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讲义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0863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复习讲义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讲义答案.docx

《复习讲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讲义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讲义答案.docx

复习讲义答案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怜悯mǐn恻cè隐癖pǐ性

诉讼sòng情不自禁jīn豺chái狼

刽guì子手贪婪lán祈qí求

甘霖lín签署shǔ逞chěng能

履lǚ行饶恕shù应yīng分fèn

积攒zǎn蚌Bèng埠bù河蚌bàng

闭门羹gēng揿qìn钮驽nú钝

赐cì教秉bǐng烛书斋zhāi

炖肉dùn娘俩liǎ撅juē嘴

迷惘wǎng吆yāo喝焦灼zhuó

打鼾hān矜jīn持腼miǎn腆tiǎn

涮shuàn羊肉执拗niù入场券quàn

恬tián淡绯fēi红畸jī形

不逊xùn匿nì名诘jié责

凄qī然驿yì站瞥piē见

杀戮lù娴xián熟纳粹cuì

华裔yì溺nì爱韧rèn性

执著深谙ān浮躁

箴zhēn言充沛pèi精髓suǐ

绽zhàn放鲦tiáo鱼累赘zhui

吮shǔn吸血渍zì蠕rú动

驾驭yù挚zhì友惬qiè意

携xié手消弭mǐ侏zhū儒

驯xùn服颠簸bǒ疲惫

鲨shā鱼吞噬shì统筹chóu

睿ruì智拘谨jǐn尴gān尬gà

深渊yuān漂泊叮dīng咛

堪kān称邂xiè逅hòu考妣bǐ

憧chōng憬jǐng烟瘾yǐn撬qiào开

玩腻nì倭wō寇菡hàn萏dàn

蛊gǔ惑芜wú杂惧惮dàn

震悚sǒng钟磬qìng朔shuò方

凛lǐn冽须臾yú率shuài性

笑靥yè缱qiǎn绻quǎn契qì合

冗rǒng杂锭dìng子瞌kē睡

孕yùn育震撼hàn抽屉tì

二、四字词语填空

倾家荡产铁石心肠万恶不赦

越俎代庖抱疾方剧深悉无遗

少年老成中流砥柱有案可稽

一纸空文有例可援深居简出

充耳不闻不由分说一窍不通

才疏学浅雄心勃勃心灰意冷

痛心疾首翻天覆地百废待举

礼贤下士异口同声气喘吁吁

哀兵必胜天真无邪胸有成竹

七嘴八舌借花献佛火眼金睛

忐忑不安侃侃而谈分庭抗礼

杳无消息抑扬顿挫一丝不苟

半身不遂漠不关心哑然失笑

不解之缘开天辟地百无聊赖

了如指掌罗曼蒂克惟妙惟肖

义正词严万事俱备溢于言表

局促不安熙熙攘攘神采奕奕

不可思议鞠躬尽瘁多多益善

大庭广众情有可原莫名其妙

美艳之至呼之欲出引人入胜

白鹤晾翅

三、诗词曲默写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4、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四、读本名句默写

1、义无反顾,计不旋踵。

2、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4、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6、受人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

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10、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11、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12、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3、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1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6、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1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8、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1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2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2、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23、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24、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25、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2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9、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五、现代文默写

1、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有时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2、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六、诗词曲鉴赏

《饮酒》(东晋陶渊明)

1、描绘作者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具体交代南山景象的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江西的庐山。

4、、“心远”指心远离世俗,思想远离官场

5、“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与“望”能互换吗?

为什么?

不能,“见”是无意之中的看,更能体现诗人的悠闲自得,而“望”是有意识地看,不能体现诗人的悠闲自得。

6、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要赏析。

①描绘了作者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

②展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7、“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具体指什么?

只要不慕荣利,远离世俗,热爱自然,就可以充分享受自然景物的情趣,获得心灵的宁静

8、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写了建造房屋和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了隐居之情,表现诗人闲适的心境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行路难》(唐李白)

1、诗人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借酒菜价值之高暗示李白与友人友情深厚。

3、“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停、投、拔、顾”连续四个动作暗示李白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

4、“冰塞川”和“雪满山”借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运用什么典故?

用意是什么?

姜太公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伊尹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表明作者希望得到皇帝重用。

6、简要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明作者坚信远大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体现作者强烈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

7、“长风破浪”隐含什么典故?

比喻什么?

南朝宋宗悫少年时就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志向。

文中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1、描写山西村民风淳朴的语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2、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示的画面。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正疑惑无路可走,忽然看到柳色浓绿,花色明艳的地方,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包含什么哲理?

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只要坚持努力奋斗,会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的。

4、简要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名句的原因。

①对仗工整。

②展现山西村优美的自然风光。

③包含深刻的哲理:

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只要坚持努力奋斗,会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的。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

或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的境界,

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有异曲同工之妙。

7、简述《游山西村》的主题。

描绘农村优美风光和淳朴的民俗,表达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8、作者为什么会有“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的想法?

因为山西村村民热情好客,山西村风光优美,山西村民风淳朴。

《观沧海》(三国曹操)

1、诗人由眼前所见大海的景象产生了奇妙想象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六句中哪些是动景?

哪些是静景?

动景是:

水波秋风洪波静景是:

山岛树木百草

3、简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采用想象和夸张,描绘大海吞吐宇宙的气象,体现诗人开阔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

1、描写打猎武士的英姿和气势的语句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表达作者杀敌报国心愿的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作用是表明自己依然能像孙权那样勇猛,显示词人的豪情。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句中运用冯唐奉命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拿魏尚自比,表明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5、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呈现的画面。

随行武士头戴锦帽,身穿貂皮猎装,千骑竞相奔跑,像一阵狂风卷过山冈

6、上片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出猎场面,下片主要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

7、词中“天狼”意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

8、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题。

描绘了冬猎盛况,表达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愿望。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代张养浩)

1、“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山”指华山,即“里”。

“河”指黄河,即“表”。

2、“望西都”中的“西都”指长安,东都是洛阳.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句中“聚”和“怒”有何表达作用?

采用拟人手法写出群峰林立,黄河水波涛汹涌的景象体现潼关地势险要。

4、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简要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采用议论,揭示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6、为什么说朝代的兴与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因为一个朝代在兴盛的时候,统治者往往都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而一个朝代的灭亡必然伴随战争,人民流离失所。

所以说朝代的兴与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7、本篇体裁是散曲或小令,表达的主题是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动乱中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七、文言文练习

《曹刿论战》

(第一段)

1、解词

十年春,齐师军队伐攻打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谋谋划之迎战齐军,又何间参与焉有语气词性质的代词?

”刿曰: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乃于是,就入见。

问:

“何以凭什么战?

”公曰:

“衣食所安养,弗不敢专独占也,必以把分人鲁庄公的近臣。

对回答曰: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民弗从跟从也。

”公曰: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丝织品,弗敢加以少报多也,必以信言语真实。

”对曰:

“小信信用

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赐福、保佑也。

”公曰:

“小大之的狱案件,虽虽然

不能察弄清楚,必以根据情。

”对曰: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之这属类也。

可以可以凭一战。

战则就请请允许从跟随。

2、译句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位高禄厚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③何以战你凭什么作战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⑤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祭品,从来不敢以少报多,一定如实禀告神

⑦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⑨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内容理解

①交代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通过三次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把取胜希望寄托在哪两类对象上?

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

③对第三次回答的肯定可以看出曹刿认为战胜敌人依靠什么?

依靠人民(取信于民)

④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用文中话)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依据本段内容,你认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一个爱国、政治上有远见、有很高说话技巧的人。

祖国被侵犯时主动请见,参与作战谋划;认识到“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与鲁庄公谈话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分析,使对方领悟。

(第二段)

1、解词

公与之曹刿乘,战于在长勺。

公将鼓击鼓之军队。

刿曰:

“未可。

”齐人三三次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溃败。

公将驰驱车追赶之齐军。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轼车前横木而望之齐军溃败的情况,曰:

“可矣。

”遂于是、就逐追击齐师。

2、译句

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

3、内容理解

①“将鼓之”和“将驰之”反映鲁庄公什么?

反映鲁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

②、“未可,可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反映曹刿什么?

对敌谨慎,重视敌情观察,善于捕捉战机的军事才能

③齐人三鼓才说可以进攻,视望之后才说可以追击,但具体原因未交代,这是为什么?

a为下文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b也是当时战争的紧张态势决定的,没有时间解释。

c为了突出文章中心,便于下文更好体现曹刿的远谋。

④本段主要写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

1、解词

既已经克战胜,公问其故原因。

对曰: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首,无实义战,勇气也。

一第一次鼓击鼓作振作气,再第二次而衰减弱,三而竭耗尽。

彼对方竭我盈士气正旺盛,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估计、推测也,惧害怕有伏埋伏焉在那里。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2、译句

①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②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③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

④三而竭。

第三次击鼓进军,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⑤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耗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这样的大国,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怕在那里有埋伏

⑦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3、内容理解

①第三段主要写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

②综合全文,你认为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a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b抓住“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

c抓住“辙乱旗靡”的时机下令追击。

d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并让他参与作战指挥。

③鲁庄公的“鄙”体现在哪些方面?

a把取胜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b军事上急躁冒进,不察敌情就将“鼓之”“驰之”。

④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a政治方面: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b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

即抓住“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

抓住“辙乱旗靡”的时机下令追击。

⑤为什么要写鲁庄公的“鄙”?

衬托曹刿的“远谋”。

⑥文章详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和“取胜原因的分析”,略写战争过程,试想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详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和“取胜原因的分析”可以充分表现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和军事上杰出的才能。

战争过程对表现中心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⑦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还有哪些?

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⑧古今义

①牺牲今义:

为人民、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②狱今义:

监牢

③可以今义:

能够

④再今义:

事件或行为重复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段)

1、解词

邹忌修身高八尺有余,而并且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朝早晨服穿戴衣冠,窥镜,谓对…说其妻曰:

“我孰谁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很,徐公何能及比得上公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相信自己,而复再,又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第二天,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比得上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同“熟”仔细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

暮寝躺着而思之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曰:

“吾妻之美认为…漂亮我者,私偏爱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对,向我也。

2译句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谁美?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你美得很,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第二段)

1、解词

于是入朝见拜见威王,曰:

“臣诚确实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认为美漂亮于比徐公。

今齐地土地方方圆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宫里的妃子左右近臣莫没有谁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受蒙蔽甚到了极点矣。

2、译句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②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里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

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

⑤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

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第三、四段)

1、解词

王曰:

“善好。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当面指责寡人之过过错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于在市朝公共场合,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_刚刚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集市;数月之后,时时_不时而间偶尔进;期年满一年之后,虽即使欲言,无可进者进谏的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朝见于到齐。

此所谓战胜于在朝廷。

2、译句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大小官吏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②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

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共场合议论君王的缺点,让我亲耳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④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3、内容理解

①找出妻、妾、客的答话,从句式、语气、心理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子用反问句式,语气非常肯定,表现偏爱之情。

妾也用反问句式,肯定程度不及妻子,表现一种既讨好又害怕的心理。

客用陈述句,语气最轻,表现敷衍讨好的心理。

②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宫里的妃子、近臣都偏爱齐王,朝中的大臣都害怕齐王,全国范围内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③齐王纳谏后取得哪些成就?

国内政治修明,得到诸侯国的尊重,地位日益提高。

④邹忌用什么方法劝谏齐王的?

用设喻的方法,用自己的生活小事设喻,委婉劝说齐王。

⑤依据邹忌的成功劝谏,请你说说怎样才能使“忠言”顺耳?

注意说话对象,讲究说话方法,委婉地劝说

⑥“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现在形容什么?

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

现在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⑦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a、邹忌善于劝谏(用自己的生活小事设喻,委婉劝说齐王)b、齐王贤明,善于纳谏。

⑧你觉得邹忌是怎样的一个大臣?

a、英俊漂亮。

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b善于劝谏。

用设喻的方法,用自己的生活小事设喻,委婉劝说齐王。

c善于思考。

能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感悟出道理d有自知之明。

承认自己不如徐公美

⑨齐威王又是一个怎样的帝王?

贤明,善于纳谏,听从邹忌的劝谏,广开言路。

⑩邹忌劝谏为什么能让齐王称善?

a用设喻的方法,用自己的生活小事设喻,委婉劝说齐王。

b劝说时采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观点c处处为国君着想

《鱼我所欲也》

(第一段)

1、解词

鱼,我所欲喜爱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胜过、超过于比生者,故所以不为做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也,死亦我所恶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灾祸有所不辟同避”,躲避也。

如使如果人之所欲莫没有什么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办法何不用也?

使如果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通过某种办法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由此可见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不单,不仅贤者有是心这种思想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丧失耳罢了。

2、译句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什么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祸,但有人不做。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丧失罢了。

(第二段)

1、解词

一箪古代盛饭的竹器食,一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羹带汤汁的肉,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助词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践踏尔而与之,乞人不屑认为值得也.

2、译句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不会接受。

②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践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第三段)

1、解词

万钟丰厚的俸禄则如果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我何加有什么益处焉?

为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恩德我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原先,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这种做法亦不可以已止而不为乎?

此之谓叫做失其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2、译句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