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4754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docx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令每一位教师堪忧,特别是新教师,他们往往先从一年级接手。

而新课程的改革在促进教学理念革新的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发生着新的变化,在注重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的同时,学生的主动性变得更大,因此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日益增加也暴露无遗,它们不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降低教师的教学质量,影响学生自身及他人的学习。

特别是对于小学一年级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课堂问题行为阻碍了一年级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本研究以幼小衔接为视角,研究对象具体到一年级,采用观察法及个案分析法深入细致的探索,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对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的研究。

本文对课堂问题行为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整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几种分类,并从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几个典型的课堂问题行为案例进行分析及探讨原因,通过对个案的研究,最后提出几个相关的干预策略。

希望可以为教师在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因素

Abstract:

Inspecificteachingpractice,classroombehaviorproblemspupilsprevalenceofthisphenomenonsothateveryteacherworrying,especiallynewteachers,theyoftenstarttotakeoverayear.Thenewcurriculumreform,whilepromotinginnovativeteachingphilosophy,butalsotheoccurrenceofclassroomteachingwithnewchangesinthefocusonstudent-centeredclassroomteaching,students'initiativebecomesgreater,thusincreasingstudents'classroombehaviorproblemsalsoexposed,whichnotonlyaffectsthesmoothdevelopmentofclassroomteaching,teachingqualitytoreducetheimpactoflearningthestudentsthemselvesandothers.Especiallyforfirstgrade,insomedegree,classroombehaviorproblemshinderfirst-yearstudentstocultivategoodstudyhabits,developanegativeimpactonthestudentbodyandmind.Inthisstudy,youngconvergenceperspectiveofthestudytoaspecificyear,theuseofobservationandcaseanalysisofintensiveexploration,andonthebasisofpreviousstudiesontherichtofirstgradeclassroomproblembehaviorCopingStrategies.

Inthispaper,classroomproblembehaviorrelatedconceptstodefine,organizeclassroomproblembehaviorofseveralclassification,andfirst-yearstudentsfromth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eanalysisanddiscussionofseveraltypicalcausesofproblembehaviorintheclassroomcase,throughthestudyofcase,Finallyseveralrelatedinterventionstrategies.Wearehopingtoprovidesomereferencesforteachersintheprocessofsolvingtheproblembehaviorintheclassroom.

keywords:

first-yearstudentsclassroomproblembehaviorpsychologicalfactors

引言…………………………………………………………………………………………1

1、课堂问题行为概述……………………………………………………………………1

(1)课堂问题行为界定…………………………………………………………………1

(2)课堂问题行为常见类型……………………………………………………………2

二、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2

(一)个案一:

外向性问题行为之上课随意走动………………………………………3

(二)个案二:

外向性问题行为之上课讲话或制造噪音………………………………4

(三)个案三:

内向性问题行为之上课做小动作或者走神发呆………………………5

三、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6

(一)提高教师素质,注重以生为本……………………………………………………7

(二)创建有效的课堂规则………………………………………………………………7

(三)加强家校沟通合作…………………………………………………………………7

结论…………………………………………………………………………………………8

致谢语………………………………………………………………………………………8

参考文献……………………………………………………………………………………8

引言

小学课堂问题行为是一个长期且广泛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新课改之后,注重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自由主动性更大,便会出现更多的课堂问题行为。

在小学一年级课堂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

有些学生上课随意走动,有些学生上课讲话制造噪音或者答非所问,有些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做各种小动作或者走神发呆等,因为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他们有不同于其他年级阶段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刚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对学生的身心及以后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对一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象的研究必须强烈关注。

目前大部分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都是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较少。

笔者借助为期四个月的教育实习机会,以福建厦门市X小学一年级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从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几个典型的课堂问题行为案例进行分析及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科学应对策略。

希望能为教师尤其是刚入职教师处理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也为自己将来走上教育岗位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1、课堂问题行为概述

(一)课堂问题行为界定

目前,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逐渐成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属于学生的问题。

是指学生不能专注于课堂教学,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影响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不良行为。

如邵瑞珍等人的观点是: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

”李志等人的观点则是:

“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和课堂教学目标相违背,妨碍了别人或者自己学习的行为[2]。

”第二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问题。

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才能组成一个社会体系,包括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也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所以陈时见教授认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不同程度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者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3]。

”而本文主要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持续表现出来的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给教师教学或者学生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课堂不良行为。

辨别学生的行为是否是课堂问题行为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质”:

这种行为是否违反了课堂规则扰乱了课堂秩序,对自身及他人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二是“量”:

学生的这种行为是否经常发生,并且有持续了一段时间[4]。

当然,教师对于轻微短暂的学生不良行为也要时刻关注并且及时采取措施,否则容易演变成课堂问题行为。

但是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判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回答问题必须举手,那些未经允许就回答的学生使整个课堂乱哄哄,破坏了课堂秩序;而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学生思维敏捷的表现[5]。

因此教师在判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要更加审慎分析。

(2)课堂问题行为常见类型

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且长期存在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注重以生为本的课堂更容易爆发出学生的种种问题,这也愈发考验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的种类很多,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克曼将其分为破坏课堂秩序的扰乱性问题行为,以及退缩的心理问题行为;奎伊等人在其研究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情绪型问题行为;国内则根据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程度,将其分为行为不足型、行为过度型以及行为不适型三类[6],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依据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将其分为两类:

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也称攻击型问题行为,其具体表现为交头接耳、传纸条,以及侵犯他人或者故意做出惹人注意等行为,这类行为容易被觉察出且影响自己妨碍他人学习,对课堂正常教学直接构成威胁;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也称退缩型问题行为,这类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上课或凝神发呆或胡乱涂写或胆小害羞,不直接影响他人学习较不容易被察觉,但是同样对学生个人学习发展带来消极影响[7]。

2、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从学前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衔接期,这也将是儿童学习以及成长的关键时期。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特别是随着新课标改革,在注重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一年级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

小学教育不像以游戏为主要教育活动的幼儿园,而是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以及严格的学习、作息制进行管理[8],一年级新生刚接触这样的“游戏规则”,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学生便容易在课堂上做出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自己或者他人的课堂问题行为,这不仅降低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自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课堂互动,关注学生学习,谨慎分析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在确保课堂秩序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笔者通过四个月的教育实习机会,以福建厦门市X小学一年级为个案研究对象,从学生的心理因素方面对几个典型的课堂问题行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

(1)个案一:

外向性问题行为之上课随意走动

数学课上,老师讲完新课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黑板上布置了几道随堂练习题,要求学生直接写出答案。

同学们坐在座位上,一会儿看看黑板,一会儿比比手指头,一会儿拿起笔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坐在第四组的最后一桌并且是单独坐的C同学,很快写完了练习题,他东望望西望望,先是斜着身子拉长脖子朝向第三组最后一桌的同学,交流着答案,在老师提醒做完同学坐端正后,转身走向班级后面放在小椅子上的课外书,一会儿坐在这个小板凳上翻翻这本,一会儿溜向另外一个小板凳看看那本。

(课堂观察记录,2015年9月29日)

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根据《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也就是说一年级的新生,大多是在6~7周岁,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且发展失衡,有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比较高,已经提前学会了教师要新授的内容,或者能够很快就学会这些知识,这就我们说的“先知学生”,而有的学生认知发展较慢,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出现了偏差,甚至是两极化。

个案一中的C同学,他就是我们所说的“先知学生”,能较快且准确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

这类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可能是他们对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没有了兴趣,缺乏了强烈的目的性,便会做出与课堂毫无相关的事。

小学生普遍有强烈渴望被关注的需要。

在儿童早期,学习动机中的附属内驱力占主导地位,他们把学习做好主要是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赞许和认可。

C同学离开座位走动很明显便会引起老师的注意,随后老师便会与他交流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总之,老师知道他很快做完了习题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

像C同学一样,小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赏识,特别是和其他同学在一起时候。

学生在“追求注意”的时候表现欲非常强烈,他们会想尽各种办法向老师和同学们表现和展示自己,炫耀自己的能力或者水平,这样他们就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所以,课堂中出现课堂问题行为便是他们常用的“非常手段”之一[9]。

(2)个案二:

外向性问题行为之上课讲话或制造噪音

上课铃响后,老师站在讲台上准备上课,同学们还在慢悠悠的各做各的事,有的站在座位上,有的转过去和同学讲话……老师很生气,先是拍掌大声说:

“听到上课铃声了吗?

”几个坐端正准备上课的同学回答:

“听到了。

”有些讲话的同学也慢慢停了下来,也有个别几个同学仍在小声碎碎念。

老师喊:

“上课。

”学生们都把两手举起平放在桌子上,在听到老师说“同学们好”之后,拍掌并说“老师好”。

上课过程中,L同学时不时会和后桌D同学讲话,看到老师看他便看着老师不再讲话,F同学也经常和同桌讲话,越讲越大声,并且没留意老师讲课,老师点名F同学起来回答问题,F同学不会,老师大声批评她。

(课堂观察记录,2015年10月12日)

上课过程中,老师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Q同学没有在认真听课,她拿笔在桌子上画画,老师提醒说:

“我没有让你们拿笔你们不要拿笔,坐端正。

”Q同学仍然做着自己的事,老师趁着下来巡视的机会没收了Q同学正在画画的笔,之后Q同学卷起正在上课的书本放在嘴边讲话,一开始朝着桌子轻声讲,接着比较大声的讲话,坐在她邻近的几个同学转过来看她。

老师在抛出问题后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并鼓励她“回答得不错,希望更认真听课”,Q同学便坐下来听讲并且坐的很端正。

(课堂观察记录,2015年11月5日)

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其发生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研究者尹逊霞发现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在时间的分布上一定的规律,刚开始上课的五分钟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率较高。

尤其是在小学一年级,由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课堂规则,不能意识到自己上课的状态。

在下课休息时间,小学生们通常处于兴奋状态,原有的注意紧张程度强,上课铃声响后,学生注意转移就较为缓慢困难。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上课铃响后,学生还不能马上进入到“上课模式”。

一时的情绪波动也会引课堂问题行为。

积极的情绪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而当人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会缩小意识范围,自制力降低,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在课堂学习中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

一年级小学生的情绪情感稳定性较差,具有冲动易变的特点,而且自控力较低,经常凭借情绪做事。

Q同学在受到老师批评没收铅笔后,情绪波动较大,产生了挫伤感,一时对学习失去兴趣,便会通过“卷书制造噪音”缓解心理压力。

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当学生受到某种刺激时,便会出现情绪波动(情绪波动大小依据每个学生对刺激的接受程度),从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3)个案三:

内向性问题行为之上课做小动作或者走神发呆

一年级S班同学,上课过程中经常有很多同学会摸摸自己的文具盒,拿出铅笔或者橡皮擦玩,更有几位同学直接在桌子上画画。

(课堂观察记录,2015年12月16日)

坐在倒数第二排的H同学在上课期间经常玩手指头或者文具,今天下午的课堂上,H同学拿着笔在桌子上写着什么,又拿出橡皮擦擦掉,接着拿起铅笔在另一手指甲上涂画。

老师走到她座位旁边都不知道,最后老师没收了H同学的铅笔,说:

“现在这铅笔是奖品了,谁表现得好老师就把它奖励给谁。

”(课堂观察记录,2015年11月3日)

在我的课堂记录中,上课发呆走神的学生几乎每节课都会有,这些学生较多坐在中间或者中偏后的位置。

上课过程中,一些学生精神涣散,有的眼睛看向老师,但没有专心在听课,有的眼睛并没有看向老师,思路也没有跟着老师走,这些学生在课堂上通常表现出眼神呆滞,不回答老师问题。

有的学生走神时间比较短,能自己找回上课状态继续听课,但是他们经常思想开小差;有的学生走神时间长,只有当老师有新的任务时他们才会回到课堂学习中。

心理学家荣格(Wrag,E.)从1020个课堂片段中分析出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其中思想开小差占24%,在“最普遍的问题行为”中排名第二[10]。

这就说明空间位置是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

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集中性,一般在上课的中间时段,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问题行为,不仅如此,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在空间排列来看也具有一定的分布集中性。

在班级中,教室前n排和后n排分别属于高压区和中压区,亚当斯和比德尔在研究中将这两个区域称为学生的“活跃区”,“活跃区”的学生在老师的有效监控下,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几率较小,而后n排称为散压区,坐在倒数第二排的H同学以及个案一、二中的C同学Q同学都属于这个区域的学生,压力较“活跃区”的同学少,因此更容易出现课堂问题行为[11]。

一年级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一部分原因是其意志品质及注意力较薄弱。

一年级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意志的自觉性和自制性较差,不善于主动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言行,且容易受到暗示,看到同桌玩文具做小动作自己也会想玩。

其意志的坚持品质较弱,不能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学习。

同时一年级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他人的不断提醒。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5~7岁的儿童连续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5分钟,而一节课40分钟一年级学生必然不可能全神贯注都在学习[12]。

另外,小学生在这一阶段身体发育迅速,在学习的压力下会有劳累感,如果缺乏营养,也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精神恍惚;另一方面,学生的神经发育较缓慢或者神经功能出现障碍时会引起心理学上的“脑功能轻微失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孩子的“多动症”,多动症不仅会表现出多动的症状,同时也会导致注意力的不集中等,他们在课堂上难以进行自我控制和管理,最后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13]。

出现案例中的各种小动作或者走神发呆,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缺乏学习兴趣是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另一原因。

小学生的兴趣比较分散,易对独特的、新鲜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

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学习热情,不能紧跟着老师讲授的思路,可能还会对教师教授的知识产生厌烦排斥心理,觉得上课无聊乏味,因此他们会思想开小差,在课堂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满足自己的需要。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影响着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正如个案一所述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限制,这些认知能力发展较缓慢的学生理解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比较困难,有可能会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他们通常处于较压抑的情绪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像案例中学生走神或者做小动作等各种课堂问题行为。

3、小学一年级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

一年级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的表现,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实际中谨慎分析、因势利导,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一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提高教师素质,注重以生为本

在面对课堂问题行为时,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能很好地运用教育机智处理问题,但是一些新教师却茫然无措,一节课上得很辛苦,或者处理不当,破坏了师生间良好和谐的关系。

所以教师不仅要有精准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面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而不是纯粹根据自己和他人的教育经验来处理[14]。

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学生喜欢且有效的教学环境,应用激情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互动,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减少学生各种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2)创建有效的课堂规则

目前我国的小学班级教学大都是30人以上的大班化模式,在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也不可能分配同样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个学生,但是却又必须同时面对这些性格各异的一年级学生,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创建良好且有效的课堂规则。

在新学期开始,教师就要明确学生的课堂行为标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位小学生,哪些事情在课堂上是不被允许的。

当然并不是一下子把所有具体的课堂规则摊开,这样子一年级学生会很有压力,觉得小学和幼儿园差别太大,自己无法适应甚至不能接受,觉得小学生活没有乐趣,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所以制定课堂规则要合理,第一,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创建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和行为特点的课堂规则,并且从一些简单的具体要求开始,这样学生适应了这些规则后,会先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并且也容易接受更约束自己言行的课堂规则;第二,课堂规则要从正面引导学生,以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遵守课堂规则[15]。

(3)加强家校沟通合作

家庭的生长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想要培养优秀的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环境等,对他们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因材施教,选择对他们有效的策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但是要深入了解学生只在课堂中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家校合作。

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定期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同时家长也会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进而采取措施进行教育,教师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善课堂问题行为。

结论

本研究以笔者实习所在的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将近四个月的观察,收集整理该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资料。

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该研究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在个案研究中没有进行大规模量化研究,其研究结论可能存在特殊性,且对于个案中的分析及原因探讨力度还不够,显得稚嫩和肤浅。

这在以后的研究中还要继续努力。

致谢语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杨建华教授的悉心指教和热情帮助,他在繁重的工作中还不厌其烦地指导我做论文,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17

[2]李志.课堂问题行为及控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7(4)

[3]陈时见.引进课堂,建构新型课堂[N].1999

(1)

[4]顾秀林.内因理论视角下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J].文教资料,2014年03期

[5]刘勇.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6]于玲.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对策[D].鲁东大学,2014.

[7]梁晓.有痕的规则与无痕的传递——小学课堂规则人文传递的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8]李靖.小学一年级新生角色适应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13.

[9]尹逊霞.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观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10]张亚男,白芸.透视小学低年级新教师课堂管理困惑[J].基础教育,2009,6(12).

[11]尹逊霞.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观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12]于玲.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对策[D].鲁东大学,2014.

[13]尹逊霞.小学课堂问题行为的观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14]宋百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中的外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