退步

D.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10.

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定的比较。

由此可知

律令名称

时间

被禁止输出的纺织品种类

关市令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锦、绫、罗、绣丝绢、丝布

天圣令

北宋1032年

未出现关于限制丝织品输出的条款

A.宋代对外贸易比唐朝繁荣

B.宋代对外贸易政府不加干预

C.丝织品是宋代主要出口商品

D.宋代的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11.

明代嘉庆、万历之际,大批读书人弃偶就贾,进人商业领域。

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偶商”。

由此可知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

12.

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据此可知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耕地面积逐步较少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

13.

在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

”“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由此可知,宋代

A.承认了私营商业的合法性

B.严重阻碍了市镇的设置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D.影响了小农经济的地位

14.

《新唐书。

食货志》记载:

“(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

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这表明

A.白银成为了普遍流通的货币

B.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愈发细密

C.政府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管控

D.古代货币体系和信用关系发生变革

15.

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人的迫切需要。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16.

《袁氏世范》中记载:

“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物资匮乏,生产落后

B.商品市场管理需要严格规范

C.商品经济繁荣,种类繁多

D.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场混乱

17.

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

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8.

雍正十三年规定:

“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

”这表明当时政府

A.限制商业活动

B.加强商业监管

C.抑制商业兼并

D.鼓励商人竞争

19.

宋太宗淳化四年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

”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

”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20.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

的是

史实

结论

A

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里,保留有白菜种子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B

伏尔泰倡导的开明君主制

为1787年宪法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C

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发达,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D

2019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始启动

A.A

B.B

C.C

D.D

21.

《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制度已有定制,樽节拥堵,自有余饶。

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

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

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

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

D.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

22.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

……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B.天津

C.上海

D.广州

23.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24.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2、非选择题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

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

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

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

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

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

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

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工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转引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匠籍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分析清朝废除匠籍制度的影响。

26.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引自电影《天仙配》中歌词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无)度,则物力必屈(穷尽)……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驱使)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的哪种基本模式?

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演变过程。

结合表格信息与所学知识,围绕“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论题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试卷答案

1.A

试题分析:

本题重在注意时间信息。

184-589年正处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故而经济发展指数下降。

589-754,960-1279恰恰是隋唐和宋元时期,因为此时是大一统和中央集权,故而经济发展稳中有升。

故A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

从图示来看,这不仅仅是商品经济,故排除B项;此期间的耕作工具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故排除C项;D项不是宏观变动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2.D

试题分析:

据材料“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以钱生钱,故D正确。

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A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借款的资格限制问题,故B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通货膨胀,故C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

3.A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唐朝的坊市制度

【名师点睛】先秦到唐朝,盛行「坊市」制度。

唐朝的坊市制度比较严格,坊为居住区,市为商业区。

这是一种由政府管制的集中市场,划定在一个方形的区域内,设有门墙,定时交易。

4.B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材料中“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

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

”说明西汉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发达,故B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汉代农业经济·精耕细作

5.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小农××局限性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使占有一定财力和人力的铁犁牛耕(当时是二牛三人进行耕作)受到阻碍,而锸、锄则适应了小农生产的需要,因此以此为主导,D项符合题意,正确;耕牛的缺少影响了牛耕的推广,但这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A;铁犁牛耕推广有利于精耕细作,B项错误;冶铁技术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的推广无必然联系,排除C。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及影响

【名师点睛】对小农经济积极性与局限性的认识。

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小农经济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④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等。

局限性:

①分工简单,生产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6.A

由“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嘉道时期更是出现了“绅商”、“儒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很多身份高贵的“士”阶层参与到商业发展中来,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小农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时期;C项中的“根本性变化”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还处在封建社会时期。

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柜房和飞钱”“交子”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本题答案选D项,排除A项;B项不是出现“柜房和飞钱”“交子”的原因;C项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对外贸易就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8.B

“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是井田制的原则;“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形成,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全面崩溃”说法绝对;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土地私有制的形式;D项说法错误,土地私有制主要是封建地主拥有土地。

9.D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A错误;图表反映的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不能表明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明清时期政府抗灾机制比前代退步,排除BC;从图表看出,明清时期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高于以前朝代,表明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正确。

点睛:

本题容易错选B,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频率较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10.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对图表的解读能能力,抓住关键信息“未出现关于限制丝织品输出的条款”分析解答即可。

11.B

通过题干可知,大批读书人弃儒从商,从读书人转化为商人,再联系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可得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B正确。

重商观念在明清时期有所发展,但不是“社会共识”,A错误。

儒家思想仍是社会的正统思想,C错误。

明清时期,社会等级仍是传统的士农工商四等,儒士的地位高于商人地位,D错误。

点睛:

本题易错项为D项。

中国古代从商鞅开始主张重农抑商,以后历朝均沿用这种思想。

中国形成了传统的士农工商四等级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发生变化。

12.A

从材料中人口和人均土地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单位面积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就更加有必要性,即精耕细作的必要性,A正确。

材料中的人地矛盾严重,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速度加剧,并不能得出是因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缘故,B错误。

材料中涉及的是人均土地面积,不涉及土地兼并,C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但不能得出“抑商”的重要性,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是不利的,D错误。

点睛: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社会人口剧增,主要原因是康熙年间颁布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政策和雍正帝的地丁银制度,取消了人头税,使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致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13.A

从题干可知,宋代政府设镇的中心意图乃是征收商税,而新兴的商业镇市所创造的商业税收也在财政上为宋朝政府提供了巨大帮助,说明了政府承认了镇内商业经营的合法性,A正确。

宋代政府的政策促进了市镇的设置,B错误。

宋代政府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影响,D错误。

点睛:

政府对市镇商业收税,即是承认市镇商业的合法性。

学生需理解这一基本概念,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4.D

根据材料中的“禁用铜器”和“飞钱”的出现,说明了古代的货币体系从金属货币到取钱凭证的变化,人民信任取钱凭证也说明了信用体系的变化,D正确。

白银在明朝才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发展,B错误。

虽然材料中有政府“禁用铜器”,但题干主要表明的是货币发展的变化,C项所述不是材料主旨,错误。

15.D

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

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

结合材料可知,“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是对历史时间的阐述,是历史叙述;“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府增加财政收人的迫切需要”是对这件事的功能性定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

本题首先要先理解什么是历史观点、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辨明四者的区别和内涵。

再结合材料中所述的桑弘羊改革的内容和对内容的解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答案。

16.B

材料中“假伪之物”“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体现出市场上假货盛行,急需进行规范管理,故B项正确;生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种类繁多不是材料反映主旨,故C错误;D中坊市界限被打破不是主要原因。

17.B

“以末致财”的大商人,仍须“用本守之”,即发财致富后大量购买土地,这会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从而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商人的经商热情遭到打击,故A项错误;大商人“用本守之”,成为大地主,这容易造成地方势力的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税收问题,故D项错误。

18.B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对商业管理的加强,即当时政府加强了商业监管力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商业的管理而非限制商业活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抑制商业兼并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建政府是不会鼓励商人竞争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正确理解加强商业的管理不等同于限制商业活动,也不等同于鼓励商人竞争。

19.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宗对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的交易免税,说明政府推行便民惠民政策,故D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免税范围只限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不能说明鼓励商品贸易发展,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市场经营秩序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对于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的交易免税也不等于扶持家庭手工生产,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是紧扣材料“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学生应该正确理解“贩夫贩妇,细碎交易”指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少量产品的交易,这与便民惠民是密切相关的,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0.A

试题分析:

为1787年宪法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排除B;英国虽然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但是材料不充分,没有列出与其他主要国家的比较,排除C;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溯到新航路开辟后,排除D;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