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05566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规模不同的地域分异

空间尺度

特征

全球性

包括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等

陆地环境

呈现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

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

热量变化。

3.分布规律: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4.分布地区

判断

1.自然带都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带沿纬线方向的分异规律。

(×)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分布上呈南北向更替。

(√)

三、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

海陆分布。

2.分异基础:

水分变化。

3.分布:

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思考

 为什么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答案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广阔,从沿海向内陆,水分差异大,所以自然带分异表现得很明显。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

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

水热状况差异。

3.分异规律

(1)山麓与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自然带带谱相似。

(2)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

垂直带谱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五、非地带性规律

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侧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荒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疏林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

热带草原带

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探究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下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从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么变化的?

答案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 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3.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分异规律?

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 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

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的对应关系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诗句描述的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B.光照

C.土壤D.热量

答案 1.A 2.D

解析 从塞北到江南的变化属于随纬度变化的方向发生的更替,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从而引起植被等地表景观发生变化,表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是热量。

探究点二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

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

下图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 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就是基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

北坡属于阴坡,位于青藏高原境内,海拔高,气温低,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2.图中北坡为什么缺少森林带?

答案 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所需的水热条件。

3.为什么南坡的积雪冰川带位置低于北坡?

答案 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雪线低。

4.为什么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

答案 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复杂,自然带比北坡多。

1.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1)判断阳坡、阴坡和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若知阴坡、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

如下图表示北半球。

(南坡S为阳坡,北坡N为阴坡)

(2)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

通过基带的自然带类型确定所在热量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谱的最底层而得名。

如上图,最底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温带地区。

(3)比较不同山体纬度的高低

①比较不同山体所在的热量带判断山体纬度的高低。

②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4)判断自然带的多少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一般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一般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一般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雪线高度(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的影响因素

(1)热量(气温):

热量条件好(气温高),雪线高。

(2)纬度:

纬度低,雪线高,但雪线最高的不是赤道地区而是副热带地区(原因是赤道地区降水多,副热带地区降水少)。

(3)降水:

降水多,雪线低。

(4)光照:

光照多,雪线高。

(5)坡向:

向阳坡,雪线高,背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6)坡度:

坡度大,雪线高。

读“四幅海拔5000m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回答3~4题。

3.四座山位置分布纬度最低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山地垂直自然带的递变规律是(  )

A.由热量差异造成的

B.由水分差异造成的

C.由热量和水分差异造成的

D.由海陆分布差异造成的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山地自然带带谱最复杂,且南北两坡的自然带海拔基本相同,说明该山纬度最低。

第4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是水热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表特征: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序列,以该类图示为背景,主要用于考查山地某一高度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山地坡向、山地雪线高度分析及山地名称的判断等,也可以用于考查与自然带有关的人类活动等。

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偶有综合题。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所示山地(  )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

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

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

1.示意图的主题是山地的垂直带谱。

2.坡向、同一带谱在南北坡高度不同。

该山地海拔近8000米,基带为雨林季雨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

山地自然带基本稳定;北坡林带上界比南坡高;南坡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比北坡低;南北坡山麓海拔的差异造成基带不同。

C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完成

(1)~(3)题。

(1)图中序号①②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  )

A.针叶林 常绿林B.常绿林 草甸

C.草甸 草原D.针叶林 草原

(2)图中所示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B.地势

C.水分D.日照

(3)该山地可能是(  )

A.贺兰山B.长白山

C.秦岭D.天山

答案 

(1)D 

(2)C (3)A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应处于温带地区,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可以判断,自然带②应为温带草原;自然带①位于落叶林以上地带,应为针叶林;常绿林位于亚热带地区。

(2)题,山地东西坡自然带谱存在差异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第(3)题,由图可知,该山脉分东西坡,因此呈南北走向,并且基带为荒漠带,山顶为灌丛,故该山脉可能为贺兰山;长白山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天山为东西走向。

                   

市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

读“我国部分城市市树分布图”,完成1~2题。

1.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根据香樟的分布区域推测其生长习性为(  )

A.耐旱B.喜盐碱

C.耐寒D.喜温湿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是随着纬度更替的,能反映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对。

第2题,读图可知,香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推测其生长习性为喜温湿,D对。

(2018·天津文综)结合下图中的信息,回答3~4题。

3.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4.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终年积雪区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D.山麓草原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图示区域为天山,云杉林出现在山体2000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较多的伊犁河谷地带;根据图2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因此,伊犁河谷地带气候较为湿润。

图2中甲地符合要求,乙、丁附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看不到图示景观。

第4题,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年降水量多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

5.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________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________变化的方向更替,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这一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形成的。

(3)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沿岸____________的影响,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雨季出现在______月份(代表月份)。

答案 

(1)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 纬度 由赤道到两极的 热量

(3)本格拉寒流 7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自然带的分布规律,A是热带雨林带,B是热带草原带,C是热带荒漠带,D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题,由图中各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分布大体以赤道为对称轴,各自然带大体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在热量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3)题,赤道以南的C自然带,因沿岸地区有本格拉寒流从南向北经过,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因此自然带沿着海岸线狭长分布。

赤道以南的D自然带对应地中海气候,7月份受西风的影响,降水多。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草原带

C.寒带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D.东非高原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图示景观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映的是热带草原带。

第2题,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序号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  )

A.常绿硬叶林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D.针叶林

4.该图所示内容的主题应是自然带的(  )

A.植被高度变化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3.D 4.C

解析 图示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亚寒带针叶林。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

读图回答5~6题。

5.引起图中A—B—C三地的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

6.其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  )

A.从沿海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的分异

答案 5.A 6.A

解析 读图可知,A处为森林,B处为草原,C处为荒漠。

图中A—B—C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变化为草原再变化为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018·河南洛阳联考)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

读“1971~2004年我国四省市复种指数变化图”,完成7~8题。

7.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8.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B.农业结构的调整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 7.A 8.B

解析 第7题,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是热量的差异造成的,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对。

第8题,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的调整,B对。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

9.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10.造成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B.热量

C.海拔D.土壤

答案 9.B 10.A

解析 该山地东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地带形成常绿阔叶林;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荒漠草原。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 11.D 12.C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的差异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第12题,四个选项都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下图示意“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

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山峰可能位于(  )

A.阴山山脉B.安第斯山脉南段

C.天山山脉D.阿尔卑斯山脉

14.该山峰针叶林只分布在北坡的原因是北坡(  )

A.热量高于南坡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D.海拔低于南坡

答案 13.C 14.B

解析 第13题,该山分南北坡,安第斯山脉南段山地走向为南北向,分东西坡,故B错;该山地的基带为荒漠,阴山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基带不是荒漠,只有新疆天山山脉基带为荒漠。

第14题,针叶林需要一定的水分条件,天山北坡为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15.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体现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的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________地区。

答案 

(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3)无 南半球该纬度大部分是海洋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解析 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带的名称。

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同纬度是不存在的。

自然带④在我国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

根据46°S以及图示的海拔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16.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2)乙山脉可能是(  )

A.太行山B.秦岭

C.天山D.五指山(海南)

(3)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4)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A 

(2)B

(3)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4)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草原带。

解析 

(1)通过山麓自然带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温带,乙地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丙地位于热带,所以A选项正确。

(2)乙地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太行山、天山位于温带,五指山位于热带。

(3)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

(4)草原、雨林植被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不同造成的,因此主要从东、西两坡降水差异分析。

17.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分为旱、雨两季。

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

月份

降水量(mm)

平均风速(m/s)

日照时数(h)

东方海口琼海

东方海口琼海

东方 海口 琼海

11

26.581.3159.6

4.6 2.6 2.7

202.2144.8121.1

12

13.934.968.2

4.5 2.4 2.5

187.0131.3112.2

1

7.619.531.4

4.2 2.5 2.4

179.2109.1116.3

2

14.235.043.5

4.1 2.6 2.6

147.698.7101.6

3

17.450.647.5

3.9 2.8 2.9

185.3137.3150.3

4

30.0100.2125.4

4.1 2.7 2.9

213.9167.9181.4

(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

说明判断理由。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

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

答案 

(1)现象: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