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386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关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雎.docx

《关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雎.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雎.docx

关雎

《关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4、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6、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3、想象力、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赏析法  

4、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走进诗经

1、走进诗经

《论语》曰:

“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个故事,三百个心情,拂去了历史的烟尘,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

淘尽时光的细沙,涤尽世间的尘埃,循着雎鸠的关关之声,穿过水边袅娜的蒹葭,她们明眸善睐,她们娴静柔美,她们大胆执著,她们活泼可爱,她们是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爱,世界上最美的字眼,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穿越时间的隧道,领略远古的诗意与甜美,花前月下的浪漫,辗转反侧的体会,这就是爱的滋味,循着爱的歌声,沿着情的足迹,踏访《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追寻爱的源泉,品味我生之初的情愫。

2、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

“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

 

  风、雅、颂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

“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

“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

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

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

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

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

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

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

配偶。

         荇菜(xìng):

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

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2)指导整体朗读:

诵读提示:

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3)提示内容朗读: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丽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

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学生思考: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

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

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

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学生讨论:

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责各部分的分析鉴赏任务。

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评价。

  

    成果展示:

  

      一章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

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点出对窈窕淑女的追求,明快而直率。

  

      二章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怎么也磨灭不了。

回家后,便开始了难耐的单相思,无论是醒着,还是梦中,都在痴情的想念她,追求她。

三章写他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尽失眠,将相思之苦推进一层,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四五章写思极之幻。

他苦思冥想,神思飞跃的时候,姑娘的优美身影一直在眼前,姑娘款款向他走来。

他高兴的弹琴奏瑟,向姑娘倾诉着深情而浓烈的爱意,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教师小结: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

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倾听乐曲,再读《关雎》,乘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漫游美丽画面,想象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一条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水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四、品读全诗,鉴赏艺术手法  

    1.学生思考:

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

题目取自句首。

  

    生2:

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

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

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

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

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

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

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

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

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

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学生讨论: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生1:

比兴的手法

生2:

看到了水鸟的恩爱和鸣,就产生了联想,有对淑女的追求,是起兴的手法。

生3:

有比的运用。

教师小结:

是兴中有比,兴比自然。

比兴的手法,不仅表现诗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对事物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

这一手法,在中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和发展着。

五、拓展延伸,欣赏比较

我国诗词表现爱情主题的作品很多,欣赏构思、风格各异的名篇,与本文做比较。

 

无  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六、贵在求异,探究创新

1、学生讨论:

(1)这是贵族青年与平民淑女的爱情故事,你能想象诗歌写不尽的内容吗?

 学生自由讨论,设想他们的未来。

(2)我们职高生怎样看待爱情?

当我结束了这段感情回过头来思考时候,我没有为此后悔,因为从中得到的启示,将会是自己成长中宝贵的财富:

当你该学习的时候你就去学习,当你该工作的时候你就去工作,当你该谈感情的时候再去谈感情。

2、思考:

诗歌的结尾创新在哪里?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

所谓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就是诗歌创新。

同样的题材,由于构思各异,表现意境不同,特色就不同。

这首诗结尾新在幻境的妙用。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是他的神思飞跃,想象中他求之既得。

如果用梦来表现日夜的思念,比一般直接的叙述要深一层,而用幻境就更为深刻。

梦是在睡着后出现的,而幻境是在凝想中产生的,其入迷入醉的程度比起梦境来要深的多,因而更能表现他的相思之情。

3、下面以写春风为例,看古人如何创新的。

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舟》)  

2.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3.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4.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7.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8.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袁枚《春风》)  

9. 春风知别苦,不谴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10.何事春风容不得?

和莺吹折数枝花。

(宋 王禹偁)  

七、诗句积累,提高素养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范仲淹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4.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 

5.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 

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9.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 

10.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

11.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12.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

1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1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

15.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 

16.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

1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18.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 

19.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席慕蓉 

20.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蓉 

八、课外作业,发展完善

1、背诵诗文,深入体会、品味。

2、赏析《诗经》其他篇目,相互讨论、交流。

 

《关雎》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 诗经》 二首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诗经

2、了解比兴手法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对每句诗的理解

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及音频资料

教学课时 :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

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

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

(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

《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

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

(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

2、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老师板书课题)

3、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

6、一生说说内容。

(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

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

和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

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8、学生边读边想,然后抽三名学生说说,请全班学生有感情的                                                                                                 齐读这首诗。

三、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

古人说: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

(教师板书“美”;1、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

2、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教师小结(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远远不止这些。

这首诗既写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

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朗读技高一筹。

1、男生配乐读,女生配乐读。

2、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演绎《关雎》之美。

(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

师轻声朗读前四句。

4、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和乐而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

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

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

(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关雎、蒹葭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关雎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已经学过一首《诗经》中的古诗,还记得吗?

《采薇》(引导学生背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二、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三、学习《关雎》  

《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1.老师读读这首诗(范读)。

听了一遍,有的同学可能会猜到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有关。

《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首篇,可能就是为了突出“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吧。

  

2.跟读。

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

这样做有利正音,同时让学生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在自读几遍后要求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老师提示重点词语,并试着串讲。

 

4.导读。

重点导读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

(没有。

)  

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比兴”的手法,讲解内容见教参)  

③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

提示写了什么事?

抒发了什么感情?

再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总结的。

  

④阅读提示中还写道:

“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

)  

5.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作业)  

教师可这样检查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