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1340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设计新 理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或者大都市的所谓的“整体性”是一种更加隐含或者说更加民主的东西?

大都市中的法则是什么呢?

肆但是,他提供了将一条法则付诸实施的一种可以借鉴的手段:

将一条不容易被实施的法则作为一种基本的上层导则,而根据它制定出一系列的是指具体化、可实施的“过渡法则”,这些法则具体而清楚,能够指导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并且作者强调了法则的重要,这个非常的类似于希望在斋堂付诸实施的东西,就是说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可实施的法则来使一个城市产生一种整体性。

从亚历山大的两本书中可以看出:

他似乎总是希望建立一套模块菜单,他非常擅长的一种优点就是能够将某一些非常理论化的构想通过某种转换使之非常的具备可实施性,当然这种转换是否成功、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成功,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伍总之,这条总法则可以归纳为:

追求整体性。

起码,这是亚历山大对于好的城市的定义,尽管他还非常的含糊。

 

<

城市设计新理论》笔记02

第三章城市发展的七条细则

壹细则1:

渐进发展

将大的发展化作不断的小的增长。

“发展规模必须相当小,以便有空间和时间进行整体化发展。

3条子法则:

i.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可过大。

ii.确保合理的大小混合比。

要求大中小型项目的建设总量(投资)要保持同等水平。

iii.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

住宅、商店餐饮、社区服务、办公、工业建筑、停车场等等应该有合理的混合。

貳细则2:

较大整体性的发展:

渐进发展本身不创造大型整体化,但是之所以采用这些方法其实中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更合理的、更可实施的大规模整体化。

这个和“渐进发展”是一种动态互动的关系,“在单项工程和确立更大整体性的非正式过程之间有一个连续的反馈过程,一直到小的建设项目能确切的逐渐创建出更大的整体化。

其实这个是在强调每一个小型的建设项目都应该有助于其形成上一个层次的整体性,而不是一种孤立的过程。

具体解释p33。

7条子法则:

i.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更大的建筑物或者中心在涌现。

这个地方用了“涌现”,反而让我明白了怎么去理解“涌现”这个词本身:

就是说某一个层级不应该是直接的针对其自身来创造,而是通过其下一层级的因子、其之间通过某种合理的规则的运动然后生成的,总之,每一个层级都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进行构建的。

ii.这些较大的中心是慢慢出现的。

也就是说,没有一种建设行为能完全独自产生这些建筑群,每座建筑都是逐步建成的。

iii.这些较大的中心是自发出现的。

不是预设的,是“意想不到”的。

iv.一条可能因为翻译问题不解其意的规则。

具体在p33,我想它可能是说明大型结构其实对于城市、对于城市意象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v.大型中心形成3部曲:

1.某个项目为新的大型中心提供某种启示—开端—从下边的例子来看,不仅仅是个“启示”的问题,而且这个东西本身是个开端,是整体的一部分。

2.一项或者多项其他项目(小的渐进的增长)定位了中心结构的主要轮廓。

3.一系列后续项目逐步完成这个中心。

亚历山大写的东西有点像日本人,就是说往往非常的实用和浅显,是属于能够将艰深的理论和现实的建设搭起桥梁的著作,非常的适合忙于实践的人阅读。

在下文中他细致分析了一个林荫道(以及形成他的建筑)的实例,我有了很多的感悟的东西:

I.他所谓的“中心”其实是指街道或者广场空间,就是说是城市中的“底”空间,城市中的“虚空”部分、非建筑部分,也就是说是城市中的开放空间、真正的城市空间(因为这些空间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够通过密集的建筑形成、并且往往是一种放弃了隐私的空间)。

II.城市开放空间—这些“中心”其实是在组织城市建筑、在组织城市空间,是一种城市级别的组织元素。

这个大概就是齐康的“留出空间“。

III.他所谓的“建设项目“就是指城市建筑。

IV.他用了大量的自己的语言,其实很是似乎没有真正的学者语言的严谨,但是我想这个不妨是我学习的榜样了。

毕竟我是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哲学建筑师的。

总之,在他这里,简单说,每一个城市建筑都处于一个非常的紧密的、有着非常多的联系链的网络之中,每一个建筑都会在同时形成多个开放空间,并且在城市的多个、甚至多级别的子系统中起着多样的作用。

它可以同时形成一条林荫道的边界,同时启示去建设一个大花园(一个新的花园开放空间系统,一个城市的子系统)。

“环境的整体性就是通过这些为数众多的较大中心纵横交错、相互搭接。

以最错综复杂的方式形成的。

作者举的这个例子很好,不过就不在这里复述了,(p33~43)

总之,将城市的发展比做了一种连锁反应。

參细则3:

构想

其实是说明了对于项目性质、项目所起的作用的一种建筑策划,主要是从城市角度,同时有一定类型学的倾向,比如:

“它还必须具有能在人与人之间被交流并能被其他人强烈感受的特征。

不过他的构想似乎非常强调一种个人的幻想的色彩,反而是一种预设,这个和他前面的一些观点产生矛盾。

这一点不合乎我的方向。

我想这大概来源于他对于古代某些非常有着个人色彩从而带来一种传奇性的建筑的迷恋吧。

他认为这种构想—这种个人幻想的产物更加富有人性。

肆细则:

正向城市空间:

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说是“积极城市空间”,其实就是芦原信义曾经定义过的积极空间,亚历山大只不过是强调了要把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为积极空间而不是散乱的毫无秩序的消极空间。

按照芦原信义的说法,非常重要的就是这个空间应该是有边界的,而不是散漫没有边界的发散的空间,边界非常重要,边界赋予场所以秩序。

这样的城市开放空间就能够形成同样是芦原信义强调的那种杯图中的那种互形成的图底紧密的关系,建筑外墙成为了图底的分界线和“折痕”。

他这个里面又分类为很多实施性的细则,在这里没必要多说了,仅仅把其中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东西摘录:

1.“特别的,建筑必须能形成一系列交叉点和街道,交叉点是一些小的露天街道……这些交叉点必须来说大约相隔300英尺,中间由街道和胡同相连。

这个论点非常的支持了我的”建筑形成街道“的观点。

2.作者主张的城市设计顺序:

“首先是人行空间,其次是建筑物,最后才是公路。

3.“古老城市的空地正是由形式单一的形状所组成,建筑物则是更不规则且呈松散状,它的主要功能是包围和形成空地。

这个对比非常有意思,就是说,在”古老城市“中—看来得是欧洲的—室外空间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

伍细则5、细则6略去,讲了一些建筑设计基本知识。

陸中心的形成

本书相当一部分语句看得出来都是作者作为一个实干者在努力用自己有限的理性知识描述自己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之谈,所以很多语句都表现出一种努力追求准确的不准确性。

因此写这个书的笔记还是不如用自己的语句和逻辑顺序加以整理好一些。

1.“每个整体都必须自成中心,还必须在它四周产生出一个中心体系。

2.中心的定义:

作者的意思,中心不是其词义上所暗示的“一个点”,而是一个实体、一个系统。

仅仅是其相对于其上一层级系统来说相当于一个点。

3.对称性:

作者非常强调这一点,认为“中心”的形成、发展、变化和进化的过程中总是呈现或者追求一种“基本的对称性”,大概他认为对称性是最稳定的,而稳定者容易形成中心,而且这个应该主要是其经验之谈。

他所说的“对称”倒是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含义,而就是一种视觉上的均衡或者对称。

或者说,作者看来的一个稳定态的系统,拥有一种对称性。

这个我看,这一点不必拘泥。

4.中心、和系统,拥有层级性。

这个本身就是城市的一种非常鲜明的特点,齐康也有提到。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后感

壹非常强调城市的整体性,其实是强调一种系统性—系统内的因素之间都是紧密相关的。

这个是最近一直的阅读的书籍的当代城市理论的共同方向,即:

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来看待,将城市作为一种拥有多链接的网状结构来看待。

貳提倡一种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建立和发展、更性的方式。

这个应该和北京当下旧城更新的“微循环”是一致的。

參当代城市观点不是一种或者说不赞成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态生长,而是强调以一种更合理的、反而是更富有深层秩序和组织性的方式来进行。

其实是在强调一种更紧密合理的组织性。

一种民主制度的组织性。

肆作者有一定的对于农业时代小型城镇的迷恋,这个会造成其一定的偏差。

他的东西更适合进行小型区域的具体的城市设计,似乎还不能够被称之为一种整体性的完成的城市思想。

伍但是作者的设计组织方法、设计过程思路有个非常新的、好的东西:

如何将个人的“拍脑瓜”创造纳入城市的发展中来,使城市更加富有人性色彩。

这个作者其实强调了个人感性创造的重要性,而且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民主选举、三权制衡民主国家体制的设计制度来筛选和融合这种创造力:

1.经过民主协商之后,建立一个专家组成的仲裁机构,相当于国会。

2.制定一些可实施性的具体法则,这些法则由共同协商通过建立,具有强指导性,建立了具体的硬性筛选标准,相当于法律。

3.当个人创造性想法提出后,在不违反法律的基础上,仍然通过一种共同的讨论决定实施与否,这个就将法律不易规定死的东西通过另外一种机制来决定,这个大概相当于道德。

这一套东西非常重要,才是他的最独特的地方。

陸强调了将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为积极空间、芦原信义所谓的“p”空间的重要性。

强调了图底的紧密关系。

城市开放空间成为了整个城市的足够的”粘合剂“,成为了组构元素,正是这些开放空间将一个城市一层一层的逐步组构起来。

《后汽车时代的城市》读书笔记01

第九章地区旅行

作者将城市类型的“梦想“基本分作两类:

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

集中式梦想主要是欧亚等人口密度大、有着悠久发展史的国家。

而分散式城市主要是北美的梦想。

作者认为欧洲所主张的那种集中式、高强度的、以公交为主的城市梦想是缺乏现实意义的,而主张“一种多样化的、而且与扩散的区域有着强大而持久联系的集中才能创造一种丰富的、可通行的、多样的、共同的、景观化的城市“,主张这两种不同的极端类型的共存,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减少或禁止个人流动性的提案在西方工业化世界,或假以时日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有成功的机会。

萨夫迪在分析了典型的汽车城市洛杉矶之后认为汽车城市的发展其实陷入了一种互动性循环:

“在汽车塑造了城市的同时,城市本身现在被塑造成离不开汽车了。

”“由于每个要素之间的开阔距离,沿任何通道或在任何独特的地区都难以找到足够的密度来合理规划固定的公共交通线路。

其实作者是在对当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去高调提倡某一种解决方式的同时全面的否定其他的方式的这种做法不满,认为现在的在寻求解决之道的路上的错误在于“似乎不同的旅行模式是互相排斥的,而重金投资其中一种将完全阻止同时对其他项目的投资。

”而作者始终坚持应该实行一种可选择的多样化。

第十章通用车

作者提倡了或者说预测了两种解决私人汽车问题的、不同于欧洲的取消或者限制私人汽车运动的解决方式。

1.类似于阿姆斯特丹的共用自行车计划,作者设想了一种共用的汽车计划,仍然是小汽车,但是汽车不是私有地,而是由某个公共机构提供。

2.电子控制的高速公路。

这样的话,每一辆汽车在相当程度上都由公共机构通过电子控制进行同意控制,使交通的运作更加井井有条,“沿着引导轨道,在整个旅行过程中组成一条‘列车’”。

作者倡导了两者的结合使用,这个似乎有点像科幻片《》中的系统。

这样的一个系统和欧洲不同的是:

它仍然将速度放在第一位,同时这个体系相应的就牺牲了一定的个人的自由。

这个大概就是欧美的思想的差别。

欧洲的“步行—自行车—公交体系”则将速度放在了第二位。

其实作者同时倡导了一种包容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所以其实不要将两者对立了来考虑。

而对于作者倡导的体系,相应的我认为私人汽车应该倡导一种小型化趋势,以节省城市空间。

新加坡等国家的搭车制度其实是认为了不满乘的私人汽车对于空间的浪费,而作者的体系倡导的体系尊重个人交通的目的地的不同,但是相应的应该在汽车设计中进行一定的结合。

不予评价,另一种思路。

但是同样的一点是:

选择了城市,其实就选择了一种共同生活,就必须收敛个人欲望的无限制膨胀转而尊重一种共同的平等的价值观。

但是,萨夫迪的汽车将不再个性化,而是一种“标准化汽车”(p120)。

这个同时将引发整个汽车文化的彻底变化。

《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读感

结构

1.编年体,基本上15~20年为一代。

2.分代:

1.二战后早期(1945~1960)

2.1960年代

3.1970~1990年代

4.总结:

最新的、后现代的思想等等。

导言

1.“但城市绝不仅仅作为艺术品。

“—这个应该是当今的城市设计思想的共同点:

就是不将城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甚至建筑设计。

但是这种机能主义又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机能主义,可以说是一种生态主义,或者说是以一种更加的理性的、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城市,将城市作为一种生态系统。

2.是积极的城市主义者,认为城市本身是积极的,所有的城市问题来源于不正确的对待和设计城市。

第一篇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

第一章作为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的城镇规划

1.认为第一个主要的误区在于混淆了城镇规划和城市设计,将城市设计看作单纯的空间形态的设计。

将视觉美学奉为中心。

2.第二个主要误区就是试图设计城市的终极形态。

3.城市设计不应该是一种空间美学的设计,也不应该试图去设计一个城市的最终形态。

不应该是一种静态的设计。

4.不应该是以美学为中心的。

第2章二战后规划理论的价值取向

1.作者总是在嘲弄一种“乌托邦“的城市理想,乌托邦是反人性的。

没有乌托邦,或者说,“乌托邦”其实最不“乌托邦”,人类生活在不完美之中,人类社会应该是多样化和充满了不可测的,而所有的“乌托邦”理想试图将人类社会静止化和纯粹化,而这恰恰是反人性的。

2.田园梦想,是英国的一种传统—霍华德。

3.可不可以认为:

私人汽车其实应该是一种乡村式生活的必要,而不是一种高密度的大都市生活的方式。

就像拖拉机应该适合田野一样。

4.分散性低密度城市=适合机动交通

紧缩高密度城市=步行城市,因为了交通距离的缩短。

5.树形结构—“城市的各部分(邻里)与市中心相连,但同时又相互独立。

在亚历山大看来,这种组织方式是20世纪前半叶几乎所有规划都具有的特征。

6.作者在这里想总结的是整个的价值取向,就这一点来说的话,我想当时的英国的规划思想的价值取向就是“反城市”,认为田园小镇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产生了可以称之为“城中村”的理想城市模型—一种小型乡村的集合,这个时候的城市成为了许多乡村的一种量的加和。

“城中村”都趋向低密度,整个城市成为了一种松散结构。

第3章关于二战后早期规划理论的批判

壹引言

可以看出来,战后的英国(或者整个西方世界)趋向于一种保守,政府加强了管制,试图建立一个“较强”的政府。

貳关于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和设计话倾向的批判

i.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新开发建设质量的质疑

2.对于物质空间规划重点的争议

主要针对的矛头还是后者。

ii.对于后者的批判主要是对于社会学等方面的漠视,表现为要么是唯空间论,要么是空间决定论,总之将建筑设计的方法等同于城市设计的方法,认为城市设计仅仅是扩大化的或者说集群化的建筑设计。

莫里斯.布罗迪指出:

“认为决定社会生活素质的根本因素是社会性的,而非物质环境的。

參关于蓝图式规划的批判

i.所谓的蓝图式规划方法,其实是说将规划作为一种对于最终完美形态的追求设计,将其看作一个静态的结果,而非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相对的、没有最终“乌托邦”形态的东西来看待。

ii.莫里斯.布朗:

“规划必须拥有承受这些变化的能力,而只是相应的做出一个微调。

”—作者赞成的是微调,认为一个失败的规划、一个没有相当的容纳力的规划必然导致无节制无控制的调整,使整个城市发展失去控制。

iii.布朗几乎是主张摒弃总体规划,但却无力给出一个新的方法。

不过他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我们可以以象棋的思路来研究规划。

将其分成一系列的步骤,每一步的行动都受限和取决于其所处的阶段,但每一步都力争为下一阶段的战略胜利预留最大的可能。

”—“城镇规划应该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就是说主张一种环环相扣的紧密的历时性规划。

iv.“规划应当作为一种弹性的策略。

”—是一种“策略”,不是一种生硬的明确的图纸。

策略,其英文原文不得而知,但是应该是说是一组规则。

《1945...》之第三章总结

伍该章节读后印象性总结:

i.这是一个“破”的时代,而没有具体的“立”,不破不立,对于旧有思想的批判是其主要贡献。

ii.其批判主要集中针对旧有规划思想和方法的以下几点:

1.反城市化的—应该说是反都市化。

旧有思想从来不认为大都市是或者说会成为人类的理想居住地。

完全的漠视大都市的积极性,以一种农业时代的田园梦想来作为其乌托邦之梦的雏形。

2.简单化的—无视都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个其实是和上一点相关的:

将都市当作一个简单化的乡村来对待。

而批评者认为,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恰恰是都市的优点。

3.静态化—对于一种终极的“乌托邦”形态的追求,无视城市是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一种“蓝图式”的图示型规划方法。

反对者认为应该主要是一种导则性,要脱离开对于具体空间形态“美”的迷执,制定一种更富有弹性的规划。

4.片面化—将城市设计混同与建筑设计,认为城市设计仅仅是或者主要是空间形态的设计,或者认为好的空间能够影响和决定一切—空间决定论,而忽视了社会学方面。

在批评者看来,城市问题不仅仅是建筑问题,甚至可以说,建筑、空间问题仅仅是城市问题的一个小的方面。

5.表面化—忽视人之为“人”,忽视具体的居民,将所有居民简单化为一种概念上的人,认为其可以简单化的一体化对待,而漠视人和人的不同。

没有采取一种认真的社会调研和与居民合作的方式,而是一种专制的想当然的专家***的模式。

不真正的了解城市“生活”,不真正了解自己规划的社区生活。

脱离现实。

不是民主的,而是***的。

6.对于都市根本结构的认知的错误:

批评者认为,城市不是简单化的树形结构—“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独立,这些组成部分和结构主体相关,但是彼此互不交叉重叠或者相关。

”这个就是一种***统治的模式,所有的命令都唯中心是从,个体之间没有组织。

这个在任何大型系统中是行不通的。

城市应该是网状结构,或者是亚历山大的“半网格结构”—“组成部分不但和结构主体相关,而且彼此之间也交叉重叠和关联。

”这个是一种复杂结构,这个结构中的个体拥有了相当的自制性和自组织性,并且其中心能够随着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涌现”,从而是一种弹性结构。

第4章系统规划理论和理性过程规划理论

引言:

城镇规划思想的根本变化

壹我就是一个书中所谓的“数学半文盲”状态的建筑设计人员。

貳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就是说,表面上或者说浅层次上来说的话,这个时期的思想活动开始了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但是其实这个时期的思想(甚至应该说包括当代的所以的积极性思想者们)、现代主义者们的思想,都有着共同的渊源—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形成的乐观主义浪潮。

对什么乐观呢?

对于人类的理性的能力—因为在这之前,“人们的生活被人类似乎无法控制的力量所支配,他们不可捉摸。

无法抵御。

”那是一个宗教和神灵的时代,而在启蒙运动时代,人类终于“科学知识的增长使人类获得对自然力量的更大控制权”,所以这个时候才真正的建立起一种人文主义,是一种人类对于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

所以,没有什么根本性的人生信念的怀疑,这一切都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深度发展,一种对于理性和技术力量的高度自信。

我想,这个时候的人类开始发现,自己能够或者说有希望能够完全的把握住、模仿、仿造一个有机生命、一个有机的东西,自己似乎开始无所不能了。

简单的说,这种信念告诉大家:

不论怎么说,城市需要规划!

參这个时代是一个系统科学、决策科学开始对建筑、规划产生影响的时代,所以相应的就产生了两种主要的规划理论:

i.系统规划理论—直接将系统论“嫁接”入规划之中。

将城市看作了一个系统,开始认识到了城市的复杂性。

他们承认了城市规划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复杂的、互相联系的东西。

但是因为系统理论及其术语的艰涩,这个理论起码在当时,和实践非常的脱节,因为大部分的规划人员是“数学半文盲”。

ii.理性过程规划理论

这个是注重对于规划过程、决策过程的影响。

这个往往是关于一种方法的理论,倾向于综合的全面的收集信息、罗列可能的应对之道、然后做出可能的结果的评估的一种过程。

其论述的方法很重要,可以借鉴其过程:

图中,过程可以分为5步。

重要的是“反馈”环,这样的话,一个过程就没有终结状态,而是一个不断的动态过程。

“我们的目标很少得到全面实现,即使得偿所愿,又会出现其他目标(或者问题)。

肆以上的发展都是和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伍查尔斯.林德布罗姆的质疑

i.针对的是理想过程论。

ii.认为往往因为时间的不足或者收集信息能力的不足,不能够掌握足够的信息。

iii.因此认为现实规划是“渐近的、阶段性的、机会性的、实用性的”,是“非连贯的、渐进的”。

iv.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对于少数的往往是“最好的”—往往是凭借经验、常识或者直觉来判断—的选项进行考察就可以了。

陸总的说,这一章开始了一些建立可实施的方法的尝试,不过理想的方法恐怕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东西。

所以这个时候的尝试往往更是不成熟不完整的。

理想,人类的理性依然给予了人类极大的信心。

人类仅仅是开始了其用理性超越理性的征途。

人们没有否定理性,而是希望理性更加的“理性”,而不是任凭浅薄的理性变为非理性。

第5章规划是一个政治过程

现代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