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1400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第一次月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儒家对此的回答是:

家庭。

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

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

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⑦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

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

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

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

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

因此古人也说:

“德者,得也。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⑧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

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三、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

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答案:

B

满分技法:

主客倒置。

B项“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理解错误。

按照原文第三段“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的表述理解,可知给后代积“阴德”不是君子行善的目的。

但他们行善,在儒家看来,客观上一定会为他的弋积下“阴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D

无中生有。

D项“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结论属于无中生有,因为“阴德”之说在城市中不易觉察的原因是“城市兴起时间较短”,还没有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印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A项“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错误,文中没有“具体”的对比,只是简单的列举;

(内容添加)B项“是为了说明”结论错误,丈中引入康德的解说,是为了引出儒家德福观的内容;

(观点牵强)C项对本文论证方法的分析错误,本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论证方法)D(结构思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贤人图

聂鑫森

城里有两个画画的先生,一个是陆小知,一个是覃怡斋。

陆先生和覃先生住在同一条街上,一个住街头,一个住街尾。

陆小知,字文无,生得十分魁梧,脸上一圈连鬓胡须,很黑,很硬挺。

他是河北沧州府人。

他名小知,字文无,人以为字是名的阐释,既“小知”,当然也就“文无”了。

只有覃先生懂得此中奥妙,文无其实是中药当归的别称,表示对乡土的眷恋。

陆先生无妻室无儿女,与他日夜厮守的是画室壁上悬挂着的一柄古剑,抽出鞘来寒光逼人。

他画山水,也画花卉、鳞毛,但花卉中,他不画梅花、蝴蝶兰;

水中鳞介类,他不画螃蟹。

这几样东西是覃先生爱画的,陆先生自谓不如,所以藏拙。

他画的牡丹与水仙,别有风韵。

他的桃也画得好,鲜嫩得让你嘴馋。

这画要的人很多。

贺寿的,结婚的,都悦目于这一派喜气,也肯给价钱。

有了钱,他就去喝酒。

街中段有家小酒楼叫“一街春”,跑堂的一见他来,就迎上前,唱一个喏:

“陆先生——雅座!

”不需吩咐,就会摆上酒与菜,然后去请覃先生。

覃先生拖着一家子,一妻四儿女,粗茶淡饭维持下去就不容易了,哪有钱上馆子?

但陆先生喜欢做他的东,觉得和他聊天是一大乐趣。

覃先生肯读书,虽穷而不俗,时有高论,很使陆先生钦服。

覃先生的题画词句也多有妙趣,有一回画一仕女图,臂外露,娴静动人,题句为:

夜凉如水,问玉臂寒否?

陆先生知是从杜诗中点化而来,很佩服他的才思。

覃先生名怡斋,字少疾。

他善画梅花、蝴蝶兰,螃蟹也画得别有情味,活生生的。

覃先生和陆先生同行,又住一条街,但彼此很敬重,从不生忌。

有人要画梅花、蝴蝶兰、墨蟹,陆先生说:

“画这些玩意儿,覃先生有好手笔,请找他。

”有人要画桃,画牡丹、水仙,覃先生说:

“我不及陆先生,他有高招儿,我领你去。

本城有个无赖叫“二花子”的,前些日子找覃先生要了张墨蟹,忽将退回来,说是没画好,要求索回二十块大洋,其实买时只付了一块大洋。

陆先生一听,回家取了剑,一路疾步到了覃家,威威武武地坐在画室里。

那张退回的墨蟹图悬挂在壁间。

“二花子”进来,径直窜进画室,头一昂:

“覃先生,备好钱了?

陆先生蓦地站起:

“早备好了,龟孙子!

“二花子”一看,不是覃先生,是陆先生。

陆先生说:

“你说这画不好,哪一笔不好?

你指给我看。

说完拔剑出鞘,但见寒光满室,冷气森森。

“二花子”打了个愣噤。

陆先生用剑往画上划去,剑尖在纸上游动,却不触墙壁,宣纸条条落下,大小均等。

“二花子”一张脸顿时吓白,惶恐间,陆先生一掉剑锋,直取“二花子”胸前,往下一划,一件

黑绸褂脆然裂开,却不伤皮肉。

这功夫了不得!

“老子是河北沧州人氏,你可知沧州向来武风盛烈?

没两下子,我能在这站地面?

滚!

“二花子”仓皇地逃了。

覃先生很感谢陆先生。

日子一天天打飞脚过去。

陆先生大约是因为喝酒太没节制,身体渐渐地坏了下来,三天两天会咳出一大碗淤血,但他依旧不禁酒。

覃先生踱过来看望陆先生。

陆先生见他来了,很高兴,让进画室,喝过茶就要抻纸、调色,运笔作画。

说是要请少疾指正。

平素,陆先生画画从不让人看,再好的朋友也不破例。

陆先生画桃,先提笔用清水浸透,再在红色碟内蘸少许红色,然后在红白碟里反复使所蘸红色与笔中的清水混合成淡红色;

又将笔回到红色碟内蘸红色,所蘸红色部分约到笔毫长度的三分之一处。

淡红画桃实,深红画桃尖。

一笔点去,再按倒笔毫,原地一旋,画出圆硕的桃实,笔没有离开纸,一笔画成一个桃子,鲜色可人。

接着画牡丹、水仙。

“你儿女多,往后得用钱。

”陆先生说。

覃先生差点流出泪来。

陆先生终于一病不起了。

每顿饭覃先生都让妻子做好,自己亲自送去。

不久,陆先生故去了。

覃先生一手张罗了后事,借了一笔钱,雇请了几个人,亲自扶柩去沧州安葬。

陆先生平生所念的是“当归”,覃先生再穷也要把他送回去。

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私下里练了些日子,笔法酷似,可以乱真。

买的人也多,名气渐扬。

家境富足了。

他也时常到“一街春”去,跑堂的迎上前,唱一个喏:

“覃先生——

雅座!

覃先生说:

“搁两副杯、筷。

“还有客人?

可要催请。

“没有。

”心里却说:

还有陆先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语言用词考究,典雅而富有韵味,细微处见功力,如小酒楼名为“一街春”,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

语言

BE

B小说虽然安排了两个主要人物,也有所对比,但纵观全文,这样写并不是为了突出某一个,更多的是表现出陆、覃两位先生虽个性不同但互相欣赏,互相关爱和彼此敬重,刻画了具有坦荡襟怀的两位贤人形象。

E透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是对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与节操的颂扬,对知识分子境遇困窘的同情不是作者要强调的内容。

B.小说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陆先生与覃先生在画功和为人上处处作对比,是为了突出陆先生比覃先生更有才华。

手法

C.洗练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早准备好了,龟孙子!

”表现出陆先生的刚猛与仗义。

人物

D.陆先生破例在覃先生面前演示作画过程,表明陆先生视覃先生为知己,同时也是对覃先生生活的关心和帮助。

情感

E.小说通过叙写两位画家的人生际遇,描绘了一幅普通知识分子生活图景,旨在表达对知识分子境遇困窘的同情。

主题

5.小说多处使用了照应手法,请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4分)

①陆先生为覃先生抱打不平而惩治“二花子”的情节照应了前文对陆先生外貌、籍贯、家中摆设的描绘与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勇猛仗义;

②覃先生将病故的陆先生送回沧州安葬的情节照应了前文陆先生字文无的真正含义的交代,表现了陆先生的故土情结及覃先生对陆先生的理解和情义;

(③文末覃先生喝酒时心系陆先生照应了前文陆先生喝酒必请覃先生的情节,表现了两位贤人彼此间的相互敬重。

④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买他画的人也多,名气渐扬照应了前文陆先生的牡丹、水仙、桃画得好,要的人很多的情节,表现了陆先生对朋友的情谊和关照。

(1)审题:

对小说情节技巧的考查;

(2)依分采点:

1点2分,举例1分,分析1分;

任意两点4分。

考生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贤人图”的作用。

(5分)

①概括了主要情节,两位主要人物均以作图画画为生,故事情节围绕作图画画展开;

从情节入手

(1)小说由题目、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表层元素构成,它们都受深层元素“主题”的支配,从其中一个角度设题,则从另外几个角度组织答案;

由分值多少琢磨答案要点,显重要后次要,1点2分,2点4分;

3点5分。

②概括了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两位先生既有画才,更有贤德;

从人物入手

③蕴含了主旨,“贤”字,表明了作者对传统知识分子互相敬重的君子之风的敬仰与颂扬。

从主旨入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①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②“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

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秋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

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

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

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③“‘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④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⑤“‘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霆、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拙。

(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⑥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里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⑦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⑧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

“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

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⑨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中国科学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光源,全套装置总长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①+③

C

(1)读懂“材料一”“材料二”“除了三”之间的“交集”(同)和“差异”(异)

(2)找比排:

C项错在将“前者”“后者”的颇倒。

B.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为我国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C.“大连光源”由上海应物所和大连物化所联合研制,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成为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大连光源”的结构,然后按着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大连光源”输出极紫外激光的过程,这让读者对“大连光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B.材料二第一段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现状,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我国的“大连光源”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C.材料三前两段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D.三则材料因为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生动,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E.以上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AE

(1)7题侧重局部内容考查,且对8题来说,具有“铺垫”作用;

(2)8题侧重整体考查,或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方式;

(3)找比排:

B“介绍…发展现状”错;

C项“介绍…过程”错,且强加因果;

D项“描写的表达方式”错。

9.三则材料对“大连光源”的报道。

其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共同点:

都报道丁“大连光源”项目的成就(领先性)。

(2分)

(1)以题解题:

7、8两题对9题具有启发性;

(2)9题对7、8题的选项有指向性作用;

(3)答案就在文中:

选取关键词组织答案。

(4)依分采点:

每项1分,答对二项得3分。

侧重点:

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的构造及原理;

(1分)

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建成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材料二侧重于报道“大连光源”项目成功的原因在于科学家的密切合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亚,字次公,自云京兆人也。

少颇涉学,至德初,于灵武献封章,言政事,授校书郎。

其年,杜鸿渐为河西节度,辟为从事、永泰末,剑南叛乱,鸿渐以宰相出领山、剑副元帅,以亚及杨炎并为判官。

使还,授吏部郎中、谏议大夫。

亚自以才用合当柄任,虽为谏议大夫,而心不悦。

李栖筠承恩,众望必为宰相,亚厚结之。

宰相常衮亦不悦亚,岁余,出为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德宗初嗣位,励精求贤,令中使召亚。

亚自揣必以宰辅见征,乃促程而进,累路与人言议,语及行宰相事方面,或以公事谘祈,亚皆纳之。

既至,帝微知之,不悦;

又奏对辞旨疏阔,出为陕州观察使兼转运使。

兴元初,召拜刑部侍郎。

出为扬州长史、兼淮南节度观察使。

时承陈少游征税烦重,奢侈僭滥之后,又新遭王绍乱兵剽掠;

淮南之人,望亚之至,革刬旧弊,冀以康宁。

亚自以材当公辅之选,而联出外职,志颇不适,政事多委参佐,招引宾客,谈论而已。

贞元五年,以户部侍郎窦觎为淮南节度代亚。

改判东都尚书省事。

既病风,尚建利以固宠,奏请开苑内地为营田,以资军粮;

减度支每年所给,从之。

初,其苑内地堪耕食者,先为留司中官及军人等开垦已尽。

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乃厚赂中官,令奏河南尹无政,亚自此亦规求兼领河南尹,事不果。

帝渐知虚诞,乃以礼部尚书董晋代为东都留守,召亚还京师。

既风疾渐深,又患脚膝,不任朝谒。

贞元十四年卒于家,年七十四,赠太子少傅。

(《旧唐书·

杜亚传》)

参考译文:

  杜亚,字次公,自称是京兆人。

小的时候涉猎学问广泛。

至德初年,在灵武进献机密奏章,议论政事,被授任为校书郎。

这一年,杜鸿渐任河西节度使,征召他为从事。

永泰末年,剑南叛乱,杜鸿渐以宰相身份出任山、剑副元帅,任命杜亚和杨炎一同担任判官。

出使返回后,又授任礼部郎中、谏议大夫。

杜亚自认为才干可以担当重任,虽为谏议大夫,但心里不高兴。

李栖筠受到恩宠,众人议论认为他一定会做宰相,杜亚加紧结交他。

宰相常衮出不喜欢杜亚,一年多后,杜亚出任洪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

德宗刚继位,积极招揽人才,命宦官使者召回杜亚。

杜亚自己揣摩一定是被召回担任宰相,于是星夜兼程前进,在路上多次与人谈论,谈到担任宰相的事情,地方上有人拿公事求他帮助,杜亚一一答应。

到达之后,皇帝略有所闻,不高兴。

再加上他上奏答对词意简略空洞,将他外任为陕州观察使兼转运使。

兴元初年,他被召入朝廷任刑部侍郎。

出任扬州长史、兼淮南节度观察使。

当时正值陈少游征收繁重赋税,奢侈挥霍之后,再加上新近遭受王绍的叛军抢掠,淮南百姓盼望杜亚到来,革除旧弊,期望能够恢复安宁。

杜亚自认为他的才干可以成为三公辅相的人选,但是接连出任外官,心里非常不满,政事多交给手下幕僚,只是招纳宾客,一味谈论而已。

贞元五年,朝廷任命户部侍郎窦凯为淮南节度使取代杜亚。

改任杜亚兼管东都尚书省事。

杜亚患风痹病以后,仍建议收利来巩固自己的恩宠,奏请开垦苑内土地作为营田,来供应军粮,以减少度支每年的供应,皇上同意了。

起初,苑中可以耕种的土地,在此之前都被东都留司的宦官和军人开垦完了。

杜亚赶忙想办法,就拿军中的杂钱计算利息贷给近郊的百姓,每到收获的时候,命令军人多派牛车分散进入乡村,收走百姓收获的粮食运回军中。

百姓家中大都被收光,没有粮食用来交赋税,甚至家中没有吃的粮食,因此大批流亡。

(他)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宦官,让他们上奏说河南尹没有政绩,又因此谋求兼任河南尹,事情没有成功。

皇帝渐渐知道了他弄虚作假,就用礼部尚书董晋代替他任东都留守,召杜亚返回京师。

此后他的风痹病渐渐加重,又得了脚和膝盖的疾病,不能上朝。

贞元十四年死在家中,享年七十四岁,被追赠为太子少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B.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C.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D.亚计急/乃取军中杂钱/举息与畿内百姓/每至田收之际/多令军人车牛散入村乡/收敛百姓所得菽粟将还军/民家略尽无可输税/人多艰食/由是大致流散

(1)上下文+主谓宾;

(2)“之乎者也”标志;

(3)由确定部分向两端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