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4361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docx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优秀版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交流所了解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

2.选择身边的事物,说明其特征。

3.了解散文与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试着将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文。

重点难点:

1.试着用多种方法说明某一事物。

2.体会散文和说明文的不同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一)

1.结合所学课文了解说明文。

2.学会观察事物,并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1.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语言风格等文体知识。

2.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课本上的电视塔。

一、交流平台

1.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教师导入交流内容。

导语:

学习了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我们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松鼠的漂亮、乖巧和驯良也有了一定的感受。

而我们之所以能有这些收获,得归功于这两篇课文都是一种共同的文体——说明文。

现在让我们通过对这两篇课文的探讨、交流,进一步明确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吧。

2.教师明示说明文的知识,学生齐读、记忆、交流。

预设:

说明文是一种较常见的文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教师有必要对说明文的概念、类别及特点进行讲解。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性问答的方式对说明文的知识进行总结。

交流示例:

师: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和《松鼠》,我们知道了一些有关太阳和松鼠的知识,这两篇文章就是说明文。

哪位同学能总结自己的学习感受,说一说什么是说明文呢?

生:

在学习《太阳》这一课时,我了解到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说明他学习时很用心。

那么谁能来说一说说明文分为哪几类。

生: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师:

这位同学的学习方法很不错,那么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事物说明文吗?

生: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即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师:

那同学们认为本单元的两篇说明文都是事物说明文吗?

生:

是的。

教师小结:

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

说明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较广,它最大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

这种知识,或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所得,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为了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

3.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里的一些句段,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说明方法及其运用。

过渡:

刚刚我们弄明白了说明文的概念和类别,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我们在说明某事物时,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需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

我们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看一看这些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交流讨论。

1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多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两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太阳距离地球远和表面温度高的特点。

①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②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两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表面温度高和松鼠乖巧的特点。

教师小结: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

作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列数字

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打比方

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注意事项:

(1)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所选用的数字一定要真实准确,有科学依据。

(2)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要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比较。

二、初试身手

(一)

1.教师出示电视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要说明的事物。

过渡: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知道它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到。

我们也可以试着来写一写说明文。

当然,练习片段式的事物介绍是最初的方式,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掌握。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分小组探讨交流,然后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

2.学生观察,分小组搜集资料,探讨交流。

预设:

图片展示的是建筑物,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类似的图片时,重点在注意其直观呈现出来的外形特点,还可以思考其功能。

只有做到认真观察、全面思考,才能将该建筑的特征说明得准确、生动。

明确:

事物名称——电视塔;规模——塔高约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功用——承担无线电视发射业务、旅游观光等。

3.出示教材中的文字,引导学生分析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这座电视塔高368米,大约有120层楼那么高。

它的外形像一个待发射的火箭。

明确:

给出电视塔的高度368米,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将电视塔的高度和120层楼进行对比,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电视塔像待发射的火箭,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给出要介绍的事物,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文具盒卢沟桥黄鹤楼

5.同桌交流,并进行写话练习。

6.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示例:

这个淡蓝色的文具盒是用铁皮做成的,有正反两层,长约23厘米,宽约8厘米,高约4厘米。

它的身上印着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图案,漂亮极了。

卢沟桥坐落在北京西南部,是一座有着久远历史的古桥。

它横跨在永定河上,桥长266.5米,桥面宽9.3米,为花岗岩所砌成。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楼高5层,总高度为51.4米。

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三、课堂回顾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首先回顾了本单元两篇课文的一些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尤其对于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试写了片段式的事物介绍。

在对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观察和探讨交流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能积极地运用各种方法去搜集资料信息、整理交流,还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介绍了这一事物。

相信同学们又收获了不少!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初试身手

(二)

将课文《白鹭》改写成说明性文章。

比较散文和说明文语言的不同点,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初试身手”第二题中的要求,引导学生弄清改写要求。

过渡:

通过对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再加上上节课上的知识积累,我们对说明文(尤其是其说明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说明文和其他文体相较而言的一大不同之处,便是其语言的特点。

同学们还记得曾学过的课文《白鹭》吗?

这是一篇短小精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

如果我们将其改写成说明文,再比较一下,就能体会两种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从而对说明文这一文体有进一步的认识。

2.回顾课文《白鹭》,点评写法。

预设:

引导学生从文体、写法、语言特点三个方面回顾课文《白鹭》,进一步体会散文语言优美的特点。

示例:

师:

同学们对我们这一学期的第一篇课文《白鹭》是否印象深刻呢?

生:

是的。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它是郭沫若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

在你们的印象中,郭沫若笔下的白鹭有什么特点呢?

生:

在作者的笔下,白鹭色彩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它就是一首精巧的诗。

师:

作者是如何表现白鹭如诗一样的美的?

生:

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这些修辞手法从多个角度将白鹭的优美形象展示了出来。

生:

作者还在文中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以白鹤、朱鹭、苍鹭等相近或同类的动物来衬托,凸显白鹭的一切都美得很适宜。

生:

作者笔下的语言本身就很优美,大量运用形容词使得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幅画。

师:

是的,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才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这也正是散文的魅力所在。

3.学生朗读,小组讨论,交流后进行片段改写。

过渡:

阅读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我们被白鹭如诗一般的美所倾倒。

但假如我们向一位不熟悉白鹭这种鸟的人介绍白鹭,这篇散文就显得不太合适了。

我们能不能将这篇优美的散文改写成一篇说明性文章,让他人读了之后,对白鹭这种鸟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呢?

同学们先认真读一读课文,再试着改写吧!

(1)改写白鹭的外形。

预设:

散文主要展现了白鹭的优美姿态,即其外形特点,那么白鹭的外形便是本次改写的重点。

如何将白鹭的外形介绍清楚呢?

教师可立足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将生动的语言改写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①学生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表现白鹭外形特点的句子。

(应特别留意文中描写形状、颜色的词句。

②将画出来的句子改换说法,去掉多余的修饰词语,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白鹭的图片重新组织语言,适当添加说明性的语言。

③学生展示改写的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评价的要点是语言简练、准确,能说明白鹭的外形特点。

④评价后,教师引导学生借鉴其他学生的思路,修改自己改写的片段。

(2)补充资料,完善内容。

预设:

要想人们对白鹭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只说明白鹭的外形肯定不够。

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更多有关白鹭的知识,经整理后加入所写的片段中。

(学生可从白鹭的分布、生活习性等方面搜集资料。

(3)整合资料,按一定的条理顺序连缀成文。

(4)教师展示优秀片段,学生对照原文阅读比较感悟。

改写示例:

白鹭,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中国、俄罗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

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白鹭的栖息地。

白鹭外形精美,和白鹤、朱鹭和苍鹭比起来,它更显得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白鹭的整个身体呈流线型,身高60厘米左右。

蓑毛雪白,长长的喙是铁色的,那细细长长的脚是青色的,各样搭配都恰到好处。

4.读一读自己改写的说明文和原文,比较一下两种文体有什么不同。

明确:

表格呈现。

文体

目的

方式

语言特色

原文

诗情画意的散文

赞美事物,抒发情感

修辞手法:

比喻、对比、排比、夸张等

精练、清新淡雅,抒情色彩浓

改写后

说明文

介绍事物,说明知识

说明方法:

作比较、列数字等

准确、简洁、有条理

5.课堂总结。

小结:

这节课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作文课。

通过比较、改写,让同学们进一步对说明文这种文体进行感知和认识,为下一步的习作训练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节课的另一大收获是培养学生对材料筛选、整合、合理运用的能力。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本单元课文中的不同描写方法,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2.学习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写一个人,注意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常用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合适的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描写。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注意抓住其特点进行观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人物描写的文章,课文中鲜活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信你也从中学习了很多写人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我们通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栏目,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收获吧!

2.板书课题: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二、交流平台,总结方法

1.回顾我们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一说你学习了哪些写人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回答。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小结。

4.全班交流。

(1)自读《两茎灯草》,想一想:

①严监生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课文主要通过什么事例来表现他的特点的?

(课文为了表现严监生的吝啬,主要写了严监生临死前仍惦记节省灯油这件事。

②教师小结。

(2)课件出示句子:

A.看着那高等的车夫……

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B.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

①自读句子,想一想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②指名回答。

③教师小结:

我们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可以用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3)说说《刷子李》这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有谁。

(刷子李和曹小三)

①作者为什么要对曹小三的心理变化进行描写?

(为了侧面反映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②教师小结:

在我们的文章中,还可以对周围人的反应进行描述,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回顾三种方法)

三、交流表达,初试身手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1)学生自读要求,想一想自己观察到的某个同学的课间活动。

(2)学生汇报。

(3)教师:

怎样把这位同学课间的活动描述出来呢?

我们能用哪些描写方法?

(4)小组内交流运用哪些方法,并进行口头表达。

(5)指名汇报表达,师生共同评价。

2.教师:

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他们的特点,列出来,和同学交流。

(1)自己写出家人的某个特点,并在后面列举出足以表现他们特点的典型事例。

(2)小组交流,确定合适的事例。

(3)起草作文,教师巡视。

(4)分享草稿。

(5)按照以下要求互相评议。

①文通字顺,通过典型事例把爸爸或妈妈的特点介绍得清楚、具体。

②能合理地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③描述要准确、清楚,有一定的条理。

(6)教师根据交流反馈,提出修改习作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选择身边的一个人物写一篇习作,试着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对其进行介绍,突出人物的特点。

成功之处:

在“交流平台”环节中,学生能围绕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举一反三,在教师点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不足之处:

学生在对同学课间活动的某个瞬间进行口头表述时,虽然能够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少数学生介绍的特点不够鲜明、突出,条理不够清晰。

教学建议:

教学中修改习作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修改方法的指导,比如在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主题的典型事件,可以采用自改与互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语文要素】

2.能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征。

【语文要素】

3.试着将散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性文字。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尝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写清楚一种事物的特征。

2.试着将散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性文字。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两篇说明文,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2.自由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思考:

除了刚才大家所说的内容,你从“交流平台”中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师生共同整理归纳。

二\,初试身手

(一)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1.引导学生观察“初试身手”第一题的图片和文字示例,小组讨论:

图中的塔有什么特点?

这段文字是怎样介绍它的?

预设:

图中的塔的特点是高。

这段文字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塔的外形特点介绍得很清楚。

2.如果让你选择一种事物介绍给别人,你准备如何介绍?

点拨:

注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3.学生动笔进行片段练习。

4.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习作例文”的相关片段进行指导。

(二)回顾《白鹭》,改写第2~5自然段。

1.回顾《白鹭》第2~5自然段的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白鹭的。

(从身体的颜色、身段、羽毛、喙、脚等方面描写白鹭的。

2.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把《白鹭》的外形部分改写成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你打算怎么写?

3.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预设:

(1)要抓住白鹭的特点来介绍。

(2)要把散文化的语言改成说明性的语言。

(3)要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描述白鹭的外形。

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白鹭的说明性资料,试着将《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

5.展示改写情况,师生评议进行修改。

[教学反思]

“交流平台”环节,我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两篇课文的内容,自主交流习得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再通过阅读“交流平台”,补充相关信息,让学生通过体会、交流巩固旧知,实现本版块的交流运用,并为单元习作打基础。

而“初试身手”环节,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围绕事物的某一特征写一两段话。

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写《白鹭》一文中第2~5自然段的内容,抓住其特点确定改写的地方。

因白鹭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因此我让学生课前收集了有关白鹭的资料,帮助学生写清白鹭的特点。

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确定了习作内容,又教了改写的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了改写任务。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按照游览的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2.能按顺序说一说游览路线;能按顺序介绍所见的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教学重点

观察附近一处景物,再试着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教学难

能根据示意图画出植物园的游览路线,按顺序说一说。

教学准备

1.植物园示意图、学生游览一处景物后画的示意图。

2.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按照游览的顺序和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2.能根据示意图画出植物园的游览路线,按顺序说一说。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课文,总结写景方法

1.引导交流:

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精读课文,关于如何写好游记,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预设1:

写游览的地方,要按游览的顺序来写。

预设2:

吸引人的景物要重点写。

预设3:

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

预设4:

写吸引人的景物可以先写看到的,再写自己的感受。

2.阅读“交流平台”,说说哪些地方还想进一步了解。

预设1:

如何把游览顺序写清楚。

相应指导:

《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看看作者分别是怎么有序来写的。

相机板书:

变化的顺序:

小半边脸→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

游览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预设2:

吸引人的重点景物如何写具体。

(1)相应指导: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具体的?

预设:

《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写孔隙的时候先写看到的,再写自己的感受。

(2)相应指导:

《海上日出》是如何将变化过程写具体的呢?

预设:

写出了太阳位置的变化,颜色的变化,光亮的变化。

3.师生共同梳理、总结,进一步体会写景物的方法。

板块二 初试身手,说清游览顺序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

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

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2)教师提问: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想想里面包含哪几个要求?

预设:

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按路线说清参观的顺序。

(3)教师小结:

只有先确定了参观的路线,才有可能将参观的顺序说清楚。

2.画参观路线。

(1)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下参观的路线,在示意图上画一画,并将所经之处填写下来。

(   )→(   )→(   )→……→(   )

预设1:

南门→郁金香园→天鹅湖→望湖亭→纪念馆→北门

预设2:

东南门→郁金香园→天鹅湖→望湖亭→纪念馆→松林→小桥→南门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参观路线。

教师和其他同学随机点评,关注设计路线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

把游览顺序说清楚,将吸引人的景物重点描写,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借助课文内容,梳理写作的方法,同时运用插图和学生游览经验,将所学习的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学以致用。

 

3.说清参观顺序。

(1)教师提问:

从一处景点到达另一处景点,怎样说,才能说清楚呢?

读这句话想一想。

课件出示:

过了小桥往西,就来到了芍药园。

教师小结:

除了要说清楚从哪儿到哪儿,还要说清怎么走。

(2)学生试着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说清参观的路线。

教师点评。

预设:

①走进南门,顺着东面的小路往北走,就能看到郁金香园了。

②出了纪念馆往西,经过北门,就来到了松林。

③绕过天鹅湖,往北走,就是北门了。

(3)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

在按顺序说参观路线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到:

穿过、路过、走过、绕过等表示行走方式的词。

(4)请学生再完整地说一说。

4.结合自己实地游览的经过,写清楚自己的游览路线后交流点评。

5.这节课,我们梳理了把游览顺序写清楚、将吸引人的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设计游览路线,写游览顺序的活动,运用了所学方法。

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今后的表达中。

课时目标

能按顺序介绍所见的一处景物并写下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所学,提炼方法

1.教师提问: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文章,想想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预设1:

《观潮》一文,作者在一个固定的点上观察浪潮由远及近的变化。

预设2:

《海上日出》一文,作者在船上看着太阳一点儿一点儿地变化。

预设3: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者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感受,依次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教师提问:

在游览过程中,当我们从远到近,慢慢走近景物,是怎么观察的?

预设:

我们往往先看到整体,而后会聚焦到一个点。

板书:

从远到近 从整体到局部

3.过渡: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观察方法,将所看到的景物有顺序地写下来。

板块二 看图说一说

设计意图:

重点学习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练习表达。

借助郁金香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表达,而后再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写自己课前观察的一处景物。

从学到用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1.课件出示远看的郁金香园。

教师引导:

走进南门,顺着东面的小路往北走,就能看到郁金香园了。

瞧,这就是郁金香园。

谁来说说你看到的郁金香园是怎样的?

预设:

郁金香园里鲜花盛开。

满园的香气扑鼻而来。

红、黄、粉各色郁金香如一个个精灵在风中摇曳,欢迎着前往看花的人们。

我举起了相机,定格这美丽的画面。

教师小结:

瞧,这就是你们从稍远处,整体上观察到的郁金香园的美。

2.课件出示郁金香特写图片。

教师提问:

走近细看,郁金香又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

走近细看,鲜红的郁金香竟不是全红的,饱满的叶片周围是一圈金色的边,在阳光的映照下甚是好看。

教师小结:

稍稍走近,我们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越走近,看得就越清楚,越细致。

3.出示郁金香花蕊的图片。

教师引导:

咦,这里有一朵盛开了,我们来仔细看看,你又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

咦,这里有一朵盛开了,在阳光的照射下,鲜红的花瓣竟然有些透明了。

毛茸茸的黄色花蕊昂着头正享受着阳光的爱抚。

教师小结:

随着目光的聚焦我们越看越细,越观察越入微。

从远远看到的成片的郁金香,到近处看到的一朵朵的花,再聚焦到一朵。

我们就是按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来观察的。

你学会了这样的观察方法了吗?

板块三 再试身手,仿写片段

1.布置任务:

课前,同学们也观察了附近的一处景物,请运用刚才学到的观察方法写一写。

2.学生写一个片段。

3.学生交流片段,教师和其他同学点评。

4.修改自己所写的片段,并工整地誊写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