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025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docx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docx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

(2009年1月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顺利推进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现就做好我省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长期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群众工作情况总体上是好的。

当前,我省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群众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盼相比,我省群众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少数单位和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协调落实不力,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漠,作风不实,工作方法简单,脱离群众的现象较为突出;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创新力和执行力不强,在群众中缺乏威信。

这些问题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民族团结、构建和谐云南的极端重要性,从战略和紧迫感,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群众路线,探索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着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一)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把握发展第一要义,树立加快发展意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认真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克服“只管当前不顾长远、只讲速度不重质量、只求经济效益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片面发展思想,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全面把握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和协调各方关系,切实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着力提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积极探索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增进与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识和本领。

对群众合理诉求必须及时给予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情况,争取理解;对不合理诉求,要耐心解释,说服教育;对怨气大、对立情绪严重,可能酿成事端的少数群众,要及时把握思想状态,分析原因,进行有效的疏导化解,切实把问题和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三)着力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认真落实领导班子法律法规学习制度,组织领导干部定期集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素质,规范从政行为,努力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转变工作方式,注重运用民主法制、说服教育、典型示范等有效形式,依法处理政务、经济事务和人民内部矛盾。

大力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厂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程序,强化执法监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办理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执法责任和具体人员的责任。

(四)着力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要把处理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等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案例剖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准确掌握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措施。

坚持“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逆”的原则,区分性质、把握政策、讲究策略,冷静稳妥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有计划地安排新提拔干部、后备干部和年轻干部到困难多、群众意见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和信访等部门挂职锻炼。

三、切实转变各级干部的作风

(一)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

各级领导班子要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中心组学习和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要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

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力戒浮躁,反对急功近利,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二)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求智于民、问计于民、取德于民,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省级部门、州(市)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的时间应不少于2个月,县(市、区)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的时间应不少于3个月,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蹲点调研不少于2次。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亲自动手撰写调研报告,班子成员每年要撰写1篇以上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三)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

要关心群众疾苦,用情、用心、用力云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难等热点问题。

着力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完善城乡居民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增加农民家庭收入。

着力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政府求助、社会救济、民间互助”的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妥善协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失职渎职和违纪违法行为。

(四)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决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追名逐利的不正之风。

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不得超标准接待,不搞辖区边界迎来送往,严格按规定使用警车,避免扰民和影响交通。

严格会议报批制度,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经费,倡导开短会、讲短话,提高会议效率,大力精简文件,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文件篇幅,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进一步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禁止各种巧立名目的旅游性考察。

四、建立健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健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在决策中,要通盘考虑和统筹协调各方利益,把群众要求协调在决策之前,把群众工作做在执行之前,把群众利益落实在实施之前,坚决杜绝为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甚至为迎合少数既得利益者而牺牲多数群众利益的决策。

完善和落实重大决策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决策和重大项目,要严格实行公示、听证、咨询等制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涉及民生问题的改革方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和承受能力,切实做到不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不决策,不经过群众听证不决策,不经过科学论证不决策,不符合决策程序不决策,不符合法律法规不决策。

(二)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

努力构建多种形式的沟通互动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大力推行网上信访,建立网上信访投拆站点和“民情信(邮)箱”,开展民意调查,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实行领导“带案下访”制度,深入实地调查,与诉求人约谈处理,对群众工作滞后、积存问题多的单位和部门要纳入重点管理,专门组织力量带案下访,集中接访,限时解决。

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州(市)党委、政府要建立每周接待日制度,保证接待日有1名领导干部亲自接待来访群众;县(市、区)党委、政府实行群众来访接待值班制,保证每个工作日有1名县级领导现场接待群众或参与值班;纪检、政法、信访、公安、卫生、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移民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部门,每月要安排1天时间,由部门负责人公开挂牌接待群众来访。

(三)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格局。

坚持日常排查、专项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认真组织排查调处本地、本系统的矛盾纠纷,州(市)党委、政府和涉及群众工作的省直各有关部门、大型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两月排查1次,村(社区)一周排查1次。

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不隐瞒、不拖延、不积累、不上交,及时分解任务,细化责任,采取教育、疏导、协商、听证、仲裁等方式,依法及时合理地调处解决,对重点矛盾纠纷由领导包案、挂牌督办、限期解决。

健全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和处置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情报收集工作,定期分析舆情民意,对重大、敏感信息要及时报告上级党委、政府,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处置群体性事件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慎用强制性措施,积极疏导、妥善化解。

(四)建立健全督查督办机制。

进一步明确群众工作督查督办内容、职责和程序,提高督查督办实效,确保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实行全面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经常性督查与阶段性督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对督办事件做到全程监控、跟踪管理、有效协调、及时反馈,准确掌握群众工作动态。

探索建立群众工作督查专员制度,选配思想政治素质好、政策工作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担任督查专员,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重要信访件事项实行“点对点”跟踪督查和备案管理,跟踪督办上级交办的信访件和上级领导的批示件,定期通报督查督办情况,确保群众工作的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实行群众工作巡视制度,将群众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内容督办落实。

拓宽群众工作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与人大法律监督、政府行政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工作的合力。

五、切实加强对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明确领导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群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每年至少召开1次群众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群众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各州(市)、县(市、区)要建立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运的工作格局。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是群众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要具体抓、抓落实;其他领导干部实行“一岗双责”,既要对分管工作负责,又要对分管范围内的群众工作负责。

各部门要把群众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同步落实。

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应急处置专项经费,确保群众工作应急需要。

(二)夯实组织基础。

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组织设置形式,扩大组织覆盖面,加大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

广泛开展民情恳谈、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创先争优等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各自渠道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和其他社会组织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重视发挥老干部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做好群众工作。

(三)严格考核奖惩。

要将群众工作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和评价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能力和政绩的重要依据。

逐步开展群众满意度、公信度调查测评工作。

对群众工作做得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群众工作重视不够、处置不力、方法不当,引发、激化矛盾酿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视其情节和后果,按干管权限和规定程序,对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违反党纪政纪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营造舆论氛围。

筑牢党的新闻舆论阵地,建立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切实发挥新闻舆论教育引导群众、维护群众利益的积极作用,增强新闻舆论的公信力。

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报道群众工作的先进典型,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增强新闻舆论宣传的亲和力、影响力,营造做好群众工作的良好氛围。

注:

本文是因为买不到此书,因为很多单位都需要全面深刻的学习,于2012年5月10日照书一字一字打出来的,难免有一些差错,望大家谅解。

(打字人:

蹇X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