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1453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文档格式.docx

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内、外圈读角的度数。

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

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

五、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小棒、印有量角器的纸、印有∠A和∠B的透明胶片、量角器。

六、教学流程

依据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教学流程分以下五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两个角:

∠A和∠B,并提问题:

这两个角哪个大?

学生猜测后,再让学生拿出印有∠A和∠B的透明胶片,同桌之间比一比,并问你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说出:

把两个角的顶点对准,一条边重叠,看另一条边;

∠A的另一条边在外面,所以∠A大。

尔后,多媒体动态演示:

比较两个角大小的过程,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加以验证。

随后,我又说:

用重叠的方法,我们比较出了两个角的大小,可是有谁知道∠A和∠B比大多少呢?

测量长度,我们需要用到长度单位,比如厘米、分米等,然后出示1厘米1分米长的细铁丝,它们都是用特定长度的线段来表示;

测量面积,我们需要用到面积单位,比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然后出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们都是用特定大小的正方形来表示。

那么,测量角需要用怎样的单位?

怎样量角的大小呢?

从而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一是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上述情境的设计,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要将重叠的数学方法有机地渗透其中,为学习角的度量方法作数学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二)建立1度角的概念,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

在继第一个环节之后,我对学生说: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

譬如1度,记做1°

接着提出问题:

1度的角到底有多大呢?

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

怎样的角是1度呢?

然后板书:

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度。

我引导学生思考:

请大家闭目想像:

半圆——从圆心出发——180等份——每份所对应的角——1度角。

然后我请学生睁开眼睛,一起看电脑的演示过程。

这时,多媒体动态演示:

把半圆等分成180份;

再出示1度的角。

(学生看了,啧啧称奇)

我提出问题:

请大家比画一下1度角的大小。

想一想这里一共有多少个1°

尔后,我顺势向学生介绍:

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作了量角器。

它也叫半圆仪。

人们经常是用这样的工具去量角的。

屏幕出示量角器及各部分名称。

最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和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量角器的中心点,两条零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分别在哪。

【设计意图】角的度量其实和长度面积重量等的度量一样,先要找到一个度量的标准,然后再看含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即为度量的结果。

而这个标准往往是早有规定或约定俗成的,通常也不方便向学生解释起由来,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直接告知学生1°

的角,然后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目的在于从知识发生的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量角的方法。

这个环节共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

摆角

我说: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量角器,现在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在量角器上摆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要求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多少度。

我又说:

摆完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

度数是多少?

角的顶点与两条边分别在哪儿?

(然后再指定几位有代表性的同学到前面来说。

【设计意图】:

让学生摆自己喜欢的角,目的之一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小主人;

目的之二:

摆角后,引导学生说出角的顶点在量角器的中心点上,角的一条边在零刻度线上,其实也是为后面学习量角奠定基础。

可见:

量角的方法已初见端倪。

第二层:

画角

我鼓励道:

同学们会摆角了,真好,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纸片,上面印了4个量角器,请在第一个纸量角器上面画一个90°

的角。

我提问:

这个90°

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在哪儿?

先同桌交流,然后再让几名学生到展示台前边指边说。

我继续鼓励:

90°

的角同学们画的不错,再请大家在第二个纸量角器上画60°

要求你画的尽可能和同学画的不一样,想一想,怎么画?

接着,我找了两个方向不一样的角,让学生观察:

这两个角不同在哪儿?

引导学生发现:

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究竟看哪一圈,主要决定于——0度刻度线。

紧接着,我让学生在第3和第4个纸量角器上分别画一个5°

的角和一个160°

然后我就组织学生讨论:

看看纸量角器上画的4个角。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和同桌交流一下。

最后在全班展开,引导学生总结出:

这些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顶点都在量角器的中心点上,有一条边都在0刻度线上。

【设计意图】量角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式,先摆后画,如果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角了,量角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学生画完角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了小结,小结的内容其实就趋近于量角的方法。

量角的方法已形成。

第三层:

尝试量角

我用激将法:

刚才同学们会在量角器上摆角,画角了,很好!

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量角”咱们还没完成呢!

“量角”老师不教,你们会吗?

请打开课本37页,先估计一下∠1和∠2的度数,然后同桌讨论:

怎样用量角器量角?

我随后巡视学生量角再加以适当点拨。

指定几名学生上台说量角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我在这个环节大胆地作出了这样的尝试;

先摆,再画,后量,然后集体交流,汇报总结,归纳量角的正确方法。

因为有了前面的摆角、画角作基础,所以后面水到渠成的生成了量角的方法。

整个环节,始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自始至终,教师始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第四层:

自主学习38页的例1

首先,屏幕出示例1的两个角。

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

再动手量一量,学生很快发现这两个角一样大,都是30°

随后多媒体再加以验证,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用旋转角的一边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建立角的大小的正确概念。

(四)体会量角的用处

同学们会量角了,那量角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活中与角度有关的问题太多了!

多媒体依次出示:

风筝、椅子、滑梯、大炮、下底传中等图片,我再加以适当讲解。

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挖掘角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生活情境:

风筝比赛的规则是什么?

滑梯的角度多大才合适?

为了击中目标,炮兵要随时调整角度等。

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有经验,有兴趣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总结全课

最后我出示三角板上的直角,对学生说:

以前我们说它是直角,现在,我们可以说它是90度的角,看来,要表达一个数量,先要找到一个度量单位,再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

我们会量角了吗?

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

要量得准,就要重合得准。

怎样才叫重合得准呢?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最高兴的是什么?

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对教师有什么建议?

角的度量

角量角器

顶点中心点

一条边0刻度线

另一条边?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