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023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docx

城市与农村邻里关系差异性研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及评阅书

(2010—2011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

我国农村与城市邻里关系之差异初探

课程名称:

社会学研究

任课教师:

陈路芳副教授

授课时间:

2010年09月至2010年12月

学  号:

200912040112

姓  名:

陆仕祥

专业名称:

09行政管理

所在学院:

管理学院

 

我国农村与城市邻里关系之差异初探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陆仕祥530006)

摘要:

新时期党和国家都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由多重因子组成,其中农村和城市邻里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保障。

本文通过对农村邻里关系和城市邻里关系的变迁及现状分析,找出两者的差异,以期对邻里关系有一个更明晰的双重认识。

关键词:

农村;城市;邻里关系;差异

俗话说:

远亲不如近邻。

所谓邻里,《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是:

“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

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家有难,众人相帮。

这样的传统与我们血脉相连。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国上上下下共同的目标。

创建文明和睦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邻里关系的状况是衡量农村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而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和谐是维护现代城市社会和谐、稳定与繁荣的重要保障,前者和后者共同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而农村和城市由于自身在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和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差异,导致两者邻里关系出现一定的差异性。

一、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的发展及现状

(一)农村邻里关系的发展回顾

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

解放前和解放初。

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个体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有限,邻里之间形成了“守望相助”,生产、生活上互相帮助,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互谅互让,对长辈和晚辈相互进行照顾,进行感情交流和思想交换等邻里和谐相处的传统美德。

它具有很强的生产上互助的功能、生活上互助的功能、感情交流和思想交换的功能、调整纠纷和协调关系的功能、社会治安的功能。

第二阶段:

计划经济时代。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农村,农民被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上,搞大集体,实行集体劳动,吃大锅饭,生产什么、生活多少完全由政府决定,生产、生活的需要完全由政府负责,这一时期农村邻里关系的社会功能被淡化。

第三阶段: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时代。

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经营权分到个体家庭,解放了农民,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劳动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

农村发展经济的形式多样化,大量富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或企业,从事打工或经商,出现了民工潮。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方式,交往范围、社会心理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邻里在生产生活互助,人的社会化,社会控制,情感交流等方面应有的社会功能也随之呈现弱化的趋势。

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我们社会倡导的那种遵守法律法规,符合社会公德,邻里之间有一定的思想感情交流,能够友好往来,互谅互让,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逐渐淡化,邻里关系的社会功能也随之出现弱化趋势。

(二)农村邻里关系的现状

邻里交往是农民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主要途径,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长期的相识相知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使邻里之间成为相互倾诉与求助的对象。

然而随着社会迅速的发展变化,目前农村的邻里关系表现出淡化、不和谐的一面:

一是邻里关系冷淡。

一些村民生活富裕后,率先整修房屋筑高围墙,在围墙上植入玻璃碴、铁丝网等防护设施,空间距离的加大造成邻里之间心理上的隔阂,阻断了相互之间的交往,使邻里关系变淡;二是邻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明显增多。

邻里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主要涉及宅基地、田间地角的归属和以家族势力为主体对公共职位的争夺问题,一旦发生纠纷,邻里之间对簿公堂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表现都使原本基础脆弱的邻里关系进一步恶化。

据王飞飞(2009)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县某村为例所做的调查显示,目前农村邻里关系在不同层面上有如下表现:

(1)总体状况。

在对目前的邻里关系进行总的评价时,有30%的被调查者认为邻里关系很好,有38.7%的被调查者认为邻里关系比较好,认为邻里关系一般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8.0%,认为邻里关系不太好和很不好的被调查者分别占2.0%和1.3%。

这样的数据表明农村的邻里关系整体是和睦的,邻里关系不好的现象只是个别的现象。

(2)对邻里的了解程度。

邻里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缩影,邻里之间的交往是社会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有58.7%的被调查者表示对邻里的情况部分清楚,有16.7%的被调查者全清楚,有9.3%的被调查者小部分清楚,三者合计为94.7%,不清楚的仅为5.3%。

数据表明,农村邻里之间的了解程度较高,总体上呈现了解深层次的特点。

(3)邻里之间的冲突。

数据显示,大部分(58.7%)的被调查与邻居在半年内是没有发生矛盾的,半年内与邻居发生过矛盾的被调查者有23.3%,已接近被调查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分析其原因,这可能是近些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来人口的增加,生活空间的争夺不断加剧,村民之间的小规模冲突不断的增加。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得出结论村民之间的邻里关系是良好的,邻里之间的冲突不是经常发生的,即使是发生了,大部分村民也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解决。

二、我国城市邻里关系发展及现状

(一)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发展

综观我国城市邻居关系变迁状况,大致可以描述为从传统邻居关系到现代邻居关系变迁过程,整个变迁过程表现为传统邻居关系的消失与现代邻居关系的分化。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四种邻居关系类型,具体如下:

1.传统老街坊式邻居关系。

在这种邻居关系中,几个家庭同住在一个院落内,居民之间相互帮助,依赖性强,关系密切,这种邻居关系是传统地缘关系的体现,存在着邻居之间血缘关系的影响。

这种邻居关系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2.单位家属院式邻居关系。

这种邻居关系形式是由我国工业化时期单位体制下形成的。

1958年后,政府为高效推进工业化进程而实行职宿一体的形式,工作单位提供家属院让员工住宿。

在家属院内,职工们不仅是工作伙伴,具有业缘关系,而且居住临近,逐渐地形成良好邻居关系。

这种邻居关系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他们互动频繁,彼此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有富同享,有难同当”。

但是,这种关系“镶嵌”在业缘关系之中,受到职业变化的影响。

3.陌路型邻居关系。

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住房改革、住房市场化,城市居民的居住类型呈现了多样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一部分城市居民邻居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冷淡。

这些邻居居住在一起,但是彼此之间缺乏互动,相互之间不相识或不了解,尽管经常相遇,还是彼此形同路人,“邻居”真正地成为“临居”。

这种形式的邻居关系导致邻居之间往往由于“鸡毛蒜皮”之事而大动“干戈”,邻居纠纷不断,邻居关系紧张,同时,还导致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社区治安问题突出,特别是入户盗窃犯罪现象非常严重等问题。

这种邻居关系目前在城市中比较普遍,问题也比较多。

4.新睦型邻居关系。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和睦型邻居关系,这种邻居关系与新生代业主有很大关系。

这些业主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业主论坛网络,借此进行沟通互动,同时积极组织、参与一些活动,增进邻居之间的感情,形成和睦的邻居氛围。

前两种代表传统邻居关系,在目前城市生活中逐渐地开始消失,后两种代表现代邻居关系,出现了明显的“冷暖”分化。

这四种邻居关系类型的变化反映了建国以来城市邻居关系的变迁。

(二)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

1.对邻居的认可度较低,社区邻里关系普遍弱化,人际交往互动缺乏频度和深度。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曾发布过一个报告,虽然高达98%的青年人表示自己有好朋友,但其中42%的人称自己的好友是昔日同窗,14%的人称好友是现在的同学,26%的人称好友是单位同事或工作伙伴,15.2%的人因个人兴趣相投而获得良友,只有1.2%的人的好友是邻居。

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并无密切的亲缘、地缘、文缘、商缘、神缘基础,再加上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快节奏,人们都为工作生活奔波很少有闲暇时间与邻居沟通感情,因而造成搬到一个社区一两年也认识不了几户人家。

而与此同时,小区社会服务机构的健全和住宅功能的完善,社区居民基本上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这样就使得社区人际交往互动频度变低。

即便有来往,也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把关系限制在礼貌范围内,这样就使得社区人际交往互动缺乏深度,表现为人际淡漠。

2.相互帮助较少,社区邻里之间情感交流变少,孤独感增强。

根据2007年7月《嘉兴日报》对平湖市邻里关系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近80%的市民叫不出5个以上邻居名字,92%的人遇到突发状况不会先想到向邻居求助,56.6%的人和邻居关系一般。

邻里关系是初级社会群体关系,是人的感情需求的一个重要来源,邻里之间的感情交流是十分有益的。

而在现代化的城市社区中,邻里关系极不透明,可以称得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特别是对于社区中外来人口的老人而言,他们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除了亲人找不到其他可以说话的熟人,淡漠的邻里关系令老人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精神上备受孤独的煎熬。

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这种孤独感也是与日俱增。

3.邻里交往渴望程度高。

在重庆搜房网曾做过一次关于《你认识你的邻居吗?

》的网络大调查。

调查显示:

8%的人是通过网络和社区活动认识的邻居。

但长期开展社区活动的小区却少之又少,仅占6.56%,这意味着93.44%的小区的社区活动很少或是几乎没有。

54%以上的被访者表示:

如果有社区活动肯定会积极参加。

三、农村邻里关系和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差异

从农村邻里关系和城市邻里关系现状及相关调查发现,城乡之间的邻里交往情况截然不同,农村人邻里之间互相稔熟,城里人则相对疏远:

在农村,超过八成居民和邻居平时“非常熟,知根知底,经常来往”,这是与城市邻里关系所不同的。

在城市地区,只有三成的人与邻居很熟悉并且经常往来,近四成城里人只是偶尔和邻居有些来往,两成人与邻居从不来往,甚至有人根本不认识邻居。

具体而言,农村与城市邻里关系的差异表现在:

(一)相比城市而言,农村邻里所具有的基层共同体色彩更为浓厚

在这个“熟人社会”中,人们彼此熟悉,互动频繁;大部分人都有对居住空间的强烈归属感,“我属于哪个村、哪个组”的意识比较明确;对于发生于邻里中的事情,人们也更为关心,无论是隔壁邻居的吵架,还是村里的土地承包问题,都会牵引着许多人的关注。

甚至在公共政治参与方面,农村居民的表现也比城市居民要好得多。

如农村居民选举态度积极性的各项指标都高于城市居民,表示愿意的村民比市民高出近10个百分点。

(二)农村邻里与城市邻里互动结构与关系结构的差异

人类社会的行动集并不会因为所处的空间不同(农村邻里空间—城市邻里空间)而减少,都市生活带来的可能不是互动总量、关系总量的下降,而是互动结构与关系结构的变化。

城市邻里与农村邻里的这种差异,从功能而不是别的角度来分析。

对于一个城市居民而言,邻里空间所具有的功能含义与邻里空间对农村居民所具有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在农村,邻里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内浓缩了居住、休闲、工作、经济合作、利益分配、社会交往等众多的功能。

但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体系内,存在着一种称之为“功能结构的空间分化”的现象。

在城市,对个人与家庭不同功能需求的满足是由不同的空间来承担的。

城市化与现代化带来的首先是分工与分化,而这种分工与分化的一个自然后果就是地理空间在功能满足方面的专门化。

(三)由于城市邻里与农村邻里时间和空间的巨大差异,城市邻里关系比农村邻里关系更复杂

由于城市居住地与农村居住地在功能方面的不同,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城市各类空间在结构方面的分化也远比农村空间复杂。

对于一个城市居民来说,尽管在居委会拥有相当资源及对居民生活的控制权力的70年代,居住地对个人生活非常重要,但却远没有重要到像农村居住地对农村居民的重要性一样——农村居民的工作与生活过分依赖于自己所居住的空间。

城市邻里空间相对紧凑,聚集性较强,而且因为城市用地问题,城市居民居住空间比农村明显小,许多社区的居民活动空间有限。

城市居民的居住地和居住时间变动性较大,难以形成固定的邻里关系,邻里相互之间信任度较低,邻里关系也很复杂。

而农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离散,活动空间较充足,居住时间和空间都相对稳定,比较容易形成固定和谐的邻里关系。

由于城市邻里空间与农村邻里空间的这种巨大差异,导致城市每个家庭的生活各自为政,都遵循着自己的逻辑在生活,在邻里中并没有什么人能有很强大的力量影响其他家庭的运行轨迹。

这正是城市居民区与农村居民区的不同。

(四)解决邻里冲突方式不同

在看到邻里关系好的一方面的同时不可忽视忽视邻里之间的冲突。

农村没有居民自治组织,对邻里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能依靠个别居民的自发组织才能得以解决。

那么村民是如何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加以提高与邻里的融洽程度呢?

有60.7%的被调查者表示但发生矛盾时会主动的劝解,有22.7%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争吵几句就适可而止,有8.0%的人表示会相互的不理睬,其他的解决方法是3.3%。

即使对环境不满意,却没有一个能维护自己利益的组织。

通过这些调查数据可知,村民之间的邻里关系是良好的,邻里之间的冲突不是经常发生的,即使是发生了,大部分村民也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解决。

在城市社区内,居民以自由平等的地位和身份,通过居民自治组织(如居委会)以一定的方式建立起组织化、规则化、系统化的社会利益关联,以维护社区内居民的共同利益,促进社会自治的良性发展。

城市社区居民素质比农村居民相对高,很多时候一旦邻里发生冲突,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找居民委员会,或者民警介入,或者运用法律调解和维护自身利益。

结语

农村和城市邻里关系虽存在诸多差异,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农村城镇化趋势的发展,农村和城市邻里关系有趋向相同的可能。

目前城市邻里关系出现了消极的困境,现代住区的人们虽然近在咫尺,但是一般情况下来往甚少,关系冷漠,导致邻里之间无助感增强和人际关系退化。

农村邻里关系在未来的发展是否也会和城市邻里关系那样,走必经的路径,甚至走向更消极,需要更进一步研究和跟踪。

但从目前二者之间的差异看,城市社区应更多的向农村邻里学习。

而农村居民则需更多的教育,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农村和城市共同努力,农村邻里和城市邻里关系的和谐是整个社会都应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王飞飞.农村邻里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

以黑龙江省建三江县某村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商业文化,2010.01.

[2]王利捷,赵丽娜.浅谈新时期农村和谐邻里关系的构建[J].学理论.2009.03.

[3]孙健.城市社区邻里关系陌生化困境的路径选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4(4).

[4]张学东.从传统到现代:

建国以来城市邻居关系的变迁[J].社科纵横,2007.05(5).

[5]毛文英.邻里和谐与农村社会稳定[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05(3)

[6]桂勇.城市“社区”是否可能?

-关于农村邻里空间与城市邻里空间的比较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08(6)

[7]田奇恒,王绪朗.从城镇农民家庭的邻里关系论城镇社区整合[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9

(1).

[8]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5).

[9]许英.城市社会学[M].齐鲁书社,2002.

 

任课教师的评语

1.简要评述论文的学术水平,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和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等;2.分析文章的创新之处;3.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4.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规范。

 

成绩

任课教师签字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