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1840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关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雎.docx

《关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雎.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雎.docx

关雎

课外古诗词赏析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大意:

雎鸠在河洲上咯咯地叫着,让君子思恋起了那位优雅的姑娘。

  那位姑娘顺着流水,或左或右地采摘着长短不齐的荇菜。

  她优美的身影,让君子在醒着和睡着的时候都想念着。

  醒着和睡着的时候都想念着她,却得不到她。

  情丝悠悠啊,翻来覆去睡不着。

  姑娘顺着流水,或左或右地采摘着长短不齐的荇菜。

  优雅的姑娘啊,我要弹着琴,鼓着瑟,追求你。

  姑娘或左或右地摘着长短不齐的荇菜。

  优雅的姑娘啊,我要敲着钟,击着鼓,把你迎娶回来。

习题:

1.《关雎》选自《》。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

按音乐分类,编为“”、“”、“”三类。

《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诗经》开创了我国主义文学传统。

2.全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感情发展由,到,再到。

3.《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

请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4.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析说明。

答案:

1、诗经风雅颂赋、比、兴2.一见钟情日夜思念幻想结合

3.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4.比兴。

如开头由关雎说起,引出君子追求淑女,这种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在诗中多次运用,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大意: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

习题:

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抒发的感情?

2.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3.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

3.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大意: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

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试题:

1.“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      (作者)《登高》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感慨                                    。

2.表达该诗主旨的诗句是:

                                       。

3.本词表达诗人对                             的怀念,并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有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4.赏析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杜甫 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2.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3.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4.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5.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无题

李商隐

原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意:

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花就会凋谢;

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隐喻相思)

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思念和孤独)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理解性默写以及赏析:

1.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写暮春时和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的句子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名句是(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

)(被后人赋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名句是:

)(描写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至死不变的思念的句子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

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作者:

李煜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意: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理解和赏析: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表现了词人寂寞忧伤的亡国之痛。

2.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

请根据三四句词意作简要赏析。

(用比喻的修辞,用乱麻喻离愁,形象可感,将抽象的离愁具体化,生动的写出了词人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赏析

词的上片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易逝;下片则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叹。

【中考链接】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伤别怀旧的情怀,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

"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已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

这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新"与"旧"对比;("去"与"来"对比)好处:

"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3分)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1分)、物是人非之感慨(1分)和孤独寂寞之情(1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中考链接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意思对即可,2分)

3、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5、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答案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3、D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6、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7、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雁门太守行

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

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前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色彩斑斓瑰奇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颈联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让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诗句。

表达了视死如归之决心

尾联(引用战国时燕昭王台上招贤才得典故,表达了将士英勇杀敌,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勇气。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答案:

(1).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2分)

(2)“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

       

(3)答:

表现手法:

示例一:

首联: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

善于用典: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游山西村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当山和水不断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正疑惑无路可行,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吹箫击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

从今后,如果允许大家在晚上闲逛,那么我将拄着拐杖,不定时地会在夜晚敲响农家朋友的柴门。

1、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诗,全诗紧扣一个“”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2、一个“”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一个“”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3、从“丰年待客足鸡豚”能够看出村里人的特点,全诗表现的气氛。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中的意思是诗人经过一番寻找,终于来到了山西村,现在人们常用来理解为。

6、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流露出诗人的情感。

7、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七言律 游2、足 疑3、热情 热烈或和谐4、

(1)艺术:

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

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

(2)意境:

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3)寓意:

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5、困境中蕴涵着希望6、淳朴的民俗 热爱农村生活7、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观刈麦》唐白居易

1、本诗描绘了那三幅画面?

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

2、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其作用是什么?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为了早日粮食入仓,劳动人民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不顾烈日炎炎,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4、白居易向来同情劳动人民,他在《卖炭翁》和《观刈麦》都有体现。

在《观刈麦》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效的两句诗是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2分)

【答题示例】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

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2、赏析“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大地回春的早春景色与满城烟柳的晚春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景色的可爱。

3、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

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一、诗歌大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二、诗歌主旨

这是首送别诗,王勃之友杜少府去蜀州任职,诗人在送友路上作此诗对友人表示劝勉,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怀)及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三、试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字或“望”字。

“辅”示例:

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示例:

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请写出一句与其立意相反的送别诗。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诗写送别友人,但一反传统送别诗所表现黯然消魂的情绪,虽然意识到羁旅的苦辛和离别的孤独,但表现的却只有真挚的友情和共勉,心境明朗,境界开阔,特别是颈联,饱含友谊,蕴涵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为一篇之警策,千古之名句。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诗歌大意:

望不见啊,往古的贤者;盼不急啊,后世的哲人。

想到那宇宙的无穷无尽,(我站立在黄金台上)独自热泪飞溅。

二、试题: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首联和颔联。

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2、诗歌大意: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何时我们才能重新聚首,到那时我们在西窗下一边剪烛一边谈心,我再告诉你,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3、中考题鉴赏:

①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的孤寂,盼望归期的感伤。

②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③三、四两句的妙处:

运用想象和联想,虚实结合,遥想未来与亲人西窗下剪烛夜话,回想现在巴山夜雨时彼此相思的情景。

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④“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使用好处:

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跨越时空把此情此景与往日彼情彼景交织,构思巧妙。

⑤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思念朋友,渴望团聚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诗歌大意: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船儿泊在秦淮河上靠近酒家的地方。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3、中考题鉴赏: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的作用:

两个“笼”字巧妙地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融为一体,组成一幅朦胧淡雅的水边夜色图,勾画了秦淮河凄清迷离(迷蒙冷寂)的画面。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

B诗中描绘了秦淮河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的优秀名篇。

D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对自己忧时伤世的感慨。

③谈谈你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理解。

表面上是对歌女的批评,实际上批评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和对达官贵人的愤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