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0539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漢書_藝文志漢書•藝文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

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

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

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衆,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

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

魯故二十五卷。

魯說二十八卷。

齊后氏故二十卷。

齊孫氏故二十七卷。

齊后氏傳三十九卷。

齊孫氏傳二十八卷。

齊雜記十八卷。

韓故三十六卷。

韓內傳四卷。

韓外傳六卷。

韓說四十一卷。

毛詩二十九卷。

毛詩故訓傳三十卷。

凡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

書曰:

「詩言志,歌詠言。

」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

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

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

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

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

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

三家皆列於學官。

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

后氏、戴氏。

記百三十一篇。

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

古明堂之遺事。

王史氏二十一篇。

七十子後學者。

曲台后倉九篇。

中庸說二篇。

明堂陰陽說五篇。

周官經六篇。

王莽時劉歆置博士。

周官傳四篇。

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

古封禪羣祀二十二篇。

封禪議對十九篇。

武帝時也。

漢封禪羣祀三十六篇。

議奏三十八篇。

石渠。

凡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

入司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

「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所錯。

」而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制,故曰:

「禮經三百,威儀三千。

」及周之衰,諸侯將踰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

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

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

訖孝宣世,后倉最明。

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

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與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

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瘉倉等推士禮而致於天子之說。

樂記二十三篇。

王禹記二十四篇。

雅歌詩四篇。

雅琴趙氏七篇。

名定,勃海人,宣帝時丞相魏相所奏。

雅琴師氏八篇。

名中,東海人,傳言師曠後。

雅琴龍氏九十九篇。

名德,梁人。

凡樂六家,百六十五篇。

出淮南劉向等琴頌七篇。

「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

」故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

孔子曰: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二者相與並行。

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

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

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

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

武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八佾之舞,與制氏不相遠。

其內史丞王定傳之,以授常山王禹。

禹,成帝時為謁者,數言其義,獻二十四卷記。

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𥧲

以益微。

春秋

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

公羊、穀梁二家。

左氏傳三十卷。

左丘明,魯太史。

公羊傳十一卷。

公羊子,齊人。

穀梁傳十一卷。

穀梁子,魯人。

鄒氏傳十一卷。

夾氏傳十一卷。

有錄無書。

左氏微二篇。

鐸氏微三篇。

楚太傅鐸椒也。

張氏微十篇。

虞氏微傳二篇。

趙相虞卿。

公羊外傳五十篇。

穀梁外傳二十篇。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

穀梁章句三十三篇。

公羊雜記八十三篇。

公羊顏氏記十一篇。

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

議奏三十九篇。

石渠論。

國語二十一篇。

左丘明著。

新國語五十四篇。

劉向分國語。

世本十五篇。

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

戰國策三十三篇。

記春秋後。

奏事二十篇。

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

楚漢春秋九篇。

陸賈所記。

太史公百三十篇。

十篇有錄無書。

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

太古以來年紀二篇。

漢著記百九十卷。

漢大年紀五篇。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

省太史公四篇。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

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

「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曆數,藉朝聘以正禮樂。

有所襃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眞,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也。

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

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鄒、夾之傳。

四家之中,公羊、穀梁立於學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論語

論語古二十一篇。

出孔子壁中,兩子張。

齊二十二篇。

多問王、知道。

魯二十篇,傳十九篇。

齊說二十九篇。

魯夏侯說二十一篇。

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

魯王駿說二十篇。

燕傳說三卷。

議奏十八篇。

孔子家語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七篇。

孔子徒人圖法二卷。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

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漢興,有齊、魯之說。

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

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

張氏最後而行於世。

孝經

孝經古孔氏一篇。

二十二章。

孝經一篇。

十八章。

長孫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

長孫氏說二篇。

江氏說一篇。

翼氏說一篇。

后氏說一篇。

雜傳四篇。

安昌侯說一篇。

五經雜議十八篇。

爾雅三卷二十篇。

小爾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弟子職一篇。

說三篇。

凡孝經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

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舉大者言,故曰孝經。

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

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

「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小學

史籀十五篇。

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

八體六技。

蒼頡一篇。

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

爰曆六章,車府令趙高作;

博學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凡將一篇。

司馬相如作。

急就一篇。

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

元尚一篇。

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

訓纂一篇。

揚雄作。

別字十三篇。

蒼頡傳一篇。

揚雄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故一篇。

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

入揚雄、杜林二家二篇。

「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夬,揚于王庭」,言其宣揚於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

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

「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

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禦史史書令史。

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

」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

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於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

故孔子曰: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

」蓋傷其𥧲

不正。

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

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

爰曆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

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

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

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

漢興,閭裏書師合蒼頡、爰曆、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幷為蒼頡篇。

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

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

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

至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

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復之字,凡八十九章。

臣復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

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幷列焉。

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

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

出重十一篇。

六藝之文:

樂以和神,仁之表也;

詩以正言,義之用也;

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

書以廣聽,知之術也;

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

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

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至於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

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

後世經傳既已乖離,博學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而務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

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

後進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

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

此學者之大患也。

序六藝為九種。

諸子略

儒家

晏子八篇。

名嬰,諡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

子思二十三篇。

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曾子十八篇。

名參,孔子弟子。

漆雕子十三篇。

孔子弟子漆雕啟後。

宓子十六篇。

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景子三篇。

說宓子語,似其弟子。

世子二十一篇。

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

魏文侯六篇。

李克七篇。

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

公孔尼子二十八篇。

七十子之弟子。

孟子十一篇。

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

孫卿子三十三篇。

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

羋子十八篇。

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後。

內業十五篇。

不知作書者。

周史六弢六篇。

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周政六篇。

周時法度政教。

周法九篇。

法天地,立百官。

河間周制十八篇。

似河間獻王所述也。

讕言十篇。

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

功議四篇。

不知作者,論功德事。

甯越一篇。

中牟人,為周威王師。

王孫子一篇。

一曰巧心。

公孫固一篇。

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

李氏春秋二篇。

羊子四篇。

百章。

故秦博士。

董子一篇。

名無心,難墨子。

俟子一篇。

徐子四十二篇。

宋外黃人。

魯仲連子十四篇。

有列傳。

平原君七篇。

朱建也。

虞氏春秋十五篇。

虞卿也。

高祖傳十三篇。

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

陸賈二十三篇。

劉敬三篇。

孝文傳十一篇。

文帝所稱及詔策。

賈山八篇。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

父聚,高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

賈誼五十八篇。

河間獻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

兒寬九篇。

公孫弘十篇。

終軍八篇。

吾丘壽王六篇。

虞丘說一篇。

難孫卿也。

莊助四篇。

臣彭四篇。

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

宣帝時數言事。

儒家言十八篇。

不知作者。

桓寬鹽鐵論六十篇。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

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

揚雄所序三十八篇。

太玄十九,法言十三,樂四,箴二。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入揚雄一家三十八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如有所譽,其有所試。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衆取寵。

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𥧲

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

伊尹五十一篇。

湯相。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

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

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

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辛甲二十九篇。

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

筦子八十六篇。

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

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

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

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子九篇。

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

蜎子十三篇。

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關尹子九篇。

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

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

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

楚人。

王狄子一篇。

公子牟四篇。

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

名駢,齊人,游稷下,號天口駢。

老萊子十六篇。

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

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

宮孫子二篇。

鶡冠子一篇。

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

周訓十四篇。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

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

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

六國時所作,託之力牧。

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

六國時。

捷子二篇。

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

楚人,武帝時說于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

武帝時。

臣君子二篇。

蜀人。

鄭長者一篇。

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

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

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

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陰陽家

宋司星子韋三篇。

景公之史。

公檮生終始十四篇。

傳鄒奭始終書。

公孫發二十二篇。

鄒子四十九篇。

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

乘丘子五篇。

杜文公五篇。

黃帝泰素二十篇。

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

南公三十一篇。

容成子十四篇。

張蒼十六篇。

丞相北平侯。

鄒奭子十二篇。

齊人,號曰雕龍奭。

閭丘子十三篇。

名快,魏人,在南公前。

馮促十三篇。

鄭人。

將钜子五篇。

六國時,先南公,南公稱之。

五曹官制五篇。

漢制,似賈誼所條。

周伯十一篇。

齊人,六國時。

衛侯官十二篇。

于長天下忠臣九篇。

平陰人,近世。

公孫渾邪十五篇。

平曲侯。

雜陰陽三十八篇。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

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

李子三十二篇。

名悝,相魏文侯,富國彊兵。

商君二十九篇。

名鞅,姬姓,衛後也,相秦孝公,有列傳。

申子六篇。

名不害,京人。

相韓昭侯,終其身諸侯不敢侵韓。

處子九篇。

慎子四十二篇。

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

韓子五十五篇。

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

游棣子一篇。

鼂錯三十一篇。

燕十事十篇。

法家言二篇。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

信賞必罰,以輔禮制。

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

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名家

鄧析二篇。

鄭人,與子產並時。

尹文子一篇。

說齊宣王。

先公孫龍。

公孫龍子十四篇。

趙人。

成公生五篇。

與黃公等同時。

惠子一篇。

名施,與莊子並時。

黃公四篇。

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歌詩中。

毛公九篇。

趙人,與公孫龍等並游平原君趙勝家。

右名七家,三十六篇。

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

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此其所長也。

及譥者為之,則苟鉤䤨析亂而已。

墨家

尹佚二篇。

周臣,在成、康時也。

田俅子三篇。

先韓子。

我子一篇。

隨巢子六篇。

墨翟弟子。

胡非子三篇。

墨子七十一篇。

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後。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

茅屋采椽,是以貴儉;

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

選士大射,是以上賢;

宗祀嚴父,是以右鬼;

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

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

此其所長也。

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縱橫家

蘇子三十一篇。

名秦,有列傳。

張子十篇。

名儀,有列傳。

龐煖二篇。

為燕將。

闕子一篇。

國筮子十七篇。

秦零陵令信一篇。

難秦相李斯。

蒯子五篇。

名通。

鄒陽七篇。

主父偃二十八篇。

徐樂一篇。

莊安一篇。

待詔金馬聊蒼三篇。

趙人,武帝時。

右從橫十二家,百七篇。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

「誦詩三百,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又曰:

「使乎,使乎!

」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

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雜家

孔甲盤盂二十六篇。

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

大𢁰

三十七篇。

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後世語。

五子胥八篇。

名員,春秋時為吳將,忠直遇讒死。

子晚子三十五篇。

齊人,好議兵,與司馬法相似。

由余三篇。

戎人,秦穆公聘以為大夫。

尉繚二十九篇。

尸子二十篇。

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

鞅死,佼逃入蜀。

呂氏春秋二十六篇。

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

淮南內二十一篇。

王安。

淮南外三十三篇。

東方朔二十篇。

伯象先生一篇。

荆軻論五篇。

軻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

吳子一篇。

公孫尼一篇。

博士臣賢對一篇。

漢世,難韓子、商君。

臣說三篇。

武帝時作賦。

解子簿書三十五篇。

推雜書八十七篇。

雜家言一篇。

王伯,不知作者。

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

入兵法。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

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農家

神農二十篇。

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託之神農。

野老十七篇。

六國時,在齊、楚間。

宰氏十七篇。

不知何世。

董安國十六篇。

漢代內史,不知何帝時。

尹都尉十四篇。

趙氏五篇。

氾勝之十八篇。

成帝時為議郎。

王氏六篇。

蔡癸一篇。

宣帝時,以言便宜,至弘農太守。

右農九家,百一十四篇。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

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

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誖上下之序。

小說家

伊尹說二十七篇。

其語淺薄,似依託也。

鬻子說十九篇。

後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

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

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六篇。

見春秋。

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託之。

務成子十一篇。

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

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三篇。

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託也。

黃帝說四十篇。

迂誕依託。

封禪方說十八篇。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

臣壽周紀七篇。

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

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

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

」然亦弗滅也。

閭裏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出蹵𩌽

一家,二十五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蠭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

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

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

仲尼有言:

「禮失而求諸野。

」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瘉於野乎?

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詩賦略

屈原賦之屬

屈原賦二十五篇。

楚懷王大夫,有列傳。

唐勒賦四篇。

宋玉賦十六篇。

楚人,與唐勒並時,在屈原後也。

趙幽王賦一篇。

莊夫子賦二十四篇。

名忌,吳人。

賈誼賦七篇。

枚乘賦九篇。

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

淮南王賦八十二篇。

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

太常蓼侯孔臧賦二十篇。

陽丘侯劉郾賦十九篇。

吾丘壽王賦十五篇。

蔡甲賦一篇。

上所自造賦二篇。

兒寬賦二篇。

光祿大夫張子僑賦三篇。

與王褒同時也。

陽成侯劉德賦九篇。

劉向賦三十三篇。

王褒賦十六篇。

右賦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

陸賈賦之屬

陸賈賦三篇。

枚皋賦百二十篇。

朱建賦二篇。

常侍郎莊怱奇賦十一篇。

枚皋同時。

嚴助賦三十五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