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256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

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鉴赏能力的考查。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考生要学会概括这些形象的特征并揭示出刻画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意境。

相比较而方,诗歌对于“形象”的考查比“语气”“表达技巧”“思想”要少一些。

因为诗歌不同于小说以塑造形象为主,诗歌的形象是通过意象、意境等侧面表达的。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奇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中塑造了酌独家酿、避世脱俗的“隐者”的形象,同时也寄寓了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

A项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现的是隐居田园、自得其乐的情怀;

B项出自李白的《蜀道难》,是规劝入蜀的朋友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

C项出自杜甫的《登高》,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表现的是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D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苦。

A

2.(2010·

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

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

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比较简单,只要根据诗意描述一下即可。

第二问我们可联系注释中说的当时“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这一内容考虑,加上诗中所选的“燕子”“梧桐”等意象往往和怀旧、伤感等感情有关,故不难作答。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答出两句意思的,给2分;

答出感情的,给3分。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只要意思对即可)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简述理由。

这首诗虽然题为“雨”,但从诗中却找不到一句具体描写“雨”景的内容,可见并没有正面描写“雨”,而是通过燕子、梧桐等动植物和抒情主人公的“凉”等感受从侧面写雨,可见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

同意。

虽然诗题是“雨”,但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如答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的,给2分;

答出是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雨的,给4分。

意思对即可。

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分析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考查,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考查形式,即“×

×

认为诗歌×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可以给考生发挥的空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一切观点态度都要由诗歌及本身的内容和思想来决定;

切忌错误地理解成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

考生在答题时应先联系全诗并结合注释和其他相关背景信息,分析诗句所蕴涵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准确把握“含蓄而又坚定的思想倾向”,然后再作简要评价。

3.(2010·

北京高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7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

落日余晖。

②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鹓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此题综合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悲凉的感慨;

其次要仔细分析各句,把握诗歌所写内容,从而探讨出诗人是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悲凉感慨之情;

最后要对各选项作深入分析,并和诗歌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表述的正误。

前四句营造的是一种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的意境,显然“昂扬奋发”与其意境不符。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此题考查分析诗歌重要语句所表现的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作品作细致分析,不能架空得出结论。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感慨;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再次运用形象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于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本题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对诗歌进行分析评价。

在表述答案时,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答非所问的情况,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4.(2010·

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了解“子规”的形象特点,叫声悲切,结合杜宇的传说有思念之悲,结合本诗语境可概括出“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首先应否定。

“故园”既然“无兵马”,那么“愁”什么呢?

这就是诗句的内涵。

结合注释①②与历史背景,可知宋朝南北分裂,国土沦丧。

综合起来,就可得出答案。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也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5.(2010·

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1)本诗点明季节的是“橘柚香”,一个“香”,说明“橘柚”已成熟,可知是秋季。

《雨霖铃》中点明秋季,直抒别情的句子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题目已经点明惜别,人因不忍“别”而“醉”,言情深。

“江风引雨”言别时环境,秋风飒然而至,极其清冷,更兼秋雨,这里用环境之冷来衬托心境之凄凉。

(3)“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意思是从对方角度思考,感情更为深远。

理解了这句评语之意,可想到杜甫的《月夜》,同为从对方角度想象对方的举止心境,本题的关键是答出想象或设想,也可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然后结合题目指向联系诗句便可。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

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6.(2010·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1)~

(2)题。

雨雪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描写环境,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要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是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

由“从军”“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题干第一问实际要求考生思考“天寒”“地暗”的自然环境与“旗彩坏”“鼓声低”的戍卒生活之间的关系。

“天寒”“地暗”已明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后面分别接上“旗彩坏”“鼓声低”,给人的感觉就是“因为天寒”,所以使得彩旗褪色;

“因为(乌云使得)地暗,所以使得鼓声变低”,这样就借自然景物写出了人的心理感受。

第二问可根据第一问的答案和“愁”“别路”等词语分析出来。

这样写的好处是:

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7.(2010·

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2)简析下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1)“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中“蘋”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植物,味辛辣。

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

“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

“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

(2)下片中,以酒为伴,随遇而安,不贪图物质享受,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四海为家,乐观旷达。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翠绿的蓑衣,引人联想,形象新奇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8.(2009·

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解了主旨,“悠悠”的作用就很清楚了:

一写水面辽阔;

二寓相思之深。

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首先要注意题干中“情感变化”四个字。

“客心孤回”表达的是游子的孤独、思家之情,“红袖凭江楼”则是眼前所见之景,由眼前所见之景自然会想到家人对自己的思念。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

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9.(2009·

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箨(tuò

),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1)前三联,都是描写竹子形象的,首联写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刚刚高出墙头,表现嫩竹新出之态;

颔联写嫩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套上,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时变得清凉,表现了竹影给人的阴凉之感;

颈联写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表现了竹子的色与味。

(2)“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色”即竹之色,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而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了错觉。

(3)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认为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高入云霄,从寓意的角度理解,考生应该将之转移到人,以竹喻人,“不被摧残”就是要爱护关心人,要理解尊重人。

(1)形象:

嫩竹新出,竹影阴凉;

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示例一:

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

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

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