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120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docx

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

考古小队细觅文化遗迹

 

有了摩天大楼,有了风驰电掣的磁悬浮列车,但对先民用过的陶罐、对前人镌刻的碑铭,我们永远心存敬畏。

因为那是我们城市的根基,因为那是走向现代的起点,因为那里有破解当代文化的密码。

我们的考古小队就要出发:

去考察六千年的崧泽,六百年的浏河,去寻找与世界著名钢铁企业宝钢的名字连接在一起的历史纪念碑。

崧泽见证文化黎明

1957年发现的崧泽遗址位于青浦赵巷镇崧泽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考古工作者曾在此进行五次科学的考古发掘,共发现了148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以及居住遗迹、制作石器场地遗迹。

崧泽遗址上层是西周印陶文化;中层是新石器时代墓葬群,是太湖流域同类文化中的典型,故称崧泽文化;下层为马家浜文化,属母系社会时期,是上海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

青浦历史悠久,7000年前已经成陆,是上海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崧泽遗址的发现和挖掘,把上海的古文明史推到了6000年前。

上海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精品和典型器物绝大多数出土于青浦,种类齐全、器型丰富;地层清楚、鉴定精确。

迄今为止,青浦区内共发现12处古文化遗址。

 

 

1

崧泽村古文化遗址

7

果园村古文化遗址

2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

8

凌家角古文化遗址

3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

9

淀山湖古文化遗址

4

金山坟古文化遗址

10

乐泉村古文化遗址

5

刘厦村古文化遗址

11

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6

千步村古文化遗址

12

西洋淀良渚文化木井遗址

马家浜文化时期,青浦先民以种植农作物、捕鱼、狩猎为基本生产活动。

在崧泽遗址下层的灰坑内出土了许多稻谷遗存,证明6000多年前的上海人已懂得人工栽培水稻,当时的上海已出现了原始农业。

 

崧泽遗址下层还出土了不少骨镞等狩猎工具和大量堆积的兽骨。

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鉴定专家鉴定,水产品有蚌、蛤、青鱼、乌龟,野生动物有梅花鹿、四不象、獐、獾等。

地处水乡沼泽的青浦地区,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水产捕捞成为当时重要的食物来源。

那时原始饲养业已经产生。

崧泽遗址出土的猪骨经鉴定表明,6000年前先民们开始人工饲养家猪。

2004年4月,考古人员在一灰坑内发掘出土了一只上有红彩的陶塑小猪。

小猪圆咕隆咚,肥头肥脑,双眼鼓突,吻部前拱,腹圆鼓下坠,四腿短短,憨态可掬。

出于生活的需要,青浦先民学会了制作各种陶器,制陶工艺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

水井开凿也是先民的一项重要发明。

崧泽遗址下层发现的两口水井,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水井。

水井的开凿和使用体现了文明的进步,为人们的定居生活创造了条件。

崧泽遗址下层出土有釜、豆、牛鼻式器耳、炉箅等陶器,手捏成型。

胎壁厚重、质地粗糙、品种单调、素面少饰。

烧制温度低,多为夹砂红褐陶,也有少量泥质红陶。

 

约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掌握了慢轮修整技术制作陶器,并能运用犁耕技术开展农业生产。

陶器造型多样,朴素美观,纹饰主要采用压划和镂刻的方式。

崧泽陶器代表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一种成熟且极具特色的制陶工艺水平,反映了上海先民的审美情趣。

这一时期,青浦先民还掌握了治玉的技艺,并赋予某种宗教意义和精神寄托,为我国古代用玉第一个高峰——良渚文化的到来和礼玉制度的孕育奠定了基石。

崧泽文化的玉器,利用火山碧玉制成,将玉料切割成片状后加以琢磨,有的器物的表面还留有切割的痕迹,磨制光滑,孔多为单面钻成,然后在另一面稍加修整。

主要器物种类有璧、璜、镯等。

 

浏河再见郑和出海

明朝前期,为了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历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伟大壮举,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浩大。

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时,从刘家港出发的船队首尾相连长达10里,共有大海船62艘,随行的水手、士兵等有27800多人,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的船队。

 

刘家港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启锚地被永久地载入史册,当年这座长江入海口的小镇,见证并记录了一段恢宏壮阔的历史。

太仓紧靠上海,与上海一河之隔。

浏河,本应为娄江、娄河,因吴语“娄”和“刘”语音相近才改字。

唐宋时刘家港是娄江的出海口,浏河镇当年是一个居民不满百户的沿海村落。

随着长江入海口的逐渐东移,慢慢岸阔水深,流清沙少。

元朝起成为长江三角洲上惟一的良港,也是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被誉为“六国码头”和“天下第一码头”。

浏河是离明都南京最近的港口,水路仅712里。

郑和的宝船由南京下关龙江船场开出,顺长江而下,不到两日就可在此与其他大批船只会合、编组。

宽阔的娄江足以停泊大型宝船和各种船只,便于人、财、物的集中以及朝廷官员的往来,减轻京师的压力。

公元1393年,朱元璋在太仓浏河北岸南码头建仓库91座,库房919间,收贮苏、松、杭、嘉、湖等府交纳的粮食数百万石,名叫“海运仓”,俗称“百万仓”。

同时这里又是明朝丝绸织业、棉纺织业的中心。

因此,郑和船队下西洋所载的粮食、丝绸、布匹以及其他生活、贸易物资在浏河可就地提取和采办。

在浏河镇中心庙前街,有一座名扬海内外的古建筑——天妃宫。

郑和下西洋时,驻师刘家港,每次必修葺天妃宫殿宇,并择吉日虔诚祭祀天妃,以保一路平安。

宫内立有一块《通番事迹碑》,详细记述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过。

 

天妃宫旧称灵慈宫,始建于元朝。

海神天妃,也称天后,产生已有1000年的历史。

福建、台湾一带称天妃为妈祖,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也是沿海居民崇奉的海上保护神。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在天妃宫勒石立碑,名《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

碑刻上写道: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

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这块碑刻是研究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物证之一。

 

如今在刘家港已寻不到当年郑和泊师万人,200多艘宝船、马船、粮船、战船、水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宏伟场景了。

但漫步浏河老街,木结构的二层楼上一个个精致古旧的木雕构件依稀透露出昔日“六国码头”的富庶与繁荣。

回想600年前27800名即将远航的船队将士、水手、文职官员从这里走向码头,他们的亲人和全城百姓倾城欢送的场面,即使是今天从繁华都市走来的人们,也不禁为之震撼。

高桥细析永乐石碑

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高桥曾经是古代上海北境的重镇,而永乐碑则是高桥重镇的历史文化遗存。

明代的上海是海运贮粮的集散点。

明永乐十年五月,为保障吴淞口外船舶的航行安全,督办海运的平江伯陈瑄上疏明成祖朱棣,提出在此“立堠表识”。

翌年春,陈瑄调集数千人在今黄浦江下游的高桥附近建起一座被誉为“宝山”的大型航标,并派专人驻守。

“宝山”基部以巨木为桩,上垒大量石块和泥土而成,山上树林苍翠,花卉吐艳;顶巅不仅有设计巧妙的用于导航的烽堠,还造了观音殿、龙王庙,春秋时节拾级而上的游人络绎不绝。

《弘治上海志》记载:

当时上海船商“乘潮汐上下浦,射贵贱购贸易,疾驶数十里如反复掌”。

永乐年间,郑和多次从太仓刘家港启碇下西洋,都经过吴淞口出海,“宝山”也成为其大型船队的航标之一。

王世贞的《宝山堡记》提及“中贵人和(按即郑和)等海舶之收启亦取标焉”事。

“宝山”建立后100多年间,受长江水及海潮的冲刷,“宝山”山体外部逐渐消沉,终于在明万历十年(1582年)被特大海潮冲坍。

“宝山”虽被冲塌,但永乐碑却幸存于荒滩上。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此碑被移入高桥镇东1公里处的城内。

民国年间,地方人士将碑移入高桥公园内,后公园内建高桥中学,永乐碑也一直留在校园内。

“宝山之石万古存,勒铭悠久同乾坤。

”如今,“宝山”一词作为上海北境的地名流传下来,永乐碑也完好地矗立于高桥中学的碑亭里。

它是目前仅存的有关“宝山”出处的历史遗存,它是上海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

 

练习与测评

1.“方寸”间的历史

 

以上是1996年中国邮政发行的河姆渡文化特种邮票(4枚)。

请参照这些邮票,以青浦史前文明为主题设计一套纪念邮票,撰写设计说明并制作成样张。

2.上海古称“申”,又称“沪”,上海的名称还源自当时吴淞江南岸一条小支流“上海浦”。

查找相关资料,探寻“申”、“沪”、“上海浦”等名称的来源及涵义。

探索与争鸣

英国海军军官、业余历史爱好者孟席思在其2002年出版的著作《1412:

中国发现世界》中指出:

中国明朝郑和率领的船队,可能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环绕世界的航行,并比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更早发现了美洲。

不少学者就此观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有的认为这是大胆设想,无足论证;有的表示赞同,认为值得深入探讨;有的则完全不同意此观点,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你持哪种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学史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