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210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docx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练汇总

第1组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散文《油菜花开》,完成下面小题。

油菜花开

祁云枝

①迎春花在节气中醒来,苏醒在尚未展叶的枝条上,开始用黄色的小喇叭,一唤醒草木邻居。

玉兰率先脱掉茸毛外套,踮脚、侧腰,那甜丝丝的花香,便一缕缕氤氳在空气里,把我蜜蜂和四周的廊亭花柱,全都笼罩在它的香味里。

桃花接力,未曾开口,已粉面含羞,夭夭倾城;连翘、金钟、棣棠,对镜贴花黄;樱花、海棠、紫荆、丁香、姚黄魏紫,都以最美的姿态,登上了春的舞台。

②和这些千娇百媚的春花不同,油菜花的出现,像一大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起涌来,肩并肩,手挽手,每位成员,都自带光芒。

大地透亮,如片片黄绿色的海。

③指甲盖大小的四枚花瓣,十字形两两相对,围绕在花蕊身旁,如一首精妙的绝句。

无数朵十字小花,绽开一嘟噜,连成一大片。

说花瓣如诗,只是我的看法,在蜜蜂眼里,这花瓣,是它进食的餐桌。

无以计数的花瓣餐桌,每一桌,都铺好了明黄的桌布,等待贵客蜜蜂来访。

④尊贵的客人来了——一只蜜蜂,翅膀似晃动着一团雾,在我的眼前盘旋了一小圈后,停在一朵油菜花上,享用起油菜花捧出的花蜜。

少顷,为了吸食更多的蜜汁,蜜蜂把整个头部都没入花心,身体弯成了弓形,一点儿也不在意自己的吃相。

享用完这朵花里的蜜汁后,小家伙搓搓手,又抹了抹嘴巴,急匆匆飞走。

这一次,甚至没来得及遛弯,就降落到另一朵油菜花上。

它太忙了,马不停蹄地赶赴花儿的宴席,从这朵到那朵,一刻也不停歇。

蜜蜂还是个劳模呢。

⑤此刻,天地间明艳安详。

我站在油菜花丛中,感受它铺面而来的光芒,记忆,在一朵朵油菜花上流转。

⑥在我的家乡渭北旱塬,每年春天,绿色的麦苗间,油菜花盛开的样子,真叫人欢喜。

仿佛有人用太阳光沾了金粉和露水,一笔一画在乡亲们的责任田里画出一个个金色的太阳。

那时,年少的我们,在田埂边,尽情演绎“儿童急走追黄蝶”的游戏。

⑦油菜花开的时候,村庄变得热闹。

追逐花期的放蜂人,不知道何时把一排排蜂箱整齐地码放到田间地头,他们就住在一旁搭起的帐篷里。

蜜蜂嘤嘤嗡嗡地飞入油菜花地,田野上,响起交响曲。

⑧与油菜花一起出现的,还有油花卷。

蒸油花卷的面粉,是自家地里产的麦子磨的,花卷里的清油,也是自家的油菜籽压榨的。

麦子和油菜,都携带着大地的温暖。

一层面饼抹一层油,撒入盐、五香粉和其他食用颜料,折叠,卷起,切成小剂子,一扭一拧,便呈现出美丽的花纹和形状。

记忆中的油花卷,还没有出锅,香味就充盈整个屋子。

母亲心灵手巧。

她蒸的油花卷,层层叠叠如盛开的鲜花,貌美,暄软,油香。

一层面饼,若是抹上辣椒面和菜籽油,便蒸出一屉红白相间的康乃馨。

若是抹上紫甘蓝,就绽开紫玫瑰,加了韭菜葱花,又开出绿雏菊……面皮薄厚,菜籽油是否抹匀,食用颜料如何加工搭配等,母亲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⑨艺术品一样的油花卷上,有母亲的手纹,有她的想象力和对于子女的爱。

工作以后,我在西安的餐馆里多次吃到油花卷,面粉更白,外形更美,有的甚至加了巧克力。

但怎么吃,都没有记忆中醇香。

⑩又一只蜜蜂飞来,在它忙碌的嘤嗡声中,我的思绪,再次回到油菜花。

我伸出手指,轻轻触摸蜜蜂采过蜜的那朵小花,忽然间明白,油菜花金黄的”绝句”,只有忙碌的蜜蜂,才能真正吟咏出甜蜜的味道。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04月27日有改动)

16.第⑤段“记忆,在一朵朵油菜花上流转”一句有何含义?

请分条概括流转在油菜花上的记忆。

17.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里画线的句子。

一层面饼,若是抹上辣椒面和菜籽油,便蒸出一屉红白相间的康乃馨。

若是抹上紫甘蓝,就绽开紫玫瑰,加了韭菜葱花,又开出绿雏菊……

18.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①段描写千娇百媚的迎春、玉兰等花,借以反衬油菜花的朴实,表现了作者在诸多春花中对油菜花情有独钟。

B.文章第④段中“搓搓手”“抹了抹嘴巴”等语句,细腻地刻画了蜜蜂采密时的动作,增强了文章的语言的趣味性。

C.文章第⑨段采用对比的写法,用面粉更白、外形更美的西安餐馆里的油花卷来突出母亲所做油花卷的醇香。

D.文章详细地描绘了油菜花由盛开到凋落的过程,表现了油菜花独特的美与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之情。

E.文章第⑤段“记忆,在一朵朵油菜花上流转”与第⑥段“我的思绪,再次回到油菜花”两句,一起一合,结构严谨。

19.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第2组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崔杰《菜农》一文,回答各题。

菜农

①我静静地看着他,他静静地看着书。

②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家禽的叫喊、车辆的鸣笛以及买家卖家的讨价还价;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蹿来蹿去追逐打闹的小孩……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片喧闹中、一堆蔬菜前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

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来人。

③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健硕的臂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完全就是一副典型的农民模样。

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精致。

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

我俯身看了看书名:

嗬,一本《陶渊明集》,差点跌破了我的眼镜!

一个菜农,你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起了这高大上的古诗文?

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④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都徘徊着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神态;而每次想到这一画面,都会被我不无讥讽地贴上“虚伪”的标签。

⑤直到那个傍晚,我们又一次相遇——

⑥那天,我散步经过一个公园的广场。

广场上一片喧闹,那是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

大家踩着同一个鼓点,扭着同一个舞姿,陶醉在同一个旋律里。

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与画面很不协调的身影:

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一只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就是那个“虚伪”的人!

他又要干什么?

⑦我好奇地观察着:

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片水渍。

我正准备上前阻止他,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柄,在地面上挥动起来。

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

我走上前去,地面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几行大字还未风干﹣﹣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

地面上的字,个个遒劲有力,刚柔兼济,圆滑顺畅,发力处如蛟龙升空,恢弘大气;收笔处如彩凤展翅,飘逸自然。

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⑧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

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的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⑨第二天我去了菜场。

菜场一如往日一样的喧闹,他也如往日一样在静静地看书,自顾自地默诵着。

他左右的商贩,玩手机的,拉家常的,东张西望的……应有尽有,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

纵使身边蝉噪蛙鸣,鸟语花香,他丝毫不为所动,静静地淡定地朝着既定的方向流淌。

很难了,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一心一意地守着他的书,守着他的书法。

当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时,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⑩他执意要回送我些什么,便随他来到他的出租屋。

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书法给了他别样的生活。

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铺、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

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

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开宣纸研起墨来。

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

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他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

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⑪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上面是大大的十个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选自《意林》)

16.围绕菜农,作者写了有关菜农的哪三件事情?

请结合文章②——⑩的内容概括。

(1)  

(2)  (3)  

17.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第⑨⑩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而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

(从修辞的角度)

  

(2)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8.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1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③段除了描写菜农的外貌、肖像外,还写了他的动作、神态,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菜农在菜市场读书时的全神贯注的情态,表现了他对书本的虔敬和内心的宁静。

B.第⑦段“他臂膀上的肌肉块块绽出,拖把在地面嗖嗖游走”中“嗖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农写字的速度之快,表现了他写字技巧的娴熟。

C.通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菜农是一位憨厚朴实、热爱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做事专注认真、不怕别人嘲笑奚落的人。

D.本文的主人公是菜农,作者在描写他的同时,也写了其他人的活动,这样写是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商贩们的无所事事,突出了菜农读书的专注和他内心的宁静。

E.本文“我”见到年轻菜农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

误解、讥讽——愧疚、歉意——好奇、惊讶——恭敬、赞赏——理解、赞美。

第3组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燃烧的木棉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

金沙江在高山峡谷中穿行。

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

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

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

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

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

木棉花树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花”的称谓。

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

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

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树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

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

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

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

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

在木棉花树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

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十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

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

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

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

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

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

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

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的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

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16.作者笔下的木棉花有哪些特点?

请分条列出。

17.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请简要分析。

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体上看,这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散文,通过对木棉花多角度的真切描写,充分展现了木棉花的美。

B.文章以木棉花为描写、表现的对象,而第①段对金沙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游离于中心之外,无疑是一个败笔。

C.文中写人的笔墨不多。

在第⑤段写到了“爷爷”,意在赞颂像木棉花一样默默无闻,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D.在作者笔下,木棉花肯给予、善奉献,朴实、隐忍,有着非凡的气度,这种气度也正是乡村所具有的。

E.文章最后一段称赞木棉花给了远方的游子以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脚步坚定,前行有力。

19.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4组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

祖母的烟茶

龙文辉

①祖母在后山坡上种了几十株茶树。

我们家的茶叶就是这些树上长出来的。

祖母并不在乎什么明前茶或谷雨茶,她采摘的多是些粗粗的叶子,连同茶梗一道弄了下来。

看似普通的树叶,经过祖母那双灵巧的手,那叶片就有了新的样式,卷曲得体,有模有样。

祖母对茶树很上心,除草,剪枝,施肥。

她只施土杂肥。

茶树在祖母的细心照料下,茁壮成长,

每棵树都长得一样高,枝丫粗壮,叶子浓密。

也难怪祖母对那些茶树格外上心,那时,这茶可是全家几口人不可或缺的寻常支用。

不仅仅是解决喝茶那点事,祖母还得考虑如何把茶做好了,连同平时攒下的土鸡蛋一起拿到城里卖点钱,再换回些食盐、煤油、肥皂,以及针线、布料之类的日常用品。

②一阵清明雨洗过,茶树上的新芽呈嫩绿色,显露出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老叶片呈墨绿色,叶子泛着油亮的光泽,像是打了一层蜡。

采摘时节,太阳劲道十足,明晃晃,火辣辣,灼得人皮肤生痛。

祖母好像不怕热,她戴个草帽,身上罩着长衣长裤,把自己表裹得严严实实,热辣的阳光一般晒不到皮肤,这样一来,人当然会更加闷热,不一会,汗水就湿透了衣背,看得出一块块汗湿的印子,双手则不停地在树枝上翻飞,像在弹钢琴,她要趁着这个时节,赶紧把那些茶叶都摘下来。

茶采下来,用水冲洗干净,晾干,然后,架起锅子,灶膛里放把茅草点燃,茶叶在锅里反复翻炒,叫做“炒青”。

祖母操作这些程序手法娴熟,时而在热度适中的锅里用手将茶叶团转,打散,再团转,再打散,时而又将茶叶抛起,宛如天女散花,好似在玩杂要。

炒得茶叶变软,青气收敛就差不多了,再堆放在竹篾编成的盘子里,不断抱团、搓揉,叶片渐渐揉成了根根卷曲的“纸捻子”,然后再放到锅里慢火烘焙,焙干后用牛皮纸包好,缠上麻绳,挂在灶屋里的通钩上,任柴火的烟气缓慢渗进纸包,就这样将茶叶熏制成了地道的烟茶。

③那是一种经柴火稍稍熏烤的茶。

最好能取回山泉水,用瓦壶、柴火烧开,冲泡,不一会,蜷缩的茶叶在沸水中腰肢伸展,汤色橙黄,一缕淡淡的茶香和着柴火烟香便从茶杯中漫逸出来,若再搁上一两瓣茴香,更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喝起来清香中带点甜甜的味道,注入泡壶中放凉后的茶水,清冽甘爽,既好喝又解渴。

大热天,我从学校跑回家,

第一件事就是冲向泡壶,咕咚咕咚,一口气能喝上好几碗。

一碗烟茶,盛满了浓浓的乡情和儿时的记忆。

这,就是故乡的味道,我把它一并寄放在了一处乡间,大山深处的乡间。

④老家后山坡上有座坟墓,祖母就躺在里面。

她忙累了一生,躺下来,在这静谧、安详的地方歇息。

祖母还像从前那样,慈祥的眼神,日夜看护着那个家和那片茶园,深情的目光,时刻遥望着远方的亲人。

⑤清明节前,我又来到了祖母坟前。

故土依日,草木芜杂,坟包上像一头披散的乱发,于我,心怀戚戚焉。

在这个落寞沉重的日子,我要看看我的祖母,跟她说说话,好让她高兴高兴,看孙儿现在的样子,她应该会放得下心。

也许,长眠于此的祖母早已淡忘了尘世的一切,对世事不再抱有任何怀想吧,而我们却正在有意无意间经历着老人的过往。

⑥望向山坡上那片碧绿的茶园,我忽然又想起了祖母做的茶——那种韵足了人间烟火气息的烟茶。

16.祖母的烟茶是怎研制做的?

在下面空缺处填写恰当的词语,补全线索。

(3分)

采摘——①——抱团、揉搓——②——③

17.请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选文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4分)

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写出了祖母制烟茶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意义。

B.第②段中,写雨洗过的茶树,新芽老叶交相辉映,意在表达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颂,对自然的讴歌。

C.祖母生长在山野,却是心灵手巧。

文中多次写到,茶在祖母手中的美好变化,以及茶汤的好喝,就是对像祖母

这样手艺精湛的制茶人表达敬意,这也是本文的写作意图。

D.祖母手中的茶源自于粗粗的叶子,是经过精心炮制才焕发出独特的光彩,维持了家人的生活。

作者笔下的祖母

用自己的终生勤苦,守护着家园的宁静。

烟茶制作的过程,就像祖母自己的人生。

E.本文作者撷取年少时对祖母制茶的影像片段,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渗透着对生活的感悟。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本文以“祖母的烟茶”为题的理解。

(4分)

 

第5组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秋山寻野》一文,回答16~19题。

秋山寻野

从维熙

①那年秋天,在京郊的山区闲居。

看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黄,便走出乡院,信步朝村外走去,秋山的苍绿和空中的鸟鸣,让人流连忘返。

一位出租车司机看见我说:

“您老是不是想看看周围的风景?

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

②我说:

“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儿去。

③车子大约开了一个时辰,在一个名叫“桃园仙谷”的地方停了下来。

他告诉我说,进山后舍弃大路,走小路,保证会有发现。

④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

尽管这儿已是大山之腹,但仍有不少游客,如过江之鲫。

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鹜。

我则像一只离了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

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

⑤环山小路非常难走,既没有石阶铺路,也没有示意路标,这正是我要探秘的地方。

走了一段崎岖山路之后,我发现,在路旁林木的枝条上,一缕白布条在秋风中飘摇。

我猜测,这是进山人怕归来时迷路,而拴系下的路标。

这个发现使我非常得意,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野趣的“情痴”,早已经有先于我者叩访此地了。

⑥果不其然,小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发现了几束开在山坡上的野花。

继而,又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那是枫叶在深秋绽露出它的身姿。

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我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

寻声而去,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我的脚边。

⑦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

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

亮晶晶的清波中,却五光十色的花斑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

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

我爱不释手地看来看去,最后装进衣兜,留作进山寻野的纪念。

然后,沿着溪边崎岖小路,继续向山的腹地进发。

这时才发现,刚才有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之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

早熟的红果己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

一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

一叶知秋,这真是秋天山野物写生。

⑧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

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

久违了,天空的美神,在喧嚣的城市,无法找到你的身影,在这寂静无声的大山深处,你带给游人的是天籁声声。

时光似乎倒流过去半个多世纪,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鸣长空,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

南来的雁,

北来的雁,

在我篮里下窝蛋......

⑨此刻,我虽然没了儿时的梦幻,但在大山深处看长空雁过,仍然激起自己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

目送着大雁们的身影,一直消失在长天之角,眼里只剩下天空扎眼的瓦蓝。

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

一口好酒让我爽透心扉。

⑩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头上的帽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

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新时代的文人,虽然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摆脱开城市生活的喧翼,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独饮之乐,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事了。

⑪出山时,秋阳高悬。

司机问我:

“您老玩得开心吗?

我立刻向他表示了谢意,这真

是一次沁人心脾的逍遥游呢······

(节选自《河北日报》2019年5月17日,有改动)

13.在进山寻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1)-

(2)-(3)—(4)—沁人心脾

17.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

18.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秋山寻野”中“野”的理解。

(4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①段“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黄”“秋山的苍绿和空中的鸟鸣”等语句,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来临。

B.文章第④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我”与众游客形成对比,突出“我”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

C.文章第⑤段中“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野趣的“情痴'”一句,表现作者因早已经有先于我者叩访此地表现出内心的懊悔。

D.文章第⑧段中加点的叠词“久久”“匆匆”,描述生动、口语化,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E.文中引用的童谣语言平实、俚俗,与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文雅风格不协调,完全可以删去。

第6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阅读《瓷器易碎》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瓷器易碎

李磊

①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家里有一只瓷罐,被母亲放在了炕边的木柜子里,罐子里面积攒着家里母鸡下的蛋。

母亲一有空闲就会抱出瓷罐,一遍遍地数着鸡蛋的数量,然后或是点头微笑,或是摇头叹息。

每过一段时间,鸡蛋积攒得多了,母亲就会把它们变成我的书本或是衣物。

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长大了,进城了,工作了,成家了。

母亲却依然很勤劳,留在乡下养鸡种地。

在她日复一日的摩挲下,那瓷罐上天青色的釉彩虽已有些模糊,却也浸润出了岁月独有的光泽。

②母亲这几年,喜欢上了种豆子,红的、黄的、绿的,胖的、瘦的、扁的,只要是豆子她都要高看一眼。

母亲在乡下种了七八亩豆地,她在豆子地里劳作时,常常望着远方的城市自言自语:

“豆豆,我心疼的豆豆。

”豆豆是她孙子的乳名。

③我和妻子工作太忙了,照顾不过来年幼的豆豆,母亲得知后一夜没睡,终于狠下心扔下了乡下的母鸡和土地,离开了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一头扎进了纷乱的城市,陪着她一起来的还有那只我再熟悉不过的瓷罐。

母亲用瓷罐为我们装了十几颗新鲜的鸡蛋一一她觉得自己家的鸡蛋最有营养﹣﹣又用各种各样的豆子将剩下的空隙填满。

她轻轻地擦干净瓷罐,又轻轻地把瓷罐装进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