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从山中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04996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菌从山中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菌从山中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菌从山中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菌从山中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菌从山中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菌从山中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菌从山中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菌从山中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菌从山中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菌从山中来.docx

《菌从山中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菌从山中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菌从山中来.docx

菌从山中来

菌从山中来

 

 

————————————————————————————————作者:

————————————————————————————————日期:

 

菌从山中来-旅游管理

菌从山中来

雨季到云南旅行,享用菌子,当是第一位的要事。

菌子自古就是美味。

《诗经·国风·邶风·简兮》:

“山有榛,隰有苓。

”苓,茯苓,一种真菌,现云南是主产地,广东人制成茯苓膏,金黄色,很有特点的食品。

《吕氏春秋》卷十四“本味”:

“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

”越骆之菌是美味,云南之菌也是美味。

菌子季节

菌子就是蘑菇,这是云南人的称谓。

“菌”字读音与“见”同,它们是真菌在地面上的繁殖体。

雨季的山林,它们长出地面,释放孢子,完成生命的传承与传播。

它们形状多样,伞状最为常见。

在童年的山林里,它们就是童话中的蘑菇房子,是童心寄托的载体。

菌子是可以贴上云南这个标签的。

据统计,中国已知的食用菌900余种,而云南,约800余种,可谓丰富。

每年的7月至9月是云南的雨季。

从农历来说就是六月至八月。

这个季节是诗意的,远山近水,全朦胧在雨丝里。

因在高原,又有原始山林的陪衬,这样的雨季淋漓而清爽,我只在西藏林芝体验过,别的地方算是没有吧,并不像江南的梅雨那样使人烦。

空山新雨,小鸟鸣翠,独自在清爽的山林里行走,心境辽远而跳跃,是抑制不住想唱歌的。

若有人兮山之阿,山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起来的。

雨季就是菌子的季节。

云南起伏而原始的森林,正是它们生命的纵情之地。

也因此,云南全省境内都有菌子,且种类繁多,尤其从滇西香格里拉至丽江、大理、楚雄、昆明、曲靖这一带更有规模。

这里也是云南松的地带,间杂其他树类。

雨季,整个这一带就弥漫着松林的清香,菌子的清香。

拾菌子就在这样的雨季里。

“拾”字用得好,表示很多,不用刻意去寻找,随地俯拾的意思。

当然,这是过去的事了,那时菌子与其他森林里生物一样,并不显得特别珍贵,它们只是当地人随意的食物,就像到屋后的菜园里摘几个豆角回来炒一炒一样随意。

事实上,它们也就在山寨人家房前屋后的林子里。

现在,由于其自然属性(很多食物已不具自然属性)和外地人的参与,它们变得珍贵起来了,“拾”字似不大合用了,而应用“寻”字来表达。

逛逛菌街子

菌街子是云南雨季独特的一景,参与体验,会获得另样的独特体验。

云南人拾到的菌子多了,就要到街子上去出售。

出售的人多了,就形成菌街子,也可以称为菌市。

菌街子与云南传统的街子不一样。

传统的街子贯穿全年,菌街子只出现在雨季,也就是7至9月,此前此后则只有零星的摊点,十冬腊月想去赶个菌街子选几种菌子品尝一下,不可能。

在雨季,菌街子每天都有,云南大部分县城都有,而且只集中在某一条街,没有规定,只算是约定俗成。

这与传统的街子每隔几天赶一次也不一样,因为菌子放不住,隔几天再赶街子交易,菌子都腐败了。

菌街子一般在下午4点开始直至天黑。

清晨,山里的人们都到山林里拾菌子,只有到下午才能将新鲜的菌子送到街子上。

菌子拾回来,如果较多,上午10点钟就要回家,热一碗饭吃下去,然后背着背篓赶往街子。

记得我上初中时,教室门外就是一条通往县城的山路,在栏杆边看,成群结队的小姑娘背着菌子往县城赶,有的还骑着自行车。

她们与我年纪相仿,但大多数连小学都没上完就在家劳动了,有时她们也向学校投来向往的眼神。

但,山林就是她们的生活。

现在赶街条件好了,有的骑摩托车,有的骑自行车。

赶到街子上某一条小街,找一个空地,蕨叶铺开,将一朵朵菌子小心地拣出来,等着人们的挑选。

这样就在小镇上形成一个特殊的景象,别的摊位或者“市场”都已经散了,而这一条专门卖菌子的小街却人头涌动。

人们挑挑拣拣,讨价还价,很热闹。

旅行者吃菌子也有去处。

山乡街子的小餐馆就是享用菌子的地方。

小餐馆都是临街而建的房子,里面都有一个菜架摆在显眼的地方,能有的菜都陈列在上面,菌子也摆在上面,想吃什么现点,并告知店家做法,或者征求店家都有些什么做法,简单好,吃的是原味,弄复杂了,吃的还不知是什么。

城市里的酒店也有菌子宴。

这里弄的精致一些,但味还是山林里的味,只不过价钱贵一些。

有的人喜欢大酒店的感觉,称为吃环境吃气氛,有的人喜欢街边小吃店,吃的是实惠和民间趣味,各有所好。

越来越贵的一些菌子可以不吃。

在香格里拉、丽江一带,过去的杂菌松茸成了尊贵的蘑菇之王,没关系,很多年前大家都吃过松茸了,现在不吃也可以,拾来出售给别人享用,还有收入,不错。

楚雄等地的猪拱菌松露要出口,价很贵,没关系,它们过去本来就少,也少有人吃,最多不过用来泡酒,运气好碰上几个尝一尝也不错,没有也不影响食菌子的心情,不必跟法国人、美国人去较真。

至于鸡枞、干巴菌,那可是真贵了,因为这两味是云南人的最爱,它们的价钱是被云南人吃起来的,那就省着点少吃点吧。

牛肝菌、青头菌味都很好,随处可见,价也便宜,吃吧。

菌中珍品

鸡枞菌

鸡枞菌,在云南人的菌类食谱中是神品,是具雅致与书卷气的味道。

云南人餐桌上少了它,就会少了很多趣味。

鸡枞,又名鸡枞蕈、鸡菌、鸡宗、鸡肉丝菇、伞把菌、鸡腿菌等。

得名鸡枞的说法很多,有人认为其形状像鸡腿,但那只是一部分而已;有的认为其成熟的菌盖纷披如鸡羽而得名。

都沾边,但都不像“定论”。

明代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安宁州”有“菌子”条:

“土人呼为鸡宗,每夏秋间,雷雨之后,生于原野。

其色黄白,其味甘美,虽中土所产,不过是也。

”鸡宗就是鸡枞。

这是云南鸡枞味美的较早记录。

鸡枞菌的生长特别,它们与白蚁形成共生关系。

白蚁在建巢时为鸡枞菌传播菌种,同时从鸡枞菌处获得各种营养和抗病物质;鸡枞菌则从白蚁巢及周围获得营养源。

也因此,鸡枞菌并不都见于山林野地,庄稼地里也常见其身影。

每年雨季来临,鸡枞菌就开始生长了,先是小小的白色的球状物,渐长,就成为人们食用的鸡枞菌。

挑选鸡枞有讲究。

云南民间,鸡枞外皮的颜色可分为黑皮、青皮、白皮、花皮、黄皮等,其中以黑皮、青皮和黄皮为好,它们的价格也不同。

以菌盖尚未张开的为好,其他菌子也是如此。

我见过最大的一朵鸡枞约1公斤左右(云南很多地方是以公斤计的),长过了,像裂开的伞。

鸡枞的吃法通常是煮汤。

煮汤能将鲜味原本地激发出来,并且溶入汤中。

轻轻一口,鲜味隐约而来,几秒钟后,这种鲜味就翻江倒海,淹没味蕾,使人似乎要飘起来,但却又扎扎实实地游走在身体里,流动在意识里。

这应当是一种能使人上瘾的味蕾感爱吧。

云南各地都有鸡枞,但以滇中的昆明、楚雄等地为好。

虽这么说,其他地区的人不同意啊。

另外,各个地方的鸡枞又有差别:

保山地区以昌宁的鸡枞为好,曲靖地区以罗平的鸡枞为好,玉溪地区的以易门为好,楚雄的以南华为好,其实楚雄的都不错。

有时一个县里的人也会将某些个山头的鸡枞区别出来,很多说法。

还有各地的口味问题,这个就更说不清了。

当然,这是本地人说的,对外地人来说,云里雾里,不必在意。

外地人要吃鸡枞也很容易。

雨季到云南来,各县城街子上都有,张口一问就有人指导你去购买,顺带也可去体会一下菌街子的趣味。

小吃店也可以去,看货点菜,很有云南特点。

昆明有专门的市场,有专门的菌子宴,都可以去尝一尝。

不必想着鸡枞有多珍贵,雨季就是它们的世界,放眼皆是,虽贵了一些,但仍具民间性。

干巴菌

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这样说“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这东西这么好吃?

干巴菌,学名绣球菌,也叫对花菌、马牙菌等。

它们得名干巴菌,大约是其形状干实,与云南人喜欢的肉类干巴在外形上相似有关吧。

其实以我看,叫它们绣球菌更合适,因为它们成熟时的形状确实有点像绣球。

它们就生长在滇中的昆明、楚雄及滇西大理、丽江等地的松林里,其他地区也有,不过没有这些地方多。

它们刚出土时淡白至黄褐色,杂乱的块状,不像我们通常意识中的菌子。

成熟后淡灰色至黑褐色,看上去像一个被遗弃的蜂巢。

干巴菌很难拾到。

因为价钱的原因,无数的人都在关注它们。

它们在山上的日子过得不那么开心。

2013年夏天我在山上奔波了大半天,只尝到了半个指头大的一点,生嚼,也具奇怪的香味。

干巴菌价钱很贵。

20世纪80年代,干巴菌售价1块钱1公斤。

2013年,大约2000多元1公斤。

这个价钱是昆明的,如果走远一点到楚雄、易门等地去,价钱会便宜不少。

但这样的价钱,也比松茸高多了。

干巴菌外表朴素,内里热情洋溢,只需炒一小片,就能使整个房间充满山林的味道,是那种松林的清香,使人总想深深呼吸的那种清香。

在味觉上,它给人的感受是五彩缤纷的,真诚厚实的,仿佛浓缩了整个云南的风土人情。

青头菌

青头菌很常见,它们就生长在松树下或者杂木下。

菌盖是浅绿色的,这在菌子中是少见的颜色,增加了清新感。

它们刚冒出土地时,小圆球形,然后呈青绿的半球形,像山寨里明亮的彝族小姑娘。

菌盖全打开时,中间部位稍白且凹陷下去。

过成熟者表皮呈斑状,裂开。

青头菌可生食。

在山林里拾菌子的人们,有时随手就把刚冒出来的小圆形的家伙放进嘴里嚼,那就是青头菌。

前几年我回云南老家上山拾菌子,妹夫的这个小小的举动吓了我一跳。

在他的动员下,我也入口生嚼,有点脆爽,口味厚,山林的味道浓,但却是清爽的。

青头菌做汤味不错,炒食味也很好。

在楚雄,当地吃青头菌有自己的方法,他们将青头菌整朵下锅煮熟,形仍在,色彩仍是淡雅的青绿色,然后抓一把水腌菜放进去就成为了楚雄人地道的美味了,独特的香味。

有人吃得复杂一些,将“嫩头青”菌帽里填上剁碎的肉清蒸,风味独特。

牛肝菌

牛肝菌因颜色与牛肝相似而得名。

其实它另有名称,因其一捏就变色,也就是黄色或者褐色的菌肉变成了青黑色,人称一捏青,在昆明则称为见手青。

牛肝菌种类很多,云南人通常将其分为白牛肝、黄牛肝和黑牛肝。

它们就在那些松树下的松针堆里隐现,捡拾它们很有成就感。

因为菌体较大,菌柄粗壮,菌盖肥厚,形象壮实,是云南菌类中有个性的汉子。

牛肝菌用大蒜头炒。

据说如果菌子有毒,蒜头会变黑。

少数牛肝菌炒不熟会使人致幻,云南人称“闹”,被闹着了,就是被毒倒了,每年都有人因为食菌子发生中毒的事。

初中时我们的一位年轻老师,可能对菌子了解不多吧,自己拾菌子弄着吃,然后抓了一夜的“小人子”。

部分没煮熟的牛肝菌就会使人中“小人症”,有的则使人出现“巨人症”,中毒的人口中念念有词:

“抓住,快抓住,那个小人。

”他的身边全是一团团的小型人,想必那才是童话世界。

牛肝菌口感滑嫩,嚼起来有点脆,一筷子入口,独特而浓郁的香味弥漫口腔,并迅速传遍全身,那是山林的味道与情怀。

它与鸡枞菌、干巴菌、青头菌的味都不一样,实际上,各种菌的味道是不一样的,这也正是云南众多的菌子馈赠给云南人的大礼。

松茸

松茸学名松口蘑,别名松蕈、台菌等。

主要产在香格里拉、丽江等地,就长在松林下,曾经的杂菌。

15年前我去丽江,小吃店里随便就摆着几小框,等着客人点。

可惜当时没好好享用。

现在价贵了,但1斤也在百元以内,只是它们很少在小餐馆出现了。

在香格里拉、丽江等地旅行,松茸也是小吃店中的主要菜式之一,炒食一份百元之内,也不贵。

从重量来说,炒一份不过一二两的样子。

松露

黑松露,黑色块状物,一大块两小块,大者拳头样子,小者核桃样子,呈不规则的圆球形,外皮起伏,就那样摆在一片绿色的芭蕉叶上。

握在手中,硬实,略有弹性。

松露就是云南的猪拱菌。

云南很多地方都产,楚雄为多,楚雄人用其泡酒,据说能滋阴壮阳。

为什么叫猪拱菌?

因为它们通常都在地面以下,多靠猪来拱出地面,猪喜欢它们的味道,拱出猪拱菌享用,人寻找它们基本不可能。

也因此,松露难得也珍贵,近千元1斤。

怎么说呢?

松露的味道怪怪的,喜欢的说其为美味,不喜欢的认为不过如此。

诸菌

冷菌。

冷菌以遥远的鸡足山所产为好。

很多年前我上鸡足山时,彼时也正是冷菌季节,只是那时不贪嘴,也不知道冷菌味很好,所以就在鸡足山错过了“鸡足山冷菌”,要再去一次不容易,也就算了。

个人的感受,干鸡枞的鲜味不如冷菌,要想吃点鸡足山冷菌?

随缘吧。

香菌。

香菌就是香菇,一种常见的菌子,食用的人很多,不仅云南产,全国很多地方都产。

它们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受人欢迎。

但如果有机会品尝一下云南楚雄双柏县的香菌,才会明白香菌也是有区别的。

双柏县,森林之地,县城妥甸镇就在一个小山谷里,四周皆为青翠的原始山林,居民多为彝族。

我最喜欢妥甸镇边上的小湖,清秀于林,妥甸人悠闲地在湖边散步,那才是山林里的生活。

这样的地方出产的野生香菌能不鲜美?

还有竹荪、锣锅菌、灰老人、苦李子、滑肚子、北风菌、奶汁菌、珊瑚菌、鸡油菌等等。

另外,很多菌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有的差别还很大,比如松露与猪拱菌就很不容易联系起来。

想吃菌子,得自己深入到产菌子的地方去了解。

TIPS

季节:

每年的7月至9月,云南的雨季,也是云南的菌子季节。

这是季节性的美食,过期不候。

地点:

云南全省境内野生菌类都丰富,但主要集中在香格里拉、丽江、大理、楚雄、昆明、曲靖、红河、文山等地区,县城里都有一条小街子可去享用。

具体的菌类享用地点,做个小列举:

鸡枞:

曲靖罗平,玉溪易门,保山昌宁,楚雄南华,其实云南全省都有。

干巴菌:

昆明各县。

松茸:

香格里拉、丽江。

黑松露:

楚雄,以南华县为集中地。

青头菌、牛肝菌:

云南各地,以滇中各地为好。

经验:

菌子季节,各小吃店都有,各大饭店也有,想吃什么菌子直点其名。

不建议吃菌子火锅之类,每一种菌子各有风格,煮成一锅不是那个味。

另可到集市自购,每天下午县城通常有一条街子出售菌子,昆明、南华等地有专门市场也可去看一看。

购菌子时不要购杂菌,直接购“有名有姓”的,它们都会单独分拣出来,不会出现意外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