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008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ppt

p1,历史必修三高考复习的策略,孙克文,p2,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感悟第二、要把新课标的理念与高考试题的特点渗透到复习之中去第三、文化史复习的基本原则第四、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p3,第一、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感悟新教材的编写体例以模块形式出现,教师要突破旧教材的思维定势,适应新教材的体例,注意与旧教材的比较,教材内容增减、变化。

复习中要注意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与选修内容相关联知识的整合,建立专题之间的联系。

平时训练注意精选符合新教材要求的试题,要把好关,建议教师多做题,多见题,从试题中有启示。

新教材中研究性、灵活性、开放性的思考题大量呈现,彰显新课改的精神,体现了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可设计一些开放式的练习题。

第二、要把新课标的理念与高考试题的特点渗透到复习之中

(一)研究新课标,理解和体会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整体把握。

p4,从高考的角度而言,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就是新的课程标准注重了从文明演进的线索来叙述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成为历史新课程的总纲,与之相应的就是突出了文明史观的理念,它必将与整体史观、现代史观、社会史观相结合,更多的反映到高考试题中去。

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教学要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个部分:

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的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明史则包括思想学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p5,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与王朝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相比,文明史观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和考试的基本要求有以下重要变化:

在认识历史的主线上,要求以人类文明为主题、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将中国历史视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

在认识历史的着眼点上,注重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如政治制度文明、物质生产和生活文明以及思想、文学、艺术等精神文明。

在认识历史的范围上,要改变以往偏重政治史的习惯,将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内容视为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

在认识历史的视角和教育价值上,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及从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p6,本模块内容设置8个专题,其中5个学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艺术”是按照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选取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最能体现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成就的内容,构成课程内容;3个学习专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历程”“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则基本依据西方历史的发展线索,选取以西方为主体的世界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构成课程内容。

这样,中外历史结合,形成发展脉络清晰、专题特色鲜明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课程体系。

p7,新课标的要求:

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等基本史实,进而基本把握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线索。

通过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史的基本风貌和主要特色。

(重点知识、基本线索)在方法与能力目标上,要学会搜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思想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

(注重课程资源,把握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情感教育,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的交流、融合),p8,

(二)考情分析:

近几年文综命题关于考查文化史的基本规律:

主要考查思想文化现象的纵向、横向发展规律:

纵向思想文化现象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横向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动关系;不同地域、类型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高考试题的文化史考察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高考试卷文化史所呈现的特点:

1、渗透了我国史学研究和大学历史教育发展显示的新趋势。

即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

尤其是加强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在“文明史观”命题走势下,文化史的考查地位日渐重要,我们要把这个理念通过讲课和平时的训练,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

p9,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构成的三足鼎立的态势已经很明显,总体看,从近几年的全国卷以及地方卷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已经凸现出来。

思想文化史内容在近年来的高考中,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的省份,考查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外文化史中的思想史,近年来成为高考的文科综合卷中考查的热点,仅以天津卷为例说明:

2006年14题考了中国近代的思想之争、16题考了活字印刷术、17题考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每题4分,37题考了自明清以来到19世纪90年代的中西文化交流29分,共41分。

2007年13题考了张衡、14题考了第三次科技革命、21题考了三民主义、23题考了启蒙思想,各4分,37题考了中外的思想与政治的关系32分,共48分.2008年37题考了中外思想、教育31分。

p10,2、以文化史为依托,立体、交叉地考查政治、经济等相关内容。

与文明史构成有机的整体,试题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文化史的考察不是孤立的,它以文化史为切入点考察与政治、经济的联系,中外文化的联系相互交错。

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从命题角度看,着眼于思想演变的背景、产生的影响,对各种思想体系的评价和分析,形成了三个结合,即: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者的结合;中外思想文化的结合;思想文化与当今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结合;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p11,3、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让题目出彩,试题角度的多元化趋势加强。

教材是课程的资源之一,新课改强调的是课程观,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因而高考会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来命题,超越教材来综合考查考生对学科能力的掌握程度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

用材料进行补位。

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有意识的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以新材料、新情境等形式呈现出来。

注重问题材料、地图材料、图像材料、图表材料与教材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原生态的特色有效的遏制了猜题押宝的行为。

从而成为试题的主打题型。

具有方向性的意义。

学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的提取信息是关键。

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考察。

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教材知识为依托,提供新材料,以材料和多种信息入题,考查学生发现信息、提炼信息、理解信息、利用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p12,4、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了历史的时代功能。

当前复习注意两点:

一是如何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历史必须要记忆,但更要去理解.二是如何学会运用知识,这是我们面临的共性问题,复习中要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死记硬背不适应新的课改要求和高考要求。

高考试题的有效答案是学生对教材理解和对材料信息解读的结合体。

现象:

有些学生教材背的很熟,但考试分数不高,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材必须要熟记,但熟记了未必得高分。

做到七抓:

抓基础、抓线索、抓规律、抓比较、抓联系、抓训练、抓反思。

第三、文化史复习的基本原则;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高考试题的特点,在复习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p13,

(一)遵循从文化现象到文化发展规律的过程。

(二)知道有什么。

宏观把握教材,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单元下的专题。

p14,思想史专题:

中西方的思想发展史。

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外科学技术史专题:

包括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中外文学、艺术史专题:

包括中国古代、现代的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三)在三个专题的框架内,从以下三方面微观处理:

知道是什么,一是基本知识点的落实。

二是梳理基本线索,形成专题背景下的通史。

知道为什么,加强知识的规律性总结,适度的升华。

三部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高考设问梯度的要求。

提示、检查、督促,p15,(四)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思想文化史,所谓历史的角度,就是要把文化中的思想、科技、文学、美术、音乐等内容放到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探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

牢牢把握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又对一定时期的社会产生影响,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的体现。

文化又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的规律。

第四、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1)关于中国思想史的复习注意与必修一必修二及选修教材的联系,围绕两大主题去把握:

一是思想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与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的关系。

二是其思想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专题包括古代的儒家思想演变、近代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以及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

p16,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框架,p17,强化基础知识方法是;教师列表归纳,让学生回归教材完成,项目包括朝代(从春秋到明清)、代表人物、主张、地位、影响。

教师主要讲:

一、基本线索

(一)儒家思想形成春秋战国强调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这一时期的特点:

后者对前者总结改造,并吸收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成为诸子百家的大宗。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要肯定古代知识分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积极参与政治、关注时局的态度。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社会转型时期加强与必修一、二知识的联系。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学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

p18,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特点:

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四)魏晋南北朝:

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历史原因: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隋唐时期:

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历史原因:

唐初期处于统治的需要,开放的王朝,兼收并蓄的政策,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p19,(五)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新儒学的正统。

注意理学与心学比较:

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1)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

2)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1)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2)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p20,特点:

复兴儒学,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客观评价: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p21,(六)儒学的新发展明清.联系必修专题一“明清专制主义强化”和必修专题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出现新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2)阶级基础(3)思想因素(4)政治因素,特点:

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力求有所更新。

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的地位。

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礼教,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局限性:

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小结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社会转型时期)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学等方面归纳。

p22,(七)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八)儒家思想被利用: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九)儒学统治地位动摇新文化运动前期特点:

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文化反封建文化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十)儒学焕发新春文革结束至今,p23,二、规律性知识:

1、演变规律

(1)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明清批判继承、构成时代特色新思想,维新出新意、新文化运动动摇、新时期焕发新春的过程。

(2)就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而言,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这正是儒家思想能够长久不衰原因。

引深:

一个民族、一种思想要想充满活力,就必须要继承、发展、完善、与时俱进。

(3)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

(4)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如百家争鸣。

p24,2、演变原因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作用。

(2)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p25,3、评价:

积极作用:

“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儒家学说两千多年来独领风骚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它的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都有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

“仁”、“仁政”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对于规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p26,消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

对个性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我们对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优秀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弘扬其优秀部分,是儒学在当代政治理念的体现。

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以人为本、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

儒家学说对世界的影响:

西方启蒙思想借鉴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冲破中世纪教会思想禁锢的锐利武器。

在法国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儒教乃是“理性宗教”的楷模。

p27,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两大主题,以何种思想方法和手段来解决人类纠纷以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可能在孔子的思想里寻找到答案。

”孔子“和而不同”不仅有助于化解当今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使之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和而不同思想将为世界文化多元共存,避免战争,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提供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仁爱通和”是儒学的精华,能为人类文明的转型和更高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

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成为世界持续发展的动力。

p28,(2007江苏历史)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学”、“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答案要点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贵贱有“序”。

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

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

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

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p2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强化基础知识:

列表归纳所属阶级、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影响、结果。

注意比较各种派别的思想主张教师重点讲清基本线索。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特点:

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显示出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p30,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特点:

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其间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

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p31,主要特点:

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吸取先进文化,获得新生。

救亡图存,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旋律。

近代前期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救亡图存、克服民族危机是近代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动机之一。

就过程而言,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

学习西方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伴随着是否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哪国的过程。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要阐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它们引领着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航向。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规律和特点,p32,基本线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作用学生归纳。

实践:

指导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

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时期实践:

1924年到1927年,国民大革命中的农民运动理论: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予以了高度关注。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

土地革命时期实践:

1927年,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革根据地的实践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理论: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等文章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p3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

(1)著作: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大会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

毛泽东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4)意义:

在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既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

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p3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阶段: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著作: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

解决中国革命胜利问题和建设新中国的问题。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思想:

1953中共制定“一化三改”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p3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探索,并作了初步的理论总结。

它主要包括:

(1)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2)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3)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严格区分并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强调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p36,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及影响特点: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影响:

第一、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第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p37,(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科学内涵,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酝酿: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党的工作,真理标准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2)产生: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