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056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docx

五上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和平小学史卫东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教学课时:

小数乘法(6课时左右)(机动3课时左右)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马晓华

一、教材内容、结构:

   

1.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商的近似值

   3.循环小数

   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5.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

1、正确进行小数除以整数计算

2、能正确进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笔算

3、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是小数的近似数

4、认识并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会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5、会正确解答连除问题,会用进一法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四、教学难点:

1、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3、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方法 

4、用计算器发现规律,根据规律写商

5、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的解题方法

6、结合生活实际会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

五、编写特点

   1、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结合现实情景进行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教学的内容,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购物、乘车、计算用水量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适时引入计算器。

   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计算。

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

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的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六、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的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即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要给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2、可以采用先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

3、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要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七、单元课时安排:

15课时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吉星、永胜合作

一、教材内容

“视图与投影”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

第一学段:

“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三学段“:

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重难点

1、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四、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五、本单元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拼搭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像、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并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3、部分建议

例1

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说明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建议:

(1)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

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3)注意:

①提供给学生的实物要足够大,观察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

②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

③还可以让学生从右侧面和背面观察这个物体,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例2及“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前面学生学习的都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这里是进一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2)让学生实地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3)做一做呈现了从正面观察两个物体得到的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可能是观察哪两个物体的组合得到的。

“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是哪两个物体”要比“给出两个物体,辨认从某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所要求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更高。

教学时,可以将练习八中第2题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先想一想这两个立体图形可能是什么,并根据这两个平面图形的位置进行猜测,再验证。

例3及“做一做”

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建议:

(1)让学生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让学生用4个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再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

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认识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拼摆,例如:

用4个小正方体拼摆,先使从正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与例题中的相同(会有无数种可能);再使从左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也有无数种可能);最后,使从上面观察到的图形与例题相同(只有一种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提问“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了吗”,使学生认识到仅仅依据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师还可以增加小正方体的数量,进行类似的活动,但注意数量不宜过多。

(4)做一做呈现观察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实物帮助学生判断。

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机动两课时。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吉星、永胜合作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四、教材编写特点

与原教材相比,本单元教材的主要改进有以下几点。

(1)用字母表示数的教材编排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

(3)调整简易方程的内容,突显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4)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整合。

五、教学建议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

无论是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还是学习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在本单元中,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便于理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

教材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共性着眼,精心筛选、设计了不少生动的富有意义的现实题材,如第1节中人在地球上与月球上的举重质量的关系,标准体重与身高的关系。

又如第2节中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地球表面、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构成等等。

教学时,应充分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而从本地、本校的特色出发,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题材,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简易方程学习内容的特点,决定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特别需要也比较适合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就书写习惯来说,无论是含有字母式子的书写,还是解方程的书写,都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

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从解数学题的检验来看,解方程的检验,方法易学,操作简便,而且最容易显示检验的成效,因而是培养学生检验习惯的一个重要契机。

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加以把握。

六、课时安排

4、简易方程(18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3课时)

(2)解简易方程(1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4)机动课时(2课时)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

延风小学:

张碧琼

一、教材内容: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性的面积。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到这一单元学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就基本完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选学内容,本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认识这些图形时是按照四边形和三角形分类编排,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则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

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直接要求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到梯形面积的计算,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每一种图形教材均没有给出推导的过程和计算公式,以便于学生从多种途径探索,自己得出结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以较大的创造空间。

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的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习题的探索性加强,例如过去直接要求量出图形底和高的长度求出面积,现在则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图形的面积。

三、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公式解决面积的计算问题

五、教法学法

1、教法设计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教材分析

(余剑波)

 一、教学内容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关于“可能性”,本套教材分两次编排。

首次是在三年级上册,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在本册。

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2.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及计算方法。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

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并且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

 3.具体编排:

主题图、例1~例3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

例4、例5 

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给定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和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内容。

2.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因为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本质上就是参与游戏的各方获胜的机会均等,用数学语言描述即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就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

此外,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2.经历引入中位数的必要性,突出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它和平均数有以下两点不同:

一是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而中位数并不完全是“虚拟”数,当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时,它就是该组数据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据,是这组数据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数据;二是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大小的改变,而中位数则仅与一组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所以当一组数据的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合适。

     ⒊由易至难,逐步深入,从旧知引出新知。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所以教科书在引入中位数时,就以平均数为参照物,说明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比平均数更合适。

这样编排,不但新旧知识过渡自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更加清晰地阐明了中位数的统计意义。

     在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教科书在编排上采取了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方式。

如例4和例5,列出的一组数据都是7个,即奇数个数据,从而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就为中位数,可直接在数据组中找出;然后把7个数据变为8个,最中间就有两个数据,引出当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计算中位数的方法。

三、教学重: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教学难点:

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建议

    1.注重学生对等可能性思想的理解,淡化纯概率数值的计算。

     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其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

因此,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

     2.加强学生对中位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中位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

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平均数,对比教学,以帮助学生厘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使他们明白:

平均数主要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中位数则更好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或一般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数据组,以反映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价值,在与平均数的对比中体现中位数的特点。

如例4、例5的数据组中,因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影响到平均数也偏大,导致平均数不能很好地代表该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中位数的优势正好能够避免一些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因而在这样的场合中,中位数就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如掷硬币、玩转盘、摸卡片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直观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等,使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

金河小学:

辜顺琼

一、单元教材内容、结构:

例1、邮政编码的含义和结构

例2、身份证号码蕴含的信息和编码含义

例3、给学生片学号的方法

例4、图书检索号的编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码含义

2、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3、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4、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

知道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码含义,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四、教学难点:

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五、教材编写意图: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方法,邮政编码、身份证虽然都是约定的结构和数字符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大量调查、分析、比较后总结编排方法。

并且,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六、教学建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与一定的点拨、引导。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八单元总复习教材分析

共安中学童春勤

一、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依次为:

小数的乘、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物体.可能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小数的乘、除法,简单方程和多边形的面积.

四、教学难点:

简易方程和多边形的面积.

五、教材编写意图:

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同时考虑了《标准》规定的知识领域和前面教学内容的

顺序,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建议:

教师在组织复习之前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的理解水平,计算的正确率,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容易混淆,哪些知识出错比较多等,针对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复习计划.复习中既要注意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复习效率.下面就每一部分内容复习时需注意的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1.复习“小数的乘、除法”时,要着重复习计算方法中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如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补0的,小数除以小数移动小数点被除数需要补0的,商中间有0的,等等。

2.复习“简易方程”时,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

3.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除了要求学生正确应用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4.复习“观察物体”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想像等活动去辨认几何形体在不同方向的投影。

可以先试这让学生通过抽象的想像去画一画总复习第8题中三个学生分别看到的形状,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从三个方向的投影图,让学生辨认,最后用实际观察的方法加以验证。

5.复习“可能性”时,要结合具体实列综合复习涉及到的相关知识。

七、单元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分4课时进行复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