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0172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docx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原文

(一)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

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

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

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一些海洋学家指出:

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

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

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

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

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

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

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

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

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题目

(一)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

为什么?

  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5、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2分)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答案

(一)

  1、不能去掉。

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2、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

  3、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4、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5、评分要点:

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

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原文

(二)

  乔家大院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

而今,又以大师传统心甘情愿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句“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建成一座的建筑群体。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志愿人员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

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项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

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

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

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项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项的平房,既表现了偷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

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

各院房项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

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目

(二)

  1.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

全封闭式的,俯视呈,整个大院显得。

  2.如果说第③段中的一系列数字真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乔家大院建筑群庞大而有序,那么文中画线句则运用的说明方法,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

  3.第①段末句“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⑤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5.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热播后,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

请你为乔家大院这座三晋句宅拟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语文简明生动,有一定创意。

(不要用原文语句)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答案

(二)

  1.城堡式建筑群“囍”字形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2.打比方乔家大院在北方民居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3.过渡作用,提示引出下文说明的重点

  4.不能。

第5段交待了乔家大院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5.例:

商界奇才乔氏致庸抱负远大汇通天下华夏名宅乔家大院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三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晓辉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

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

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

“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

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

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

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

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

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

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

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

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

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

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选自《百科知识》2015.03A,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4分)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

(4分)

  3.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3分)

  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5分)

  

(1)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3分)

  

(2)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

(2分)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人们阅读微博时,不断扫视、浏览、搜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日益下降。

  D.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狂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2017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答案

  一、1.(4分)数字时代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大脑结构。

(每点2分)

  【解析】文章共五个段落,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段总领下文,尾段总结全文,中间三个段落可分为两层,第②③段为一层,第④段为另一层。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所需信息应在第②~④段中提取。

第②段首句“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引出下文内容,第②③段内容由此展开;第④段首句“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引出下文内容,第④段内容由此展开,因此我们从这两句话中提取信息即可。

  2.(4分)持久思考(每空2分)

  【解析】首先理解“深阅读”的含义:

“深阅读”的“深”有持久阅读、深入思考的意思,“深阅读”即“持久地、能深入思考的一种阅读方式”。

再联系文章第②段中“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第③段中“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来看,深阅读不同于对网络页面的浏览,而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的阅读方式。

综合以上分析,再品读第②段画线句,从中找出与“深阅读”的“深”字意思相吻合的词语,即“持久”“思考”。

  3.(3分)示例一:

举例子,举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实验的例子具体说明了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改变人类大脑。

示例二:

列数据(字),准确说明参与此项实验的人数、组别和持续时间,使结论更具科学性。

示例三:

作比较,将智能触屏手机用户和按键手机用户使用手机后大脑相关区域的不同反应作比较,突出了使用智能手机能改变人的大脑。

(说明方法1分,作用2分)

  【解析】第④段画线部分中,“在一项实验中”表明此处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对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列举……的例子,具体说明了……”的句式来表达,此处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可以改变人类的大脑结构;“37位”“26人”“11人”“10天”等数字,表明此处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对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列举了……数字,准确地说明了……”的句式来表达,此处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有力地证明了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能改变人们的大脑;“大脑皮层……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没有明显变化”表明此处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其作用的分析可采用“将……和……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句式来表述,此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智能触屏手机用户和按键手机用户使用手机后大脑皮层的不同反映进行比较,说明了使用智能手机能改变人的大脑。

  4.(5分)

(1)运用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数字阅读对耐心的危害程度之深。

(比喻1分,语言特点1分,说明对象的特点1分)

  

(2)“不断”表示连续、不间断,准确说明在智能手机上频繁地敲打会持续改变人的大脑。

(释词1分,分析1分)

  【解析】第

(1)句中“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堪称”是一个比喻词,连接其本体“数字阅读”和喻体“耐心杀手”,将数字阅读对耐心的严重影响表现得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句中“不断”有“连续、不间断”的意思。

联系前文,“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指的是在智能手机上反复敲打,“不断”一词说明了这种看似简单的反复敲打会塑造、改变人们的大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4分)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

A项的内容在文中第②段,原文是“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文中并没有指定是“翻阅网页”,故A项前半句表述错误,后半句原文为“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文中并没有把大脑拽回去的意思,故A项错误。

B项的内容在文中第③段,联系文章看,应该是: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这种跳跃性阅读导致阅读内容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甚至谈不上逻辑。

B项误用因果,错误。

C项的内容在文中第⑤段,原文是“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与C项表达的意思一致,正确。

D项的内容在文中第⑤段,原文是“多动症……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中只是说多动症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有密切关系,并没有说是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导致了多动症等现代疾病,错误。

故此题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