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0579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

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

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

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5、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

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

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

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

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

第1段破,第2段立;

第3、4段破,5段立;

第6段破,第7段立;

第8段破,第9、10段立。

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

既相对,又错综;

既整齐,又变化。

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

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批判“送去主义”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破)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提倡“拿来主义”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四、布置作业

课后要求学生加强对文本的阅读,着重思考:

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

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

(二)讨论: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

其实质是什么?

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

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

(三)明确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

何为之?

见注释。

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果怎样?

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

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

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

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板书)

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

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

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

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

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

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

“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

”下联是李的: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

”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

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板书:

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送画 

媚外求荣衣钵相传落后反动

送活人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

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

请将类比的内容说上:

尼采:

自诩是太阳 

中国:

——

光热无穷 

——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答案是:

自诩地大物博;

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送去,不拿来;

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

(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4、几个概念的区别。

(略)板书:

抛来=|抛给=送来=“奖赏”=侵略 

(冠冕些)(本质)

5、重要词句的理解。

(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嬉笑怒骂皆文章”。

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三、学习文章后半部分。

1、第8段阐述了哪三种错误态度?

这是哪三类人?

大宅子”比喻什么?

2、第9段中的“鸦片”等分别比喻什么?

3、各用两个字概括末段5句话的内容。

1、第8段

文章接着就进入中心。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当然是“拿来”,但历来就有“左”和“右”的主张。

如果不给予分析、批判,不但对“拿来”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

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

文章8、9段就从正反两方面做了阐述。

第8段开头“譬如吧”,表明这儿是比喻说理。

“大宅子”比喻什么?

(略,也可讲一下它的多种理解)对于这样的“大宅子”是用什么方法接受,这且不管。

这里作者顺手一枪(鲁迅杂文的一特点),讽刺了邵之流(诗人)。

对这“大宅子”怎么办?

是“不管……”,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随即列举三种错误态度。

填表: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拒绝继承 

不加挑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孱头:

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十足的懦夫)

浑蛋:

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左得出奇)

废物:

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2、第9段。

真正的怎样?

——“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这话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怎样挑选?

),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

喻体 

本体

事物 

态度 

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

烟-- 

(略)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 

剔除(毁灭)

3、第10段:

总结全文。

每句话,每个层次。

其内容是:

态度,方法,结果,条件,意义。

第1句,照应文题。

第2句,照应上段内容。

那么,按照这分类鱼翅等,该怎么分?

(鱼翅、鸦片属于使用,注意之间用的是分号。

另一分法也可:

1/2/3、4。

即有益无害/利害均有/有害无益)第4句照应第7段。

五、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从国外拿来的东西,经济上的、文化上的、技术上的,比如比如好莱坞的大片、日本的动漫、圣诞节之类的,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附:

1、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拿 

来 

主 

鲁迅

送去(1-2)→拿来

抛给(3-5)→拿来

送来(6-7)→拿来

拿来主义↓↓→→→总结(10)→拿来的意义

破立

↓↓

拿来(8-9)→拿来的原则和方法

2、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闭关主义:

落后挨打

破 

先送——古画 

实质:

媚外、投降

送去主义:

举例 

还有——古董 

危害:

亡国、贻害子孙

还要送——活人 

拿来主义 

怕:

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怒:

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喜:

接受一切——废物

立 

“吃掉”

立:

占有、挑选 

“荐”

“走散”

教学后记: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慢读,已有不少学者、批评家一再提出。

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拿时势说,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大量蜂拥而来的碎片化资讯,如何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就是个难题。

而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在一些量化评价标准之下,要是如尼采提倡的那样“缓慢地取得”,恐怕得做好舍弃许多实际利益的准备——你很可能被快速奔跑的其他人所抛弃。

障碍也来自认识上的误区。

譬如说,有些人可能认为从事理论工作,把握宏大的文学、历史问题才是重要事务,仔细阅读、分析,属于次等级的雕虫小技。

理论和文本细读的对立其实是一种伪对立。

正如英国文艺批评家特里·

伊格尔顿指出的,那些杰出的理论家无一不是“仔细的读者”。

确实,读他们的理论著作,会深刻体会到他们对某一文化脉络的经典作品的熟悉,和他们在解读这些作品上的细致和深入。

这一点,古今中外优秀理论家概莫能外。

慢读这个说法容易被理解为专指阅读速度,其实可以说速度只是个前提,更重要的是阅读者的心态与方法。

不要过分执着于你事先设定的目标;

开放你的情怀、心智以对待将要面对的世界;

通过磋商、辩驳、思考和接纳获益,并将这一收获加入你阅读的记忆库中。

慢读意味着缓慢,意味着耐心,但更要求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方法。

在文学阅读方面,这种能力和方法首要的是对语言、形式的敏感。

重视文学的历史政治社会维度的人可能会有异议,他们着急地想从文本中拎出观点、含义,不耐烦绕圈子式地从形式入手。

慢读者则会首先从作品的美学、形式着手。

这并不是内容和形式的二元论,历史、政治、社会内容与审美、形式是意义的整体,但在阅读的次序上,审美、形式是关注的起点。

相较于普通读者,慢读更是对专业读者的要求。

一个人长期阅读会自然形成记忆库。

由于文学与特定政治、社会、经济、哲学等相连,记忆库里这方面相关的外缘性知识储备不可或缺。

但文学也有自身的经验、模式、成规的历史,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主题、情节、语言上的关系,作品细节背后的原型、模式、成规,以及如何从事物表象看出象征意涵,凡此种种,需要调动记忆的辨认能力和联想能力。

因此,有效的阅读者不仅要有历史文化视野,也要对文学各文类的特质、它们的演变脉络、它们带有原点或准则性的经典文本形态,具有超越普通读者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达到这一目标没有速成的路好走。

从这个意义上说,慢读——作为一种方式,作为一种阅读能力——将是一辈子的事情。

(摘编自洪子诚《谈谈慢读传统》,《人民日报》2019年1月1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信息爆炸,人们很难保持稳定心态,清醒接受大量碎片化资讯,做到慢读。

B.在量化评价标准之下,从事教学、研究的人要想做到慢读,就必定要舍弃实际利益。

C.慢读要求不过分执着于预设目标,开放情怀、心智,通过磋商、辩驳、思考和接纳获益。

D.慢读意味着缓慢和耐心,但并不专指阅读速度,它更注重的是阅读者的心态与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时势和认识误区两个方面阐述了慢读所面临的障碍。

B.文章用对比的论证手法,论证了重视文学的历史政治社会维度的阅读与慢读的区别。

C.文章从文学自身特点出发,论证了慢读作为阅读方式和能力对有效阅读者的重要性。

D.文章分析了对慢读的错误认识,也阐述了慢读应具备的能力和方法,论证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论和文本细读并不对立,理论工作者只有对每一部作品细致深入地解读,才能成为杰出理论家。

B.解读作品需调动辨认和联想能力,因此,能超越普通读者深入理解文学特质即为有效的阅读者。

C.慢读是对专业读者的要求,普通读者不可能成为专业读者,不需要记忆库,自然也不需要慢读。

D.慢读者以审美、形式为阅读的起点,并不否认历史、政治、社会内容与审美、形式是意义整体。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38年的鱼

颜士富

二奶奶嫁到堆上组的那天,是黄河最后一次改道,浩浩荡荡的洪水从花园口一泻千里,拐了九九八十一道弯后,在新袁的一个村又拐了一个弯,把一路携带的泥沙冲在了岸上,形成了自然泄洪的土堆,后来就有人陆续住到堆上。

现在叫堆上组。

二奶奶那天是趴在一副门板上漂到堆上的,是二柱爹把她救上了岸。

二奶奶长得漂亮,两眼水灵灵的,一双小脚似初三四的月亮……

二柱爹一下就喜欢上了二奶奶。

后来,二奶奶就嫁给了二柱爹,他俩和堆上组的其他人家一样,以打鱼为生。

二柱爹在黄河滩搭了个草棚,在通往成子湖的河道上布了一道扳罾。

扳罾是河罾的一种,要根据罾网的宽窄在河的两岸立四根竹竿,竹竿上拉上地锚,把罾网四角系在竹竿上,起放罾网的这两角系上长绳,通过竹竿上的两只滑轮,两根长绳连到岸边绞车上,转动绞车,绳子收紧,罾网就渐渐从水底被拉出水面,鱼就在网里了。

二柱爹和二奶奶昼夜守候着罾,自二奶奶有了身孕,她晚上就不住在棚子里了,但一日三餐都是二奶奶送过去的。

是夜,一轮明月高挂树梢,把一抹银辉洒向河面。

水缓缓地向南流淌,忽然河面泛起一个水花,接着哗的一声响,一只鱼鳍露出水面,把银色的水面犁出一道白花花的沟。

二柱爹眼都看直了,这条鱼足足有扁担长。

二柱爹的脸上掠过一丝喜悦。

忽然,鱼掉转方向,向罾的反方向游去。

过去的罾网都是用麻绳结成的,还要用猪血浸煮,漫煮过猪血的罾网离水快,不腐烂。

猪血浸煮加上八卦网底,无形中就让这种渔具增添了神秘感。

二柱爹看着渐渐游远的鱼,心里不禁暗暗嘀咕:

难道真的是鱼过千层网,不过一道罾吗?

但二柱爹坚信,只要想去成子湖,这里是必经之地。

二柱爹决定,让二奶奶不再回家,轮流值夜,和这条鱼较上了劲。

其实要过这条河的是一群鱼,它们要去成子湖产卵。

那条鱼是打前锋的。

又是一个夜晚,二柱爹在外面守候两个时辰了,回到草棚想歇会儿。

二柱爹在二奶奶的身旁躺下,身体向下弓着,耳朵紧贴着二奶奶的腹部。

啊,这小东西动了。

你说这娃将来做什么啊?

要是儿子,就跟你一样,打鱼呗。

要是丫头片子呢?

那就随我,织网。

哗,外面传来水声,二柱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冲向河边,只见河面漾开很大一片波,看是不是一条鱼。

二柱爹凝视着罾,和鱼慢慢耗着。

河面回归平静,二柱爹又返回草棚。

哎,你说奇怪吧,二奶奶说,刚刚有一条大鱼托梦给我呢,让我们网开一面,让它们去成子湖繁衍后代,如果不的话,将鱼死网破。

鱼哪能托梦呢,不要信这个。

二柱爹说。

二奶奶接着说,好大好大的一条鱼啊,张着碗口那么大的嘴,还说,它们跟我一样,都是怀着孩子的母亲呢。

二柱爹把二奶奶拥进怀里,说,应该是发财的机会来了,哪能考虑得那么多。

你说鱼现在怀着崽,二奶奶向二柱爹的怀里钻了钻,又说,就像我现在怀着孩子一个样吗?

想想真可怜。

我们渔民没有土地,也没有其他收入,就是靠捕鱼为生,有鱼群过,这是多年不遇的机会,二柱爹说到这里有些得意。

时令已是暮春。

二柱爹整整守了一个春上。

鱼群一直在罾的不远处徘徊。

又是一个夜晚,愈静,各种昆虫鸣得愈欢。

哗——水声又起。

看来鱼要闯罾了。

二柱爹披衣走出草棚,手握绞柄,等待鱼进网。

一尾、两尾、三尾……终于进网了,二柱爹扳起绞柄,网渐收缩,越扳越有些吃力,在网欲露出水面时,简直乐坏了二柱爹,那么多鱼呀,活蹦乱跳的,再往上收网二柱爹有点力不从心了。

老婆子,快来搭把手。

哎,好的。

二奶奶听到二柱爹的求援,从草棚里岀来,使劲地帮着摁扳柄。

鱼在网里跳,其实是在绝望中挣扎,就在这时,一条巨鱼冲出水面,直奔罾网而来,这股劲如旋风,只听咔咔脆响,罾网断裂,鱼全部落入水底,继而向成子湖方向游去。

二奶奶由于用力过猛,一下失重,人向后猛摔过去,顿时昏迷不醒。

二柱爹顾不了鱼事了,忙将二奶奶抱进草棚,约一个时辰,二奶奶醒了过来,直喊腰疼,接着裤脚有鲜血洇出……

后来,二柱爹求了几位郎中,终于保住了二奶奶的胎。

再后来,二奶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小柱子,应了二奶奶的话,长大后随了他爹,也以捕鱼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洪水不再泛滥,废黄河成了堆上人家的钱袋子,有日出斗金的说法。

二奶奶今年九十有六,这些都是她亲口告诉我的。

她还说,后来啊,我们意识到,不能赶尽杀绝,咱子孙还得靠逮鱼生活呢,堆上组就定下了一个规矩,仲春至夏至为禁捕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到“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倒数第二段写到“洪水不再泛滥”,前后照应,写出了人类活动对宏伟自然力的积极影响。

B.“一轮明月高悬树梢,把一抹银辉洒向河面”写出了安静清亮的环境特点,为二柱爹夜里看清大鱼的情节展开提供了合理依据。

C.面对二奶奶对鱼群“网开一面”的建议,二柱爹不以为然,反认为是发财的机会。

这一情节表现了二柱爹铁石心肠、唯利是图的性格。

D.“二奶奶今年九十有六,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